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实验工作报告
我们研究的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到目前已运作两年,这期间在区教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及校教科室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两年的思考、研究和实验,已达到预期效果,初步完成了研究任务,现就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和关心支持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动力。
科研兴校,科研兴园已在北门小学唱响,领导非常支持教师参与课题实验工作,从我园课题立项以来,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教科研室每学期都进行科研督导、检查、验收,并请区教科室专家进行指导,如实验方案的修改,资料的汇编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我们明确了研究的方向、目标,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广更深的指导。 二、落实组织机构,保证课题的开展。 1、成立课题小组
刘真园长:主要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组织管理资金疏通等工作。 孙玉梅:负责撰写实验阶段性计划、总结、实验报告、工作报告、收集汇编资料。 2、实验教师分工明确
中、小班一线教师主要负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 大班一线教师主要负责幼儿学习习惯,交往能力,文明礼貌等习惯的研究。
三、加大资金投入,为课题实施提供保障 为了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理论学习机会,学校为每人提供100元的订阅杂志,鼓励教师自费订阅杂志。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创设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投资50多万元,每班配备电脑,提供教师收集信息的条件,又配备了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发现室,充实各班区角活动内容,幼儿在这里学习合作、交往、学习、帮忙、分享和探索,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里渐渐萌发—实践—形成,老师在这里
观察、记录、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写了许多的教育活动笔记和活动观察记录,为教师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部分素材。 四、健全制度,强化激励机制、规范研究过程。
在开展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前期有规划,中期有记录,后期有总结,积累原始资料,立足本园实际实际进行实践,以实践—理论—再实践来验证我们的过程。 (一)健全制度。 1、管理制度:
A课题研究过程包括开题、计划分解、操作实施、中期总结汇报、补充拓展、材料收集。
B市级课题每学期不少于6节实验课。
C接受校教科室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监督、检查,并定期向校教科室汇报课题进行情况接受其指导。
2、目标考核制度:我校不仅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纳入年度考核目标,还把课题按省、市、区等级别纳入考核制度。
3、学习制度: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4、资料收集制度:由专人负责收集资料、验收并归档。 (二)规范研究过程。
实验资料反映了实验研究的过程,是原始资料,是以后实验效果推广的依据,实验课题一启动,就布置每学期资料。每位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段理论笔记,每周一篇教育活动笔记,一篇观察笔记,每周一上一节养成教育课,每学期至少追踪调查一名幼儿,一篇有关幼儿行为习惯的论文,一篇实验总结或经验交流,两篇有理论价值的中心发言,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好要收集一名养成教育的名言,一首儿歌,一首歌曲,或者一幅图片,一个谜语等,还要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自编一首儿歌。两年下来,经过教师的辛勤努力,我们编了幼儿养成教育教师使用的大班、中班、小班的手册(见附录),以及家长使用手册等,更好地指导教师、家长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也更加规范了实验过程的实效性。
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针对实验课题的要求,我们制定了积极可行的实验方案,每阶段实验课题完成目标、方法、步骤,规定每单周三下午进行教师总结,具体做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指导的高度。
俗话说,没有理论的高度,就没有研究的深度。为使实验课题的研究深入有效,我们加强理论学习,具体做法,每位教师每天理论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有关实验课题的理论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课题主持人每周向实验教师推荐一篇理论学习的内容,每位教师每学期两篇优秀的中心发言。针对理论学习的需要,学校出资订阅了《幼教园地》、《学前教育》等杂志。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杂志,教师们积极性很高,她们自费订阅到《学前教育研究。、《幼教导读》、《幼儿教育》、《幼教博览》等,这些杂志给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提供了好多理论依据,对教师们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我们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讲座、辅导与总结交流相结合,检查与评比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了学习制度,提供了学习质量,通过学习,全体教师提高了认识、更新观念,增强了课改意识。
(二)外出学习,拓宽思路。
在理论学习中,我们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听取上海幼教专家陈教授、闻教授的讲座,外出参观一类以上幼儿园,借鉴和引进各地教师的教学改革经验,分别听取她们的优质课,观摩课以及公开课,听取专家的报告,从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有经验和做法,学习回来及时谈心得与体会,谈如何转化为自己的工作思路,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从而推动实验向纵深发展。
六、课题初步效应。
通过两年的悉心研究和探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已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前评价一位教师要看教师执教能力,优质课怎样,论文多少,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如何,现在评价教师不但要看专业技能还要重视教师个人素质,行为习惯,从衣着到言
行,从能力到态度,教师在整个从教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做幼儿知识技能的点播者,行为习惯的楷模。
