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例子:这吴推官若是~的人,这也尽叫是快活的了。(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
2▲白首相知 △báishǒuxiāngzhī △典故: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出处:明·孙仁儒《东郭记·顽夫廉》:“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发相知,按剑同袍。”
3▲伯玉知非 △bïyùzhīfēi
△典故: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4▲不得而知 △bùdããrzhī △典故:没有办法知道。
△出处: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例子:从未到过广西,所以谁做了广西政府的“高等顾问”等等,我~。(邹韬奋《经历·贫
民窟里的报馆》)
5▲不识不知 △bùshíbùzhī △典故: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例子: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顺帝之则”是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6▲不知不觉 △bùzhībùjuã △典故: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出处: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例子: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7▲不知丁董 △bùzhīdīngdǒng △典故: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出处: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8▲不知端倪 △bùzhīduānní △典故:端倪:头绪。不知头绪。
△出处:《庄子·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9▲不知凡几 △bùzhīfánjǐ
△典故: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出处:唐·郭受《寄杜员外》诗:“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例子:所作酬应文字,类此者~,殆亦文人通病,乌得以咎趼人?(鲁迅《小说旧闻钞·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0▲不知甘苦 △bùzhīgānkǔ
△典故: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出处:《墨子·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11▲不知高低 △bùzhīgāodī
△典故: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例子:那安妈妈是妇道家,~,便向乐公撺掇其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三) 12▲不知好歹 △bùzhīhǎodǎi △典故: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三老道:‘你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一闻,
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叫做“万寿草还丹”。’” △例子:袭人也帮着抢白我,说了我许多~的话,回不得主了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13▲不知纪极 △bùzhījìjí
△典故:纪极:终极,限度。原形容贪得无厌。亦表示极多。
△出处:《后汉书·杨震传》:“无厌之心,不知纪极。”
△例子:前后非时赏赐,当亦~。(唐·柳珵《上清传》) 14▲不知进退 △bùzhījìntuì
△典故: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围攻颖川,
不知进退,赴水而死。” △例子: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何苦叫他们咒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15▲不知就里 △bùzhījiùlǐ △典故: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例子:生~,趋近软语,代为卸妆。(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麻疯女邱丽玉》) 16▲不知利害 △bùzhīlìhài △典故: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出处:《庄子·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17▲不知其详 △bùzhīqíxiáng △典故: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例子: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18▲不知轻重 △bùzhīqīngzhîng △典故: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出处:《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例子:婆子们~,说是这两日有些病,恐不能就好,到这里问大夫。(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一0九回)
19▲不知去向 △bùzhīqùxiàng
△典故: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
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20▲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bùzhīrãnjiānyǒuxiūchǐshì △典故:形容无耻到极点。
△出处: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21▲不知肉味 △bùzhīrîuwâi △典故: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
《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2▲不知深浅 △bùzhīshēnqiǎn △典故: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例子:这和尚~,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紧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23▲不知世务 △bùzhīshìwù
△典故: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孟子守旧术,不知世务。”
24▲不知死活 △bùzhīsǐhuï △典故: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例子:彼时日色将晚,前无行人,就把他尽力一推,推落崖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
25▲不知所措 △bùzhīsuǒcuî
△典故: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
所措。” △例子: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26▲不知所以 △bùzhīsuǒyǐ △典故: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黄天祥不知所以,抬头看时,不觉神魂飘荡,
一会儿不知南北,昏昏惨惨,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绳缚二臂。” △例子:咪咪忽然拿起一只锅盖,用一只骨筷乒乒乓乓敲起来,敲得他~,惊惶失措,晕头
转向。(王安忆《流逝》)
27▲不知所云 △bùzhīsuǒyún △典故: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例子: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 28▲不知所终 △bùzhīsuǒzhōng
△典故: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出处:《国语·越语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后汉书·逸民传》:“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例子:余幼在湖口,有一僧持显者书,周行各郡县„„后~。(采蘅子《虫鸣漫录》) 29▲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bùzhīyǒuhàn,hãlùnwâijìn △典故: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30▲材高知深 △cáigāozhìshēn
△典故: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出处:汉·王充《论衡·程材》:“今世之将,材高知深,通达众凡,举纲持领,事无不定。”
31▲草木知威 △cǎomùzhīwēi △典故: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出处:《新唐书·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 32▲察己知人 △chájǐzhīrãn △典故: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33▲察今知古 △chájīnzhīgǔ
△典故: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观察它的现在,
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 34▲蝉不知雪 △chánbùzhīxuě △典故: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出处: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35▲达官知命 △dáguānzhīmìng
