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学课程笔记

教育学课程笔记

2021-12-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教育学课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等学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中等学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单、多、简)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解释中等教育的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辨析)不能把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

理由: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的是中等教育中的一般原理,对整个中等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不能向哪个具体的学科,而学科教育学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教育活动,而且学科教育学多以研究学科教育学为主。但是两者也是密切联系的,学科教育学中中等学校教育学为理论依据,而中等学校教育学的理论又依靠学科教育学来检验。

二.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与意义 (论述、简答)

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 中等学校教育学正是从揭示规律入手,帮助教育者正确地分析、解释中等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识别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地理解教育的方针、政策。 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可以了解和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在教育科学素养方面保持先进水平。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特别是针对中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尤为必要。 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学科教育学必须把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与这一学科的具体教学相结合,才能科学地揭示本门学科的本质规律,更好地进行学科教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论述:教育学产生发展的过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简答: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

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停留在经验和习俗水平上,未形成理性的系统认识,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如: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问题,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学然后知不足;叫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难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养,开而弗达、禁于为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3.《大学》专门论述古代大学教育的专著,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三大纲领,八条目。 4.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政治学》《伦理学》中系统阐述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按年龄分期施教的思想以及教育学与心理学联系问题。 5.西塞罗的《论雄辩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 论述: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

前期教育知识的积累,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理论的提出 2. 辨析:关于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至今仍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这个问题可以留给研究教育史的专家们去研究。

3.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的原则。为近代教育学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提倡泛智教育,主张用民族语言教学,提倡教育的国际合作。

4. 1776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最先开设了教育学讲座,讲稿《论教育》 5. 简答: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提出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普通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本形成了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学体系化阶段

简答:列举教育家及其贡献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教育家拉伊和梅一曼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等同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2.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论点来概括,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改造,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3.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他是中国做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4.陶行知他是从杜威,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论,即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简答: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特点

进入50年代,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后现代社会特征不断显现,教育对经济、政治、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强,各国普遍把发展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教育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2. 布卢姆是美国50年代心理学家,他的贡献在于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

3. 1960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包括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学习态度,他特别提倡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最早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见到 2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

3.侠义教育仅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一定阶段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简答:如何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服务的。有些动物在养护有小动物上虽有与人类的抚育子女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通过教育进行经验的传递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多选:研究教育起源问题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生物

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多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最初原始人类的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社会起源论,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是劳动起源论。

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多选: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教育活动的双边性;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教育的多功能性。

三.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单选 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沙巴也娃《论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产生的问题》中,详细论述了学校教育的起源。

单选 我国在夏朝就已经存在教育机构叫庠 序 校

四.中等教育的特点

简答:1、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初中高中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他们都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合格的新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一方面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做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

2、中等教育的特点(多选)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多选)综合性、专业性、灵活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联系

单选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懂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单选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判断、辨析)对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受教育者是学习教材和使用其他手段的认识活动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因此必须巩固说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论述: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关系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并非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相对性是两者复杂关系的表现之一。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为:在教育活动中,尽管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中,尽管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都是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着,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也对教育者的教起部分调节作用,引起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

三、教育内容

多选 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

单选 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简答:原始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的贫乏性;教育的平等性;教育方法的单调

二、古代教育的形态

简答:古代时期的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自身成为独立活动领域。 单选 汉朝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也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太学 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高等学校——书院

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斯巴达是严格的军事教育,雅典是全人的和谐教育。

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进行的是以神学为主、七艺(文法、修辞、辩论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辅的宗教教育,对世俗封建主进行的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教育的内容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是中外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多选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政策市养士与愚民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代以后加上诗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三.现代的教育形态

论述、简答 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

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瞄准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及课程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2、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

学校的职能不断扩大,责任也更加重大,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对象要扩大。 3、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在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4、两种性质的现代教育(简答、论述)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都属于现代教育。上述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他们所共有的,但这两种教育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不同,各以不同的阶级属性相区别,教育的性质不同、意识形态和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同、受教育的实际权力不同。

第三章 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选简论案例)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的遗传室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知识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实践活动,这种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逐步成熟的变化过程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人的身心发展与人的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受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所制约的。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方面,也与具体的机能性质有关。人的低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强,高级生理、心里机能受遗传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从动态角度来看,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与人自身是否处于常态有关。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人在实践中,总是在一方面改造着环境,创造新的环境,同事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实践活动,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所有这些都能够说明遗传素质是随环境和实践的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

(单、多)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案例)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分不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骑决定作用

三.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简论) 1.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不能忽视在学校教育中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多选)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和差异性的规律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辨析、论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管能动性呢? 1.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 2.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他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个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 一.人生阶段的划分

简答:如何科学认识人生阶段的划分?

