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mpa知识精要

mpa知识精要

2020-03-10 来源:爱问旅游网
1、 管理的职能包括:管理的职能主要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的特点主要有: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组织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组织职能的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的特点是: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

2、管理学的含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展开来说,管理学是对于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3、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良性循环。

4、管理的特性: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管理的客观性、必然性,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和劳动分工社会化相联系的必然产物;社会属性指管理的主观性、构建性,是按管理者的意志组织实施的过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

5、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一门纯书本的课程,但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可以把他用活,而管理的对象主要人,人与人之间沟通、接触是要有技巧的,即一些手段、方法,照搬书本上的东西只会把关系越处越差,所以说科学地艺术地运用才是最佳的方式.即活学活用.而这个艺术就是指一种巧妙的手段. 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科学是管理的内核,艺术是管理的外围软组织。脱离科学,艺术没有根基;缺少艺术,科学变成教条。

6、管理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①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把管理的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而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奠基人,其作品是《科学管理原理》,因此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原理是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②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即按岗选人。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最佳适配原理、③实行标准化管理。④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⑤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⑥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⑦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德国)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是组织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②行为科学:“霍桑实验”是由美国梅奥主持,得出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型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一是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二是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三是人际关系问题(巴纳德动态平衡理论)。③现代管理学派:孔茨管理学派“管理学丛林”11学派,孔茨代表管理学派、麦格雷戈代表人性行动学派、以巴纳德为代表社会系统学派、以马克兰特为代表管理科学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理论、以特里斯特为代表的社会技术学派、以卢丹斯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④⑤⑥⑦

6、管理理论演进的特点:(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过程。

7、行政的含义: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8、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最早论述政治与行政的区别的是美国的威尔逊和古德诺,他们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政治的是指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而行政正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为根本任务的。因此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政治与行政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在当代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9、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关系:在尊重国家权力的统一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活动也有别于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

10、行政学的含义: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11、行政学定义的把握:(1)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3)行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4)行政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在于探讨和发现行政活动的规律性。 12、行政学在西方兴起的历史原因可归结为:(1)“行政国家”的出现。它在以法制基础上行政机关规模的扩大、行政人员队伍的增长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发展为标志。(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主要目的废除政党分

1

赃制,建立“中立的”文官制度和功绩制;(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它的产生是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为标志,行政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科学管理时期,1900年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12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魏劳毕《公共行政原理》,这一时期理论对提高管理绩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长时期,又称行为科学时期;发展时期,又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代表有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学派,把经济人假设引入了政府行为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分析有独特的价值,为认识政府及其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逊与德姆塞茨,主要贡献有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帕森思提出的每个组织系统分为决策、管理和技术三个层次。

13、行政理论发展阶段及理论特征:行政理论发展分:形成时期、成长时期、发展时期。形成时期理论特征是运用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行政管理,主要探究了行政权力的配置、组织机构的健全、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制度化等问题。成长时期理论特征是把行为科学运用于行政管理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人的本身、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组织的作用以及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科学成果来研究管理问题。发展时期理论特征是大量的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公共管理理论三大重大理论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主要有:(1)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2)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3)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

15、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1)对象范围更广。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跨学科综合性更强。公共管理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他的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3)内部到外部,过程到结果,原来未受重视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公共管理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没有的或不受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4)大量新主题。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5)实证与规范结合。公共管理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普遍适用“行政原则”的探讨。(6)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公共管理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相比,它更具现实性。

16、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首先,公共管理可以利用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

17、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1)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务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务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和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

(2)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法的要点是通过对不同事务或同一事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

(3)实验分析。本质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事务的各个因素、事务的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找到这种事务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及面貌。

(4)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的有关情况。案例分析既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1、组织有那些共性?

第一,组织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为关系的集合; 第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的目标; 第三,组织有一定的结构和行为方式;

第四,组织有其内在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并非自发形成,而是有意养成的,最终系统化为组织文化; 第五,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有机发展。 2、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的有机整体。

3、公共组织的含义?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

2

4、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人员;(2)目标;(3)职能;(4)机构;(5)职位;(6)职权;(7)权责;(8)规章制度;(9)团体意识;(10)组织设计;(11)支持硬件;(12)技术和信息。

5、公共组织的类型是如何分类的? 主要有三种种类:

根据组织权限范围大小分:中央公共组织和地方公共组织;根据组织公共程度高低分为: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根据管理公共事务的不同分为:管理文化、科技、教育、国防、公安、外交等事务的各种组织。

(1)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对公共住址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有利于加强审计和对公共组织的监督。总体上,公共组织大体可分为: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等六种。

(2)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a)强制型公共组织。这类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c)非强制型组织。

(3)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a)古典模型。(b)官僚模型。(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6、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含义?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7、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成词越少,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其形态类似底宽上窄的“金字塔”,因此这种形态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尖形结构”。尖型结构中管理层次分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严格、影响力强,其优点是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指挥;但因层次多,信息传递途径长,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此外上级对下级的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妨碍了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工作缺乏灵活性,容易走向僵化。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其形态扁平,因此称之为“扁平结构”,扁平结构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决策执行时间短,不过,由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不强,扁型结构组织相对比较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因此,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人们总是力图把尖型 结构与扁型结构的长处结合起来,尽量克服两者的缺点,以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结构。第一天

8、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①直线结构。直线结构的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其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结构中每层次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不与相邻个人或组织及其领导发生任何命令或服从关系。直线结构具有信息传递途径单一,传递速度快等优点,但基层自主性小,且由于各职位工作程序固定,容易导致僵化。主要为规模不大、工作较为简单的公共组织采用。②职能结构。职能结构是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的结构。在职能结构中,每个上级部门没有单一服从自己领导的下级部门,同样每个下级部门也不只服从一个上级部门。依靠水平分工领导,拓展了各层次管理事务的范围,适宜于相对复杂的管理工作,但下级部门由于多头领导,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情况,而领导部门如果相互缺乏协调。反而会造成执行混乱的局面。③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各部门间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水平领导关系。直线-职能结构形式加强了对水平层次领导部门的协调,有助于于克服政出多门。同时,每个下级部门在只有一个明确上级领导的基础上,接受其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有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但这种结构的一个潜在缺陷是,垂直领导有可能排斥水平领导,部门之间关系更加复杂。④矩阵结构。矩阵结构是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结构中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是并重的,矩阵结构既保持了组织成员构成的稳定性,又有助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综合优势,组织效率相对较。与前三个结构相比,矩阵组织更加灵活,适应能力更强,也被称为适应性组织。且适用于复杂工作需要,被广为采用如不同时期政府设置的临时办公机构、协调小组和办公室。还有一种叫旁系组织结构,是从科层结构的正式成员中抽出一部分人,按照自由联合的方式组织一定的常设机构,来解决特定问题。组织成员在完成任务时并不与本职工作相脱离即是“脱产”或“半脱产”。如经济学会、行政学会、职称等级评审委员会等。

9、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如何构成?

(1)纵向结构。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内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宏观上的纵向结构是指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我国的行政组织可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层次。微观上的纵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2)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又称分部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10、行政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

①首长制与委员制;首长制度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有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美国的总统制是典型的首长制。其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活,易于保定秘密,减少不必要的磨损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不足是由于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个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监督。且首长个人精力、体力、知识等的局限,也不利于事情的周密与恰当处理。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瑞士联邦委员会是典型的委员制。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的机密。②层级制与职能制;③集权制与分权制;④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中国实行完整制。优点是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间分式完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不足是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美国是典型的分离制国家。其优点是行政机构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

3

业部门优势,对某些局部事务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缺点是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独立行动可能造成整个行政组织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

组织环境可分为哪两类?他们之间的关系?

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环境可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影响社会中一切组织,具体环境直接影响个别组织,指那些与具体组织活动过程相关的特殊环境因素。但是,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间不存在清晰的分界,并且一般环境因素总在不断突破到具体环境中去。

10、组织环境可分为哪两类?他们之间的关系?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环境可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影响社会中一切组织,具体环境直接影响个别组织,指那些与具体组织活动过程相关的特殊环境因素。但是,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间不存在清晰的分界,并且一般环境因素总在不断突破到具体环境中去。

11、公共组织环境包括哪些子系统环境?

一个我能正的公共组织环境结构应至少包括以下子系统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人力环境、教育环境、法制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每一子系统又包括若干下层系统环境,国际环境因素分别渗透于这些子系统环境及其下层系统中。

12、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有哪些?

在公共组织一般环境中,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舆论环境是最重要的环境构成因素。 政治环境直接对公共组织产生影响,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等方面。

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冬季和行为优质重要的绝地作用。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

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相对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言较迟缓,但作用时间更长,组织变革必须在文化延续过程中进行。基本要素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等方面。 技术环境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基本要素是经验技术、实体技术和知识技术。

舆论因素渗透于各种环境因素之中,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舆论环境。 1、决策的定义?

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定义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2、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是什么?

①预见性,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②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征之一。③主观性,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3、决策的内容可简化为哪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4、决策有哪几种类型?

①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前者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决策或重复决策。它是为了解决那些经常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的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后者与前者相比,它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创造性思维。②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③根据决策条件(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决策面临的未来环境和条件。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供选择预期结果相对明确。因而方案之间的优劣选择不难。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有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状态,事前虽然难到确定但却可以预测出现的概率。决策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但决策对风险程度基本预知。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相似,不同的只是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④按决策权限的安排,可分为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个人决策是决策权集中于个人,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心理、能力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决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群众决策是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决策,受群体结构影响较大,在群体决策中,参与者既可能导致优势互补,也可能导致弱势叠加。对此要客观分析。⑤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原始决策是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而追踪决策则是指当原始决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时,对原始决策目标及其执行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二次决策。如果说原始决策一般是在对环境因素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话,追踪决策则是由于主观认识或客观条件发生很大变化而引起的。追踪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原始决策进行内容的补充和修正,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此外,根据决策影响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根据决策者所处的层级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根据决策思维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直觉决策、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可分为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和博弈型决策(或竞争型决策);根据立法与执法的不同工作性质可分为国家决策和政府决策;根据经济和政治决策的性质差异可分为经济领域的决策和政治领域的决策;根据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开关式决策和旋钮式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5、决策的前提涉及几方面的内容?各自含义?

决策的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个人的好恶。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6、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

4

实际的条件;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因此,常有具备了价值前提却缺少事实前提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出现,使决策活动难以进行。

第二、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可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第三、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决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7、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8、行政决策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哪些特点?