△典故:达观:旧指一切听其自然,也指看得开。知命:旧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
决定的。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安排,无 △例子:~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鲁迅《幻灭》十四)
36▲达权知变 △dáquánzhībiàn
△典故: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顶寇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
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37▲达人知命 △dárãnzhīmìng
△典故: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出处:唐·王勃《滕五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例子:妾闻君子见几,~。(明·王世贞《鸣凤记·写本》)
38▲叨在知己 △tāozàizhījǐ △典故: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
己朋友。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潭随录·崔秀才》:“谓叨在知己,亟当如命。” 39▲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dàoyuǎnzhījì,shìwěizhīxián △典故: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
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出处: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40▲睹微知著 △dǔwēizhīzhù △典故: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
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41▲妇孺皆知 △fùrújiēzhī
△典故: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例子:可是提起他(贺龙)的名字,湘鄂本的人民差不多是~。(《星火燎原·湘西再起》)
42▲富在知足 △fùzàizhīzú △典故: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43▲告往知来 △gàowǎngzhīlái △典故: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出处:《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例子:与赐、商言诗,切磋绘事,~。(清·魏源《诗比兴笺序》)
44▲格物致知 △gãwùzhìzhī △典故: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例子: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
《原强》)
45▲观过知仁 △guānguîzhīrãn △典故: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出处:《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例子:~,斯亦可矣。(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七》) 46▲观往知来 △guānwǎngzhīlái
△典故: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出处:《列子·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4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hǎinâicúnzhījǐ,tiānyáruîbǐlín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
△典故: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巾。” 48▲恨相知晚 △hânxiāngzhīwǎn △典故: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例子:后褒坐事左转高唐令,临云,握伦臂诀曰:“~。”(《后汉书·第五伦列传》) 49▲浑然无知 △húnránwúzhī
△典故: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那贼浑然不知,不言不语。”
50▲疾风知劲草 △jífēngzhījìncǎo △典故: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出处:《后汉书·王霸传》:“颍
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尽草。” △例子:俗语说:“~。”经过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人们对于前进的道路是看得更加清楚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峻青《瑞雪图》)
51▲见微知萌 △jiànwēizhīmãng △典故:微:细微。萌:发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知道其发展的程度。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52▲见微知著 △jiànwēizhīzhù △典故: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53▲鉴往知来 △jiànwǎngzhīlái △典故: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出处:《诗·大雅·荡》:“殷鉴
不远,在夏后之世。” △例子:“~”,历史和科学已经给我们提出了铁证。(秦牧《原始公社的影子》)
54▲尽人皆知 △jìnrãnjiēzhī △典故:尽:全部,所有。人人都知道。
△例子:吸烟有害健康,这是~的事实。 55▲举十知九 △jǔ shí zhī jiǔ △典故: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出处:唐·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闻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
举十而知九。” △例子:德才兼备,~的教师,在学生中间自然有一种崇高的威望。 56▲倦鸟知还 △juànniǎozhīhuán △典故: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7▲可想而知 △kěxiǎngãrzhī
△典故: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出处: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
之
壮
,
可
想
而
知
。
△例子: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
58▲困知勉行 △kùnzhīmiǎnxíng △典故: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59▲乐天知命 △lâtiānzhīmìng △典故: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出处:《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例子: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矣。(三国魏·李康《命运论》) 60▲冷暖自知 △lěngnuǎnzìzhī
△典故: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例子: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今行者即是某人师也。(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卷四)
61▲良知良能 △liángzhīliángnãng
△典故: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出处:《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例子:孟子皆以仁义言之,言~亦然。(清·恽敬《读孟子二》)
62▲路人皆知 △lùrãnjiēzhī △典故: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lùyáozhīmǎlì,rìjiǔjiànrãnxīn
△典故: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例子:但是“~”,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毛泽东《论持久战》)
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4▲落叶知秋 △luîyâzhīqiū △典故: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65▲蒙昧无知 △mãngmâiwúzhī
△典故: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例子: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的人。(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66▲迷途知返 △mítúzhīfǎn △典故: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出处:《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例子:夫~,往哲是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67▲明知故犯 △míngzhīgùfàn △典故: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
入
驴
胎
马
腹
?
