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都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计算书审批稿

成都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计算书审批稿

2023-05-23 来源:爱问旅游网


成都地铁车站主体结构

计算书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双林路站主体结构计算书 一、工程概况 双林路站为12m岛式站台,车站总长。为双柱双层三跨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车站顶面覆土深度为~。车站围护结构采用Φ1200mm的钻孔灌注桩,内衬墙与钻孔灌注桩之间设置柔性防水层,属于重合墙结构。 二、计算依据 1、《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 详细勘察阶段 双林路站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送审稿)(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0年10月) ; 2、《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双林路站点管线综合 方案设计图(第二版)》(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二O一O年九月二日 成都) 3、主要采用的国家和地方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修订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 111-87)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9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三、结构计算原则 1)结构构件根据承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分别进行承载能力的计算和稳定性,变形及裂缝宽度验算;

2)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构件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取; 3)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即构件允许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限值:迎水面不大于0.2mm,其他不大于0.3mm; 4)结构按7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验算,并在结构设计时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构造措施采用三级框架结构抗震构造) 5)结构设计按六级人防的抗力标准进行验算,并在规定的设防位置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6)结构抗浮验算按最不利情况采用,当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应大于;(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应大于) 7)结构构件的设计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取各自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 8)结构设计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受力)条件,并反映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互作用。 四、计算模型 因车站主体是一个狭长的建筑物,纵向很长,横向相对尺寸较小。主体计算取延米结构,作为平面应变问题来近似处理,考虑地层与结构的共同作用,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平面杆系有限元单元法。计算模型为支承在弹性地基上对称的平面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底板下用土弹簧模拟土体抗力,车站结构考虑水平及竖向荷载。按荷载情况、施工方法,模拟开挖、回筑和使用阶段不同的受力状况,按最不利内力进行计算。中柱根据等效EA原则换算墙厚。本站围护桩与主体结构之间设置柔性防水层,按重合墙考虑,即围护结构与内衬墙之间只传递径向压力而不传递切向剪力,SAP计算时,采用二力杆单元来模拟围护桩与内衬墙的这种作用。 车站断面的计算模型如图2-1-1所示。

图2-1-1 车站断面计算模型 五、荷载组合与分项系数 、荷载分类 荷载类型 荷载名称 结构自重 地层压力 隧道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 静水压力及浮力 预加应力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设备重量 地层抗力 地面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地面车辆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 地铁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人群荷载 温度变化影响 施工荷载 地震荷载 沉船、抛锚或河道疏浚产生的冲击力等灾害性荷载 人防荷载 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基本可变荷载 其他可变荷载偶然荷载 、荷载组合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修订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94)和《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的规定,按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进行荷载组合,由于本站属于

盾构过站,根据工期情况,盾构过站时顶板施工荷载及自重直接作用于中板上,计算中考虑施工荷载。各种荷载组合及分项系数见下表2-3-1。 荷载组合表 表2-3-1 荷载种类 组合 基本组合: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 准永久组合: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 偶然组合:永久荷载+地震荷载 偶然组合:永久荷载+人防荷载 施工阶段组合 永久荷载 () () () 可变荷载 人防荷载 地震荷载 注:结构重要性系数。施工阶段重要性系数取. 六 车站结构断面计算 结构主要尺寸

断面1—车站标准横断面

断面2—西端头横断面 断面3—东端头横断面 断面1标准段断面计算 6.2.1 计算的钻孔资料

计算采用钻孔M4Z3-SLL-013。相应土层的地质参数如下: 土的侧压力系数 ξ 承载力特征值 膨胀力 地层编号 天然密度 岩土名称 ρ g/cm 3干密度 天然重度 基床系数 ρd 3γ Kv Kx fak KPa 220 200 110 100 110 250 350 800 900 250 1000 Pe Kpa 75 g/cm KN/m3 MPa/m MPa/m 56 32 12 70 75 90 110 120 60 140 47 30 10 50 42 50 70 95 30 80 <1-1> <3-2> <3-3> <3-4> <3-5> <3-6> <3-8-1> <3-8-2> <3-8-3> <3-8-4> <5-2> <5-3> 人工填筑土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细砂 中砂 卵石土(松散) 卵石土(稍密) 卵石土(中密) 卵石土(密实) 强风化泥岩 中等风化泥岩 计算过程 设计中考虑地震和人防等荷载偶然组合,并按照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种工况验算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结构受力。根据以往的设计计算经验,对于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下车站,地震荷载不起控制作用;对于按6级人防设防的地下车站,人防荷载不控制作用,控制配筋设计的是施工阶段的强度和运营阶段的裂缝。本站为盾构过站,补充计算中板完全承担顶板施工荷载的工况。

