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经济规划-大力推进成都经济区投资软环境的协同发展、社会保障的协同发展及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孟乾坤

区域经济规划-大力推进成都经济区投资软环境的协同发展、社会保障的协同发展及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孟乾坤

2021-06-13 来源:爱问旅游网
推进成都经济区社会保障的协同发展

1、打破不同分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建设区域分割、城乡分割的现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成都经济区是川渝经济区中的重要一核,是西南地区辐射能力、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的城市。加快成都经济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织就一个稳定的安全网,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另一方面,也为整个川渝经济区和全国的协同区域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因此意义十分重大。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区的发展,破除经济区区域分割的限制,促使人员、资金、技术的自由流动,是应有之义。目前,成都经济区各个组成区域之间社会保障建设的标准、制度、模式存在着不兼容,很多在一地享有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换个企业、换个地区便无法享受,或者虽然能享受,但是标准也要低很多。这就无形之中阻止了人才的有效流动。另外,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和标准也有很大差距,制约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推进经济区内社会保障体系的协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由成都市牵头,成立协同经济区社会保障建设工作组,组织区域内的不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参与,协调社会保障建设,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作组负责制定区域社会保障发展的宏观规划,统一配置区域内的社会保障资源,各个社会保障局负责局域内部的社会保障建设工作,积极配合工作组的统一规划。各个分区之间通过工作组定期开展交流,互相调配资源,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统一。比如,成都市、德阳市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保障建设也比较健全,而眉山、乐山地区,相对比较落后,社会保障建设资金、人才等相对匮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工作组,将成都市、德阳市的富余的社会保障资金通过一定的渠道,支援眉山市、乐山市的社会保障

建设,实现资金余缺的实时调整。工作组定期开展社会保障建设的培训,对于经济区内不同社会保障部门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重视借助区域内高校资源的利用,开展社会保障协同机制的课题研究,及时解决制约社会保障协同发展的制度衔接、技术整合等的问题。

其次,由近及远、先试点后铺开。经济区内,成都市与德阳市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相似,区域协同的基础也比较好,因此,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可以先从两地试点进行社会保障机制的一体化建设试点,待相关制度措施比较成熟,再在整个经济区内铺开这种两步走战略。首先,在两个区域之间实现统一组织、统一政策、统一系统、统一结算标准。比如成都市和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联合进行办公,制定一致的社保政策,避免政出多门,开发统一的资金筹集、使用、结算系统,统一结算标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注重加强社保资金的管理,避免空账运行的问题。以社区为中心,强化社区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力和义务,根据就近原则,负责区域内的人员的社会保障的登记、发放、管理和监督反馈。注意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区域内部社会保障发展的情况,对于遇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将问题化解在基层,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2、加快社会保障建设不同制度之间的融合,促使建立覆盖不同群体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实现社会保障不同内容之间的融合,第二是实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保障政策的融合。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五个方面的完整框架。其中,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框架包括: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城乡居民老年津贴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成都经济区内基本上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及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建设,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发放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也应看到,目前成都经济区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单一的问题。应该不断扩充社会保障体系,使得社会保障体制更加健全,人人享有充分而有尊严的社会保障。基于目前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还比较薄,更方面制度建设还比较不完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从目前成都经济区发展的现状,考虑到与整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相匹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继续巩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升养老保险补助的标准,促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三元制度整合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元制度,再由二元制度整合成区域型一元化国民医疗保险制度,从只考虑疾病医疗的保险扩展成同时考虑居民健康素质提升的健康保障,最终形成统一的健康保险制度。以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和自然灾害救助为支架,以急难救助等为重要内容,向城乡一体、覆盖全提、能够基本满足居民多种生活困难救助需求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发展。

