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灵的文化形式:宗教、艺术与哲学
宫寒冬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130021)
[摘 要]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
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关键词]心灵;宗教;艺术;哲学;感觉;情感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9-0020-05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的心灵的文化形式。透过它们,人的心灵世界成为可理解的和可界定的。人的心灵是宗教、艺术和哲学这三种文化形式作为人的不同存在方式得以反思的视域。
人是人的心灵的载体,人的心灵是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家园,在其视界里决定着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存在和怎样存在。宗教、艺术和哲学的被给予状态只能通过人本身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人决定宗教、艺术和哲学所表征的人的存在之本质。正如柯林伍德说:“精神生活把自己区分为艺术、宗教其他等等,
[1]
旨在它能通过这种多样性来实现统一体。”宗教、艺术与哲学既具有独自的内在间性,同时又具有交互
的外在间性,它们呈现在人的心灵之中,并互相映照和折射。对于宗教、艺术和哲学来说,任何一种形式都不是完全独立、甚至取代其他形式的。宗教、艺术和哲学的相互渗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根源于人的心灵世界范畴的统一性,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以其统一性为基础的不同的外化形式,它们应当是而且必须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
人的心灵,是人作为存在者在自己的感觉、情感和意义相统一的范畴中显示自身的视界,也就是说,它是人作为存在者对存在和存在者整体进行沉思、知觉和把握的载体。人的心灵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范畴的统一性是揭示宗教、艺术和哲学本质的必要性条件,是人得以实现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观照的立足点,是人考察自身与其他存在物关系的依据。它们所反思的问题异曲同工:人作为存在者意味着什么?在何种意义上人实现了真正的存在?人又如何表征自我的存在?表征何以可能?表征的尺度又是什么?宗教、艺术和哲学对人之本质的反思和表征所围绕的核心问题正是上面这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不断被转换的问题。它们为我们提供的不同形态,都切中了人的本质的某些侧面。它们是人的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体现,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不断地解构意义和建构意义,体现自己存在之本质。这意味着:宗教是属人的宗教、艺术是属人的艺术、哲学是属人的哲学。人依赖自身心灵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这
[收稿日期]2006-08-10
[作者简介]宫寒冬(197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02级博士研究生。
・2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些范畴的统一来把握存在和存在者。但这种属人的存在者如何可能被创造,如何被创造,以及被创造的依据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由人的心灵所依赖的范畴所提供。因为人的心灵的这些范畴是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始作俑者,宗教、艺术和哲学是其提出的不同问题和给出的不同答案。通过透视艺术、宗教和哲学与人的感觉、情感及意义范畴的统一性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理解艺术、宗教和哲学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又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艺术、宗教和哲学何以成为人们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以及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探讨人的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的重要方式。
一、人的感觉世界与宗教、艺术和哲学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对感觉世界的把握和认识。感觉世界之存在以及对它的把握是人之生命的
[2]基本方式。正如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思维中存在,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通过
宗教、艺术和哲学对人的感觉世界的观察与体味,使人的精神表现出“在太阳的照耀下所闪烁出的五颜六色的光芒”。
人的感觉世界是人与存在者的表象相遭遇,并且从中获得其与自身的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得以与其他存在者相知,并使其与我们自身相合。人栖身于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感觉和把握自身之存在。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的感觉独特的实践方式,“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之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
[2]的、活生生的存在的方式。”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这三种不同的对象化形式使人类的思想、情感和
生命意义相沟通。对感觉的感觉在宗教、艺术和哲学中被不同的表达,它们以不同的方式道出自身。
1.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神秘感也是宗教传达的发端。神秘感是人对一切不能理解和表达的
