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常识,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重点:准确诵读、鉴赏诗歌。
学习难点: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一、课前预习
1.《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3.《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准确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鉴赏诗歌;分析男女主人公形象。
情感目标:体味男女主人公纯真的恋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准确诵读、鉴赏诗歌。
学习难点: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一、自主学习
1.字词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2.课文朗读(注意停顿节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
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二、合作讨论
1.重点字词翻译。
静: 俟: 见: 娈: 炜: 女: 洵: 通假字
“爱”通 其: 姝:
城隅: 爱:
搔: 踟蹰:
贻: 有:
说: 怿:
归: 荑:
匪:
“说”通 “女”通
“匪”通 “见”通 “归”通
2.分析讨论:静女和男子的人物形象
①静女形象:
②男子形象:
3.诗歌主题: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写一次恋人的约会,由静女及彤管,由荑草及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反映了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 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 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3.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 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学习《诗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
学习重难点
体会这首古诗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
载(zài)饥载渴: . 王事靡盬(gǔ): .
彼路(lù)斯何: 四牡骙骙(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
雨(yù)雪霏霏: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 )
维常之华(华,通 )
玁狁孔棘(棘,通 )
彼路斯何(路,通 )
彼尔维何(尔,通 )
二、合作探究
1.理清思路。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3.《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三、当堂检测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世外桃园 即来之,则安之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岁亦莫止 B.彼路斯何 C.彼尔维何 D.我戍未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