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0字古诗词鉴赏】
怅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
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 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 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 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 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 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 春”犹下句的 芳”,指花。而开头一个 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 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 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 不须惆 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 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 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 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 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 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 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 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 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篇二:200字古诗词鉴赏】
关键词:古诗赏析;技巧;介绍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14 ) 03-061-2看着摆在我们眼前的几张 古诗赏析的练习,真让我们纠结。如何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赏析古 诗,提高鉴赏能力,是我们深感困惑的事情。就现状来说,古诗赏 析的难度不逊于分析文言
文的难度。文言文经过几年的训练,词语
释义、句子翻译在大体看懂文章的情况下,大致有规律可循。有些 地方也可经过整合归类,加以推敲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抑或正 确无误了。然而,古诗的赏析对学生就较难运用上述方法来解答, 虽我们竭尽全力讲析,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仍收效甚微。看来 讲 还只是一个方面,它虽可以起到指导启发的作用,但那是有局限性 和依赖性的,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学、自品、自悟。 讲”代替不 了读”,读能有味,是主动的;讲是接受,是被动的。即使有收益, 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还是要读、要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 是这个道理。近来,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觉得古诗赏析更多的还 是多读,多品,在咀嚼中寻找方法。我们将这些规律方法付诸实践, 教给学生,效果较为明显。
众所周知,读者对古诗的欣赏要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 是有个过程的。因为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由于有语言、时间和空 间上的距离,所以它必须有一个解读过程,一如了解,即时代背景、 人物阅历、写作风格的了解;二如认知,即对诗中的意象的认识; 三如想象,即对诗中情景再现;四如感悟,对诗中 诗眼”和意境的 体悟。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析诗歌(有很多方法和散文分析相同) 的方法,通过自己锤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样,我们认为古典 诗歌赏析存在的问题就不大了,鉴赏的效率也会提高。以下就过程 的四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了解一一时代背景、人物阅历 我们在这里说的了解,是指对诗 的背景,包括大背景、小背景、作者人生阅历、人生体验和创作风 格的了解。以初中三年所学的古诗词来说,了解古诗的背景不难, 因为不少诗歌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通过下面的注释来解答。有些虽 然没有注,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述而获得。了解创作背景,熟悉人 物,或称为 知人论世”,这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依据。它可以帮 助我们更深入地辨析诗意,进入诗境,体会情感。举李白《早发白 帝城》一诗的例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诗人李白,学生大抵知道他篇二:鉴 赏古诗词的语言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一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炼字 型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 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 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 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 张桔轩有诗云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 指明了 J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 何处”,同时,一树梅
花也绝 非早梅,于是他就把 J树”改为 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 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 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诗歌”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 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解题方法:1.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 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 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3. 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二??理解诗句意义型诗句本身是我们读的重点,但是我们知道诗歌 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如果不全面分析,很难把握诗句的意思, 进而影响对全诗的理解。好的诗句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在结构的 安排上都有所体现。我们在鉴赏诗句的意义时,先看有什么修辞手 法蕴含其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句子的作用。 提问方式:1 .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2. 这句诗好在哪里? 3.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 特点? 4.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1 .阐明诗句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3.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
果。三??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一一诗眼型 诗有 诗眼”,词有 词眼”。 这里的 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 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 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 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 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 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 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
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 折柳”二字,它自然就 成了全诗的关键。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 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 折柳”二字是 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
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抓住 诗眼”命题往往可以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设问方式: 某字 词 是全诗的 诗眼”,为什么? 全诗围绕某字展开, 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古诗歌 诗眼型”题目的方法1 .指出该字 或该句 在表达主旨中 所起的作用。 2.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 或该句 写了哪些内容。 3. 分析该字 或该句 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 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诗歌鉴赏 综合表述型”解题方略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 z 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 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 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常见设问方式:1 .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 120字左 右的赏析性文字。
2.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词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 的提示。
第二,选好自己的答题角度。
第三,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 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失误提醒: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 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二是分析 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 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 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 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 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 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谱遇来回答,答 案牵强生硬。
诗歌的表达技巧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 不同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 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 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
笔,形神逼肖。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 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设问方式:1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 .这首诗的白描手 法体现在什么地方,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先指出运用了 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的效果、体现的意境或抒发的感情。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 如琵 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 1、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 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另U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 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2、 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 1答题步骤。分三步: 点特点:用一句话概 括形象特征。
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2答题套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 过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 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语言特色型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 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 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 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 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 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 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 题规范。
设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题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 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 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 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 1按引用内容分: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a. 引用历史故事 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 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b. 引用前人诗句 用诗: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 言外。 2按表现形式分: 明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 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 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暗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东君》 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 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 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正用典故 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 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 是时学者称东观 后汉政府的 藏书机构 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 蓬莱”,是借指校 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 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 骨。小谢”指谢i;区别于 大谢”谢灵运。这里有自比的意味。上 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 i 那样清新隽永。
反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 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 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1.诗中作者大量引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2.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诗歌中作者为什么引用这一典
故?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样的典故。 2.结合诗句阐释使用典故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 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 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 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 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 虚”的方 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 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 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 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 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篇三:古诗词 鉴赏孩子们,辛苦了 初中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名句(横线词句为重点 记忆内容,篇目由主到次顺序排列) 一、积累默写1.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2.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 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8.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诗词鉴赏 《商山早行》1、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 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 现一个 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 想着 凫雁满回塘”的 杜陵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孤独 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
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 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刻画了旅人凌晨 赶路的凄冷感
受和寂寞 2、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 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榔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苍凉萧索, 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 (3)作者在旅途的 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凫雁满 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描写了一幅故乡杜陵春天的画面:春天来了, 回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表现了春回故乡、 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以乐景衬悲情,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 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3、品味佳句:(自由鉴赏) 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 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 子异曲同工?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虽然在 诗句里, 鸡声”、茅店”、入迹”、板桥”都结合为 定语加中心词 的 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 具体感。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 称得上 窟象具足”的佳句。(了解) 与此类似的意象叠加的诗句还 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细草微风岸,桅橘独夜舟 4、小结:(这首诗选取 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卜算子??咏梅》赏析 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整体感知: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 形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诗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 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 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谱遇,也正是作 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2、名句赏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赏析】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 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 变。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 则高洁、坚贞、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 俗同流台污, 虽九死犹