存在物的感觉,是人用语言传达出来的一种不可言说、无法认识和不能确证的人的感觉,神秘感虽然与人的其他文化方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在宗教领域里却有着一统天下的权威。神秘感是宗教确证自己存在之起点。神秘的外部世界进入人的感觉世界,人的感觉世界即时对它作出反馈,这种反馈又进一步激活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内心世界又即时对神秘的外部世界作进一步的探索。宗教想象的过程就是将神秘感从外部世界传达到内心世界,又从内心世界传达到外部世界的不断传达的过程。在宗教传达的过程中,神秘的感觉与神秘的世界浑然化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加强。
2.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是通感的永恒吟唱。通感是人对一切所能感觉的存在物的感觉的
相互转换,是人将视觉、触觉、听觉不断相互转换的过程。人作为通感的主体,通过通感使自己得以发现人存在之意义或使自己全面体验到自身存在之意义。通感使艺术世界的构建得以可能,使人掌握内心
(又译为)中通感现象世界和认识外在世界得以可能。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论灵魂》
就被触及,他认为声音有“尖锐”与“钝重”之分,而这种表达是听觉与触觉相比照的结果。柏克莱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也阐释了人的感觉领域中存在着的通感现象,他说:“我们必须承认,借光和色的媒介,不但把空间、形相和运动等观念暗示在心中,还可以把任何借文学表示出来的观念提示于心中。”通感为人开启了人的艺术想像之才能,让人得以创造艺术世界,它使每个心灵在艺术的想像中陶醉。通感体现了人具有的一个本质追求:使感性的个体心灵世界与人类整体生命相遭遇。通感使人从自身存在出发,从自身遭遇出发,从自身命运出发,感受存在的丰富性,使人可以通过某种理解和创造来把握存在、把握存在的意义和确证存在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通感通过艺术,实现了内在性,它既体现了艺术之存在的存在深度,也阐释了通感自身的存在深度。
3.崇高感是构成哲学世界的核心因素,对崇高感的追求是哲学世界这颗伟大心灵的回声。哲学世
界是崇高感的一个寓所,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正如一切人的感觉一样,崇高感是人的基本感觉之一,崇高感构成了人实现人之本质的可能性,崇高感也构成了哲学实现其本质的可能性。人们之所以创造哲学世界是基于追求崇高感的需要,哲学是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全部思想与一切行为观念的确立或框架的设定,这种确立或设定成为人的心灵世界的全部思想与行为观念的尺度和标准。人们希望这种对崇高感的追求而设定的统一的观念可以用来评价和修正人的行为,可以用来指导和引领人的生活,可以牵引人的社会习俗的走向,可以观照人的社会制度的效用,更可以用来设定人的思想框架,哲学世界由此被赋予了这个崇高的使命。哲学世界对崇高感的追求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立场表现出来,既有西方传统哲学的求知求证的方式方法的追求,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体悟和内省的方式方法的追求,这些对崇高感的不同追求方式造成人对崇高感的不同形态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人的哲学世界。哲学世界成为人的崇高感的持存和保障,哲学世界的不断生成就是人的崇高感的进行和进展过程。
・2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的感觉世界是宗教、艺术和哲学历史的存在的前提,又是宗教、艺术和哲学历史的存在的结果。“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对象化
[2]
都是必要的。”感觉在宗教、艺术和哲学这些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方式中得到思考和经验。它们都试图
对感觉进行感觉,感觉之本质的感觉就是人的本质之此在。在这样一种感觉中,各种对人之此在的规定的统一性得以显现,并且在其中得以展开。吴宓说:“宗教———是一上字,哲学———是一全字。…….宗教———FromFaithtoUndersdanding(信),从信仰到理解,哲学———FromUnderstandingtoFaith(知),从理解到信仰……宗教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以宗教为归宿。”“科学———是一真字,道德———是一善字,艺
[3]术———是一美字……宗教———由信,而知,而行。科学———由知,而信,而行。”宗教、艺术和哲学乃至
科学,无论其向什么方向发展,感觉是其永远的指南针。人通过自我和他人的意象及行为的体验过程产生了无限变化的感觉。这种无限变化带给人们以深不可测的神秘感,而人们渴望感知自己的感知方式,自己的心性结构。人作为世界变迁的主体,不仅是社会形态变迁的导演,也是社会心态变迁的主演。
二、人的情感世界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人的情感是人认识之凭借物,又是被人认识之存在物。“感情本身就是这种对它自身开放的状态,我们的此在就在其中动荡。”“一种感情乃是我们得以适应我们与存在者的关系、并且从而得以适应我们与自身的关系的方式,它是我们得以既与非我们所是的存在者相合,也与我们本身所是的存在者相合的方式。在感情中开启和保持着一种状态,我们一向就在这种状态中,同时与事物、与我们自己以及我
[4]们的同类相对待。”情感是人作为存在者存在的基础,人在情感世界中存在,情感世界在人的历史性生
命历程中体现。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以使情感对人之存在的不可或缺性得以体现,使情感对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不可或缺性得以彰显,也使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得以展现。
1.在宗教中,人的情感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对于一个信仰者来说,一切都是神的昭示,一切
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他的所见所想全部化为对神的情感。在宗教中,人的情感之指向是彼岸世界,人对自己情感的认识成为间接的认识;人对情感的表达成为间接的表达,人对情感的每一次体验都不再直接面对自身,不再是其自身生命机能的运行,人不再能把它作为对人的情感,在本质上完整的认识它和表达它,而只能是在对神的情感中认识它和表达它,在神的存在中认识它和表达它。神的存在被视为人的存在的基础,因此神乃是人认识和表达情感的条件,除此,若没有神,人的情感便不能存在。人的情感被附置于彼岸世界的观照下,彼岸世界存在于人的情感世界中。在神的情感的最内在的本质中,存在着人身上的称为情感的东西。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凡据有爱的人就真据有上帝的心灵,除了爱这个性