(二)家长教育新闻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家园互动合作让家长了解到幼儿良好习惯,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使人终生受益,现在的家长不再仅仅关心幼儿学了几个拼音,而是谈论孩子如何爱看书,如何懂事,在家能让家长省心、放心,尤其一部分缺乏育儿知识的家长从对幼儿园活动的置之不理到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自己开的麻将社都关闭了,从事更加有利孩子健康、发展的职业了。 (三)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发展及巩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采取了设计游戏,引导幼儿;正面教育,鼓励幼儿;坚持不懈,观察幼儿等措施,采用了情景教育法、家园对照法、大小互动法、五星奖励法、表扬法、榜样法、沟通法等方法,增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规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行为,使幼儿的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礼貌习惯、交往习惯等,这些将使幼儿终生受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工作做细、做好,为一线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指导,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只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点积累,还够不上经验所谈,如有朋友来访,欢迎提宝贵意见。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强调幼儿爱好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是养成教育;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时间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
儿园工作的重点,那在幼儿园环境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 找准切入点,制定计划
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因为每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的习惯也不同。针对于此,在今年开学初,我们向每位幼儿家长发放了关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调查问卷》,家长除了对调查问卷如实作答外,还主动与各班老师交流孩子的不良习惯问题。从收回的一张张调查问卷和交谈中,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习惯不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良好习惯培养计划,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二、 重视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知道,要想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中也应严格要求。曾经有一个家长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种子,需要我们共同的培育,多么生动地比喻!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为了孩子,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然后去联合家长,统一观念及行动,让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中得以很好的巩固和发展,实现我们最终共同的教育目的。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学初,我园在征求教师意见后,设计了适合家园共育的家园联系手册。其中,教师将幼儿一周的表现、班级近期教育内容重点及需要家长配合指导的内容,周周与家长见面,让家长从中更及时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家长还会在家园联系手册中写下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困难,对教师的建议、要求等。一本小小的家园联系手册,真正成了我们共同教育孩子的桥梁,让老师和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时做到统一思想,共同教育。
除此之外,全体教师又一次为幼儿重新设计了《幼儿成长记录册》。平日活动学习时,我园教师善于将精彩的瞬间进行收藏,精心设计,积累到《幼儿成长记录册》中。并在每月的月底将其发放给家长,请家长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宝贵意见。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所画的一幅幅图画,亲手剪出的一个个图案,活动时专心致志的样子,一张张可爱的照片时,一边说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一边连感谢老师、称赞着幼儿园。
在进幼儿园的涌路旁有一橱窗。虽然只有一块小小的空间,但我们将其充分利用,使其成了家园联系的另一种方式。开学初的欢迎小朋友和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知识宣传。每月份的我是礼仪小标兵、卫生宝宝、全勤宝宝、好习惯伴我成长等评比展示宣传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关注与支持,真正形成了家园合力,共同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找准目标,注重转变
园有园规,班有班纪。每个班级在学期初依据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计划和本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的计划后,又进一步将其制定计划目标进行分解,按月份逐步展开实施。也就是每月初制定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标承诺,目标承诺中有培养标准,预期成果,月末对此承诺进行小结,找到不足,并进行反思找到整改措施。其中对于每月份中个别幼儿实施此培养目标有困难时,教师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其进行关注,力争让幼儿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班级每月份的典型案例。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儿童发展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习惯成自然”。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贯穿在点滴生活与各项活动中。为了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我园特搜集了与养成教育有关的儿歌和故事。让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哪些习惯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以及不好的习惯会给我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等等。
再有,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因此,幼儿园及各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很快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也能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分享快乐,经验交流。
幼儿入园一段时间以后,在老师的正确教育引导下,行为习惯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将各位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做法加以宣传、推广,我园组织召开了班主任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每位老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各有妙招,真正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比如:陈文香老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时,除了建立常规制度,以身作则外,更注重了对幼儿的及时评价,对于表现好、有进步的孩子给予及时的鼓励,并将其记录在《比比最棒》评价手册中,最后依据此评选出“好儿童”。哪个孩子不渴望受到表扬,就在这一句句表扬声中,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习惯。