(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与其他决策不同,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决策内容的广泛性。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对象及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

(3)决策的权威性。行政决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是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而制定,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具有强制力。

9、行政决策主要包括那些子系统?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行政决策主要包括: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监控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的收集、加工、传递、储存等工作。作用:(1)收集信息。就是广泛收集有关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全面、准确,以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2)加工处理信息。把收集来的信心进行一番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分析、归纳、筛选出净化资料,剔除去多余的甚至是虚假的资料。(3)传递信息。就是把加工处理好的新学习传递到决策者手中,为制定政策服务。信息传递要求及时、快速。

参谋子系统是由掌握各门类只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的,它也是决断子系统的辅助机构。作用:(1)协助决断子系统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政策制定离不开预测,参谋人员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超前研究和预测,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判断,为决策者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做参考。(2)为决断子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在政策方案选优时,要为决策者提供经过一系列定性、定量分析论证的初步方案,同时也要提供本系统以及其他咨询机构对方案的评审意见,以便决策者集思广益,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出满意的方案。(3)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收集并分析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特别是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偏离政策目标时,要及时提出应变措施,以使决策者、执行者及时矫正,确保公共政策顺利实施。

决断子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作用:(1)界定政策问题。决断子系统必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作为政策问题确定下来。(2)确立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政策问题的过去、现状及未来趋势较全面了解、把握的基础上。所确立的目标必须切实可行,并留有余地。(3)设计政策方案。决断子系统在此的职责是根据政策问题的性质,组织熟悉这类问题的专家,组成高水平的设计组,并为他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条件。(4)选择政策方案。决断子系统在这一环节的职责是建立方案选择的价值标准体系,对参谋子系统提供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平衡,最后拍板选定方案。

监控子系统是指决断子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行政决策行为以及对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1)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实行监控可有效地避免“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政策化”的腐败倾向,保证决策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统一规范内照章行使。(2)促使决策内容切合实际。政策监控一方面要督促各子系统发挥作用,周密细致论证,科学慎重决策;另一方面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听证、审查,使政策方案切合实际,具有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的可行性。(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通过监控,监督抵制者执行政策、监督拖延者立即执行、促使断章取义者全面执行,回护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10、行政决策体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类型的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是什么? 当今世界各国的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 独裁制的具体类型有:(1)宗教领袖型;(2)君主亲政型;(3)军人独裁型。议会制的具体类型有:(1)议会-总统制;(2)议会-内阁制;(3)议会-委员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一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常委会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权力;实行“议行合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职能的划分是在遵循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但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和工作联系关系。人民大会制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起着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的重大决策,是由党首先提出建议,再由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党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到国家机关去工作 第三节:行政决策程序(问题界定、目标确定、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 11、问题的含义?

问题是预期、需要与实际满足状态之间的差距。任何决策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12、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要经过哪几个环节? (1)症结分析。(2)原因分析。(3)确切表述。 13、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1)类别分析法。类别分析法是为了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景而对问题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2)类比分析法。类比分析法是建立若干类比的标准和模型。

(3)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是通过对决策问题相关因素尤其是相互冲突的因素的设定,然后进行创造性的综

5

合,以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是可能促使问题出现的原因;合理的原因是以可须研究或直接经验为基础而获得并可以信赖的原因;可行原因是可以用行动加以解决的原因。

14、行政决策的目标的含义?具有哪些特性?

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通过决策实施所达到的状态。 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的特征。 目标确立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具体性。

15、目标确立阶段主要建立哪两个环节?

第一,依据确定。目标确定首先要有明确具体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既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前一阶段已经界定出的问题;当前和将来的主客观条件。

第二,体系建立。采用目标分解法,在空间上从上到下,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地把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和具体目标。

16、目标确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综合指标法;(2)主要目标列举法;(3)目标排序法;(4)综合评分法;(5)逐步淘汰法。 17、方案设计的含义?

方案设计是在明确决策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设计或者规划诸种实现决策目标的行政备选方案的行为或过程。方案设计是行政决策的中心环节。

18、决策方案的设计分哪几个具体步骤?

(1)轮廓设想。从不同角度、多种途径出发,尽量大胆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

(2)细部设计。对轮廓设想阶段所产生的备选方案进行初步筛选,淘汰不可行方案,保留可行方案,并对其进行尽心的细节设计。

19、方案设计阶段都运用哪些基本方法?

(1)头脑风暴法。通过小型会议的形式,鼓励与会人员进行创造性思考,自由发言,以相互启发,引起连锁反映和思维共振,形成新的设想的方法。

(2)对演法。让不同方案的制定小组间展开辩论,互相攻短,一充分揭露矛盾。

(3)综摄法。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陌生的问题,或者用陌生的方法来处理熟悉的问题通过“变陌生为熟悉”来缺的突破性进展的方法。

20、后果预测的含义?

后果预测是为了对行政方案进行评估和完善,而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

21、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第一,收集资料。对预测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为准确的预测体构真是可靠的依据。 第二,确定方法。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指标和收集到的资料,选取相应的方法和模型。

第三,计算和分析。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确定的方法对预测对象进行具体预测,对关键变量进行综合和汇总。 第四,评审结果。将预测的结果输入决策系统,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评审和确认预测活动的精确度。

22、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德尔斐法。(2)会议法。(3)时间序列法;(4)回归分析法;(5)趋势外推法。 23、方案抉择的含义?

方案抉择是指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中享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领导,依据其权力、经验和科学知识,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或满意的决策方案。

24、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①确定标准。即确定一套对方案进行优选的价值准则,一般包括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总体战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等。由于决策对象和内容本身的复杂多变,一项具体的决策方案往往很难同时满足上述标准,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提出满意标准,遵循有限理性原则,选择一种相对较优的方案。②可行性分析。对决策方案在现实中实施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和估量,包括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行政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③合法化。方案确定之后,提交给有权的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审批,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使之合法化,再以法律、法令等形式颁布实施。

25、方案抉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经验判断法;(2)“决策树”技术;(3)实验法;(4)模拟法。 26、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群体决策包括哪两种形式?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群体决策包括领导集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 27、群体决策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第一,群体决策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心事,因此,它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较多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第二,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伴随着满意度的增加会表现出对决策的支持,从而使之易于执行。

第三,群体决此是组织中很重要的沟通形式,通过群体决策可以加强组织中不同水平的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8、群体决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群体决策的工作程序较慢,需要比领导个人决策更长的时间。

第二,个人的创新思想和建设性意见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特别是在一些不善于进行群体决策的组织里更

6

是如此。

第三,因为决策的结果是由集体负责,所以决策群体易出现极化现象。这种极化现象表现为冒险或保守两个方向的极化。

第四,群体决策时会出现利益的不同、观点的冲突、个人的城建和情绪化行为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人力的浪费,从而导致人为的决策障碍。

第五,有时,表面上的群体决策,但实施上,决策仍是由某个领导或小集团控制。这样就可能会伤害参与决策的其他成员的感情。

第六,一旦决策失误,责任需由集体承担,从而掩盖了个人的过失。

第七,当组织不具备群体决策的条件,一旦采取群体决策形式,往往会带来非常不利的结果 第八,把群体决策作为激励的手段并不明智。

第九,在决策目标和问题情境不清楚时,不要采取群体决策。如采取群体决策往往会把本来就不确定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29、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①一票否决(全体一致);②多数规则;(多数规则的变异形式:孔多塞标准,也称两两对比法或成对表决法、博尔达计数、赞成投票制、淘汰投票制和正负表决)。③等级决定规则

30、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关系?

(1)群体决策既有有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2)比较群体决策和领导个人决策,两者利弊是互相补充的。 (3)究竟哪种决策有力,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进行群体决策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否则,会导致不利的决策效果。第一天 1、关于领导的不同含义有哪些?

约翰科特指出:领导指的是有助于引导和动员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过程。

约翰纽斯特罗姆和基斯戴维斯指出:领导是影响和支持其他人为了达到目标而富有热情的工作的过程。 哈罗德孔茨指出:领导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的和满怀热情的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艺术和过程。 斯蒂芬罗宾斯指出:领导为一种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管理职能的领导的含义?

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领导职能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2、为什么说领导职能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其它各项职能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保证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由此而对组织的种要素和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而在组织的各种要素和资源中,人的要素和资源是最重要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组织目标的实现及实现程度。管理工作如果不了解如何去调动人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则其他管理职能都将收效甚微。所以如何正确地引导组织成员,有效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就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

2、领导的构成包括哪几个要素?

(1)权力。没有权力就失去了正式领导一个组织或群体的资格,也就谈不上全体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2)对人的认识与理解。领导是通过做人的工作开展领导活动的,应该是熟知人和人类社会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3)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要满足组织和群体成员的需要,施展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 (4)领导的风格、作风以及营造出来的组织、群体氛围。 3、为什么说领导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艺术?

所谓领导艺术就是指在实施领导的方式、方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首先,领导者树枝和经验的综合体现,是在领导科学和方法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发挥和升华。领导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性,这是与模式化、程序化相对立的。

其次,是因人而异。领导艺术可以学习,但切忌模仿。

再次,是注重实效。以是否完成领导任务,达到组织标准为评价标准。 4、公共组织领导者的含义?

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当前我国法定的担任公共组织领导职务序列中的人员,是通过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和聘任制四种方式产生。

5、什么是领导职责?

领导职责是指担任领导职务者在行使其职权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工作责任和道德责任。

6、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来源方式有哪几种?

一种是内部来源。即从组织系统内部升任和补充。 另一种是外部来源。即从全社会选拔优秀人才。 7、公共组织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

我国公共组织领导者是通过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四种方式产生的。 8、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是如何构成的?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构成包括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职务权力即职权,来源于等级制的组织,是外部如上级、组织、法律等赋予个人的,其特点是同职务具有不可分性,有职就有权,无职则无权。并且职权同职务的关系成正比,职务越高,离有的权力也越大。

9、职务权力的主要影响方式有哪些?

(1)合法要求。领导者在职权范围之内,可要求所管辖的下级履行与工作有关的责任和义务。

7

(2)奖励报酬。可分为经济性奖励和非经济性奖励。 (3)强迫。强迫的影响方式在于以恐惧引发服从。 (4)决策。通过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影响个人和群体。

(5)信心控制。领导者应有效的控制各种情报信息的流程,从而影响和制约被影响者。 10、个人权力的主要影响方式有哪些?

(1)专家权。指个人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2)个人魅力。个人魅力产生与领导者的特质个性。

(3)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组织或社会成员的一种重要方式。

(4)高尚的品质。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忠诚正直,廉洁奉公,群体为高,以人为本,一视同仁。

(5)创新精神。人们通常渴望创新,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因此在组织或社会中就会形成强大的个人影响力。

11、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推崇的三个个人素质是什么?

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谁拥有这三方面的优势,谁就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就容易获得正式的职务权力,或强化职务权力。

12、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管理技能有哪些?