[5]质(因为我们共享上帝的爱)没人能了解上帝的任何性质。”人的每一情感活动都成为对神的情感,而
人的情感本身根本整个的表出于这种情感之中,情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是对神的情感的显现;因为人的情感的显现依赖于对神的情感的显现,人的情感显现本身只能依从与对神的情感的显现。
2.艺术是人的情感之寓所,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
人的情感和艺术就是一种对在人自身中以生命之可能性条件为目标的人的生命本质的体验和创造。在人的艺术世界中实践着对人的情感的体验,它使情感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成为可能,使艺术作为情感之持存保障成为可能,而这些存在都是由人的生命本质所决定的。人是艺术世界之寓所,人使艺术世界和人的情感与人的生命本质相符合。人的存在需要要求对情感的艺术表达,要求对情感的艺术表达的理解。人的存在需要首先便意味着对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对艺术的创造便包含在这种实践活动之中,人透过它理解和展示人的情感的实现、人的情感的意图,人的情感的效果。艺术是人衡量情感的方式,人透过艺术直接或间接地、明确或模糊地使情感被展现、被发掘和被创造。艺术将人的情感置于可能经历的各种可能性之中,使人得以通过这种可能性唤醒自身,同时,情感在艺术的显现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无穷变化的形式和无限延展的内容。
3.人的情感世界是思想性的,思想世界也是情感性的,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
・2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是人作为存在者的情感体验向理性的融入,是人的情感经验对现实理性思想的渗入,哲学是情感表诸于抽象或含有抽象因素的一种逻辑分析与判断形式。作为这样一种形式,哲学使情感具有了本真意义之外的意蕴,即它是人建构和把握哲学世界的表征方式。经由哲学世界这样的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与哲学世界有直接的关联———哲学世界直接关系着情感世界,情感世界直接关系着哲学世界,哲学世界的思想是人的情感世界的活动,哲学是情感实践的理论形态。情感是哲学家们归家的动力、牵引与启示,它是哲学世界的路标,又是哲学世界的目的。对哲学家来说哲学是真正的情感哲学、诗意化哲学,情感从来就不是与哲学世界格格不入,从来就不是人的哲学世界的饰物,它是哲学修筑本真家园的基本方式和通向心灵世界的道路。情感的哲学意义在哲学思想中体现,它具有统领其他范畴的意义,哲学思想的诸范畴都是情感体验与情感反思的产物,是这一体验和反思的经验和思想。哲学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思研究蕴含着哲学世界其他范畴的研究,而且在哲学世界其他范畴的研究中处处可以透见情感之规定。
人的情感是宗教、艺术和哲学的持存,它们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形成和发展,它们从属于情感并规定于情感,它们缘情而生,缘情而立。缘情而生是说它们是人的情感世界的产物,人的存在即人是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思的存在,人的心灵世界就是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思的世界。缘情而立是说它们作为人的心灵世界的文化形式,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思型文化形式。人作为情感体验者和情感反思者,选择不同的方式体验着情感和反思着情感。就人的心灵世界而言,宗教、艺术和哲学都是出于重情感目的、重情感反馈、重情感体验和重情感反思的人的实践理性,情感反思是它们的基本特征,人反思自己的情感过程的能力,构成了他构筑宗教、艺术和哲学世界的基本条件。 三、人的意义世界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这个整体意义大大超越其单个文本表达的意义。意义在人的心灵世界中的开拓,是在宗教、艺术和哲学中同时进行的,它们既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意义文本的内在结构,又是它的外在形式。意义由潜在到定型过程、由内在到外化过程,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意义不断生成和发展、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人凭借对意义的无限追求,超越有限的生命,意义使人的生命更大限度地增长,使人实现生命有尽而意义无穷。意义就是人的心灵世界内部各意义文本的意义的关系。
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勾勒和描绘,来体验和反思人的意义世界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意义是人们解释自身存在何以可能的尝试,意义世界是人之存在的真正的问题域。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并以此来评价人自身之存在。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的不同文化形式来思考存在的意义;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叩问人之存在的本质,叩问人之生命的重量和重力,倾听它们作为人的独特话语方式,怎样发出对人之存在意义的追问。
1.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的存在。按宗教中意义的概念本质来讲,人的意义乃
是神的意义。宗教中的意义的意义提醒人们,只有通过神的意义的意义的透见,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人的意义就是这样通过对神的指向而被设定起来的,而神通过这种指向才获得了人们能信仰的神的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是神的绝对意义的意义实现之条件,人的意义是神的绝对意义的特定视界的特定观察点。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人的本质意义首先都不是自为的意义,而只是与神的本质意义相联系起来的意义。人的本质意义只有被绝对意义所设定,自身存在才成为可能。因此,人的本质意义被视为体现支配性构成物的绝对意义的意义。神作为支配性构成物是绝对意义的意义,人的本质意义乃是作为神的意义的构成物。但是,我们不应也不能出离人的本质而对人的本质意义做出任何绝对设定,人应是他自己的意义范围和意义衡量尺度,人的本质意义是不可贬降的,对在宗教中绝对意义的剖析,使我们得以对宗教世界中的对人的意义和人的本质的错误的设定进行了解。
