“读”出多彩世界——浅析“读+宾”中宾语的多样化
2022-05-31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语文学 ‘‘ 读 ,, 出多彩世界 浅析“读+宾”中宾语的多样化 。陶 灵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 要】“读”是现代汉语运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读”后的宾语已从原来的文字类扩展到各类名词,本 文主要从构式语法、语义功能角度对“读”后宾语多样化进行阐释。 【关键词】“读+宾”格式;宾语多样化 动词“读”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相当多的一个 基本词语。我们经常在网络上和报刊上看到“读+宾语”的搭配, 如: (23)读日剧,过生活 (24)慎把青春读明天(郭世佑中国青年报2005.1.4) (25)读树(新华网任玲利2010.1.27) (26)聊斋读人生 (27)读月光 (1)天趣与张扬——读谢申先生的字画(王守常读者欣赏 2007.4.28) (2)读陆春涛山水画(王林文汇报2009.02.13) (28)一炉烟火读清幽(2006.10.30晓枫中国青年报) (29)读唇色看看你“中毒”有多深(2009.12.24人民网) (30)盛夏,我读63年前的恋情 (3)影像的力量——读线云强军事摄影集《战友》(庞天舒 2010.1.23解放军报) (4)鲍昆:读图时代的影像领袖(赵健雄2008.2.27中国青 年报) 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对“读”的解释: ①看着文字念出声音:朗读,宣读/读读。②阅读,看(文章):读 者/默滨。③指上学。由此可见“读”后面接的宾语应该是文字或 文字作品,如“读书、读报”等。但在现实生活中“读”后面所接 的宾语不止于书、报,这些“读+宾”的动宾格式让人觉得又陌生 (5)沂蒙灵手——读刘玉堂(张炜新华文摘1995.4) (6)读张爱玲(贾平凹读者2007.5) (7)读一个未加虚饰的黑泽明(2010.2.16都市快报) (8)读娘(耿庆昌读者・乡土人文版2007.6) (9)北京晨报:董芳霄,读你(2010.3.1) (10)敦煌美文:读我千遍(酒泉日报) 又熟悉,从上面所列举的例子可看出“读”后面的宾语范围很 广,“读”后的宾语已不再是“书、报”等与文字有关的词了,而是 ~些与文字无关的词语,任何一个专有名词如例 ,表示人物 的名词如例(8),甚至像“树”、“月光”、“女人”、“日剧”这样的普 (11)读我们自己(朱正琳文汇报2004.2.6) (12)看世界,读中国——名家推荐:2007暑假闼读书目 (2007.7.14南方周末) (13)2009年,我们一起读西藏(新华网2010.1.5) 通名词都可以成为“读”的宾语,进入“读+宾”这个结构中。构式 语法理论认为句式语义跟词汇语义之间是一种“互动”(inter- action)的关系,即认为,典型的词汇语义(如“给”、“送”等)对句 式语义形成有过贡献,但句式语义又反过来赋予一些原来没有 “给予”意义的动词以“给予”义。因为句式是一个“完形” (gestalt),进人一个句式的任何实例都例示(instantiate)了句式 的整体意义。(张伯江,1999)“构式语法”还认为,语法结构式 (即construcrion)是独立于词汇语义规则之外的语法事实,有独 (14)杭州青少年走读大运河“寻找美丽的中华” (2007—09—28蒋萌萌中国青年报) (15)博士后读两会 (16)黑背读奥运 (17)新年里,读不寻常的生活2010.2.11楚天都市报范宁 (18)月亮也有“脸谱”,专家教你“读”月亮(长城网2009.10.3) (19)科技日报徐柏青:“读”冰芯的人(张超2010.3.1) 立的语义。这就是说“读+宾”就是一个独立的语法结构式,这个 结构式赋予了“读”和其后的宾语某些“临时意义”。“读+宾”这 个格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意义才允许那些看起来与“读”没有语 义联系的词语进入“读+宾”这个结构中成为“读”的宾语。 构式语法的创始人Goldberg(1995)对“句式”定义为:如果 (20)关注春ig:与回乡民工面对面行囊里读“心事”(新华 网2010.2.6) (21)诗风词韵读元宵(2010.2.24中国文化报) (22)长短录:放假了,让孩子读读社会(2010.1.27梁杰中 国教育报) 用c表示独立句式,把C看成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 映体,c所能够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Fi或si的某些特征不 31 [作者简介]陶灵,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童 皇堡壁 能从C自身的组成成分或者从其他已有的句式预测出来。(张 2.语义表达上具有朦胧美,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认知 角度看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看到“读”第一反应的就是“书”,当 宾语“书”的位置上出现的不是“书”时,也会把它当作书,看作 伯江,1999)“读+宾”就可以看作一个独立格式,人们对“读”后 面加非文字类的宾语的理解并不是对单个词语的理解,而是对 整个格式的理解。而且这个独立格式的意义可以解读为“认识 并理解某事物”,因此“读”后面的宾语越来越多样化——不仅 书。例如“读人”、“读月光”,人们理解的时候把“人”和“月光”都 当作“书”读,在头脑中经过了一个转换比喻的过程,即人们在 理解这类语言结构中蕴含着一个比喻,这些非典型形式就是一 种还原,而这种还原是对那些语言形式曲折的理解过程,也是 一仅局限于文字类的宾语,而是扩展到这类名词。