六、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中会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非常重要。我园的每位教师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步形成。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
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德育人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黄草街道办事处,地处黔西南州兴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所辖区域公办幼儿园9所。多数是小学附属幼儿园,它的前身为学校的学前班。近年来,各校都在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园房舍结构基本合理,自成一体,独门独院,管理规范。迄今为止,有省级一类幼儿园5所,其余的为省级二类幼儿园。9所幼儿园共47个教学班,在园幼儿2670人。在园教师112人。大专以上学历75人,幼师学历6人,中师学历31人。
2009年9月我办参与了 “十一五”研究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实验区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半年来围绕课题的培养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课题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坚强的组织做后盾。09年4月,辅导站召开了全办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会议,成立了实验区课题核心领导小组,在以一线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园本教研制度,形成了以核心领导
小组为龙头,主要研究人员为骨干的研究格局,构建了规范的研究框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拓宽培训渠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课题实施以来,各实验园,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习了《中国德育》、《新德育》、《和谐德育论》等相关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二)以园为本,重视研讨,层层推进。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了以园为本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不断的总结、交流、反思中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增强信心。(三)走出去”、“请进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2009年4月,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州教育局举办的《幼儿礼仪教育》培训,7月8日,邀请了课题组的刘华老师为全办幼儿教师作课题实验专题培训。通过专家引领,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完善制度建设,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制度是课题研究与实验有序进行的助推器,是实验取得成功的保障。09年10月,我们完善了四个制度的建设。明确了实验教师常规工作任务以及参与实验活动的相关制度。制作幼儿行为习惯跟踪调查表下发到每一个家庭,让教师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实验开始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跟踪表的填写,记录了实验幼儿的成长历程,让家长和老师都能及时发现课题实验给幼儿行为习惯带来的变化,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信心。
有效的管理,增强了课题研究的时效性。2009年12月底,黄草实验区八个实验园31 个教学班,共上实验课1017节。其中示范课26 节、办级研讨2 次、简报7期、教师教学随笔191 篇、论文 47 篇、实验报告10篇、反思124 篇、德育活动课教案、375 份、填写实验测查表700余份,圆满完成了第一学期的研究任务。
四、家园合作,共同做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工作。
马卡连柯认为,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学校和家庭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该成为儿童行为习惯的导师。因为儿童未入学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是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是儿童所习见习闻的。就是入园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
父母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验园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一方面,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题实验的主导思想,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老师们一边摸索,一边完善工作方法,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辐射到每一个幼儿家庭,争取家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配合幼儿园做好教育工作,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 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在家长的共同配合下,90%的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一些家长从中也受到教育。
五、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向阳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陈友晶老师认真履行职责,她在《懂礼貌》一课的教学反思中写道:一般情况下,孩子对自己班上的老师都能主动有礼貌的问好。但是,在走廊或校园里,见到其他的老师或家长就不会问候。孩子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感受到:这些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们在礼仪行为上的缺失。我觉得对孩子们进行礼仪常规的教育十分必要。首先,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通过收集一些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让孩子们在班上朗诵学习,从中了解什么是文明礼仪,促进好习惯的养成。其次,孩子的礼仪行为是在实践运用中锻炼出来的,于是我根据班上有的孩子胆小怕生的特点,开展了“文明小使者” 的评比活动,每天班里都要选派一位“小使者”,与邻班老师、学生家长打交道,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社交礼仪、养成自己的文明行为。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了责任,体会到了用礼仪行为交往的快乐,逐渐养成了礼仪行为。
六、关注细节,巧用评价,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固化。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陈鹤琴先生主张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应多鼓励。他说:“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与肯定、赞赏的积极评价,会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