1、车站标准段为双层三跨框架结构,结构顶板最大覆土取,结构使用期间的地下水位取,附加荷载根据车站两边实际情况取值。 2、荷载计算 顶板上土荷载及超载标准值:FRCST=20×=70kN/m2; 中板人群及设备荷载:FMS=8 kN/ m2; 人防荷载:顶板70kN/ m2;底板60kN/ m2;侧墙30kN/ m2; 底板水压力:FBS=10×()= m2; 侧墙上部水压力:FCQS=0kN/ m2; 底板水压力:FCQX=10×()= m2; 桩承受土压力:FCT1=×70=35kN/ m2; FCT2=×(+45)= m2; 中板板面承受顶板传来的施工荷载:25kN/ m2 3、构件厚度分别为:顶板,中板,底板,侧墙,柱子×(等刚度转化为墙为),桩径(等刚度转化为墙为)。 4、荷载信息录入完成后,通过对模型附截面及荷载后,进行程序计算,计算所得内力图如下。

准永久组合弯矩图( 承载力极限状态弯矩图(kN)

承载力极限状态剪力图(kN) 承载力极限状态轴力图(kN)

人防荷载状态弯矩图(kN)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基本组合下弯矩图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准永久组合下弯矩图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基本组合下剪力图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基本组合下轴力图 计算结果及配筋 分别取各个构件的不同工况的内力包络进行配筋计算,表中弯矩值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弯矩值,剪力及轴力均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内力值,内力表及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进行的配筋计算结果见下表。 内力表及配筋 结构构件结构部尺寸名称 位 人防弯矩 剪力轴力配筋 配筋率裂缝宽度 (%(mm) ) Φ25@150 Φ25@150 备注 准永久组(mm) (KN) (kN) 基本组合 组合 合 604 800 435 439 294 560 258 552 377 62 258 跨中 顶板 柱支座

侧墙支座 跨中 中板 支座 跨中 底板 柱支座 侧墙支座 跨中 顶板支侧墙 座 底板支座 600 800 400 314 19 83 772 565 827 279 384 718 297 147 288 720 537 845 361 340 746 198 96 189 485 361 569 229 241 502 529 25 229 76 761 823 5 257 856 258 Φ25@150 1171 Φ22@150 1171 Φ22@150 1500 Φ25@150 1500 Φ28@150 1500 890 599 944 Φ28@150 +Φ22@150 Φ22@150 Φ22@150 Φ22@150 +Φ28@150 注:1、表中配筋按照裂缝控制;2、底板与侧墙外侧钢筋互相伸入参与对方受力。 2、中板的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及标准值为施工阶段组合控制值 断面2西端盾构井横断面计算 计算的钻孔资料 计算采用钻孔M4Z3-SLL-003。相应土层的地质参数如下: 土的侧压力系数 ξ 承载力特征值 膨胀力 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 天然密度 干密度 天然重度 基床系数 ρ g/cm 3ρd 3γ Kv Kx fak KPa 220 200 110 Pe Kpa 75 g/cm KN/m3 MPa/m MPa/m 56 32 12 47 30 10 <1-1> <3-2> <3-3> <3-4>

