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绪论
选择填空
1. 我国并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2. 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3.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
4. 《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
5.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
6. 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7. 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
8.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9. 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
10.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
11. 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
1
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13. 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方法是(活动教学)
14. 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者是(夸美纽斯)
15. 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
16. 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教育过程》)
17.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赞科夫)
简答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 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 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
3) 教育目的: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 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 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
2
6) 道德修养: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7) 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1) 教育作用: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促进人的发展。
2) 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3) 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4) 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5)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
6) 建立教学原则体系。
3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1) 教育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 教育目的:使学生不断生长下去。
3) 论课程与教材: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3
4) 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5) 提出儿童中心论。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1) 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
2) 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 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 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5《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1) 教育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提出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3)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预时孙摩、课内外结合、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4) 论教师:提出“师严道尊”。
6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什么?
4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选择填空
1.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2.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
3. 美国孟禄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4. 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
5.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军事体育教育)。
6. 古代社会教育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7. 学校最早出现于(中国)。
8.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社会是(奴隶社会)。
9. 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10. 按照生产力的标准可以把教育历史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而按照生产关
5
系的尺度可以把教育历史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11.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2. 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方针)。
13.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4. 现代学校教育包括两种国家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以及两种历史形态(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15. 现代我国教育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其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16.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简答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6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 教育的无产阶级、平等性;
3) 教育内容简单;
4)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3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4)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1)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7
2) 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动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
3)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4)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6) 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
7)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8)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论述
1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1) 教育的生产性
8
2) 教育的科学性
3) 教育的世俗性
4) 教育的国际性
5) 教育的终身性
6) 教育的革命性
2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提出六项保障任务: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 保障经费投入;
3)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4) 推进依法治教;
5)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
9
展的职责;
6) 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突出的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选择填空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
3.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4. 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5.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制度)。
6.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7. 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8. 决定教育社会性质的因素是(政治制度)。
10
9.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方面。
10.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1. 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简答
1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作用分别有哪些?
1) 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的形式。
11
2) 政治: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3) 文化: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 科技:
❖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12
❖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3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作用分别有哪些?
1) 经济: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2) 政治: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3) 文化:
13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4) 科技:
❖ 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 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4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 教育观念现代化。
2) 教育目标现代化。
3) 教育内容现代化。
4) 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
5) 教师队伍现代化。
14
6) 教育管理现代化。
7) 教育设备现代化。
8) 教育制度现代化。
论述
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特点。因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为:
1) 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15
2科学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一)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
(二)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四)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①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② 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③ 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④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二)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6
(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4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6)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选择填空
1.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
3.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7
4. 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5.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 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7.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这是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8. 人的发展的内因是(主观能动性)。
9.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10.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1.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12.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主观能动性)。
13. 在人的发展动力观方面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15. 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16. 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18
17. 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18.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主要是因为教育工作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简答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影响人的身高、性格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
1)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
2)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 人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主要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9
1) 家庭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2) 大众传媒对人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开阔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它也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
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7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哪些?
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论述
1.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
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 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
3)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条件:
20
1)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 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3) 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2.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育起主导作用、促进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选择填空
1. 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
2.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几的目标(4%)。
3.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 古希腊主张教育应由奴隶主国家主办的著名哲学家是(柏拉图)。
21
5. 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
7.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8. 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0.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点。
11. 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信的(宗教人士)。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3. 马克思认为(第一次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简答
22
1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教育法》第五条是如何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
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教育规划纲要》中是如何表述我国教育目的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试剖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23
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主张社会本位论的人,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但其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
选择填空
1.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2.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 符合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学历或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且有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公民并不意味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法定机构“(认定)”,才能取得教师资格。
4.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24
5. 《教师法》规定:教师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6. 《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7. 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主要权利,可归纳为(受教育权)、人身权和(财产权)三项基本内容。
8.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9.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学校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主要包括: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晚自习等晚间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踩踏事故)等。
10. 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
1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权利的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12. 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13. 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应当(特别)关注和照顾等。
简答
25
1什么是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的强制性表明,它既是公民必须依法履行的义务,也是受到法律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2终身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3简述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
权利:
1) 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 学术活动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 指导评定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发展的权利。
26
4) 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 参与教育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 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 遵纪守法义务。
2) 教育教学义务。
3) 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 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5) 保护学生义务。
6)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4教师资格条件有哪些?