盘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甘安琼老师在观察记录这样写道:陈阳是个调皮的孩子,特别喜欢玩具。下课了,我听见江绍宜小朋友说:“陈阳,把我的玩具给我”。“不、这是我的玩具”这是陈阳的声音。我走过去对他说:“陈阳,这是小朋友的玩具,如果你想玩,应该怎样对小朋友说”?在老师的帮助下,陈阳把玩具还给了江绍宜。第二天早上,陈阳一入园,就笑眯眯地对我说:甘老师,这是我的玩具汽车,我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我赶紧鼓励他:陈阳做得对,真是个好孩子!果然,陈阳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而且玩得很开心。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循循善诱,会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用积极正确的评价方式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在肯定、赞许、鼓励中不断改正过失,最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七、创设育人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陈鹤琴先生说的好,凡是可以给幼儿刺激的,都是他们的环境。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使校园中的一切客体都能对儿童产生有益的影响。延安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在实验研究中,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导向作用,把“妈妈请您先吃!、环境整洁靠大家、不乱花钱、自救方法要牢记,我帮弟弟系鞋带、指甲长了剪一剪等鲜活生动的图画内容搬到围墙上,让幼儿园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区域都能与幼儿对话,利用周围环境的因素对幼儿的行为起到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八、抓住特点,开启智慧,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化。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教师要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善于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会做”转变。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百春幼儿园黄恩萍老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午睡摆放鞋子的习惯》的教学反思给出了答案。
我们班的孩子在午睡时,有个不好的习惯,他们总是飞速上床,让脱下的鞋子“随意而安”。每次午间巡视,七零八落的鞋子就像是给我设臵的层层障碍,让我气不打一处来。我也曾经多次教育他们将鞋子放到床底下,可小家伙们仍旧我行我素,这个问题让我颇伤脑筋。
我想,这是我们在行为习惯上没有做好,所以,不管怎样强调,把鞋子放整齐,小朋友们就是不听。在冥思苦想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用彩色油漆在床下的水泥地上画了不少的艺术小脚丫,小脚丫是一对出现的,而且有着拟人化的表情,一个个都睁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好像在对孩子们说,赶紧把鞋子放到我这儿吧……小脚丫的出现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一来,这些富有童趣的小脚丫,让整个午睡室充满了艺术气息,孩子们都乐意把脱下的鞋子放在小脚丫里;二来,小脚丫一对对的出现,能让孩子将鞋摆放正确,避免起床后穿反鞋子,真是一举两得。从此以后,班级里鞋子乱放的局面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对黄草幼儿园的教师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在实践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做,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步一步往前走。虽然,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效,但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不断深化。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幼儿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而应当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幼儿加以训练引导。
(一)幼儿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和积累,已掌握一定量的良好行为知识,但在日常行为中,有些孩子还会做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举止,特别是在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行为倾向很难改变。如何才能让幼儿把真正学到的行为知识反映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上,使良好行为“习惯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反思的问题。
(二)教师对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技能有待提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幼儿的行为问题尚不明显时采用顺其自然的策略,而在行为问题明显时则会采取极端的手段,还有一些教师面对幼儿的行为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比如孩子吮吸手指、偏食、挑食、迷恋动画片失去自控能力等顽固性的行为,不能进行长期有效的矫正。
(三)成人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该如何抑制。幼儿是生活在天地间的,他们除了跟自己的家人相处外,还要接触自己家庭以外各种不同行为的人,因此社会环境的行为净化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认真做事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把事做好。我们相信,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心记下自己实践中的点点滴滴,在“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未来的成果中添上浓重的一笔
乐至课题研究导读[2011]第09期
《工作报告》示例一:《培养幼儿感恩言行的实践
研究·工作报告》
承研单位:乐至县幼儿园课题组 熊建华(执笔)
资料来源:资阳市教科所
一、课题研究意义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的发展,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幼儿期是幼儿品质、情感形成的奠基时期,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感恩言行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并从身边的人做起,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用言行来表示自己的爱。因此,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感恩言行的教育,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古今中外的传统美德的继承。为此,我园选择了“培养幼儿感恩言行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家园配合入手,探索培养幼儿感恩言行的方法、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 2、教幼儿学会感恩,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课题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陆永红(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参研领导:吴翠华(幼儿园特级教师)。 何义英(幼儿园特级教师)。 熊建华(幼儿园高级教师)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熊建华(幼儿园高级教师)
