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2022-09-0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1、我国最早把“教〞与“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孟子?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选择或填空〕

2、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开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与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3、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规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开展的活动。 4、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开展

1、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提醒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开展阶段:萌芽、创立、分化;

3、萌芽阶段教育家、国籍、代表著作,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中国,?论语?,主要思想: 孔子开创了我国私人讲学的先河。

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开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开展的影响。

第 1 页

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有教无类〞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与“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指道德行为标准要求。孔子教育内容缺乏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与劳动知识的内容。

孔子关于教学原那么与方法的观点:〔简答或填空〕

①因材施教的原那么。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历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②启发诱导的原那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教师启发诱导要把握时机。

③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④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孟子〔中国〕的道德教育的原那么与方法:〔战国中叶鲁国〕 ①持志养气②反求诸己: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内省方法,提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③动心忍性

〔3〕?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全书共1229个字,教育思想如下:

①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第 2 页

风气。

③教学原那么:教学相长的原那么;预时孙摩的原那么;〔包括四条原那么:预防性原那么、及时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与集体教育的原那么。〕课内外结合的原那么;长善救失的原那么。启发诱导的原那么。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如何进展启发诱导。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催促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帮助学生翻开思路而不是帮助他们得出现成答案。

④论教师:提出“师严道尊〞。 〔4〕苏格拉底〔古希腊〕,问答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6〕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开展相适应;即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展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为欧洲后世教育思想奠定了根底。

〔7〕昆体良,古罗马,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叫?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4、创立阶段教育家、国籍、代表著作,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学也逐渐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走向学科与内容的

第 3 页

独立。

〔1〕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标志;主要教育观点如下:〔简答〕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

①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是改造社会建立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开展。

②〔首创〕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那么,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原那么;

③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④提出了统一学制与学年制,根据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那么,从出生到24岁划分为4个时期,婴儿、儿童、少年、青年。 ⑤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泛智教育〕

⑥建立了教学原那么体系,直观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稳固性原那么等

〔2〕洛克——英国——?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教育,重视礼仪教育〕;

〔3〕卢梭——法国——?爱弥尔?,主张培养自然人要进展三种教育: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与事物的教育。培养自然人还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开展的规律。

选择:主张培养自然人的是: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与卢梭。 〔4〕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根

第 4 页

底上,是“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①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被称为“科学教育之父〞,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根底的教育家;

⑵关于教育学的理论根底: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的主张。

①关于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的阶段论,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走,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开展成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博才教育 微信:教务:1575200337 咨询 :83946843

3 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那么,即在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③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因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与课堂中心而被杜威称之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4〕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提出了现代教育观:

①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②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历的改造; ④论课程与教材: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那么,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⑥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教育上的日心说。主张儿童中心、活动中心、

第 5 页

活动作业中心〔与赫尔巴特对立三中心〕 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5、分化阶段教育家、国籍、代表著作,主要教育思想: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①杨贤江——中国——?新教育大纲?〔1930年出版〕,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作,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②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夫人〕——苏联——?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世界上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底,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③凯洛夫——苏联——主编?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影响巨大; ④马卡连柯——苏联——?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他提出了平行教育原那么,他非常重视纪律教育与劳动教育。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平等教育:即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又通过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一手抓个体教育,一手抓集体教育。 〔2〕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展〔20世纪中叶以后〕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构造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与创造能力。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开展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辨析〔P20-21〕

〔一〕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洛〔法,哲学、社会学家〕

第 6 页

与沛·西能〔英,教育家〕。

①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辨析: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学说;但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心理学家〕 ①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②辨析: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但是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淆于无意识的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三〕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者

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1.辨析: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对〕

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②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节教育的开展

古代学校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中国是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始于夏朝〔“序〞、“痒〞、“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 4 书、数;

③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教育:古代雅典教育、古代斯巴达教育

第 7 页

a.古代雅典教育比拟重视对年青一代进展多方面开展教育。〔文化教育〕

b.古代斯巴达教育比拟重视对年青一代进展军事体育教育,培养军人与武士。〔武力教育〕

〔2〕封建社会——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①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分官学与私学两种;