1) 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7
2) 热爱教育事业。
3)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 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 有教育教学能力。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哪些?
不良行为:
① 旷课、夜不归宿;
② 携带管制刀具;
③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④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⑤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⑥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⑦ 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
28
⑧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⑨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⑩ 吸烟、酗酒。
严重不良行为:
①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
⑤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⑥ 多次偷窃;
⑦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 吸食、注射毒品;
⑨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9
6教育法律法规范围的种类包括哪些?简单解释每项含义。
1)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 教育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称教育法律。教育法律又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
3) 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 地方性教育法规。
5) 教育规章。
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
选择填空
1. 教师的劳动本质上是(精神生产的劳动)。
30
2. 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指的是(协调员)的角色。
3. 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
4. 未成年公民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
5. 少年期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是(11、12—14、15岁)。
6. 教师职业专业化始于(教师培训机构的建立或1681年)。
7.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8. 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
9. 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经历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四个阶段。
10. 教育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方面。
11. 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2. 学生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
13.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31
14.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
15.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简答
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专业功能和专业伦理。
2) 专业知识和技能。
3) 专业训练和资格。
4) 专业自主。
5)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 专业地位。
2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哪些要求?
1)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
32
3) 掌握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4) 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有哪些?
1) 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 先进的教育理念。
3) 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应该扮演哪些角色?
1) 诊断者。
2) 传授者。
3) 指导者。
4) 评价者。
5) 管理者。
6) 研究者。
33
7) 协调员。
5教师为什么和如何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原因:
① 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因此教师给学生知识的任务就显得不那么十分重要了。
② 其次,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③ 再次,现代社会化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由于升学竞争的激烈,学校生活的单调,使学生产生厌学恐惧等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如何扮演:
① 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② 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③ 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④ 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34
⑤ 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奴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6学生的本质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如何看待和对待?
1) 发展性。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相信学生。
2) 差异性。教师要能够因材施教。
3) 主动性。教师要能够放手学生。
4) 独立性。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
7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第七章 课程
选择填空
1.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综合课程)。
2. 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是(怀特海)。
3.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35
4.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5.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
6. 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7. 综合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8. 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影响方式上的(无意识性)、空间的(广泛性)、内容的(全面性)。
9. 课程计划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组成。
10. 学科课程标准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构成。
11.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主要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
12.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13. 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有(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和管理的多级化。
36
简答
1简述课程的作用。
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 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3)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4)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
5) 课程理论。
3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37
1) 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2) 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 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4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1)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5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论述
1试述现代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
1) 选择化和个性化: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程度,使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8
2) 平衡化:课程内容的内部各因素之间在量上和质上的平衡。
3) 综合化: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明显加强。
4) 管理上的多级化:在课程管理上,发挥国家、地方、学校的作用,各自赋予一定的权限。
2试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①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③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④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⑤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的能力;
⑥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39
第八章 教学
选择填空
1.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
3.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演示法)。
4.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自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实验法)。
5.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清朝末年)。
6.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 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理论)。
8. 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以教学为主)。
9. 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张是(开而弗达)。
10. 《学记》上说“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40
11. 教师备课要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1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3. 教学中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
14. 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
15.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1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17.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18. 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质教育论)着重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
简答
1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41
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1) 知识的间接性;
2) 教师的指导性;
3) 教学的发展性;
4) 教学的教育性。
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2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43
5)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 目标明确;
② 内容正确;
③ 方法灵活;
④ 学生主动;
⑤ 语言艺术;
⑥ 学生思维活跃。
7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有哪些?