成员:李平伟(幼儿园一级教师) 张 莲(幼儿园高级教师) 刘清华(幼儿园一级教师) 彭汝桃(幼儿园一级教师)
参研人员:邓红英(幼儿园一级教师) 舒 艳(幼儿园一级教师) 肖雪梅(幼儿园一级教师) 陈明玉(幼儿园高级教师) 3、课题指导小组
刘怀明 (资阳市教科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程晓玲 (资阳市教科所理论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伍建清 (资阳市教科所理论室员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陈洪亮 (乐至县教育理论室主任,高级讲师) 王飞雨 (乐至县教育理论室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 杨盛目 (乐至县教育理论室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 特邀顾问:邓维礼(原乐至县教研室副主任,小学特级教师) 四、实验研究的实施 1、研究对象
在乐至县幼儿园抽取小三班、中六班、大一班作为实验班,在这三个班中随机抽取90幼儿(其中小三班25名,中六班30名,大一班35名幼儿)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2、研究周期
本课题实验研究从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分三个阶段节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9月)
(1)确定课题,开展有感恩言行教育文献研究,作相关的现状调查和分析,明确课题目的意义。 (2)健全组织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 (3)确定实验对象、范围,撰写研究方案,对课题进行论证。
(4)召开实验班幼儿家长会。课题组成员就实验研究目的、意义等方面作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让家长明白实验研究的周期、内容、目标,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达成搞好本课题研究的共识。
(5)完成研究前测,并进行分析,写出初测报告和阶段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7月)
1、组织学习、研讨活动
(1)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实验方案,定期学习感恩言行有关理论。
(2)课题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召开课题研讨会30多次,参与研讨人数累计达300多人次。每次研讨注重了分析当前实施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上实验研究汇报课、撰写研究心得、经验论文、活动方案、活动观察记录、典型个案、阶段报告等共200多份。
2、虚心请教
两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分别就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感恩教育的定位、家园配合的难点、感恩言行包括的内容、感恩言行目标的制定、感恩环境的创设与活动的开展等问题,通过电话、网络、先后向市教科所副主任程晓玲、伍建清老师、县教研室副主任陈洪亮等专家请教;另一方面邀请市教科所副所长刘怀明、主任程晓玲、县教研室主任陈红亮、王飞雨老师来园指导研究工作。受指导的教师共计40多人次。专家的指导,丰富了课题的相关知识,使课题组成员受到了启发,开阔了视野,使课题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
不断修改、完善研究方案。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开展情况、教师自身的体会,课题组对原方案中部分内容、目标进行了调整、修改,最后形成了现在较完善的研究方案。
(1)按计划组织开展活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坚持按方案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设计了感恩教育活动方案396 多篇,并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感恩言行进行了观察、分析、总结,写出了典型个案48则、观察记录240篇,收集了幼儿作品120余幅、碟片1张、录像带2盒,为研究提供了详尽、准确的材料基础。
(2)开展了本课题研究活动。两年来,我们围绕感恩言行课题进行研究,开展了研究活动8次,担任活动研究教师24人次,每次研究活动做到了先了解幼儿情况,再精心选材、设计活动方案,课题组讨论、修改方案,再组织开展活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最后进行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改进的方面。感恩言行活动研究的开展,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及时总结经验成果。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师幼互动教育规律,不断总结师幼互动策略和方法,形成了经验论文25篇,其中获市优秀论文交流奖奖1篇,获县教育科研成果奖24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
1、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活动观察法、个案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与前测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研究结论。
2、收集整理、完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并将其分类归档。
3、进行课题后测总结,形成系列书面材料:《阶段报告》、《研究报告》、《自测报告》、《优秀论文集》、《活动方案集》、《活动观察集》、《典型个案集》等。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制度保障
我园行政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园长大力支持,亲自参与该项研究,并安排专人负责研究计划的落实。平时无论是在全园职工会上,还是教师的业务学习,或是日常教育教学中,都把此项课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在全园掀起了树立感恩教育理念的高潮。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我园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补助和适当的奖励,在评优、晋级、评职等方面也优先考虑。同时,为了保证此项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以下制度,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实施。
(1)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小组每月研讨一次,共计研讨30次,参与研讨人数累计达200多人次。每次研讨注重了分析当月实施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增添改进措施。
(2)指导制度:园管理小组实行定期指导,分别对教师组织幼儿感恩言行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指导,共计指导了10余次。专家指导,市、县的专家先后指导课题开题、实施、活动现场共计10次。
(3)检查制度:园管理小组经常检查督促课题研究计划的落实,并对活动方案、活动观察记录、活动后的反思、个案记录、经验论文等做到每期检查,共计检查了4次。