②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 5、古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特征。〔简答〕

①古代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古代产生了学校〕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政治经济的开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开展,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与象征性。

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开展,尚未形成复杂的构造体系。

6、工业社会的特征表现在: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与专门化。 7、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特征。〔有可能是论述〕 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与革命性。 第三节当代中国教育

1、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开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开展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把

第 8 页

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开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根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开展的核心任务。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开展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开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开展的根底、根据、动因、尺度与归宿。 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开展的规模与速度;〔经济开展水平是直接影响与最终决定因素〕

2〕经济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开展的构造与布局;

3〕经济开展水平通过对人才与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开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政治制度决定着局部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实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 9 页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科技对教育的作用。〔不作要求〕

1〕科学技术的开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与教育的观念; 2〕科学技术的开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 3〕科学技术的开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与方法;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与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第二节教育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特使的社会现象,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但不是被动地受它们影响,教育对它们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具有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对经济的作用。P46

1〕教育为经济开展提供良好根底;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开展。〔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为33%,教育具有生产性〕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两促进一培养〕P48 1〕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第 10 页

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与开展过程。〕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P49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时间上,文化传承〕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空间上,文化传播,如兴办海外孔子学院、网络汉语教学等〕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文化选择标准——科学、时代、民族、辩证的选择〕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P50〕

4、教育对科技开展的作用。〔不作要求〕 1〕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55——正确处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关系〔辨析2〕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促进社会各种因素的开展 2、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开展的不平衡性

〔1〕当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开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开展有阻碍作用

〔2〕教育超前一定的政治经济开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催

第 11 页

生作用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认识这种独立性,但是不能夸张而否认社会的各因素制约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开展

1、 人的开展:是随着时间与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开展 2、人身心开展的根本特征〔论述、简答〕

人身心开展的根本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与个别差异性。

1〕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根据人开展的阶段性特征,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不搞“一刀切〞〕〔辨析3:人开展的不平衡性?〕 3〕不平衡性对教育的要求: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开展的关键期与最正确期。

☆不平衡性含义:①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开展;②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开展时期的开展。

4〕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自信与努力的品质;〔树立信心、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

二、人的身心开展的动力观〔选择:持这种观点的人是谁?〕

第 12 页

1、内发论:认为人的开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开展的顺序也是由身体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与威尔逊。

2、外铄论:认为人的开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开展动力。代表人物:荀子、洛克与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开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开展的因素及作用

1、影响人身心开展的根本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包括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是人的开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3、环境是人的开展的现实根底。

4、人开展的内因:主观能动性是开展的直接动力,是内因。 三、学校教育在人开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论述、简答〕 1、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案性、组织性与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根底教育是人身心开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开展 (2) 开掘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第 13 页

四、教育发挥主导与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简答〕〔重点〕 1、只有遵循人的开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开展

2、只有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2、不能过分夸张教育的作用,否那么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中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填空〕

1、含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价值〔简答〕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鼓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展衡量与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记观点与代表人物〕 1、社会本位论

〔1〕根本观点:从社会开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开展的奉献 〔2〕代表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2、个人本位论 〔1〕根本观点:

第 14 页

<1>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与满足人的需要;

<2>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3>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开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卢梭、罗杰斯

四、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论述、简答〕

1、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 2、人的全面发开展学说的根本内容〔简答〕 〔1〕人的开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开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开展的根底与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开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五、素质教育〔简答〕 1、根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效劳国家、效劳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第 15 页

一、教育制度概述〔填空、辨析〕 1、教育制度内涵

〔1〕广义教育制度含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与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教育制度含义〔填空、辨析〕

<1> 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生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的组成局部,表达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三、义务教育制度 1、含义:

〔1〕义务教育含义: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与青少年都必须承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发源于德国。

2、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四、终身教育制度〔论述〕

1、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开展〔填空〕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希腊教育家与哲学家柏拉图关于哲学的教育思想,此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闲暇教育思想同样具有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性萌芽。