组织赋予领导者一定职权,要求其完成管理任务,并卓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备了应有的基本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观念技能。①技术技能主要是指正确地掌握了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三项内容掌握专业技术、掌握工作方法和程序、掌握工作制度和政策;相对来说,领导层次越低,对其技术技能要求就越高。②人事技能是指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识人用人的技能、评价激励技能。人事技能对各层领导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③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和概括技能。包括三方面内容预测技能、判定技能、概括技能。出色的观念技能可使领导者作出更佳决策,相对来说,领导者所处管理层次越高,对其观念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对不同类型组织的领导来说,具备THC技能是一种普遍要求,对不同层次领导者来说,掌握THC三项基本技能的比例有所不同,并且可通过管理教育—管理实践—管理教育的不断循环来获得。

13、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技术技能是指正确地掌握了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三项内容:(1)掌握专业技术;(2)掌握工作方法和程序;(3)掌握工作制度和政策。

14、克服基层领导者技术技能的单一化,可采取什么措施?

第一,运用组织手段,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之间轮换基层领导者,以便培养未来的中高层领导者。 第二,优化中高层管理集团的人员组成,使整个集团形成多样化的技术技能结构。 15、人事技能包括那些内容?

人事技能是指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2)识人用人的技能;(3)评价激励技能。

16、观念技能包括那些内容?

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和概括技能。包括三方面内容:(1)预测技能;(2)判定技能;(3)概括技能。

17、行政领导制度从整体上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一是从根本上制约行政活动的制度安排;

二是足以保障领导者个人可以与组织协调行动的制度,以使领导者个人的能量与组织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是足以保证日常行政领导活动顺利开展的制度性措施。 18、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其他行政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具体化。

19、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 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则。 20、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是怎样的?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辩证的统一,是不可偏废或分割的。

(1)集体领导是个人分工负责的前提,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

(2)集体领导的决策是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向、目标,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意志实现的途径。

(3)离开集体领导的个人分工负责就是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离开个人分工负责的集体领导,只能是“清淡馆”。

(4)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就要反对个人说了算和不敢负责的官僚主义倾向。 21、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的含义?

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就是根本领导制度和行政领导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 22、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可以表现为哪几个层面?

(1)处理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行政领导者应当主动加强与行政活动参与者的联系,想方设法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愿望、要求,以求最广泛地征集到行政活动的社会反应,从而获得最有利的社会心理支持,以保证行政活动的参与者以高昂的热情始终活跃于行政活动的过程之中。

(2)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一是要对行政领导的共同使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合作意识、

8

提高社会效率、实现行政目的有共同的认识。二是对对方都抱着尊重的态度。

(3)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一是行政领导班子要有搞好行政管理的共识。二是行政领导班子应主要依靠公开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内部关系。三是行政领导班子应以工作成绩和客观效率来衡量自身的行政工作效果,评估各自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作为协调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客观准则。

1、公共组织沟通的定义?

公共组织沟通是指公共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成词几张、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官司能够、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谋取公共组织系统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

2、公共组织沟通有哪几层含义?

(1)公共组织沟通实际上就是与公共组织有关的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分类、筛选、储存、使用、输出、反馈等环节

(2)公共管理通常把公共组织看做是一个系统,而信息沟通则是这个系统的“神经”。 (3)公共组织沟通要达到的目的是统一思想。

(4)公共组织沟通过程中包含有沟通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传送的信息、传送渠道和传送的情境等五个要素。

3、信息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什么?

(1)信息收集。信息收集是信息处理过程的开端。信息收集的程序可分为确定需要、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等三个步骤。

(2)信息加工。行政信息加工应坚持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物尽其用、细大不捐等三项原则。

(3)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既是加工过的信息向使用者的供给,又是直接使用信息的一种形式。 (4)信息储存。储存并非价值丧失或使用完结。信息储存的特殊作用,对公共管理有重要意义。 4、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列举的信息沟通中的障碍与断裂的因素有哪些?

缺乏计划;未经澄清的假设;语义曲解、表达不清的信息;传递中的损失和遗忘;不善于聆听及过早的评价;非个人的信息沟通;猜疑、威胁和恐惧;缺乏适应变化的充裕时间;信心超负荷以及选择性认知等。

5、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哪些?对策? 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沟通中的“噪声”。沟通中的“噪声”指的是原有信息所不包含的、无用的或容易一起混淆的信息渗入到沟通中来,引起的信息失真。

(2)信息沟通中的情境转变。一般情况下,不同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沟通,中间还可能要经过若干层次,通过如干人的转化,随着这种情境的不断转化,信息到达接收者时,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

(3)信心沟通中情感因素的缺失。情感因素的缺失不仅造成信息的不完全或被误解,而且使双方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变得困难,这会造成双方进一步沟通或协调的困难。

(4)反馈。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如何,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证实信息已得到有效的编码、传递、译码和理解之前,轻率地接受信息,这也是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克服信息失真,提高信息沟通质量,关键在于: (1)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2)规范传递者与接收者的传达方式。 (3)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4)完善沟通过程,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 6、公共组织沟通机制分为哪两类?

公共组织沟通机制分为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两类。

7、公共组织沟通的刚性机制的含义?完善刚性机制的建议?

公共组织沟通的刚性机制指的是有形体的、明确具体的规定,它是公共组织沟通进行中必须遵循的约束,并且不以公共组织沟通参与者的意志为转移,这里主要指的是制度规定。

完善建议:(1)理顺公共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尽可能把密切相关的职能归并到同一部门,减少部门之间不必要的沟通往来。

(2)尽可能地变部门间的沟通为部门内的沟通。把部门间的沟通变为部门内的沟通是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和质量的很重要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依据职能要求确定行政管理的幅度。

(3)使经常沟通的项目制度化。当某个问题出现时,应考虑使这个沟通过程固定化并把它转变为制度,减少每次为沟通协调而进行的联系组织工作。

8、公共组织沟通的柔性机制的含义?包括哪两类?

公共组织沟通的柔性机制指的是公共组织沟通中具有较大可变性的约束因素,它具有可塑造、可改变的特性。 柔性约束机制包括语言约束机制和心理约束机制两类

(1)语言约束机制。公共组织沟通依赖于大量的公文往来,要求有一套规范化的、能为大家所接受和掌握的信息表达语言系统。

(2)心理约束机制。从心理机制的建设着眼,要加强公共组织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加强民主风气,从心理上激励其自觉主动地加强公共组织沟通。

9、公共组织沟通主要分为哪几类?

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大类。正式沟通是指通过通过组织程序,按组织规定的线路和渠道所进行的信息沟通,如会议制度、汇报制度、文件下达呈送等。其特点是正式、严肃、约束力强,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缺点是沟通的速度慢、刻板。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多种渠道进行的沟通。如

9

组织成员私下交换意见、传播消息等。其特点是工作人员基于兴趣、爱好、感情的一致而产生的;可发生在任何地位任何场合之间进行且无规则可循;传播速度快、渠道广。其积极作用是可以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使领导人了解在正式场合无法了解到的重要情况;可以了解组织成员和普通民众的真实看法,为校正决策和下次决策提供参考;可以减轻正式沟通渠道的负荷量,促使正式沟通提高效率。缺点是:由于是组织成员的私下进行的,没有规则可遵循,不受正式监督,随意性大,加之传递过程中信息会被随意歪曲或误传,因此可靠性有限,容易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泛滥,削弱正式沟通渠道的威信。

10、公共组织沟通中的正式沟通的含义?特点?

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组织程序,按组织规定的线路和渠道所进行的信息沟通,如会议精神、汇报精神、文件下达与呈送等。

特点是正式、严肃、约束力强,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正式沟通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11、非正式沟通的含义?特点?

非正式沟通是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多种渠道进行的沟通,如组织成员私下交换意见、传播信息等都属此类。

特点:(1)非正式沟通是由工作人员之间的社会交往而产生的,这种交往一般是基于兴趣、爱好、感情的一致。

(2)非正式沟通的消息无规则可循,可发生在任何地位的人之间和任何场合、内容无法限制。

(3)非正式沟通对信息的传递有时比正式沟通速度要快,因为这种沟通渠道广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12、非正式沟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什么? 非正式沟通的积极作用有:(1)非正式沟通可以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传递正式渠道无法传递的信息。 (2)可以了解组织成员和普通民众的真是看法。

(3)可以减轻正式沟通渠道的负荷量,促使正式沟通提高效率。 非正式沟通的消极作用有:(1)非正式沟通是组织成员之间私下进行的,没有规则可循。 (2)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会被歪曲和误传。

(3)会造成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泛滥,导致削弱正式沟通的威信。 13、公共组织沟通中有哪几种沟通的结构模式? 主要有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三种。

聚联式的特征是存在一个沟通中心,沟通中心可以和任何其他沟通点联系,其他各点只能与信息中心发生联系,彼此间无相互的沟通渠道。其优点是只有一信息中心,信息失落率低,传递速度快,有利于形成组织权威,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取得管理高效。不利是信息垄断容易造成行政专断,如不注意不利于发挥公共组织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单联式的特征是各个信息沟通点的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成员只能与其相邻的两点相互沟通,而与其他点不发生联系。其优点是便于掌握信息沟通的幅度,容易操纵和控制。不利是信息沟通有限,没有信息沟通中心,不利于形成组织权威。如公文旅行、办事拖拉等官僚主义现象。

互联式的特征:即每个沟通点都与其他点发生联系,各类信息可互相沟通,没有信息中心。其优点是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其他模式大,可以让公共组织成员和一般群众了解决策的全过程,增加透明度,促进民主管理。其缺点是沟通渠道杂乱,信息流失严重,容易贻误时机,且不利于信息管理,出现泄露机密。

14、协调的含义?

协调是公共组织为了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15、协调的特点?

(1)协调是一种经常性的组织行为。公共组织活动要求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财务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合理安排。

(2)协调是一种艺术性的组织行为。公共组织协调是最具有艺术性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最充分的领域。

(3)公共组织协调是一种公关性的公共组织行为。通过协调公共组织内部的与外部的、组织的与人事的、领导的与非领导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公关活动,树立公共组织的正面形象。

16、公共组织的协调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1)从协调对象上,可分为对事的协调和对人的协调。 (2)从协调的范围看,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3)从协调的内容上看,可分为认识性协调和利益性协调。 (4)从协调的性质上看,可分促进式协调和纠偏式协调。 (5)从协调方式上看,可分为合作式协调和应变式协调。 (6)从协调的途径上看,可分为会议协调和非会议协调。

17、协调的方式有哪些? (1)主体合流法;(2)中间数法;(3)冷处理与热处理法;(4)当面表态法;(5)谈心法;(6)跟踪处理法。 18、协调中都存有什么关系? (1)事后与事前的关系。协调的事后性可以和协调的预见性发生联系。协调可以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把握事务发展的客观趋势,预先做好防范性准备。即使是对于公共管理过程中已经发生的问题、矛盾进行协调,也有个预期性的问题。

(2)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协调首先必须掌握好一般,一般带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一般有必须要与个别相结合,一般只能寓于个别,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协调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分析各个管理主体的具体情况,有区别

10

地对待各种特殊矛盾,而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简单地照搬。协调工作既要吃透上级精神,又要了解基层情况;既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经验主义。协调要做到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结合。

(3)平衡与创新的关系。从事物的无限发展来看,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才是经常性的,公共组织行为就是不断地从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4)妥协与原则的关系。妥协就是要尽可能考虑到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因素,讲求谦让互助,各得其所,实现各方都能接受的一种行为模式。但是协调的灵活性是以不影响协调的原则性为前提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

(5)协商与命令的关系。为了防治协商过程中推卸责任,争功诿过,乱发一轮,议而不决,协商必须要有配套的能起综合效应的方式。需要果断拍板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法定职权,及时下达命令,统一布置,强制性地要求下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保证公共管理迅速、有效、集中地进行。第二天

1、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人的总称,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它是由一系列环节所构成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员的甄别、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的开发、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

1、人事的含义?