(4)家园联系制度:每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举行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每月向家长公布实施目标、内容与操作要点,每期期末向家长汇报幼儿发展情况,平时注重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以便改进实验研究措施。
2、提供条件,资源保障
我园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强的人力资源,由园长任课题负责人,副园长、办公室主任、园内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省、市、县的教育科研培训会,已多次参与了市县立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科研经验,人员的配备为研究的成功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们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投入了资金两万多元,购买了实验研究相关的学习资料,活动区材料,保证了研究人员的学习、培训以及成果奖励、加班补助等经费开支。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六、课题的达成度
两年多的实验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劳动,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一)提炼出幼儿感恩教育的原则:①潜移默化的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活动性原则。④自主性原则。⑤游戏化原则。⑥生活化原则。⑦正面教育原则。
(二)改善了幼儿感恩心理普遍缺失的现状,他们有了强烈的感恩意识,并能通过具体的言行表达出来。①幼儿的感恩意识增强,懂得他人工作的艰辛,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②幼儿会用言行向关心、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③幼儿乐意去关心、帮助别人。④促使幼儿形成了自信、乐观的良好个性,促进了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了参研教师的专业素质
(1)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2)教育的应变能力得到增强。(3)教师的总结反思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五)增进了老师与家长相互沟通的能力,实现了家园共育。 (六)幼儿感恩教育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七)幼儿感恩言行的表露影响了更多的人,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成效。
(八)汇编了各年龄班幼儿优秀活动方案396篇、观察记录240则、典型个案记录48则、幼儿典型作品120余幅。教师撰写有关经验论文25篇,其中部分文章在市交流,部分论文获县教育科研成果奖。
(九)课题研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实验班每学期进行现场展示活动,受到了前来指导的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前来参观的同行的高度称赞,我县幼教同行专程到我园参观和交流。县电视台专门报道了小朋友的活动,深受家长和社会各界好评。
一、课题的组织和管理情况
为了保证本课题的质量,我园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在教学一线挑选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能吃苦耐劳、年富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了以业务园长全面负责、总园长和行政、一线教学业务骨干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并且课题组负责人徐蔚曾多次参与我园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多次参与本园各类课题的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能力,部分成员因科研工作出色,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这些人员的确定,为我们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为了使课题研究条例、有序,我们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徐蔚、刘兴民负责全面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培训,申报课题,撰写研究报告;吴晓岑组织理论学习,指导实验人员定期组织课例、写个案指导、活动设计、笔记、论文及阶段性总结;王平平负责信息分类和资料收集、积累;孟庆梅负责课题的课件制作和文字、数据录入工作;刘启利、杜忠丽、张雷、王平平、孟庆梅五人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各种活动,执教研究课,并收集、撰写各种案例。详细明确的研究方案和严密的管理、分工,使我园的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二、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科研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行动研究阶段、总结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主要任务是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明确社会领域教育、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及社会性等相关概念。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聘请科研人员对课题进行指导和可行性论证。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9年7月)主要是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分三个学期对社会领域教育资源的进行收集与开发,丰富社会领域的内容,研究探索实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定期检测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方案。做好资料积累和分类整理工作,并归类妥善管理,进行阶段性小结,实验人员定期写出个案指导、课例、笔记及论文。第三阶段(2009年7月—8月
)主要任务是归纳、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和实验报告,聘请专家论证、结题。
三、课题组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根据实验方案,两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为了保证本课题的质量,我园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在教学一线挑选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能吃苦耐劳、年富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了以业务园长全面负责、总园长和行政、一线教学业务骨干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并且课题组负责人徐蔚曾多次参与我园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多次参与本园各类课题的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能力,部分成员因科研工作出色,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这些人员的确定,为我们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按照济宁市教科所的要求,我们及时研究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实验人员补充修改,把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并制定出第一阶段研究计划,人手一份,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为了使课题研究条例、有序,我们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徐蔚、刘兴民负责全面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培训,申报课题,撰写研究报告;吴晓岑组织理论学习,指导实验人员定期组织课例、写个案指导、活动设计、笔记、论文及阶段性总结;王平平负责信息分类和资料收集、积累;孟庆梅负责课题的课件制作和文字、数据录入工作;刘启利、杜忠丽、张雷、王平平、孟庆梅五人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各种活动,执教研究课,并收集、撰写各种案例。