其次,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妇女等不同群体对社会福利需求的急剧增长,因此应当政府须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社会福利从照顾弱者向普惠全体居民转变。在体系建设目标方面,的社会福利应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受助者自助的各种社会化福利服务(包括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等)及相应的福利津贴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在保障内容方面,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与民生诉求升级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具体步骤上,第一阶段应当能够初步形成社会福利体系制度框架,重点推进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和幼儿事业发展;在第二阶段实现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定型、稳定持续发展,尤其是基本福利制度走向成熟,护理保险与临终关怀等事业获得发展,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

第二方面,应当逐步实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保障政策的融合。目前经济区的社会保障建设存在着城市居民保障较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机制较薄弱;本地居民保障较完善,外来务工人员保障较薄弱;固定职工保障较完善,自由职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保障较薄弱的问题。不同人员保障标准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应当逐步取消不同群体之间这种保障标准之间的差异,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继续推进基本社会保障的扩展,以城镇居民为突破口,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的相衔接,研究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并轨运行。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报销。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待遇的统筹,给予长期务工人员以居民待遇,实现看病、工作、养老统一标准。加强对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参加社会保险的宣传,让不同工作属性的人员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

推进成都经济区投资软环境协同发展

投资软环境是指投资环境中五星要素的总和,例如市场环境、政务服务、信用环境、科技人力资源环境等。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以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为代表的硬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弥补硬环境的缺陷。因此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是推进经济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1)健全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否健全,是影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健全的市场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投资主体的市场运营成本,为投资项目的顺

利运营提供支撑。因此,营造健全的市场环境,首先要健全市场体系。一是要规范政府行为,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保障各类经济主体获得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要创新和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三是着力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包括完善区域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各种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

(2)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要是通过由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组成的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由于商品价格的形成是由商品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而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又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当市场秩序良好时,存在公平竞争时,商品价格就会反映商品的价值。当存在垄断或不公平竞争时,商品价格就会受到扭曲。这样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等积极对市场进行干预,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继续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方式,逐步减少政府对商品定价的干预,提高商品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是市场成为商品和要素定价的决定因素。二是市场监管部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各级政府逐渐完善了打击商业欺诈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了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逐步形成反欺诈等扰乱市场行为的长效机制。四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戒力度。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成立专利执法稽查队。成立经济区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等组织,开通知识产权投诉举报公益电话和保护知识产权网站。

二、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

(1)完善政策环境。政策因素是投资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影响比较大。政策的作用在于可以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政策,及时

引导投资等市场行为。这里所指的政策主要是指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等。它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对投资行为加以规范和管理。另外,政策也要及时根据区域内部形式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

(2)健全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是市场经济能否高效运行的保障。投资活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常见的一种经济行为,涉及到劳动合同、债务、经济合同、工伤税收等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因此健全的法律法规已经成为确保各种投资行为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区域的法律法规越健全,各种投资活动越安全,即使发生经济纠纷等案件,投资者也可以依托相关的法律维护自身利益,降低投资风险。因此,成都经济区要不断加强法治关键,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经济区内部各项监管活动提供法律遵循。

(3)优化行政审批环境。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平台,实行接待人员首问负责制,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要限时办结,并以适当方式告知申请人。开通政务服务网,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实行网上行政审批。继续清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使得政务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为企业、社会和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综合平台。完善政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得良好的政府服务模式、制度得到规范和标准化,并在各个区域进行实施。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改进政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塑造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新形象。强化纪委监督、人大监督、上级监督、部门内部监督、舆论监督、工作人员自律相结合的作风监督体系,举行各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杜绝“吃拿卡要”不正之风。强化部门领导监督职责,对于下属违法违纪问题,对于分管领导也要进行不作为追究责任。

三、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生命。

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推进经济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

(1)首先要建设信用政府。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中,政府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保证。信用建设,政府先行。政府要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为突破口,积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大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行政务公开和部门服务承诺制,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承诺措施,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公正性和效率性,做到取信于民。以政府信用建设带动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各级政府在本区域内部,运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规范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经济主体的引用行为,形成良性循环的区域信用环境。首先不断提高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级次,通过创建信用细胞工程,实现单项信用指标的提升,再提升区域性的信用级次,实现区域综合信用指标的好转和大面积行政区域信用度的提升。