人事是指在用人以治事的过程中有关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人事行政的含义?

人事行政(或政府人事管理)是以政府公务员作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综合,是政府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2、人事行政的内涵:①人事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公务员;②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人事管理机构;③人事行政活动经国家权力为后盾,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即政府机构的设置、公务员的权利、义务等均需依法管理。

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含义?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组织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公务员和非营利组织中的雇员,尤其是指那些在国家政府部门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

4、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5、人事行政的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

一是保证统治阶级意志得以贯彻和实现,并巩固国家政权; 二是保证行政管理的运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是对公务员实施有效管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并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 6、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存在哪些区别?

(1)工作思路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一种业务管理,认为人力资源仅仅在企业需要时才发挥作用,着眼于人员配备及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人事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

(2)管理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关心的是当下,为企业补充人员、培训职工、发放工资、解决劳资纠纷等,很少作长期的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则不同,它不但要考虑目前的人才需要和人员配备,而且着眼于未来,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3)管理范围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范围较为狭窄;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人力资源的规划、预测、开发、培训、业绩评估与奖励等新的内容。

(4)管理体制不同。传统的的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它将人当做物来管理强调对员工的严格监督和控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重视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培养其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7、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哪些基本精神? (1)把人当作第一资源。

(2)提倡尊重人、理解人,让人的才能和潜力得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 (3)把人力或人事管理当做组织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注重公共组织文化或行政文化的建设,培养工作人员的合作、团体精神等等。 8、与传统的人事行政比较,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基本特征?

(1)在关于人的假定上,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为成本,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看做资源。 (2)在管理原则上,传统人事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奉行以人为中心。 (3)在管理方法上,传统人事管理靠纪律和监督,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实行主动开发型、有预见性的管理方式。 (4)在管理内容上,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新人,而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5)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部门视为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而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决策层的核心成员之一。

(6)在公务员管理上,传统人事管理采用与其他行业人事管理一样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而人力资源管理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9、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是由哪些活动环节或职能所组成的? (1)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2)公共组织的公共工作职位和职责的分配。 (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获取。

11

(4)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和报酬管理。 (5)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

(6)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流出管理。 (7)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关系。

10、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有那些弊端? (1)“国家干部”概念模糊,缺乏科学分类。 (2)管理权限过分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4)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多样化发展。

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应用推广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首先,有助于我国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推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向现代化的灵活高效的新体制转变。

其次,可以加快我国人事管理方式的变革,尽快实现由传统单一、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科学、灵活和多样的管理方式转变。

再次,能够促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及素质,并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12、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1)人力资源的生物性;(2)人力资源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3)人力资源的能动性;(4)人力资源使用过程的实效性;(5)人力资源内在的知识性;(6)人力资源开发具有连续性;(7)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8)人力资源闲置过程的消耗性;(9)人力资源还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即具有可再生性。

1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质有哪些?

(1)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掌握着公民和国家赋予的公共权力,执行着国家法律并进行社会财富的权威性分配。 (2)公共组织要想取得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的良好的公众形象,就必须关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行为和结果,对人力资源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

(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质表现在他们应具有较高强法律观念,较高的政治品质、政策理论水平、职业道德觉悟,具有从事公共服务的热情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准则、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提高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4、公共组织人力开发的特点是什么? (1)战略性;(2)系统性;(3)社会性;(4)前瞻性;(5)动态性。 15、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预测与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期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需求质、需求结构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数量、质量、结构进行推测,并制定规划,使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供求相适应的过程。

(2)教育与培训。是指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岗位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旨在提高公务人员的智力水准、政治和业务素质,实现其价值观念转变的训练活动。

(3)选拔与使用。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鉴别,把符合一定要求的人选拔出来,并给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力,使其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

(4)配置与管理。仅仅选拔出合格的优秀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把他们配置到适当的岗位上,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并加以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这就是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16、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概念包括哪些内容? (1)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概念; (2)确立人力资本的概念。 (3)确立人才商品化的概念。 (4)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17、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有哪些?

(1)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法,制定和执行配套法规,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2)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让市场机制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用起基础性作用。

(3)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制定并实施发展规划,采取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多项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健全合理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形成包括国家公务员管理在内的系统的配套的管理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5)通过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18、加快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有哪些? (1)提高对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2)加大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3)科学配置、合理调整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结构; (4)增强教育与培训的力度;

(5)提供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

12

(6)加强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7)建立与完善人才市场;

(8)拓展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9、西方文官制度的含义?

西方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作出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及维持政府行政行为的连续性。

20、西方文官制度有哪些特征? (1)文官制度法制化;(2)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3)强调“政治中立”;(4)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试为核心的任用制度;(5)实行功绩晋升制;(6)严格的培训制度,强调公务员的知识化、专业化;(7)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8)强调官纪官风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9)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

21、我国公务员制度分哪几个阶段? (1)理论准备阶段【1985-1989年】; (2)试点实验阶段【1989-1993年】; (3)全面实施阶段【从1993年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哪些较大的发展和突破? (1)公务员的定义更加明确。

(2)完善了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3)增加了我国公务员“入口”渠道,特别是建立起职位聘用制。 (4)明确规范了公务员的“出口”。 (5)《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权力的规定更为明确、具体,并细化了公务员的责任与义务。 (6)《公务员法》把公务员的交流与培训提升到了突出的位置。

3、与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公务员制度的优越性为:①具有新陈代谢机制,切实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②具有竞争激励机制,能够公平、公开地选拔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③具有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和反腐倡廉作用,保证公务员廉洁奉公,尽职尽责;④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对公务员依法管理,实现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22、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有哪些?

(1)动因不同。西方文官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为克服资产阶级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所产生的行政弊端,防止官员腐败,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效能而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不同。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并将对公务员政治行为的限制置于一系列行为规则之首;而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公务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公务员中的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3)管理方式不同。西方文官制度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我购公务员制度的各项寡聚体管理制度都是按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并把政治立场和思想品德放在考核的首位。

(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方公务员是一独立的利益集团,有专门机构调整其与政府的关系,二者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而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是国家行政的根本宗旨,并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

23、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

(1)营造令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一是必须建立其较为完善的谁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速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三是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2)建立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完善运行机制;三是改进管理;四是加强监督。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制度建设是手段,队伍建设是根本,是制度建设的落脚点。重点强化四个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成本观念和创新观念;培养四种能力:政治鉴别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廉政勤政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第二天

1、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有三种即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1、公共管理的法律途径的定义?

公共管理的法律途径经公共行政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赋予了公共行政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2、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有哪些?

法律途径的公共行政强调法治,重视对个体权力的保护,而不是保护这些权力的社会成本。它包含以下核心价值:

首先,“正当法律程序”。

其次,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力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再次,维护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授权法官对那些其宪法或法律的权力遭受行政官员侵害的人进行救济。 3、公共管理法律途径包含哪些内容?

(1)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力和平等价值。

(2)把公共组织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 (3)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

(4)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做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力和法律权力的保障。

13

(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效率。

4、宪法的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主要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政权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力的义务。

5、公共管理与宪法的关系有哪些?

公共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宪法的具体运用,其遵循的是公共利益法则,追求宪政所确立的价值。 6、行政法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有哪些?

(1)无法律即无行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对经济自由的渴求和对封建暴政的反思,人们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有限和基本上是消极的角色。这时行政法的存在目的在于限制政府权力,最大化地保护公民免受政府行为的侵害。 (2)行政国家与行政法。近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政府通过积极的干预来调节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导致了行政国家的出现以及行政裁量权的扩张,这时的行政法其存在的目的从消极限制政府权力转变到承认行政权扩张,寻求新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控制行政权。

(3)行政法治与行政法。行政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在公共管理行为的有效和有限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既保障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干预功能,又限制政府的越权或滥权行为,最终达成行政的法治化。

7、什么是行政组织法?

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控制行政组织的法律。 8、行政组织法的内容有哪些? (1)行政的基本组织制度;(2)行政权的设置和分配;(3)中央行政组织的设置;(4)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5)其他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等。

9、私法的概念?

以抑制和解决社会成员相互冲突为己任的规则,即社会生活的正当行为规则。 10、公法的概念?

促使公共管理组织恰当、有效履行其职能,防止政府把权力用于排他主义目的的规则。 11、私法对于公共管理的意义?

(1)把平等对立、谈判协商、等价有偿、恢复补偿等私法手段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中;(2)对于需要行政控制的领域,由逐项行政许可和收费变为控制总量之后的许可证交易;(3)公营事业的民营化。

12、行政立法的含义?

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3、行政立法具有哪些特征?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

(2)行政立法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 (3)行政立法的对象具有普遍性。 (4)行政立法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14、行政立法的种类有哪些?

(1)依据行政立法的立法权力的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 (2)依据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主体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等。

15、行政立法的原则有哪些? (1)依法立法原则;(2)程序和民主原则;(3)实事求是原则;(4)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16、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有哪些方式? (1)权力机关的监督;(2)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3)司法机关的监督。 17、行政执法的含义?

行政执法就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 18、行政执法具有哪些特征? (1)系统性;(2)职权性;(3)应时性;(4)外部性。 19、行政执法的原则有哪些? (1)合法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平等原则;(4)责任原则;(5)公开原则。 20、行政执法的方式及其变革?

行政执法方式是指行政主体执法所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它是行政执法的具体表现形式。行政执法方式可以分为抽象的方式和具体的方式;还可以分为刚性方式和柔性方式。

政府执法方式变革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课题,涉及行政执法者与相对人、相关人甚至公众之间的调整和校正。

21、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有? (1)界定行政执法职责;(2)规范行政执法程序;(3)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4)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22、行政司法的含义?

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

23、行政司法的特征有哪些?

(1)享有行政司法权的主体只能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

(2)行政司法是法定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对已经发生的行政争议或特定的民事纠纷居间作出裁决的行为。

14

(3)行政司法行为调整的对象是一定范围的行政争议和与行政管理职权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

(4)行政司法应当遵循特定的程序,不能照搬人民法院的司法程序,应兼顾行政效率与司法公正两方面的要求。

(5)表面上看行政司法具有司法权,但究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4、行政司法涵盖哪些内容? (1)行政复议制度;(2)行政听证制度;(3)行政裁决制度。 25、行政司法行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1)合法性原则;(2)公平、公正原则;(3)效率原则;(4)程序适度原则;(5)司法终局原则。 26、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1)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法治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 (3)法治政府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27、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是具有“法律性”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

28、法治政府含义包含哪些方面?