张伯江在1999 年认为每个结构式都有一个原型意义,在这个原型意义的基础 上,经过隐喻等过程,又产生一些其他意义。“读+宾”的原型结 种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审美得到不断满足,而 构是“读”后加书报等“文字类的宾语”,原型意义是“看到某事 物并理解其内涵”,这个原型意义经过隐喻等手段,原型形式中 的宾语的范围可以扩大,结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趋势 是由实到虚的变化过程,由“看到某事物并理解其内涵”虚化为 认识、理解某人、某物、某事,关注某类热点事件等,不同的类型 搭配表达的重点不同,但都离不开其原型意义。如“读你”就是 “了解或理解你的人或想法”,“读女人”就是“了解女人”,“读两 会”就是“介绍两会的内容并解读其中的内涵”,“读月亮”就是 “认识月亮”。 ’“读+宾”的宾语多样化,这些多样化的宾语原本有其他的 词语搭配,而它们为什么选择“读”这个动词?是因为这些词语 与“读”搭配产生了新的语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凸显书面语色彩,语义表达上更加庄重。当这些非文字 类词语进入“读+宾”这个结构中,语体上倾向于书面化,语义表 达上更显庄重。先看下面三组例子: A B i如果认识人就像开车或打网球一样, 如果读人就像开车或打网球一样 我们就不能认清自己的弱点。 我们就不能认清自己的弱点。 ii看《蜗居》了解三类女人 看《蜗居》读三类女人 iii博士后看两会 博士后读两会 虽然A、B两组句子表义相近,但效果上却有明显的差异。 “认识”、“了解”、“看”与“读”相比较,前者显得随意,后者更显 严肃认真。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认识里一看到“读”,首先想到 的就是读书,读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极其严肃、高雅、重要 的事情,中国人历来就有这样一种观念:万事皆为读书高。在几 千年的封建社会,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也没有机会去读 书的,读书是有钱有权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特权,是有身份有地 位的人才能做的事。在中国,读书又是关系到前途命运的大事,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使多少人为之遗憾终生,又有多少人借之一 步登天,至今读书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每个 人都希望凭借读书来改变命运。总之,读书对于中国人实在是 太严肃的一件事了。所以在人们心里,看到“读”必然想到读书。 因此一些语义上与“读”无关联的词语选择与“读”搭配后,在人 的理解认知中地位就提升了,就显得十分庄重。 o 0 c^) 且这种语言形式含蓄朦胧,意境深远,富于诗意,正是这种朦胧 构成了无穷的魅力与诱惑,激发读者去体验去感悟,提供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 3.语义表达上变抽象为具体,增加信息量。“读+宾”的表达 式中宾语有很多都是抽象的名词,这些抽象的名词单独理解起 来给人有种距离感,当与“读”搭配后效果就不一样,如: I.母亲她执意要面壁读从前以及从前的从前。(《萱草花 的旅程》作者罗英见《二十世纪台湾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奚密选编) Ⅱ.经常翻开家里那本老影集,读着用胶片定格下来的那 段金戈铁马哿又缠绵悱恻的岁月。(《亲人眼中的毛泽东》作者 李敏、孔东梅、毛新宇见《文汇报}2003.12.26.15) Ⅲ.而读读那些冷僻、艰深的心灵以及持续不懈的白日梦 就是我们祭祀青春的仪式。(摘自《梦中书店》作者罗智成) Ⅳ.这时我们便开始读着海了,这时,海便教着我们了,直 到读遍了满满的一页,早晨才轻快握着今天启程。(摘自《富炎 角之晨》作者向明) “岁月”、“风景”、“心灵”都是一些抽象名词,可与“读”搭配 后,这些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拉近了距离。“读+非文字类 的宾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强的色彩义。如“读中国”, 在内心将“中国”看成一部内容丰富的书去读,抱着一种崇敬的 心情、认真的态度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具有了更强的主观色彩, 比“看中国”的认识程度更深。“徐柏青:‘读’冰芯的人”这样搭 配后隐含着徐柏青与认识对象冰芯有着心灵的交流对话。 “读+非文字类的宾语”这样的结构人们使用得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因为其形式新颖,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更重要的 是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心理特点。 【注释】 本文未加注明来源的例子均来自百度网。 【参考文献】 【1】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 [2]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 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