2、收集、查阅资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
发动课题组成员围绕“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选择”收集和查找有关培养幼儿社会性及社会性领域教学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丰富我们的理论基础。除自学、做笔记以外,我们还组织老师进行学习交流,把自己所查的文章内化后,向大家介绍本篇文章的内容,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并说一说这篇文章对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有哪些帮助。通过收集和交流,课题组成员对向幼儿进行社会性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不仅认识了社会领域的范畴和分类(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规则、社会文化五部分),同时对国内外关于幼儿社会性培养的现状也有了充分的了解,进一步明确和掌握了社会领域内容选择应该以社会和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
3、组织教师听评研究课,研究探讨实施社会领域教学的新方法。
理论学习过后,我们组织老师结合各班实际,任选教学内容、不限学科准备集体教学活动,组织观摩研究课,找出本教学活动蕴含的社会性价值,通过课例,研究探讨实施社会领域教学的新方法。去年三月份以来,先后听了孙丽琴、田疆丽、张雷、宋丽霞四位老师执教的研究课,五月份,王平平和孟庆梅两位老师又准备了课例,大家一起听评课。通过一次次的课例研讨,课题组成员认识到选择社会领域内容的方法和依据,什么样的活动是社会内容,此活动虽偏重其他领域,但都蕴含着社会性教育的价值,老师对选材和执教有了更大的自信。第三阶段课题组成员又依次准备各种社会范畴的教学活动,再次以课例为载体,对社会领域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参观、讲解、示范、模仿、活动情境体验、多媒体等适合本园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驾驭社会领域教学的能力。
4、组织各种幼儿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课题开展两年来,每天下午各班都定期开展活动区活动,让幼儿在模拟的小社会中,掌握并了解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每周一早晨组织幼儿举行升旗仪式,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激发其爱国情感。特别是每次的国旗下讲话,更是向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好时机;我们还把家长请进课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给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环保、旅游等有关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知识;去年12月,我们还举办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幼儿画展;还多次组织幼儿走出课堂,走进大社会,先后带幼儿参观了超市,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社会情感,其行为规范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巩固,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性。
5、收集整理、归纳各种资料。
为了使课题研究留下足迹,我们做好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工作。课题研究开始前,我们为每位课题组成员发了专门的课题活动记录本、听课记录本和各种学习材料,要求每位成员及时做好记录,收、留各种资料,并由吴晓岑主任及时做好资料的归纳、整理工作。在阶段总结时,比较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现有资料比较齐全,为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课题组主要研究经验总结
1、观念的变化——由单纯说教向情境体验转变。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过程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通过研究,课题组老师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已经认识到单纯说教只能让幼儿被动接受,枯燥、乏味,不能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的社会领域学习应该是具体的,应该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恰当的创设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获得丰富经验和体验。例如:张雷老师执教的一节中班社会领域活动《特殊电话号码》,她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讲解、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创设紧急的情境:小老鼠咪咪搬家了,在搬家的过程中,小老鼠的妈妈突然晕倒了,家里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小老鼠想拨打电话求救,它翻开紧急电话本看到了110、120和119这三个号码,它到底应该拨打哪个电话?有了这种情境,幼儿很自然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取出来,齐心协力帮小老鼠想办法,找到合适的电话号码,很轻松地获得了社会认知,并激发了幼儿帮助他人的社会情感。
2、选材的变化——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是选材的基础。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有社会学知识、伦理学知识、地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文化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在实施课题前,教师的选材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喜好,根本不关注幼儿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实施课题后,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转变了观念,明确了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和依据。选材时,不仅以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社会的发展和幼儿的发展为依据,更注重倾向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幼儿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选择依据。刘启利老师在执教研究课之前,因为本班幼儿刚刚升入新的班级,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了《我是哥哥姐姐》这样一个社会教育活动。因为他们有新入园的经历,有着大班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经验和了解,作为“过来人”,通过到小班帮带弟弟妹妹和制作小玩具,他们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兴趣,很自然地担负起帮助弟弟妹妹的责任,更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感。