(1)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2)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遵循比例原则。 (3)法治政府应当符合程序应当的要求,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4)法治政府应当符合高效便民的要求。

(5)法治政府应当符合诚实守信的要求,保护行政相对方的信赖利益。 (6)法治政府应当符合权责统一的要求。 29、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

(1)就依法行政体制而言,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2)就依法行政主体而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巩固,形成一种尊重法律、崇尚法律和遵守法律的法治氛围。

(3)就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而言,政府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能够符合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能够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就法律实施和行政决策而言,法律、法规、规章能够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

(5)就权力监督和纠纷化解而言,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政府的层次监督和专门监督有力,行政监督效能很高。

30、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2)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3)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4)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

31、法治意识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1)法律至上意识;(2)服务意识;(3)责任意识。 32、应从哪几方面实现行政组织的法制化? (1)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法制化;(2)行政组织外部管理的法制化。 实现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应从哪几方面进行规范?

实现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必须从立法、执法和监督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规范,即:职权立法;执行管理;行政监督。

33、行政管理程序包含哪些含义? (1)行政管理程序;(2)行政组织程序;(3)行政诉讼程序。 34、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要求有哪些? (1)任何人不能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

(2)行政机关在裁决行政纠纷时不能偏听偏信,应当给予相对人同等的辩论机会。

(3)行政行为可能对相对人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预先通知相对人并给予其发表意见的机会。 35、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进程?

(1)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

(2)简则责任政府:制定《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 (3)建设有限政府:制定《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4)建设廉洁政府:制定《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法》。 (5)建设高效政府:改革行政方式,引入私法机制。 (6)建设服务政府:驱力信赖保护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 第三天1、公共财政的含义?

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2、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2)为市场经济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市场营利性;(4)法制性。 3、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

公共财政管理定义为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

15

的总和。

4、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政府(公共部门)是管理的主体。

(2)贯穿资金的计划、筹集、分配、使用各个环节的全过程。 (3)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活动。

(4)公共财政管理技术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 (5)为公共财政的职能履行服务。 5、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有哪些? (1)效率;(2)公平;(3)稳定。 6、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

首先,公共财政管理是对公共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必然使其在政府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其次,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政治背景,使公共财政管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重要舞台之一。 再次,公共财政管理是一个变动性很大的领域,因而具有更多的活力。

7、公共预算的含义: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市场经济制度中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8、公共预算的特点有哪些? (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9、公共预算的分类有哪些?

(1)按政府的行政层次分:中央和地方公共预算(我国地方有三~四级) (2)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单式和复式预算

(3)按预算作用的时间分: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

(4)按财政收支管理的范围分: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9、公共预算管理的定义:公共预算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有计划地对预算资金筹集、使用而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活动。狭义的公共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对预算计划进行编制、执行和决策的管理活动。

10、公共预算主要有哪些基本模式?

(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分项排列预算在会计上有着简便的优势,可以按照总科目、科目、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等分类清晰地看出预算资金在不同项目中的分配情况。

(2)规划-计划-预算制度。规划-计划-预算制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预算管理模式,1961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拿马拉在五角大楼首先使用了这一模式。

(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目标管理预算模式由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首先倡导。其理论基础:组织心理学的发展使人们相信,组织努裱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谈判而实现的。

(4)零基预算模式。零基预算模式是对原有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在要求划分项目优先顺序等方面,它与规划-计划-预算模式相似。

(5)绩效预算模式。绩效预算模式是一种以绩效或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

11、公共预算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公共预算的过程可以分为编制、执行和决算三个阶段。 12、预算编制的原则有哪些?

(1)公开性原则。它是指公共预算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批,并向社会公布,便于公众监督。 (2)完整性原则。它是指公共预算应包括所有的财政收支,反映所有的财政活动。

(3)可靠性原则。它是指公共预算收支数字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得有虚假或任意杜撰的数据。 (4)年度性原则。它是指公共预算应按年度编制,不得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公共预算之中。

(5)法律性原则。它是指经立法机关审批后的公共预算具有法律效力,各级政府必须贯彻执行。 13、预算编制的依据主要有那些?

公共预算的编制要能够翻印高出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公共预算编制的依据主要有: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上一年度公共预算的执行情况;三是计划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四是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所规定的管理权限和收支范围。

14、预算编制程序包括哪些环节?

预算编制程序包括草案编制、汇总、行政首长审批、权力机关审议通过四个环节。

12、预算执行:预算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其特点是①预算执行是实现公共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环节;②预算执行有连续性;③预算执行中要根据执行情况及时调整,组织新的平衡;④预算执行结果为下一年度公共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15、预算执行包括哪些环节?

预算执行包括收入执行、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收入执行由财政部门统一负责组织。

第二,支出资金拨付在财政部门主导下由各支出部门具体负责执行。

第三,预算调整指由各级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改变预算收入来源、支出用途以及收支规模等方法,组织新的预算平衡,以适应经济形式变化发展的需要。

16、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执行机关有哪些任务?

第一,按照公共预算确定的收入任务,积极组织预算收入,确保预算收入任务的完成。

第二,按照公共预算确定的支出任务,及时、足额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并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和监督,提高预

16

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争取实现预算收支平衡或确保不突破预算赤字规模。 第四,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17、我国的决算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决算:是对预算结果的总评。 (1)准备阶段;(2)编制阶段;(3)审查阶段;(4)批准阶段。

18、税收的含义?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向经济单位、组织或个人强制、无偿地缺的公共收入的一种方式。

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19、税收管理有哪些要素?

①课税对象与税率: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课税,即课税的标的物,它总体上确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是一种税区别与另一种税的根本性标志。税率是计算税款数额的尺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包括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与定额税率三种形式。合理确定课税对象与税率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②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经济交易把由自己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其基本形式有前转和后转。税收归宿是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和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其形式有直接归宿和间接归宿。税负转嫁和税收归宿事实上决定了公共收入承担者分担的份额,因而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③税收种类:依据税收对象性质不同,可分为所得课税、商品(劳务)课税和财产课税。所得课税是对纳税人的所得额或利润额课征的一类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工薪税)。其优势:一是可形成充足的财政收入,并且随国民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二是它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三是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但是所得税在税收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征收管理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而且容易发生逃税现象。商品(劳务)课税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课征的一类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其优势:一是税源普遍充足;二是税收管理简便,成本较低;三是更能体现税收中性;四是纳税人纳税时没有强烈的牺牲感受,不易出现抵触情绪。但是商品劳务课税具有累退性,不符合纳税能力原则,无法体现税收公平。财产课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一类税收。包括一般财产税、特种财产税和财产转让税。其优势一是税负不易转嫁;二是收入较稳定 ,一般不受社会经济变动的影响;三是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但财产课税由于财产估价难以确定而在征收管理中较难掌握,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和偷逃税行为。

20、税收管理的核心?

税收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公平征税和税收效率。

公平征税: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必须坚持同等税收待遇原则、必须坚持支付能力原则、必须坚持受益三个原则。

税收效率:有利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第一,税收效率意味着管理成本与遵从成本的最小化;第二,税收效率意味着税收超额负担的最小化。

21、政府收费的含义?特点?形式?

它是指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它是主要的非税收入形式之一,可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缓合财政资金供求矛盾。

其特点是直接有偿性、排他性和非规范性。其形式有使用者费和规费。使用者费包括直接费、公共事业特种费、特许费。规费包括行政规费和司法规费。

22、政府收费管理:政府收费是指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某些费用。 政府收费管理中的关键问题:①确定课税还是收费。收费的范围集中于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主要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②如何有效收费。取决于缴费数额与收益成正比,以及费用支出清晰明了,让缴费者清楚除非付费否则被排斥。③合理确定收费水平。主要根据行为或服务的成本来确定。④防止乱收费。

23、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而凭借其行用举措的债务,是公共收入的又一重要形式。 24、公债的含义有哪些?

第一,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它遵循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有借有还的信用特征。

第二,公债是公共财政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取得财政收入的实际能力,但却不列入公共预算收入。 第三,公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它不仅可以弥补财政赤字,还可用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25、公债的特点? (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 26、公债的种类有哪些?

(1)按照公债发行地域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2)按照举债主体可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

(3)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4)按照是否允许上市流通可分为:自由流通公债和非自由流通公债。 27、公债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能力; 第二、弥补财政赤字,维护政府收支平衡;

第三、为一定时期内的特定公共投资项目筹集资金。 28、公债管理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公债设计:类型、总额、票面价值、利率、发行价格、偿还期等

(2)公债发行:公募法直接向公众或间接向公众募集;包销法由金融机构承销;公卖法政府委托中介经纪

17

人直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销售。

(3)公债流通:一级发行市场;二级流通与转让市场 (4)公债偿还:财政预算,维护政府信用。 29、公共支出的分类?

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30、购买性支出的定义?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直接进入市场购买商品或劳务的公共支出。

31、我国目前的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1)经济建设支出:包括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 (2)教科文卫支出: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公共安全、国防等支出。 32、政府采购的定义?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活动。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是物有所值。

33、政府采购的特点有哪些? (1)采购资金的公共性;(2)采购目标的非市场营利性;(3)采购行为的规范性;(4)采购主体的特定性;(5)采购活动的政策性;(6)采购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广。

34、政府采购的原则是什么? (1)竞争原则;(2)公开原则;(3)透明原则;(4)运用商业标准原则。 35、政府采购的模式有哪些? (1)分散采购模式;(2)集中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 23、转移性支出管理:即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单方面拨转给受领者的支出,它不体现为政府直接对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和消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转移性支出在公共支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6、转移性支出管理的分类?

转移性支出管理主要分为社会保障支出管理、财政补贴管理和其他转移性支出管理。 37、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分类? 特点:(1)动态性;(2)刚性;(3)适度性。

分类: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四大类。 38、财政补贴的方式有哪些? (1)价格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3)财政贴息;(4)税式支出;(5)其他补贴。 39、其他转移性支出管理的项目有哪些? 主要有外援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40、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革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950-1979年,计划型财政管理阶段。

(2)1980-1998年,计划型财政管理向公共财政管理过渡阶段。 (3)1999年以来,明确走向公共财政管理阶段。

41、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第一,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第二,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第三,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第四,公共支出管理仍需规范。

第五,公共财政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4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仍需完善的地方? 一是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二是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三是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五是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六是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 1、组织文化的含义?

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是特定价值、信念、情感、态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系统。

(2)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都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3)组织文化是隐含在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系统。 (4)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心理契约。 3、行政文化的含义?特征?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是行政价值取向。

行政文化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变动性、连续性等特征。

18

4、组织文化的类型?