第 16 页

〔1〕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与体系化那么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报告书的发表。

〔2〕开展顶峰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论述〕

〔1〕含义: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与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2〕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开展,为建立新的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思想根底,对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开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2> 促进了教育社会化与整个社会学习化 <3> 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4> 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五、教育法规的概述〔简答〕 1、标准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2、?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三部法律的公布时间、修改

第 17 页

时间、实施时间:

1〕?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第22次会议修改,2006年9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1994年1月1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日实施。 六、教师的权利〔论述〕

教师权利一般由以下三局部内容构成:第一,教师本人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第二,教师要求相对的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力的权利。第三,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确认与保障其权利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根本权利

2、学术活动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重要权利 3、指导评定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开展,评定学生成长开展的权利,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根本权利 4、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参与教育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

第 18 页

工作提出意见与修改,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七、教师的义务〔论述〕 1、遵纪守法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保护尊重学生义务 5、保护学生义务

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八、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简答〕 〔1〕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1> 学生入学权<2> 学生上课学习权<3> 学生受教育选择权<4> 学生升学权

九、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简答〕

1、所谓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与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与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2、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与法律〔2〕热爱教育事业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第 19 页

〔5〕有教育教学能力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性质〔填空、简答〕

1、教师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与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简答〕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与技能 〔3〕专业训练与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专业地位

3、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

其本质是精神生产劳动,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二、教师扮演的角色

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 三、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论述〕

第 20 页

1、教师一般综合素养 〔1〕广泛的文化根底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安康的身心与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学科的根本知识与根本技能 〔2〕掌握学科的知识构造体系与相关知识 〔3〕掌握学科开展历史与趋势 〔4〕掌握学科思维方式与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根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内涵

<1> 爱国守法<2> 爱岗敬业<3> 关爱学生<4> 教书育人<5> 为人师表<6> 终身学习 四、教师的专业开展

1、教师的专业开展——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专业活动中不断开展〔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开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开展的活动与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

第 21 页

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五、学生的本质特征〔填空〕

〔1〕学生特点:开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 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的原因 2、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开展的主体的原因 七、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

1、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与心理关系。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进展的教育活动,是形成师生关系的根底。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定义〔填空〕

1、课程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历

2、课程狭义:学校为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与 3、课程的意义与作用〔简答〕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开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确实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展检查与监视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三、课程分类

第 22 页

1、活动课程: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2、隐性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 六、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1〕课程方案定义:根据教育目的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学科课程标准定义: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七、课程开展〔改革〕一般趋势

1、选择化、个性化2、平衡化3、综合化4、管理上的多级化 第八章教学

一、教学的定义〔填空〕

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与掌握社会经历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的根本任务〔简答〕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形成根本技能、技巧 2、开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造力 3、开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安康

4、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安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过程的特点与阶段〔简答〕 1、教学过程的特点

第 23 页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根底,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稳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六、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论述〕

1、间接经历与直接经历相结合的规律〔辨析4答括号1-3条〕:获得间接经历为主,获得直接经历为辅〔对〕

〔1〕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以间接经历为主 〔2〕学习间接经历要与获得直接经历相结合 〔3〕坚持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与学互相依存、促进、辩证统一

〔1〕教师在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背〕 〔1〕传授知识与开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2〕知识与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开展

第 24 页

是有条件的,条件是

<1> 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知识 <2> 从教学活动的结果:重视学生的活动与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时间思考

<3> 从传授知识的方法: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3〕贯彻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提出来的〕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开展的根底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与开展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根底 〔3〕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七、教学原那么概述

1、教学原那么定义:有效的进展教学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 八、主要的教学原那么及其运用〔论述〕 1、直观性原那么

〔1〕定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展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与原理。

<1>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与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那么

〔1〕定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穿掌握知识,开展

第 25 页

能力

〔2〕根本要求:

<1>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稳固性原那么 4、循序渐进原那么

〔1〕定义: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与学生认识能力开展的顺序进展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开展。 5、因材施教原那么