’
师
曰
:‘
知
而
故
犯
△例子:此物既与人无益,如何令尊伯伯却又栽这许多?岂非~么?(清·李汝珍《镜花缘》
。’”
第六十一回)
68▲明知故问 △míngzhīgùwân
△典故: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出处:清·无名氏《绣花鞋》:“明人何必细说。你也知道是谁,却就是明知故问呢!”
69▲强不知以为知 △qiǎngbùzhīyǐwãizhī △典故:不懂装懂,本来不知道,强说知道。 70▲挈瓶之知 △qiâpíngzhīzhì
△典故: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
“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71▲全知全能 △quánzhīquánnãng △典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72▲人不知,鬼不觉 △rãnbùzhī,guǐbùjuã
△典故: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恁做事可甚人不知鬼不觉。”
7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rãnãrwúxìn,bùzhīqíkě △典故: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出处:《论语·为政》:“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也。” △例子:列位呵,“~。”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明·吴
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74▲人人皆知 △rãnrãnjiēzhī
△典故: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 △例子:~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5▲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rúrãnyǐnshuǐ,lěngnuǎnzìzhī
△典故: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受入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76▲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ruîyàorãnbùzhī,chúfēijǐmîwãi
△典故: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77▲三月不知肉味 △sānyuâbùzhīrîuwâi
△典故: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
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8▲神不知,鬼不觉 △shãnbùzhī,guǐbùjuã △典故: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79▲生而知之 △shēngãrzhīzhī △典故: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例子:人非~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80▲识二五而不知十 △shíârwǔãrbùzhīshí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
△典故: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五而不知十也。” 81▲视为知己 △shìwãizhījǐ
△典故:看成好朋友。 82▲数往知来 △shǔwǎngzhīlái
△典故: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出处:《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8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sīmǎzhāozhīxīn,lùrãnjiēzhī
△典故: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84▲岁寒知松柏 △suìhánzhīsōngbǎi △典故: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出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例子:岁寒松柏当朝选,忠臣要剖葵心献。(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十六出)
85▲恬不知耻 △tiánbùzhīchǐ △典故: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例子:“打这个~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杨沫《青春
之歌》第四十三章)
86▲未卜先知 △wâibǔxiānzhī △典故: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
第三折:“卖弄杀《周易》阴阳谁似你,还有个未卜先知意。” △例子:有这等事,真个~!(明·许恒《二奇缘传奇》二) △典故: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
87▲温故知新 △wēngùzhīxīn
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例子:~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88▲闻一知二 △wãnyīzhīâr △典故: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出处:《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89▲闻一知十 △wãnyīzhīshí
△典故: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出处:《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90▲问牛知马 △wânniúzhīmǎ △典故: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处:《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91▲问羊知马 △wânyángzhīmǎ △典故: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处:《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
后及马。”
92▲无一不知 △wúyībùzhī
△典故: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云笈七签》卷四九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
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93▲先知先觉 △xiānzhīxiānjuã
△典故: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出处:《孟子·万章下》:“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例子:文艺家先时讲的话,渐渐大家都记起来了,大家都赞成他,恭维他是~。(鲁迅《集
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94▲相知恨晚 △xiāngzhīhânwǎn
△典故: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95▲相知有素 △xiāngzhīyǒusù
△典故:素:向来。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例子:他人不必论,就是段芝泉等,随从总统多年,~,今日亦未免生疑。(蔡东藩、许廑
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六回)
96▲心到神知 △xīndàoshãnzhī △典故: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浮礼。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们这么一说,就叫做
‘心到神知’了。” 97▲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xiùcáibùchūmãn,quánzhītiānxiàshì
△典故: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9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xuãránhîuzhībùzú,jiāoránhîuzhīkùn
△典故: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yànquâānzhīhïnghúzhīzhì
△典故: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00▲叶落知秋 △yâluîzhīqiū △典故: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
叶落知秋。”
101▲一问三不知 △yīwânsānbùzhī △典故: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例子: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的学习态度很生气。 102▲一无所知 △yīwúsuǒzhī
△典故:什么也不知道。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
知。” △例子:对于世界历史,他~。
103▲一物不知 △yīwùbùzhī
△典故: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例子:论起“~,儒者之耻”的道理,这是正当办法。(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 104▲一叶知秋 △yīyâzhīqiū △典故: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
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105▲一知半解 △yīzhībànjiě △典故: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例子:我也只得~,不懂什么。(清·颐琐《黄绣球》第八回)