1) 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要有代表性;
2) 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可以分层次;
3) 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4) 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
44
论述题
1试论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稿等四种方式。
讲授法的优点:
第一,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是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
第二,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启发性,不是简单灌输;
第三,讲授的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炼、有条理,语速适当。
2试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45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以获得直接经验为辅。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2) 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一方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及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
3)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3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1)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他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46
首先,学生是有主动性的、积极性的人,他们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其次,教师教师外因,学生学是内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第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素材;
第二,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 知识与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看,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第三,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3)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7
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像形势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5试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 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6试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②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8
7试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8试述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② 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第九章 德育
49
选择填空
1.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3.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5. 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6. 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7.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 一般说来,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组成部分。
9. 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
10.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50
11. “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教师采用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2. 陶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三种。
13. 知,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简答
1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2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
① 热爱祖国的教育
51
② 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③ 热爱人民的教育
④ 热爱集体的教育
⑤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⑥ 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⑦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⑧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⑨ 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⑩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规定:
① 爱国主义教育
② 集体主义教育
③ 社会主义教育
52
④ 理想教育
⑤ 道德教育
⑥ 劳动教育
⑦ 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⑧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3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4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① 教学
② 社会实践活动
53
③ 课外活动
④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⑤ 班主任工作
⑥ 志愿者活动
5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指导实践、陶冶教育、品德评价。6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1) 方向性原则
2) 知行统一原则
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54
选择填空
1.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2. 中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
3. 了解和研究学生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4. 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5.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多协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这是班级管理的(民主与自主原则)。
6.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7.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8. 班主任通过分析学生成绩单、操行评语以及学生的作文、日记等材料,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是(书面材料分析法)。
9. 班集体的要素有(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的准则)和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10. 班主任在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55
简答
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1)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 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 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2班主任的素质应该有哪些?
1) 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2) 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3) 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组织引导和教育管理能力
3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包括对话和座谈)、实验法、调查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
56
4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选择和培养班级骨干
形成正确的规范和集体舆论
6试述班级管理的主要原则。
1) 平行性原则:
既要通过教育集体并利用集体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去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方面结合起来。
2)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57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多协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
3)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管理既要有常规,又要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既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又要推动班级不断发展。
4) 目标原则:
确定班级目标并且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学生,通过目标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7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① 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② 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③ 班级文档管理
④ 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8简述班级活动的意义。
1) 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58
2) 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3)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 有助于形成班级的凝聚力
5)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9如何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1) 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政治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 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 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 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 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第十一章 中小学教育科研
选择填空
1.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是(问题)。
59
2. 访谈法是教育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层次。
3. 研究中资料的收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进行。
4. 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了解教育教学现状,以加强对其客观认识的研究是(调查研究)。
5. 行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实践)。
6. 问卷法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一个年级学生)
7.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索活动。
8. 中小学教学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研究,简称教研。
9. 课题选择的原则是(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10. 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的研究是(经验研究)。
11. 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是(叙事研究)。
12. 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被研究者的过程叫做(抽样),总体又被称为(全体),抽取的那一部分叫做(样本)。
13. 把研究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编成书面试卷,交给所选择的人员进行书面
60
回答,从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问卷法)。
14. 访谈法的三个方面特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通过(访谈或谈话)进行;目的是为了(研究)。
简答
1什么是中小学校本研究?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是什么?
① 课题选择
② 查找文献资料
③ 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④ 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⑥ 研究报告的撰写
61
⑦ 课题结题
3行动研究的步骤是什么?
① 发现问题
② 分析问题
③ 设计研究方案
④ 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 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⑥ 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4观察法的使用要求是什么?
1) 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观察对研究问题具有意义的现象;
2) 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较系统的观察计划和详细的观察记录;
3)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或根据研究目的,在创设的情境下进行。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