首先,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时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统一的角度来考虑人生阶段的划分。其次,无论是从有关人的发展观念的变化考虑,还是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终生教育理想的提出考虑,都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乳儿期出生-1、婴儿期1-3、幼儿期3-7、童年期6-12、少年期11-15、青年初期14-18、青年后期17-30、成年期25-60、老年期55-死亡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简答、论述)

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从量变到质变、又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个别的差异,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4.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不均衡性,抓住关键期。

总之,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去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实际出发,恰当的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身心水平。 三.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多单选择)

1.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复杂矛盾的时期

2.常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也成为第二断乳期。

3.中等教育中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处在青年初期15-18岁的学生,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

理,心理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辨析)在教育方面,男女在起始时间和持续期限上有区别,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

(简答)为什么进行性教育?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惊慌,会让学生羞涩。学生意识到了两性的区别,可能会染上不健康的东西。

第四章 中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关系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教育影响人口的社会变动 (单多项选择)

1、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要素是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质量

2、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人口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知识分子比重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

3、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教育水平与人口出生率成反比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服务社会的意愿,胜过对多子多福的传统意愿的向往。

4、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如社会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的变化等。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论述:以我国教育投入为案例,说明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其指出占GDP比例的40%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再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制约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首先,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这表现在一方面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生产劳动能力,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支持。其次,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简答1.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其次,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首先,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其次,教育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最后,教育广泛传播政治观点和思想,推进社会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单选)政治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多选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单选)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教育的文化选择通常有两种取向:按照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按照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

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一方面,教育在对文化进行选择、批判、融合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适合于一定社会形态和教育发展的文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育自身还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创造新文化。

第二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论述、辨析) 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学校体现出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长期的系统教育,其次,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它有着与社会相似的结构,第三,学生在学校初步掌握了社会评价的各种规则和规范,获得对非个人规划和权威的遵从。此外,教育转化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总是遵循教育活动的自身规律。因此,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活动具有独立性,但作为社会活动之一,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内容、方法都要受到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教育通过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培养并再生产劳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这是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结果。教育也在随着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政治指导思想是不同时期教育的灵魂,影响并决定着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因此教育更是与社会文化一脉相承。

(单选)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也不难看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古代教育的发展首要时间就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

三.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论述)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教育与这些社会因素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并非完全同步。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的发展的前沿。认识了教育与社会诸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可以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合理调整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节 中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中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答:首先,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联结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在现代化生产建设中,中等教育是中等熟练水平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多选:教育分流形式促进了教育结构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我国中等教育的改革(论述)

1.建立合理教育财政机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 2.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 3.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第五章 中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预期的结果

单选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 2.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单选 教育目的是什么样的,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初衷。 3.教育目的包括社会价值和身心素质两方面的内容(简答)

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做出规定。教育目的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内容的核心部分。

简答:教育目的涉及教育质量观的问题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作用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保证。其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最集中的体现。再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二.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论述)

1.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首先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而在一定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目的,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上——即为谁服务的问题上。 2.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

首先教育目的的提出,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具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基础上的。其次,教育目的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提出。第三,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必须考虑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经验储备以及受教育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科学的教育目的。

3.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内容的两方面,都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因素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同时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总之,教育目的不是提出者凭主观随意制定的,他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做制约的。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应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应注重于社会的需要。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主要介绍一下三种观点。

1.个人本位论(单选辨析)

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1.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社会。2.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吗,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这种本能得到充分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使人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真正的人。3.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正确的。 2.社会本位论(简答) 教育的对象虽然是人,但人都是社会的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社会的制约。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论述)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发展与具体社会现实之间会出现矛盾:一是个人利益、需要与社会整体或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利益、需要之间的矛盾;二是在旧式分工、私有制和阶级还存在的社会形态,少数人垄断了发展权。三是在社会形态趋于没落时期,生产关系成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桎梏。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给正确解决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 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我国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 二.中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对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