按照对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可以将组织文化划分为强文化(拥有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表现为内聚力、忠诚度)和弱文化(组织成员对其组织的基本价值观接受程度和承诺越大,组织文化就越强)。

5、组织文化的结构的划分?

(1)有的学者把组织文化看做是由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同心圆体系。 (2)有的学者把组织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 (3)还有一些学者将组织文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外显(物)、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隐含的基本假设。 6、行政文化由哪些关系构成?

任何行政关系均由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组合而成。

(1)行政主体文化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实际拥有和行使行政权力的个体或组织的行政意识。

(2)客体行政文化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不直接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并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政意识,其核心是对行政主体的行为合理性的评价,其评价标准会因各自利益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

7、行政文化的发生要经过哪些阶段?

行政文化的发生一般经过行政心态、行政意志、行政规范和行政评价等阶段,这些阶段的文化现象是行政文化发行性构成的基本要素。

8、行政文化的构成类型?

(1)依据行政文化中不同类型的行政意识所处位置、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行政文化作层次性划分,如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精神构成由较低层次上升至较高层次的层级性行政文化。

(2)依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行政文化还有民族性构成。

(3)依据不同的阶级意识形态,可将行政文化的构成作阶级性区分等。 9、组织文化的一般功能有哪些?

(1)导向功能— 组织的价值取向,员工的无形准则;(2)凝聚功能— 共同信仰面形成的向心力、责任使命感;(3)激励功能— 由公平、满足感形成的主动、创造性;(4)约束规范功能—由无形的精神力形成自我约束力;(5)辐射功能— 与社会大系统的交互影响。

10、行政文化的特殊功能有哪些?

(1)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第一,对行政组织形式的影响;第二,对行政观念的影响;第三,对行政风气的影响。

(2)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作用。第一、廉洁行政的保障;第二、高效行政的条件;第三、民主行政的前提。

11、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

﹙1﹚公共管理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

﹙2﹚以协调个人、组织、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3﹚以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为对象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12、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

(1)主体不同。一为公共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者,一为个人。

(2)影响不同。个人伦理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实际受其行为影响的只是少数人;而公共管理伦理与所有人、或社会的所有成员发生关系、它的一举一动对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关系甚大。

(3)约束方式、依靠力量不同。个人伦理主要是通过良知和舆论起作用;而公共管理伦理除了舆论和内心信念起作用外,制度的约束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4)评价标准不同。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处在不同的领域,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评价,主要看这一公共管理系统的实际功能和作用。

13、美国库珀在《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将人们进行伦理思考的方式界分为哪几个层次? 一是情感表达层次;二是道德规则层次;三是伦理分析层次;四是后伦理层次。 14、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

公共管理伦理的三种类型:﹙1﹚体制伦理--对社会体制(制度)的价值诉求;﹙2﹚政策伦理--对公共管理(行政)主体的伦理要求;﹙3﹚公务员职业伦理--公共管理者的行政必需 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原则:交换公正与分配公正(实质性公正);程序公正与规则公正(形式性公正)

15、公共管理的体制伦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体制伦理是由行政体制内在的一系列分配权力和义务的原则、规范所构成,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条例和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等方面表现出来。

16、公共政策伦理的含义?

一是指维护某种公共秩序所需的伦理规范,它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

二是对于政府制定倡导的某一公共领域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良心自律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配置政策化的硬约束手段,使其成为公众在该领域内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17、公务员职业伦理的含义?

公务员职业伦理是相对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以及特别事项而言,是公务员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承担为其服务对象尽责尽职。谋取利益的义务。

18、为什么说体制伦理、政策伦理和公务员职业伦理是行政伦理的有机统一体?

体制和政策是由人制定的,人归根结底是受制于体制和政策的,因此,行政系统中行政人员与行政系统的关系,如同“乐手”与“乐队”的关系。从行政伦理意义讲,这意味着每一个乐手都必须遵守乐队演奏的基本规则,服从乐队指挥的统一指挥,乐队能否演奏出和谐的旋律,要靠每个乐手的协调配合。

19、公共责任的含义?

19

公共责任可分为广义的公共责任和狭义的公共责任。

广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必须通过加强对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

狭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以及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另外:公共责任还有客观和主观责任之分。

20、公共管理主观责任的含义?

公共管理的主观责任是对公共管理者信仰、个人与职业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的一种表达。 21、公共管理的客观责任的含义?作用?

公共管理的客观责任是源于法律、组织结构、社会对行政人员的角色期待,具有外在的强制性。

作用:为所有接受行政管理职位的人提出总的义务,通过这些外在的总义务,使行政人员的角色形成并被赋予特定的角色内容。

22、公共责任的特征有哪些? (1)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 (2)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3)公共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 公共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

23、自律(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即自律,是培养一种内部控制以保证公共组织中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通过公共管理者内心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来实现。自觉性:培养内部控制,保证公共组织、个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基础:态度、价值观、信仰

作用:内化在行政人员心中的价值观总是能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成为组织、个人不道德、腐败时的重要心理防线;有助于创建负责任的、有创新能力的官僚制度。 24、他律(外部控制)的含义:

外部控制即“他律”,是通过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来强制实施外部控制,确保责任的实现。表现为:公共管理行为的准则、规范。低线:国家行政人员、组织道德的最低标准

作用:制止产生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14、公共行政伦理的客观依据:行政伦理中以行政系统为主体,或以行政管理者为主体,它是针对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无论是行政系统还是行政管理者,均具有作为伦理主体的客观依据,或者说具有伦理行为的能力。①行政主体是社会化角色,具有行政行为规范所要求的树种能力,行政职能的履行就体现了这种能力;②行政主体具有接受这种约束的特殊需要。这是由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巨大影响力所决定的。如果决策失误就可能使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因此,公共管理者和行政行为受责任义务、伦理规范的约束,是十分必要的;③公共管理者具有为自己做出的行为承担后果的责任能力,只有具备履行行政义务和承担行政责任行为能力的主体才能成为行政伦理的主体。

25、公务员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

(2)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

(3)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

(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26、最基本的公正形式?

最基本的公正形式:交换公正,分配公正。 27、形式性的公正?

形式性的公正:程序公正,规则公正。 28、行政责任冲突最常见的形式有哪些?

(1)权力冲突。由不同种矛盾的权力资源所带来的不同客观责任之间的冲突。

(2)角色冲突。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不同的角色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

(3)利益冲突。价值相对性和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生,也造成了行政管理者在完成其责任中的利益冲突。

17、在新的行政变革的时代,如何实现从“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和“责任理念”的转变?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质是在新环境下对行政价值评判标准的重新审视和价值取向模式的选择,是在传统的行政观念已无法适应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变化的环境中,实现从“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和“责任理念”的转变。第一是重新审视政府的整体职责,即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些事。第二是如何实现民主政府的目的,即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第三是如何理解政府治理的含义,即政府治理是整合社会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资源,使之共同承担责任。而从统治到治理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价值取向选择的关键。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需要像政府一样的权威,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包括从现代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社区。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0

29、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效率与公平、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义与利等等的矛盾冲突是始终存在的。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在传统的行政观念已无法适应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的环境下,实现从“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和“责任理念”的转变。第一,重新认识政府的整体职责;第二,如何是实现民主政府的目的,即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第三,如何理解政府治理的含义。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有:①合法性。即社会秩序和权威应当最大限度地被公民自觉接受。②透明性,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力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③责任性,即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④法治,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标准,政府官员与公民都应当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回应,即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在必要时还应定期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⑥效率,即管理的效率,包括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有哪些? (1)加强行政伦理建设;(2)加强行政伦理立法;(3)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

30、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体系形成(转轨时期行政伦理建设方法)?

一是行政伦理的制度规范与行政伦理的理想信念的协调互补。伦理规范与伦理信念的协调互补,可谓理与情或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协调互补。把外在的伦理约束与内在的道德自觉相结合,监督或强制行政人员在行政过程中自觉履行伦理义务、责任和使命。行政伦理制度、规范的他律与行政伦理信念、良心的自律共同构成行政伦理系统,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操作系统。二是确定行政伦理的最低要求和行政伦理的理想追求。行政伦理的最低要求就是行政行为的政治性、合法性要求,也是行政伦理制度化、规范化要求,它的基本内容是建立一套广泛可行的最起码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理想追求就是保持道德理想人格的先进性和社会道德境界的层次感。三是把行政伦理作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在公务员任免、升降中引入道德赏罚机制,使善恶与利害产生恒常联系,逐渐形成行政人员的首先心理沉淀和道德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理解和把握行政伦理的必然性,进而转化为个体的内驱力,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行政伦理风尚,使行政伦理真正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

19、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一是加强行政伦理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的过程即加大行政伦理建设的力度,提高公务员对行政伦理的认知水平;加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强化公务员的道德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二是强调行政伦理立法,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三是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促进社会成员对公共决策的干预与参与。

1、政府工具的含义?

政府工具: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其特征(萨拉蒙认为):一是政府工具有一些共同属性,使得这些工具得以识别,同时,每一种工具又都有自身区别与其他工具的特性;二是每种工具规定行动的结构,他不同随意或临时的,而是制度化行动模式;三是这种结构化的行动是集体行为而不只是政府行动,目的是解决公共问题。这表明这种结构化行动不只是政府行动。 2、欧文·休斯:“政府工具是政府的作用方式以及政府行动时的机制”

3、萨拉蒙:“政府治理工具又称公共行动的工具,它是一种明确的方法——” 4、胡德则用木匠业和园艺业的工具比喻政府的治理工具。 6、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最早试图对政府工具进行分类(64种),但并未加以系统化分类,也没有对工具的起源和影响加以研究;美国政治学家罗威、达尔和林德布洛姆也做过类似的研究。

7、著名政策分析家狄龙将政府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每种工具都有其变种。胡德在《政府工具》中提出了系统化的分类框架。麦克唐纳尔和艾谟尔根据工具所要获得的目标将政府工具分为四类,即命令、激励性、能力建设和系统变化工具。英格拉姆将政府工具分为激励、能力建设、符号和规劝、学习四类。欧文·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认为,绝大多数的政府干预往往可以通过四个方面的经济手段得以实现:供应、补贴、生产、管制;詹姆斯-费斯勒和唐纳得-凯特尔在《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将政府工具分为“直接行政、补助金”等。

8、加拿大公共政策学者霍莱特和拉梅什在《公共政策研究》中根据工具的强制性程度分为自愿性、强制性和混合性三类;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将公共服务分为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特许经营等;萨拉蒙在《政府工具》中将其分为直接行政、社会管制等;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中将其分为36种。

3、政府工具基本上可分为哪几种?