人工填筑土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3-5> <3-6> <3-8-1> <3-8-2> <3-8-3> <3-8-4> <5-2> <5-3> 细砂 中砂 卵石土(松散) 卵石土(稍密) 卵石土(中密) 卵石土(密实) 强风化泥岩 中等风化泥岩 70 75 90 110 120 60 140 50 42 50 70 95 30 80 100 110 250 350 800 900 250 1000 计算过程 设计中考虑地震和人防等荷载偶然组合,并按照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种工况验算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结构受力。根据以往的设计计算经验,对于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下车站,地震荷载不起控制作用;对于按6级人防设防的地下车站,人防荷载不控制作用,控制配筋设计的是施工阶段的强度和运营阶段的裂缝。 1、车站西端为双层三跨框架结构与4号出入口共用一道侧墙,主体与1号风道间未设变形缝,顶板最大覆土取,结构使用期间的地下水位取,附加荷载根据车站两边实际情况取值。 2、荷载计算 顶板上土荷载及超载标准值:FRCST=20×=70kN/m2; 中板人群及设备荷载:FMS=8 kN/ m2; 人防荷载:顶板70kN/ m2;底板60kN/ m2;侧墙30kN/ m2; 底板水压力:FBS=10×()= m2; 侧墙上部水压力:FCQS=0kN/ m2; 底板水压力:FCQX=10×()= m2; 中板处侧墙水压力:10×()= m2;

桩承受土压力:FCT1=×70=35kN/ m2; FCT2=×(+45)= m2; FCT2=×(+45)=55kN/ m2; 板板面承受顶板传来的施工荷载:30kN/ m2 3、构件厚度分别为:顶板,中板,底板,侧墙,柱子×(等刚度转化为墙为),桩径(等刚度转化为墙为),4号出入口与主体共用侧墙处顶、底板厚、,侧墙厚,1号风道顶、底板厚、,侧墙厚。 4、荷载信息录入完成后,通过对模型附截面及荷载后,进行程序计算,计算所得内力图如下。 准永久组合弯矩图(

承载力极限状态弯矩图(kN) 承载力极限状态剪力图(kN)

承载力极限状态轴力图(kN) 人防荷载状态弯矩图(kN) 计算结果及配筋 分别取各个构件的不同工况的内力包络进行配筋计算,表中弯矩值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弯矩值,剪力及轴力均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内力值,内力表及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进行的配筋计算结果见下表。 内力表及配筋 结构构件名称 结构部位 尺寸(mm) 弯矩 人防基本组准永久组组合 893 800 516 合 943 89 合 627 67 1125 92 201 621 剪力轴力(KN) (kN) 配筋 配筋率(%) 0 544 900 0 67 0 452 452 452 Φ32@150 Φ32@150 Φ32@150 +Φ25@150 裂缝宽度 (mm) 备注 跨中 顶板 柱支座 侧墙支座 跨中 中板 支座 底板

1314 1261 52 400 93 800 957 306 930 122 662 中板配筋由施工工况控制,此处662 配筋按断面三中板执行。 1323 Φ32@150 跨中

柱支座 侧墙支座 跨中 974 885 272 1339 332 385 364 425 887 237 258 238 237 366 813 235 246 14 265 192 708 197 131 36 225 843 966 0 156 293 0 751 0 822 0 514 0 649 0 327 0 358 1323 1323 Φ32@150 +Φ25@150 Φ32@150 +Φ25@150 1339 Φ22@150 1816 Φ25@150 1452 Φ25@150 295 295 25 25 644 680 347 347 25 25 330 590 Φ28@150 Φ32@100 Φ28@150 Φ28@150 Φ22@150 Φ25@150 Φ28@150 Φ32@100 Φ28@150 Φ28@150 Φ22@150 Φ22@150 侧墙 顶板支座 700 131 底板支座 4号出入口顶板 4号出入口底板 4号出入口侧墙 1号风道顶板 1号风道底板 1号风道侧墙 802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660 546 800 1126 1223 40 700 385 27 600 483 416 800 935 297 700 232 94 600 411 352 369 63 311 284 1066 304 195 52 365 注:1、表中配筋按照裂缝控制; 2、中板的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及标准值为施工阶段组合控制值 断面3东端盾构井段断面计算 计算的钻孔资料 计算采用钻孔M4Z3-SLL-013。相应土层的地质参数如下: 地层编号