106▲以一知万 △yǐyīzhīwàn △典故: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出处:《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例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举一反三,~。
107▲愚昧无知 △yúmâiwúzhī △典故: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
△例子:想到这些,不禁令人憬然于天下本无神秘的事物,神秘只是欺骗或者~的代名词而已。(秦牧《天坛幻想录》)
108▲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zǎozhījīnrì,huǐbùdāngchū
△典故: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
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109▲真知灼见 △zhēnzhīzhuïjiàn
△典故: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例子: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倚墙之见,依违之言,岂~者
哉!(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
110▲知白守黑 △zhībáishǒuhēi △典故: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处:《老子》:“知其白,守其
黑,为天下式。” 111▲知彼知己 △zhībǐzhījǐ △典故: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
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
彼,百战不殆。” △例子: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 112▲知法犯法 △zhīfǎfànfǎ △典故: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例子:对~的人,应该严惩不贷。
113▲知过必改 △zhīguîbìgǎi △典故: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出处:《论语·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例子:是呀,我是个旧脑瓜子,我是个夹生饭,往后我~。(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 △典故: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
114▲知己知彼 △zhījǐzhībǐ
彼,百战不殆。” △例子: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115▲知尽能索 △zhījìnnãngsuǒ △典故: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
让财矣。” 116▲知来藏往 △zhīláicángwǎng
△典故:指对未来有所预见,对已往心中了然。 △出处:《周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117▲知命不忧 △zhīmìngbùyōu △典故:识天命者无忧虑。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18▲知命之年 △zhīmìngzhīnián
△典故: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19▲知难而进 △zhīnánãrjìn
△典故:迎着困难上。 △例子:我们在学习中要~,绝不可知难而退。
120▲知难而退 △zhīnánãrtuì △典故: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例子: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121▲知其不可而为之 △zhīqíbùkěãrwãizhī △典故: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处:《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例子:吾辈固~耳。(章炳麟《致伯中书十四》) 122▲知其一,不知其二 △zhīqíyī,bùzhīqíâr △典故: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例子:你只~,如今路多险峻,我挑着重担,着实难走。(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123▲知情达理 △zhīqíngdálǐ △典故:通人情,懂道理。
△例子:他是个~的人,从来不胡搅蛮缠。 124▲知人论世 △zhīrãnlùnshì △典故: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
,
读
其书
,
不知
其
人可
乎
?是
以
论其
世
△例子: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也。”
125▲知人善任 △zhīrãnshànrân △典故: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
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例子:只有~,才能人尽其才。 126▲知人之明 △zhīrãnzhīmíng △典故: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例子: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最有~。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127▲知人知面不知心 △zhīrãnzhīmiànbùzhīxīn △典故: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例子: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放迟了,见他远去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128▲知荣守辱 △zhīrïngshǒurǔ △典故: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29▲知书达礼 △zhīshūdálǐ △典故: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例子:老师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要~,全面发展。
130▲知疼着热 △zhītãngzháorâ △典故: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例子:无奈二姐儿倒是个多情人,以为贾琏是终身之主了,凡事倒还~。(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131▲知我罪我 △zhīwǒzuìwǒ
△典故: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32▲知无不言 △zhīwúbùyán
△典故: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例子: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
13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zhīwúbùyán,yánwúbùjìn △典故: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例子: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 134▲知小谋大 △zhīxiǎomïudà
△典故:指能力太差,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 △出处:《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也。”
135▲知雄守雌 △zhīxiïngshǒucí
△典故: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36▲知一万毕 △zhīyīwànbì △典故: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出处:《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137▲知易行难 △zhīyìxíngnán
△典故: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出处:《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例子: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138▲知止不殆 △zhīzhǐbùdài △典故: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例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明·赵弼《两教辨》)
139▲知子莫若父 △zhīzǐmîruîfù △典故: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出处:《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例子:他的事,最好问他父亲,~嘛! 140▲知足不辱 △zhīzúbùrǔ
△典故: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例子:常言:“~。”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
一)
14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zhǐzhīqíshān,bùzhīqíâr
△典故: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出处:《庄子·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例子:八戒道:“哥哥,你~。”(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142▲众所周知 △zhîngsuǒzhōuzhī △典故:大家普遍知道的。
△例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43▲自知之明 △zìzhīzhīmíng △典故: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
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
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例子: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