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 的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让这条联系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再次焕发生机,我们对这个影响巨大的世界级文化遗产进行框架性介绍,梳理其“史”、其“人”、其“城”,为新历史的开端作注…… 01丝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总称,形成于BC2—BC1之间,是世界上最长的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和人类民族迁徙之路。罗马贵族早在2000年前就偏爱东方丝绸服饰,直到汉代,丝绸都只有中国出产,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由此确定了其基本而牢固的内涵。01.01 丝路的命名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仅仅是一种“说法”,或者说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称谓”,因为实际情况,无论时间、空间,还是交易货物都远比李希霍芬提出的要丰富复杂得多,这就为后来的丝路研究者遗留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与通常形容丝路的说法相比,小编更喜欢汉学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在他的著作《The Silk Road-A NEW HISTORY》中对于丝路的形容: 01.02 丝路的误读 由于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我们往往会对这个概念产生相关的种种误解。这些似是而非的“常识”包括: 第一个问题丝绸之路是诸多道路的总称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第二个问题真实的历史中中亚才是核心丝路并不是直接从中国通向欧洲,在汉唐时代的中国人心目中,“西方”分明是指西域、波斯和印度,在真实历史中,罗马并非中国的直接贸易伙伴,其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中亚粟特、波斯商人。第三个问题丝绸只是丝路货物中的一种丝绸只是丝路货物中的一种而已,矿物、香料、金属、马具及皮革制品、玻璃和
纸都很常见。用“丝绸之路”为它命名,推想起来本身就是因为“丝绸”是罗马帝国时代对东方最感兴趣的商品。但丝绸并不是唯一货品。 岳钰作佛教主题绘画:丝绸之路中的佛教艺术02丝绸之路 在漫长的的岁月中,因战火绵延、朝代更替,或因河流中段、风沙掩埋丝路上的绿洲此塞彼通、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呈网状蔓延,被学者认定有名称的就达14条之多。比如回中道、陇关道、羌中道、葱岭道、大海道等,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说法。02.01 陆上丝路 自汉代开始,陆上丝绸之路先后经历了开始、成熟、东西畅通等时期,最后由于维护成本太高、沿途危机重重,终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大美中国·锦绣丝路”丝绸之路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侯震作品《凿空归来》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指西域沙漠中的绿洲之路,这条路由东往西延伸依次是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 02.02 海上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之时,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自秦汉以来,广州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上图为17世纪荷兰人描绘的广州。 海上丝绸之路由当时东西海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起点福建泉州,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02.03 丝路价值 无论是海上还是路上,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并不是以丝绸为主,丝绸只是丝路货物中的一种,矿物、香料、金属、马具及皮革制品、玻璃和纸都很常见。其实丝路最大的意义,并不只是传播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 图为粟特人,公元5~8世纪,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后最重要的中间商。 15世纪以前,东方出产的香料由阿拉伯人运到地中海东岸,再经意大利商人转运到欧洲其他地方。上图为《马克·波罗游记》中关于阿拉伯商人采购香料的插图。 风物的输出与传入 文化、艺术、技术的输出与传入 03丝路历程王朝的兴衰决定商道的生死陆上丝绸之路很难有长期的稳定畅通 在远古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坚持一步一步走在那条孤独艰险的穿越沙漠
戈壁的旅途历尽千险耗费终生只为一个目标他们的经历比你想象的更传奇他们的力量比你猜测的更强大 丝路不是一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几千年来,无数代人,诸多国家的共同愿望。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地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腿和意志力走出了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几千年来沿线的居民,往来的商人、长期的苦力,国家派出的使者、军队、和亲的公主,还有那些为了理想而上路的僧侣、传教士和探险家们,他们的足迹,有的写在了历史中,大多数却掩盖在了大漠的风沙下,只留下一些袅袅的余烟,牵引着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人,就没有丝路,那么这些人都是谁?他们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介绍给大家,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些年思路上发生的故事。 长安城月戈壁滩沙商贾贩运于市馆朝贡觐贺至长安每每畅想是什么人穿过河西走廊遥望大漠深处翻越层层峻岭大漠洗礼着苍凉的释道而他们随着驼队一路西行 《丝绸之路》谢振瓯作品“凿空西域”的张骞梁启超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他就是西汉时期的张骞。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 “大美中国·锦绣丝路”丝绸之路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张骞出使西域》马绍伟作品“战神”霍去病汉武帝时期有一员大将,他大破匈奴,改变了汉朝长期对匈奴战争的守势状态,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自此,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大美中国·锦绣丝路”丝绸之路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丝路烽烟》冯国伟班超、甘英:西域二代捍卫“丝绸之路”西汉末年,连年的战乱使得北方匈奴势力乘虚而入,控制了西域地区,刚刚开辟的丝绸之路中断,各国人民深受其害,利益大损。直到东汉明帝时期,日益强大的帝国才积累了足够的力量,明帝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重启丝绸之路的先锋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班超。 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间,还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虽然没有成功,但为后世打通欧亚交通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美中国·锦绣丝路”
丝绸之路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班超出使西域图》解金峰西行的圣僧”玄奘“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他就是玄奘。与汉代的官方出使不同,魏晋隋唐时代的西域使者,以民间的宗教人士最为突出。 “大美中国·锦绣丝路”丝绸之路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玄奘高昌讲经图》李留海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郑和历时28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将先进的中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远播海外。开启了东西方文化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交流。 郑和船队到东非海岸 据传为郑和版世界地图。清乾隆年间绘制 《郑和航海图》(上图为局部)运用中国画的山水画法,按航行之先后顺序,由右至左绘成平行、不计方向的图卷。沿途标有山脉、岛屿、陆地等地形及军营、庙宇、桥梁、宝塔等建筑,并配针路和过洋牵星图的绘图方式,其准确程度为先人所无。该图以南京为起点,沿中国大陆东海岸,最远到达东非的慢八撒,所收地名500多个,是十五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记载亚非两洲内容最丰富的地理图籍,对于引领世界航海业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来自远方被未知的地平线所吸引对传说中古老的东方充满好奇与幻想去探索,去交通他们是最勇敢的人跨越万水千山只为世界的真相 上图这是一幅15世纪的手稿,描绘了马可·波罗1271年从威尼斯出发向东行的景象 国外对西域的探险考察活动到底始于何时,严格的时间界限是很难划定的。如果以丝绸之路的畅通,外国经行者涉足西域作为界定的标准,不仅时间跨度过大,而且早期的经行者大多为商贾、僧侣及外交使团。 从9世纪以后,外国人对西域的考察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从9世纪到17世纪,我们可以举出一长串到过西域并留下有关记述的外国经行者的名字:火者盖耶素丁、依宾麦黑尔、柏朗嘉宾、卢布鲁克、伯哥洛提、费尔多·扎科维奇、叶夫拉依莫夫等等。当然,最为知名的还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及其游记、葡萄牙人鄂本笃及其有关记述。最早的记录”马可·波罗“1271年,一位17岁的少年跟随父亲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对元朝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记述了旅行中的一切,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图示:马可波罗在中国 上图为17世纪欧洲人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绘制的想象中的杭州。摘自《马可波罗游记》: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一座华贵美丽的城市,它气质出众庄严秀丽,名叫杭州,意为“天城”。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这里有太多的享乐,人处其中,如置身天堂。自陆路来访中国的耶稣会士”鄂本笃“明未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多从海路而来,但有一位耶稣会士却另辟蹊径,自陆路来到中国,他就是鄂本笃。他所走的路线,正是丝绸之种所经这地,即印度一阿富汗东北一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一河西走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