土的侧压力系数 承载力特征值 膨胀力 岩土名称 天然密度 干密度 天然重度 基床系数

ρ g/cm <1-1> <3-2> <3-3> <3-4> <3-5> <3-6> <3-8-1> <3-8-2> <3-8-3> <3-8-4> <5-2> <5-3> 人工填筑土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细砂 中砂 卵石土(松散) 卵石土(稍密) 卵石土(中密) 卵石土(密实) 强风化泥岩 中等风化泥岩 3ρd 3γ ξ Kv Kx fak KPa 220 200 110 100 110 250 350 800 900 250 1000 Pe Kpa 75 g/cm KN/m3 MPa/m MPa/m 56 32 12 70 75 90 110 120 60 140 47 30 10 50 42 50 70 95 30 80 计算过程 设计中考虑地震和人防等荷载偶然组合,并按照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种工况验算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结构受力。根据以往的设计计算经验,对于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下车站,地震荷载不起控制作用;对于按6级人防设防的地下车站,人防荷载不控制作用,控制配筋设计的是施工阶段的强度和运营阶段的裂缝。本站为盾构过站,补充计算中板完全承担顶板施工荷载的工况。 1、车站东端盾构井段为双层三跨框架结构,结构顶板最大覆土取,结构使用期间的地下水位取,附加荷载根据车站两边实际情况取值。 2、荷载计算 顶板上土荷载及超载标准值:FRCST=20×=70kN/m2;

中板人群及设备荷载:FMS=8 kN/ m2; 人防荷载:顶板70kN/ m2;底板60kN/ m2;侧墙30kN/ m2; 底板水压力:FBS=10×()= m2; 侧墙上部水压力:FCQS=0kN/ m2; 底板水压力:FCQX=10×()= m2; 中板处侧墙水压力:10×()= m2; 桩承受土压力:FCT1=×70=35kN/ m2; FCT2=×(+45)= m2; FCT2=×(+45)=55kN/ m2; 中板板面承受顶板传来的施工荷载:30kN/ m2 3、构件厚度分别为:顶板,中板,底板,侧墙,柱子×(等刚度转化为墙为),桩径(等刚度转化为墙为)。 4、荷载信息录入完成后,通过对模型附截面及荷载后,进行程序计算,计算所得内力图如下。

准永久弯矩图( 承载力极限状态弯矩图(kN)

承载力极限状态剪力图(kN) 承载力极限状态轴力图(kN)

人防荷载状态弯矩图(kN)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基本组合下弯矩图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标准组合下弯矩图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基本组合下剪力图 中板承担顶板施工荷载时基本组合下轴力图

计算结果及配筋 分别取各个构件的不同工况的内力包络进行配筋计算,表中弯矩值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弯矩值,剪力及轴力均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内力值,内力表及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进行的配筋计算结果见下表。 内力表及配筋 结构构件结构部尺寸名称 位 (mm) 人防弯矩 准永久组(KN) (kN) 基本组合 组合 合 1224 1137 800 1746 1221 239 45 400 321 400 250 714 860 332 0 724 750 1213 1062 800 1407 1281 222 251 761 817 148 160 0 749 639 0 322 322 322 750 剪力轴力配筋 配筋率裂缝宽度 (%(mm) ) Φ32@150 Φ32@150 +Φ25@150 Φ32@150 Φ25@150 Φ25@150 备注 跨中 顶板 柱支座 侧墙支座 跨中 中板 支座 跨中 底板 柱支座 侧墙支座 跨中 顶板支侧墙 座 底板支座 700 1583 Φ32@150 1583 Φ32@150 +Φ25@150 Φ32@150 +Φ25@150 2019 2057 1104(折) 1132 1583 637 453 717 422 482 282 968(折) 0 449 138 1118 Φ22@150 710 1210 Φ25@150 Φ25@150 +Φ32@150 1908 1916 注:1、表中配筋按照裂缝控制; 2、中板的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及标准值为施工阶段组合控制值

七、主体结构中柱、纵梁计算 概述

顶梁截面尺寸b×h=1000mm×1800(2200)mm,中梁截面尺寸b×h=1000mm×800mm,底梁截面尺寸b×h=1000mm×2000(2500)mm,中柱b×h=800mm×800mm,FBZ截面尺寸b×h=800mm×1000mm.