(2)企业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企业信用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重要内容,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信用是企业商誉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基础。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只有城市守信、产品质量高、信誉好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企业信用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开展企业信用公约活动。着力培植A级信用企业,把A级以上信用企业数量作为评价各地区信用环境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各金融机构要制定落实培植A级信用企业的规划和工作措施,将A级信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恪守信用规则,规范和完善财务规章制度, 切实提升企业资信等级。要健全信贷奖惩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约束,保障守信者的合法权益。

(3)建设农村信用工程。把建设农村信用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通过运用评级

授信的方法,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一条街、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建立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力创新支农金融服务品牌,积极探索破解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难的有效方式。同时,切实防范和分散信贷风险,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

(4)建设社区信用工程。以信用建设为核心,整合社区、社保、工商等部门信用信息,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社区企业、工商户、居民的信用意识。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适时开发繁荣社区经济的金融产品,将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信用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一是完善金融信用考核指标,注重信用创建过程,充分调动社区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提高金融产品与社区对接能力;三是关注困难群体,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规避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共同发展。

推动成都区域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一、坚持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工作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切实推进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深入开展科技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

做好科技(科普)活动周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一是举办科技活动月(周)等活动,宣传科技的普遍性、实用性。二是举办“科普进寺庙、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活动。三是在报纸开设“科技之光专栏”。每月一期重点宣传辖内各区县科技创新动态和科

技创新典型人物事迹。

三、以科技考核和创先等工作为抓手,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引导和扶持。

进一步提高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力度,成都市区和辖内区县要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对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科技的发展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机制,不断带动和推进辖内科技进步。

根据2014年成都市第三批科技项目立项情况来看,知识产权试点示范资助6家、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21人、技术交易补贴22个三项主要集中在成都市主城区;科技金融资助88家、2013年度战略性新兴产品研发补贴69个、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项目13个遍布成都主城区和辖内区县。基本上形成了以主城区为主导,各区县科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示范区、试点区建设。

目前,成都辖内主要有高新区软件园、都江堰软件园和武侯区软件园三大软件园区。这三大软件园分别位于成都南、北和西面,聚集着大部分成都乃至四川高科技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也不断推动着各区域科技的协同发展。

在科技示范区、试点区建设方面,一是支持试点示范区发挥自身条件禀赋优势,培育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支持创新创业载体、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新兴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等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二是支持开展校院地协同创新,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共建科技产业园、成果转化基地及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机构等,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项目等。

三是支持试点示范区开展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区域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试点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编制等。

四是支持建立区域创新发展评价报告制度,组织开展本区域有关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数据采集、监测评价等,探索构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机制。

成都市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区,按照“典型示范、分类突破、梯次推进”和“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进行资助。对经评审符合开展示范区建设的园区(基地)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按三个年度分期拨付。对经评审符合开展试点区建设的园区(基地)给予不低于600万元的经费支持,按三个年度分期拨付。开展试点示范的区(市)县要设立相应的配套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对试点示范区建设原则上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经费支持。

五、发挥城市集聚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合作。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集聚区、科技集聚区和创新集聚区,越来越受到国外特别是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热捧。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过半在成都扎根,数量为西南之最。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研发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推进成都各区域软件开发、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医药产品开发等独特的优势,开展多领域、高尖端的对外合作项目,促进各区域、各行业科技的协同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科技引领、创新

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怡恬.精心描绘我国社会保障战略蓝图.人民日报,2011.2.24

[2]张怡恬.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研究的新突破.人民日报,2009.7.24

[3]尹良春.浅论成都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其特点.天府新论,2008.06

[4]郑功成.收入分配改革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保障,2010(10)

[5]陶良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出版社,2009.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