(1)市场化工具。指的是政府利用市场这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目的的具体方式。

(2)工商管理技术。是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到政府的政策目标。 (3)社会化手段。是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 4、加强对政府工具的研究具有什么意义? 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说,可以全面了解政府工具的内涵、性质、类型和作用以及每种工具的潜力、优劣和应用范围等问题,形成关于政府工具的系统化知识,拓展公共管理学以及政策科学的视野,丰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内容,完善其学科体系,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从实践意义上说,加强对政府工具的研究,概括、总结和提炼一系列在国内外公共管理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府工具尤其是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有利于促进我国政府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方法、技术

21

与手段的创新,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及效率。

5、行政手段的含义?

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指令、计划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

6、行政手段的特点? (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具体性;(5)非经济利益性;(6)封闭性。

7、现阶段,行政手段由哪几种手段组成?

(1)行政命令手段。这是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经济活动,带有强制性。

(2)行政引导手段。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经济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

(3)行政信息手段。特征是,上级对于下级的经济活动,存在需要加以调控的必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经济活动中应按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目标。

(4)行政咨询服务手段。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经济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行政手段的优缺点是:与法律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简便灵活的特点,能够迅速有效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无偿性的特点,上级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权无偿调拨下级的人财物技术,不用考虑价值补偿问题;与思想教育手段相比,行政手段更能直接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有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意志和行动,有效控制全局,时效性较强。但行政手段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纵向层级信息传递迟缓,易失真,横向沟通困难。因此,在运用行政手段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兼顾客体需要,遵循逐级负责的原则,在权限范围之内,控制其使用范围,高度注意操作技巧,防止长官意志和主观随意性,力求精简高效。在行政执行中不能滥用行政干预手段,不适当地扩大其适用范围。即便是需要使用时也不能简单化,要注意与其它手段的结合,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

8、法律手段的含义?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领域内,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把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以达到有效而合理的管理目的。

9、法律手段的特点? (1)权威性;(2)强制性;(3)规范性;(4)稳定性。 10、按行政执法进行分类,法律手段主要有哪些类型?

(1)行政决定。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经法定程序依法对相对人的权力义务作单方面处分的行为。

(2)行政检查。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相对人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和具体行政决定所进行的能够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检查、了解行为。

(3)行政处置。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社会公共利益受到危害的紧急状态出现或将要发生的情况下,临时采取特别行政命令、特殊强制措施的行为。

(4)行政强制执行。是指特定行政机关采取强制手段保障法律、法规和行政决定得到贯彻落实的一种执法行为。

其优缺点是:法律手段是行政管理中运用其他方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为行政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它调节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助于行政管理的集中统一,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秩序。法律手段的权威性、强制性使人们自觉抑制、摒弃不合法牟思想,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但是法律手段的规范性、稳定性使其缺乏处理问题的弹性和灵活性,对管理系统的发展可能起到阻碍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法律手段常无能为力,往往产生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运用时不仅要健全立法,而且还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扬长避短,发挥更大作用。

11、经济手段的含义?

经济手段是行政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2、经济手段的特点? (1)利益性;(2)间接性;(3)多样性。

其优缺点是:政府的经济管理方法,应因情因地制宜,由于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物价调整、利率升降、税收调控等经济手段都有利于调动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横向组织间的沟通与联系,但它们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和社会需求问题,作用仅限于经济领域,运用不当还会对人们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运用经济手段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坚持按劳取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特别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做到物质精神两不偏废,加强对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和责任心教育。

13、思想教育手段的含义?

思想教育手段是指依靠宣传、说服、沟通、精神鼓励等,激励人们的积极性,使行政人员和管理对象自觉自愿地区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实现行政目标的方法。

14、思想教育手段的特点?

一是潜在性和长期性;二是内在稳定性;三是主动超前性。 15、思想教育手段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1)行为激励方法。包括: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 (2)参与管理方法。包括:团体决策;咨询制度;建议制度;信访制度。 (3)行政责任方法。包括机关责任制与岗位责任制两方面。 16、市场化工具主要有哪些?

22

(1)民营化。是指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房承包或出售给私房,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有企业。

(2)用着付费。是指公众在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时也要适量交费,谁消费谁付费。

(3)合同外包。是把民事行为中的合同引入到公共管理的领域中来,它的作出以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为前提,变过去单方面的强制行为为一种双方合意的行为。

(4)特许经营。是由公共部门授予私人企业经营和管理某项公用事业的权力,通过特许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力与义务,承担相应的风险,从而达到公共管理目的的一种工具。

(5)凭单制。是一种借用私人市场凭单的理念和技术来改造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改革工具。

(6)分散决策。就是分权与权力下放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公共组织政治和执行的分离来赋予执行者更大的自主权,使被授权的下级组织或单位能够更加独立,能够自由地与其他组织进行竞争。主要是通过财政分权和建立内部代理机构和其它组织来实现。前者最典型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向地方州政府放权,后者是英国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和新西兰的公司化改革。

(7)放松管制。管制是由行政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8)产权交易。财产权力指的是人们操纵一项事物的排他性权力,它由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和让渡权等组成,因此,所谓产权的交易与变更,也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产权整体的转让。

(9)内部市场。是将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人为地划分为生产者和购买者两方或“公对公的竞争”。 17、工商管理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组织全体员工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其目的是通过顾客、本组织成员和社会收益来达到长期成功。内涵是:第一,对全面质量的管理;第二,全过程的管理;第三,全员参与的管理;第四,科学的管理。

(2)目标管理。简称MBO,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目标管理由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价成果和支付报酬等步骤组成。具有面向成果的管理、分权与自我控制的管理和参与式管理的特征。

(3)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一般包括绩效评估、绩效衡量和绩效追踪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4)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组织目标之行为过程。战略管理旨在将计划功能与整体的管理工作整合在一起。引进战略管理工具,可以解决公共部门组织与管理中的这样一些问题:为组织提供战略性发展方向,加强组织目标规划;指导资源配置的先后顺序;通过政府单位改善沟通条件,解决跨部会的功能问题,强化整体管理能力;发展可行的决策制定过程,改善组织绩效等。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四步。

(5)顾客服务。其基本取向是:以顾客为中心,即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精神;以社会和顾客的期待为理想目标。

(6)标杆管理。是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是一个帮助机构发现其他组织更高绩效水平的过程。

(7)流程再造。再造是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和文化等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流程再造的作用是:第一,可以提高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二,帮助组织应对风险和变化;第三,是一种鼓励个人创造性的新途径;第四,使组织能够在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变革中生存。

18、社会化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1)社区治理。优点是:一是不花或者少花政府的钱;二是调动公民的积极参与,受到广泛的支持和欢迎。 (2)志愿者服务。最大的优点是创新,即创造性的迅速确认并满足需求的能力。

(3)公共参与听证会。公众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具体形式有直接选举、全民公决、公共决策听证会。作为一政策工具,听证会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化,扩大了决策的参与,增加了决策透明度和公开性,是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和公正的一种重要制度。

19、传统的行政方法

﹙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教育手段 1、组织的生命周期分哪几个阶段?第四天

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经历产生、成熟、衰败和消亡的发展阶段。

(1)组织的产生阶段。即组织争取独立地位和生存空间的阶段,此时组织领导者和成员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努力争取组织的合法性和成长资源。

(2)组织的成熟阶段。第一,组织自身结构逐渐走向合理化;第二,分工体系明确;第三,组织的成员高度团结一致;第四,组织的开放性和接受能力较强,乐于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

(3)组织的衰落阶段。随着组织规模和人员的增长以及组织任务的加重,组织可能会萎缩,变得逐渐僵化、低效,低效的结构和沟通联系也困扰着组织。

(4)组织的消亡阶段。面对衰落,有的组织作出积极的回应,并承认需要进行变革,有的组织则反应消极,也不承认改变的必要性。

2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是组织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以增进其效能的自然转变过程。其目的是创新或改良使用资源与能力的方法,以增进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改善对利害管理团体的报酬。其变革的类型可分为计划性变革和非计划性变革。但一般而言,我们所指的变革是积极的、计划性的转变,

4、组织变革的内容:主要从结构、人员、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在结构方面可以采用使工作内容丰富化、扩

23

大化等方式;人员方面可经从组织成员的态度、知能来改变;技术方面是指新方法的使用,如计算机化、机械化等。

5、组织变革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既涉及组织成员态度和文化理念的转变,也涉及组织结构和能力的重塑。

3、组织变革的策略具有哪些典型的分类?

(1)价值策略。通过说服的方式,使被变革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愿意加入变革的计划之中。

(2)理性策略。拿出实证的数据,让被变革者了解如果组织不进行变革将会受到伤害,因而愿意加入变革的行列之中。

(3)教育策略。通过再教育的历程,提高被变革者加入变革的动机。 (4)心理策略。通过邀其加入变革,激发其在组织变革中的潜力。

(5)经济策略。通过利诱的手段,诱使被变革者相信只要加入变革就会有额外的利益,如果不加入则将失去某些既有的资源和利润。

(6)政治策略。通过政治策略的运用,如调动职位,是被变革者了解,变革的实施与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7)权威策略。变革者以权威的方式,迫被变革者就范,没有妥协余地。 4、从变革的过程来看,组织变革可分为哪几类?

从变革过程看,组织变革分为两大类,一是渐进式变革,即逐步的、渐进的、有特定焦点的变革;二是革命式变革,即迅速的、激烈的、涉及整个组织的变革。从组织策略与结构的基本特性看,渐进式变革是不断试错和创新的过程,是一种微调是否的变革或适应策略,以配合环境所发生的改变;革命式变革更可能造成震荡性的变动,包括全新的目标、结构和管理方式。

从变革内容来看,组织一般要经历哪几种类型的变革?

(1)技术变革。通过现代网络或机械化技术克服各种物流输送阻碍和组织交流阻碍,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

(2)能力变革。根据组织管理层次与控制幅度,对组织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职权关系进行合理分配,以降低组织分化与整合的复杂程度。

(3)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方式,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指标的对象。

(4)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产,组织根本竞争力在于员工的技术与能力。应用在人力资源上的典型变革种类包括:第一,投资于训练与发展活动,让员工获得新的技术与能力;第二,将员工社会化,融入组织文化,使其学习到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的新常规;第三,改革组织的规范与价值,重视融合组织自身文化的多样化员工,激发创新精神;第四,持续改进对多样化的员工所采用的晋升与奖励系统;第五,对高层管理团队进行变革,改善组织学习与决策制定。

8、人力资源的典型变革种类:①新能力,投资与训练与发展活动,让员工获得新的技术与能力;②新文化,将员工社会化,融入组织文化,使其学习到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的新常规;③新价值,改革组织的规范与价值,激发创新精神;④新气象,持续改进对多样化员工所采取晋升与奖励系统;⑤新团队,对高层管理团队进行变革,改善组织学习与决策制定。

6、组织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组织发展是指通过对组织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运用一套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开改善人际关系或个人组织关系,提高组织运作能力,培养新型组织文化的一种有计划地促进组织自我更新的活动。 特征:(1)是以行为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一种变革方式。 (2)强调计划性变革的一种历程。

(3)变革的层面主要有人际关系、技术及制度三个层面。

(4)变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适应力及生产力,使组织持续发展。

10、简述组织发展与组织变革的关系:①组织发展属于组织变革的范畴,是组织变革的一种干预或技术介入。②组织变革的含义较为广泛,指的是从一种旧状态转变为新状态,如果变革是的计划的,则称为“计划性变革”,且仅强调组织效能的提升而不涉及组织的气氛和价值。③而组织发展不仅强调促进组织健全并提高组织效能,更重视创造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组织气氛,增强成员、团体彼此间的相互信赖,以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一致。

11、简述组织发展的历程:组织发展是一种持续的进程,包含了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并评估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具体为八个步骤:①问题认知,组织觉察到问题存在;②搜集资料,由专家等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数据,搜集数据是组织发展的基础。③诊断问题,诊断的对象包括现在和潜在的问题。④资料回馈,召开会议通报情况。⑤发展行动计划或策略,又称介入或干预技术,是确定行动计划的过程。⑥建立人员认同,统一思想争取成员的认同与支持。⑦采取行动, 将计划付于实践。⑧评估,通过与预先确立的目标进行对比,以加以修正,并作为未来如何行动的依据。

8、组织发展的干预技术的含义及方式?