计算模型

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平面杆系有限元单元法,取梁柱体系整体计算。

荷载计算 顶纵梁荷载计算 (1)盾构井段:

覆土厚度,水位取地下,顶梁上作用有所属板带传来的覆土荷载、顶板自重及超载。盾构井段板带宽.

板带土荷载:*20*=m 板带超载:20*=m 板带自重:*25*=m (2)标准段:

覆土厚度,水位取地下,顶梁上作用有所属板带传来的覆土荷载、顶板自重及超载。标准段板带宽.

板带土荷载:*20*=m 板带超载:20*=117KN/m 板带自重:*25*=117KN/m 中纵梁荷载计算

(1)盾构井段:

中纵梁上作用有所属板带传来的设备自重、中板自重(含装修层自重)。盾构井段板带宽.

板带设备载:8*=m

板带自重:(*25+*20)*=m 板带传来施工阶段荷载:25*=m (2)标准段:

中纵梁上作用有所属板带传来的设备自重、中板自重(含装修层自重)。盾构井段板带宽.

板带设备载:8*=m

板带自重:(*25+*20)*=m 板带传来施工阶段荷载:25*=m 底纵梁荷载计算 (1)盾构井段:

底纵梁上作用有所属板带传来的水荷载、底板自重。盾构井段板带宽. 板带自重:*25*=m 板带水荷载:(*10)*=m (2)标准段:

底纵梁上作用有所属板带传来的底板自重及水荷载。盾构井段板带宽. 板带水荷载:(*10)*=733KN/m 板带自重:*25*=117KN/m 护壁柱的荷载:

端墙考虑护壁柱参与承受侧墙荷载。 取板带长度。

顶板处承受水荷载:0KN/m

顶板处承受的土荷载:28*=146KN/m 底板处承受的土荷载:(+45)**=454KN/m 底板处承受的水荷载:128*=666KN/m 结构内力计算

采用sap84进行计算,计算所得下。

图7—4—1 准永久组合下1轴~7轴弯矩图 图7—4—2 准永久组合下7轴~13轴弯矩图

图7—4—3 准永久组合下13轴~21轴弯矩图 图7—4—4中板准永久组合下1轴~11轴弯矩图(施工阶段控制) 图7—4—5中板准永久组合下11轴~21轴弯矩图(施工阶段控制)

图7—4—6 基本组合下1轴~8轴弯矩图

图7—4—7 基本组合下8轴~14轴弯矩图

图7—4—8 基本组合下14轴~21轴弯矩图 图7—4—9中板基本组合下1轴~11轴弯矩图(施工阶段控制)

图7—4—10中板基本组合下11轴~21轴弯矩图(施工阶段控制)

图7—4—11 基本组合下1轴~8轴剪力图

图7—4—12 基本组合下9轴~15轴剪力图

图7—4—13 基本组合下13轴~21轴剪力图 图7—4—14中板基本组合下1轴~11轴剪力图(施工阶段控制) 图7—4—15中板基本组合下11轴~21轴剪力图(施工阶段控制)

梁配筋

梁主要配筋结果和裂缝验算记录如下所示。 顶纵梁配筋表 顶纵梁跨数 标准组合弯矩值(kN·m) 基本组合下弯矩 (kN·m) 基本组合下剪力 (kN) 承载力及最小配筋率控制计算配筋 实际配筋 纵筋配裂缝宽筋率度(mm) (%) 结构部位 箍筋配筋 第1跨 第2跨 第3跨 第4跨 第5跨 第6跨 第7跨 第8跨 第9跨 第10跨 第11跨 第12跨 第13跨 第14跨 第15跨 第16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φ32 6φ32 7φ32 7φ32 6φ32 9φ32 6φ32 8φ32 6φ32 9φ32 6φ32 8φ32 6φ32 20φ32 14φ32 13φ32 6φ32 13φ32 6φ32 7φ32 6φ32 8φ32 6φ32 6φ32 6φ32 7φ32 10φ32 9φ32 6φ32 6φ32 6φ32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0φ32 10φ32 14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24φ32 22φ32 24φ32 10φ32 2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20φ32 16φ32 20φ32 10φ32 16φ32 10φ32