3、教法的变化——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包括专门性社会领域教育和渗透性社会领域教育两类。专门性社会领域教育指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参加的教学活动,其实施流程为:教学准备—教学导入—教学组织—教学延伸。渗透性社会领域教育指渗透在非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社会领域教育。两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践练习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的学习更具趣味性。例如表演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中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体验快乐。在杜忠丽老师执教的一节《水是宝》社会活动中,先给幼儿布置好情景,通过小动物没水喝而到处找水的情境表演,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水的重要性,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利用讲解和演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感知水资源的有限和重要,从而激发幼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教师的变化——教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过程,她们树立了大的课程观,对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育形式和方法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教育的途径不仅局限于社会课,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活动区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性教育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驾驭社会领域教学的能力,同时教师的素质也得到提高,对以后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先后有6人写出了相关论文,1人荣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1人获得了省优质课二等奖。全体课题组成员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确立问题、撰写申请报告、教育研究和结题活动等教育科研的全过程,她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步,教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5、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即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育。两年来,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认知环境和时间,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幼儿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例如:通过《我爱幼儿园》、《做完事再玩》、《我们班里好事多》等内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好人好事的新风尚。针对大多孩子只顾自己不能和伙伴友好相处的现象,王平平老师执教了一节《小小评论员》活动,让孩子来评论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问:假如是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解决?让他们去讨论,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不同的社会教育活动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他们现在
个个变得开朗、活泼,会谦让、愿合作、善交往,关爱他人,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同情心,有利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尽心尽责,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但由于一些课题组成员第一次参与课题研究,她们的研究水平还有待加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社会领域教育应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领域教育的具体目标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方式与习惯,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靠几次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必须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早晨来园时可以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在晨间劳动时培养其爱劳动、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在晨间洗手时进行讲卫生、排队意识、节约用水的教育;在进餐时教育幼儿爱惜粮食,文明进餐;在午睡时让幼儿正确穿脱衣服,并有正确的睡姿;在户外集体游戏时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合作。在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通过真实的事件和情境,对幼儿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幼儿的社会生活技能和能力,增进幼儿的认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而在研究中,有些老师往往寄希望于一节或几次课让幼儿学会关心、分享、互助等良好品质,没有关注到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忽视了一日生活各环节教育的良好时机,使社会性教育大打折扣。
2、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应与家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本研究我们比较注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但忽略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实际上,家庭、社区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家长的情感特征、行为方式、教养模式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幼儿的社会性。《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密切配合,使家庭教养环境、社区熏陶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谐发展。
六、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工作,我们将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继续研究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对幼儿今后发展的影响,还要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使我园的教科研工作再上新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