组织发展干预技术是指一套由变革推动者与被服务对象针对问题本质所选择应用,为调整或改变被服务系统关系,增进足迹效能的结构化技术和活动。

方式:(1)面对问题会议;(2)调查回馈;(3)弹性工作时间制;(4)矩阵式组织。是指组织机关为完成某一特殊任务而临时组成的工作团队或项目小组,任务完成后即予解散;(5)目标管理。是指组织成员公共参与,建立共同目标,再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计划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重视成员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估,在按照设定的目标定期考核,以期激发成员潜能,达成组织目标;(6)实体布置;(7)建立团队;(8)过程咨询;(9)角色分析技术;(10)工作丰富化;(11)敏感性训练;(12)组织行为修正。

9、成功组织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24

(1)对变革必要性的广泛共识;

(2)清晰而持久的领导,包括来自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 (3)在诊断问题并计划实行变革的过程中实施广泛的参与;

(4)灵活渐进的实施过程,该过程包括实验、反馈和调整,并在前面成功的基础上使变革制度化。

14、全球公共部门改革的背景: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提高政府回应性,许多回家都卷入了改革浪潮,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改革潮流。其共同点是:打破传统官僚制理论和模式的束缚,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工具对公共管理进行根本性方向性调整,以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10、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1)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 (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强调顾客导向; (4)提高服务质量

“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往往被人们描述成一场追求“三E”(经济、效率、效益)的变革运动。 11、英国公共部门改革的主要历程?

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其主要历程:

(1)“雷纳评审”。“雷纳评审”的性质是:第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验式调查”;第二,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第三,目的是提高公共行政组织的经济和效率水平。

(2)财政改革创议。主要内容是把财政和人事权利下放。 (3)《下一步》报告。采用更多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4)《公民宪章》白皮书。要求公共部门明确制定顾客可期得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准文件,并声明承诺保证达到这些服务标准。

(5)《为质量而竞争》白皮书。提供某一服务的政府部门都应当与潜在的外来供货商一起参与竞争性投标。 (6)“服务第一”和“更好的政府”。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推行的公民宪章制度,并把它改名为“服务第 一”,还成立了有5000人的民众小组,重点倾听他们对具体服务的意见。此外工党还强调“更好的政府”和更有效地提供优质服务。1999年以《政府现代化》白皮书体现。

12、美国公共部门改革的主要历程?

(1)里根政府改革。第一,大规模削减政府机构;第二,收缩公共服务范围;第三,将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之中,以提高政府效率。

(2)重塑政府运动。第一,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和一削到底的原则;第二,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其先导则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一书。

(3)总统管理议程。提出了“以公民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改革原则,从人力资本战略管理、开发竞争性资源、改进财政绩效、推广电子政府以及预算和绩效整合五个方面对联邦机构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

13、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公共部门改革方式?

新西兰、澳大利亚公共管理改革最为迅速、系统、全面和激进,被许多西方国家奉为典范。

主要是:在公共部门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机制,是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几乎涉及所有公共部门以及公共部门的组织、过程、角色和文化等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结构变革、分权化、公司化、商业化和私有化等。

19、德国、荷兰、法国公共部门改革:德国主要是从荷兰借鉴的“新掌舵模式”,其特征是:产品与结果控制、项目预算和绩效指标、服务和顾客导向、康采恩式的权责划分、责任委托给商业单位;荷兰改革具有渐进和零碎的特点并分三个阶段,发起于1982年的“大手术”改革(以分权、放松管制、私有化、裁员和文官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1989一1994年推行的“社会更新活动”(核心是提倡和鼓励公民及社区积极参加公共事务管理活动)、1990年开始的“大效率运作”改革(核心是提高文官系统的效率和削减预算)都具有明显的新公共管理特征。法国作为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向后看”的思维习惯,目标是“完善服务、设立服务标准,向政府各部的分支机构分解责任以实现特定目标,以改善培训。” 公共部门改革的全球化浪潮

20、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及教训:原苏联等东欧国家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纷纷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变革,初期出现了混乱和动荡,但近年来这些国家借鉴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过渡治理”模式。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否定原来根本制度之上的,范围具有宽泛性。其教训是改革初期,由于排斥和否定政府的作用,激烈的市场化引发了经济衰退和居民生活混乱,私有化政策因内部人控制以及以权谋私等问题的存在并没有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率,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公和矛盾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们才开始吸收教训,改变政府从经济中全面撤退的做法,强调政府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竞争秩序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中发挥作用,同时放慢私有化速度或改变私有化方式,通过有效的公共财政缩小贫富差距。

21、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模式被称为发展型政府,即一种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长期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主要方式,以经济增长作为政治合法性主要来源的政府模式。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开始重视学习西方国家改革经验。日本的改革从1996年桥本首相开始,向提高政府效率、转变政府工作方式、促进政府绩效评估的方向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重塑行政组织、独立行政法人化、公共事业民营化、建立政策评估制度四个方面;韩国主要是从1989年后着眼于实现建立一个高效率、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保持经济调整增长;逐步建立一个福利社会;促进行政民主化和推进民族统一这些目标,在四个行政职能领域及其结构进行了改革:即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5

内阁机构和政府管理职能进行改革。

22、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原因,发展中国家虽机构庞大但管理能力较低、法制化程度不高、腐败现象滋生,形成“软政府”状态。近年来,也借鉴西方国家改革经验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民营化改革、放松规制改革、分权化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反腐败体制改革。

14、全球公共部门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有哪些?

(1)政府职能的优化。公共部门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重新界定政府职能。一方面,在政府内部实行大部制,将相近的职能尽可能集中到一个部门,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横向协调困难;另一方面,政府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3)分权。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分散政府管理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

(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工商管理方法有: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顾客管理、成本管理、标杆管理等。

(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在人事录用、报酬、职位分类、培训的等方面放松管制,消除繁杂的规则,减少繁文缛节及办事拖拉等;第二,加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合同雇用制和临时聘用已经成为公共部门以及政府机构用人的常见方式;第三,重视绩效评估,采取灵活的付酬与奖励措施。

(6)强化改革的法律保障。行政改革的过程通常由三部曲构成:一是通过立法成立中立的改革设计机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方案。改革设计机构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直接由国会或议会保障。二是立法决定是否采纳改革建议方案。三是分阶段推进改革方案的实施。

我国目前正在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

24、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体制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为了建设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五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①1982年改革,历时三年之久,重点在行政机构改革,内容是撤并机构、裁减人员、以及解决干部副职较多和干部老化问题;②1988年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以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主要是理顺政企关系,中央向地方、政府向企业放权;③1993年改革,主要是依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主要方向与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改革各级政府政企不分、关系不顺、机构繁杂、效率低下、脱离群众等障碍,在党政机关推行“三定”工作,建立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制度。④1998—1999年改革,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革,依据是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9年底又实施了一个重大行政改革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正在进行中)。⑤2003年以来的改革。主要是依据十六大精神,其内容和目标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03年8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4年7月1日实施),对我国政府与治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标志着以行政审批为核心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被打破,并为建立有限、责任、法治和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的契机。

15、我国将建设什么样的政府?

建设有限、责任、法治和服务型的政府。 16、我国政府改革的成绩有哪些?

(1)管理理念不断优化,能够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加以改进。

(2)机构和人员膨胀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机构逐步精简并加以重构。 (3)政府职能转变迈开实质性步伐,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创新力度加大。

(4)管理方式日益完善,审批制度、电子政务和民主决策等方式广为各级政府接受。 (5)干部素质发生变化,行政能力得到提升,依法治国和法治行政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17、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成就:理念优化,机构和人员膨胀得到抑制,职能转变,管理趋于完善(审批,电子政务),干部素质提升。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5)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18、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哪些不足?

(1)政府管制仍然较多,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政府管理方式及手段单一、落后,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仍然较多,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然存在;

(3)政府内部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不明确,缺乏有效制约机制; (4)地方或部门利益观念强,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不强等。 19、改革应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处理好政府改革与其它配套改革的关系。政府最少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一是结构性变革;二是工具层面的变革,它涉及政府治理方式、方法以及公务员做事的方式。三是价值层面的变革,涉及公务员的心灵改革。

(2)处理好政府主要职能之间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特别需要政府界定并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职能,建立起服务型的政府,这种服务型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提供平等服务的政府,是一个提供有效服务的政府。

(3)处理好价值层面改革和工具层面改革的关系。要重视工具层面的改革,引入现代代的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全面更新政府管理方式,以便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行政质量,实现管理绩效的最大化,并

26

促进改革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4)处理好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的关系。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应该处理好中央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改革方式的关系,设计既有利于统一筹划、协调推进,又能够让每个地方、部门、单位和公务员都成为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充分发挥其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对策思路。

20、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1)服务政府: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基本特征: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财政资源主要向公共产品服务领域投入。建设服务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2)责任政府:是能够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政府。基本特征: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完善责任控制机制,承担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

(3)法治政府: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等六方面的要求。基本特征:机构改革过程和成果法制化;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2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现行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政企、政事、政社部分,官僚注意作风,管理观念陈旧等问题,行政管理改革要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主要包括:第一,优化同级政府组织结构;第二,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第三,减少行政层级。

(3)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第一,建立决策调查研究制度;第二,完善集体决策制度;第三,推行政务公开;第四,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第五,推行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

(4)完善政府管理法制体系。第一,建立健全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第二,建立健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第三,强化行政人员法律素质培训。

(5)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应该注重从技术性的管理方式入手,合理借鉴西方的流程再造理论和政府工具理论,设计出指导政府改革的操作性工具,由细微措施的改革进而引领政府职能的重新整合、调整、转变,并最终带来运作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完善。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