〔1〕定义:指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展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

九、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填空〕

教育工作的根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备课〔简答〕

1、定义: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为上好课做充分的准备

2、方法: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设计教学。

第 26 页

3、备课的要求〔简答〕

〔1〕要深入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开展、科技开展与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4〕要充分与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与构造,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十一、上课

1、定义: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上好课根本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灵活〔4〕学生主动〔5〕语言艺术〔6〕学生思维活泼 十五、教学的组织形式〔填空〕

1、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与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与规定的时间表进展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提倡的。

2、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十六、教学方法〔论述〕 1、教学的方法的定义与种类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根据下面几点考虑: 〔1〕教学任务与目标。〔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情况。

第 27 页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 定义: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 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 优点:第一,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第二,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展,有利于系统的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4> 缺点: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反应,学生不能发挥积极主动性

<5> 根本要求:授课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

授课方法要有启发性

授课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 3、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1> 定义:指考是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手段,指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 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简答〕

1、德育定义: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它指

第 28 页

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任务〔简答〕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根本道德、法纪观念与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与品德心理 三、教育过程的矛盾〔简答〕

1、德育过程定义: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 3、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 〔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3〕受教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简答〕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第 29 页

4、德育过程是长期与反复的过程 五、主要德育原那么〔简答〕 1、方向性原那么 2、知行统一的原那么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那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那么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那么 六、德育的途径〔简答〕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与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1、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展德育工作最根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志愿者活动

七、中小学常用德育方法〔论述〕 1、说服教育

〔1〕定义:借助语言与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德育的根

第 30 页

本方法。 〔2〕根本要求

<1> 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2> 有知识性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 态度真诚、热情

<4> 善于抓住说理时机,引起学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 2、典范示范

〔1〕定义: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是德育常用方法 〔2〕根本要求〔看下就行〕

<1> 选好典范,要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2> 要引导学生理解典范精神实质,不要外表模仿 <3> 激起学生学习典范的敬慕之情 <4> 鼓励学生自觉用典范来调节自己行为 4、陶冶教育

〔1〕定义: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与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简答〕

1、班级的教育意义〔简答〕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 31 页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简答〕 1、班集体构成要素 〔1〕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构造 〔3〕共同生活的准那么 〔4〕一定心理气氛、情感纽带 2、班集体形成条件 〔1〕确定班级开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规那么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与班风

三、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填空〕

定义: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成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1、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显著特点: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凝聚性、竞争性、权威性。 2、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第 32 页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开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四、学生非正式群里的管理对策〔简答〕

1、在思想认识上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创造表现自我的时机,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与引导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立,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五、班主任概述〔简答〕

1、定义: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六、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简答〕 1、根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职责:

〔1〕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安康

第 33 页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八、班级管理概述〔简答〕

1、班级管理定义:是班主任带着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展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2、班级管理的根本原那么

〔1〕平行性原那么: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为了改良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展的有目的、有方案、系统的钻研与探究的活动。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简答〕

根据一般的科学研究层次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根本的理论假定、研究原那么、研究逻辑等等。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操作方式。 〔3〕具体方法与技术

三、中小学校本研究与教学研究

第 34 页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学校开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展的研究。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简答〕

〔一〕课题选择的来源:〔1〕教育实践〔2〕教育理论〔3〕科研规划

〔二〕课题选择选题的原那么: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简答〕 2、行动研究

〔1〕定义: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 〔2〕特征:

<1> 目的就是为了改良实践 <2> 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的问题 <3>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展研究 <4> 研究的循环性 〔3〕步骤:

<1> 发现问题<2> 分析问题<3> 设计研究方案<4> 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 总结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6> 整理与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 35 页

5、叙事研究

〔1〕定义: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讲故事 〔2〕特征:

<1> 呈现事件情节<2> 重视背景<3> 凸显个人<4> 重视反思 〔3〕步骤

<1> 发现研究问题<2> 寻找叙事对象<3> 搜集故事<4> 撰写故事<5> 分析故事

第 3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