跨 第17跨 第18跨 第19跨 第20跨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0 0 0 0 8φ32 6φ32 9φ32 6φ32 10φ32 6φ32 7φ32 7φ32 6φ32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4φ32 10φ32 10φ32 中纵梁配筋表 顶纵梁跨数 结构部位 标准组合弯矩值(kN·m) 基本组合下弯矩 (kN·m) 基本组合下剪力 (kN) 承载力及最小配筋率控制计算配筋 箍筋配筋 实际配筋 纵筋配裂缝宽筋率度(mm) (%) 第1跨 第2跨 第3跨 第4跨 第5跨 第6跨 第7跨 第8跨 第9跨 第10跨 第11跨 第12跨 第13跨 第14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z z z 298..7 z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25 7?28 7?25 8?28 4?25 8?28 7?25 10?28 6?25 10?28 7?25 10?28 4?25 16?28 14?25 16?28 4?25 16?28 7?25 10?28 6?25 10?28 7?25 10?28 4?25 13?28 11?25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25 10?28 10?25 10?28 10?25 10?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22?28 22?25 22?28 10?25 22?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20?28 16?25

跨 第15跨 第16跨 第17跨 第18跨 第19跨 第20跨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0 0 0 0 0 0 13?28 4?25 11?28 7?25 10?28 6?25 10?28 6?25 10?28 5?25 9?28 4?25 6?28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10@/150(6) ?10@100(6) 20?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16?28 10?25 10?28 底纵梁配筋表 顶纵梁跨数 结构部位 标准组合弯矩值(kN·m) 基本组合下弯矩 (kN·m) 基本组合下剪力 (kN·m) 承载力及最小配筋率控制计算配筋 箍筋 配筋 纵筋配筋率% 裂缝宽度(mm) 实际配筋 第1跨 第2跨 第3跨 第4跨 第5跨 第6跨 第7跨 第8跨 第9跨 第10跨 第11跨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1035 0 0 0 0 0 0 0 0 0 0 0 6?32 9?32 10?32 6?32 6?32 7?32 6?32 8?32 6?32 8?32 6?32 8?32 6?32 13?32 10?32 10?32 6?32 13?32 6?32 9?32 6?32 9?32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0?32 20?32 14?32 10?32 10?32 12?32 10?32 12?32 10?32 14?32 10?32 14?32 10?32 22?32 24?32 22?32 10?32 20?32 10?32 12?32 10?32 12?32

第12跨 第13跨 第14跨 第15跨 第16跨 第17跨 第18跨 第19跨 第20跨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跨中 支座 0 0 0 0 0 0 0 0 0 6?32 9?32 6?32 11?32 9?32 9?32 6?32 9?32 6?32 6?32 6?32 8?32 6?32 8?32 8?32 6?32 6?32 9?32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2@200(8) ?12@100(8) 10?32 12?32 10?32 16?32 20?32 16?32 10?32 12?32 10?32 12?32 10?32 12?32 10?32 12?32 12?32 10?32 10?32 20?32 中柱配筋计算

按计算后,基本组合下梁柱的轴力图如下:

图7-6-1 基本组合下1-8轴框架轴力图 图7-6-2 基本组合下8-14轴框架轴力图

图7-6-2 基本组合下14-21轴框架轴力图

由上面的内力图可知,中柱所承受的最大轴力设计值为8985KN。 经计算现配钢筋柱承载力满足要求,使用自编EXCEL表格计算柱轴压力满足要求。 柱轴压比计算 轴力设计值 柱截面 混凝土强度 柱轴压比 轴压比限值 计算: 复核:

N B H fc μN [μN] KN 8985 mm 800 mm 800 N/mm2 轴压比满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