2.艺术是人追求真理的意义世界。“在艺术中要做出一种决定,决定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作
[6]
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而艺术是真理之寓所:人创造和拥有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人着眼于感性领域,内视自己得以真正存在的特质,使自己在艺术体验的动情中领悟真与善,感悟美与永恒,由此使自己得以提高实现自我超越。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指出的:“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与它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或是对象
[2]性的、现实的关系。”艺术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对象的关系,人在与艺术对象的关系中洞察人自
身、发展人自身,人在艺术世界中透见自己,反思自己,创建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力量。不同的艺术形
・2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态以异曲同工的手法达到人认识自己本质力量的目的。艺术执著于人的生命意义,对其尽可能的容纳、吸收和占有,艺术要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整体:它反对将感觉、情感与意义世界相互隔绝。它使人得以实现自己本质的无限发展和无限创造的可能性,艺术将人的全部视域和意义施与自己,以不同艺术形态和不同艺术风格来承受自由,对人的心灵世界充满不断增长的兴趣和诚意,它使人得以实现艺术化生存或生存的艺术化。
3.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的问题域。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
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的存在。在人开始对哲学思想进行反思、认同和理解的时候,人也构建了新的意义,丰富了哲学世界的意义。对自我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哲学的最终目的,人通过哲学来解释自身生命意义的确证的曲折,人的自我只是作为不断追问和不断解答的结果才被发现。一切哲学思想的目的都是要克服意义与人之间的疏离和距离,使自己和意义对话,从而同化原有哲学思想的意义,使其成为自己的意义。通过对原有哲学思想的阐释和理解,去追求更好的理解自己的途径。人通过对哲学世界来达到自我的意义的生成,使意义回归自我,人向哲学世界敞开自己,从中接受一个超越了的自我。人的意义产生于人的表征实践活动,哲学世界产生于人构建哲学思想的活动,产生于文本的活动。人通过各种哲学思想联结了生成的意义世界,在这个联结过程中人与意义融为一体产生出新的意义“视界”。人通过语言将自我送进哲学世界,哲学世界通过语言将自己送进意义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揭示了比日常世界更为真实的人类存在世界———一个可能的世界,亦即人的自我超越的意义世界。
“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如是说。人是历史的存在,人的感觉的、情感的和意义的历史的存在使人所创造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也成为历史的存在。宗教、艺术和哲学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之中,存在于人类历史性感觉、情感和意义的不断交替演化过程中。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人的心灵的文化形式,在人的永无止境的历史性探索中显现,它们的历史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人总是与潜在地存在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并与其达成共识。通过感觉、情感和意义,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我与你”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通过感觉、情感和意义,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我即你”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相契、思想相合和心灵相通的关系。
唯有为人的心灵所体验和反思的存在,才对人构成有意义的存在,唯有为人的心灵所掌握和把握的存在,才对人确定人自身之存在提供确证。因此,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各种文化形式的出发点都始于这个前提,它们以协和的音调和迥异的音色共同奏响了人之命运的交响乐,它的创作动机是人之存在。艺术、宗教和哲学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表现和表征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的生存状态。它们历史的声音穿透了时空,人们在它们展现的意义世界里,可以倾听整个人类的灵魂。它们确证了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把自身投入到宗教、艺术、哲学,又从宗教、艺术、哲学反观自身。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的心灵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
[参 考 文 献]
[1] 柯林伍德.艺术哲学新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93-94.[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3] 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28.[4] Heidegger,M.Poetry,Language,Thought,HarperandRow,1971:44.[5] 斯宾诺沙.神学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6] [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9.
〔责任编辑:张正明〕
・2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