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月夜》刘方平【赏析】这首诗轻倩流丽,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 机和诗人喜悦的心情。月夜里洋溢着和暖的春气,新虫的鸣声透过 碧绿的窗纱,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美好事物的咏 赞。全诗体会入微,饱含激情,清新感人。
【名句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 一个 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观刈麦》白居易 整体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歌描写了一 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谱遇,揭示了农民的辛 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写事 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 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 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名句赏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赏析】诗意是他们的双 脚被地面的热气熏蒸着,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这句诗对仗工整, 通俗易懂, 蒸”和 灼”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农 民劳动环境的恶劣,劳动的艰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赏析】他们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这么炎热,只是珍惜夏天的 白昼时间长。这句诗揭示了农家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晏殊 词文赏析:1.赏析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福一 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a碧苔”黄BT'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 黄福”写春声之美, 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 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 a表情:笑: 巧笑t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c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 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 纸上。
3.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 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
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 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4. 总结: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 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 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篇四:诗歌鉴赏技 巧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 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 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 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 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 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 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 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 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 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 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 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 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 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 语 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 上看,三四句米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I可。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 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
就可基本 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 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 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 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 他席他乡”那 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 入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 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 ”鸿雁那从北地 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 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 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 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 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 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答:额联用典,也使用 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 折杨柳”,自然 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
有观点、有分析。)1、修辞方法:比喻dd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 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 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dd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的作用。
设问dd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dd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 情。 借代dd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 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 蓄。
对偶dd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 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 中含蓄。
夸张dd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dd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 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 效果,增强作品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 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点化 前人语句引用神话故事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dd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 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 华、意境开拓。 互文dd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 起来表7K 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 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
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 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 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 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 两物各举一边而 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 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 习惯上称之为 互文见义”。反复dd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 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dd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 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dd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 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dd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 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简 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 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蓄美。含蓄, 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 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 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
他需要写景 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 者。情与景
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 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一一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 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dd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 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 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 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 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 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 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 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 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 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 哀景、乐景、 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 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 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另U: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
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 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 情的 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 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 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 志 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 台、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一―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 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 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 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
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 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 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dd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 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 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 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 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dd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 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 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 虚”,是指直觉中看
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 体说来,诗歌中的 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
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 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 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 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简单说,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
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 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 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 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 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 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 突出中^|1'的。
动静结合一一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 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 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而使 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 式,往往是在一种
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 劫”含动与声: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 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dd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 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 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点面结合 dd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 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 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 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 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 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dd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 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 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 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dd描写要有层次性一一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 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 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 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dd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 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 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 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 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圆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 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圆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 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dd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 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 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 的联想。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 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 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 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 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 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 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
社会内容, 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dd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 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 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 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 意蕴,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 想等。
比兴手法dd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 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 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 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dd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 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dd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 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
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 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 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篇五:古诗分类鉴赏方法 古 代诗歌鉴赏方法1.学会分类鉴赏。
现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正像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 法一样,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 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内容 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 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从1994年开始,写景诗考了两年, 即1997年和1999年。
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三方面入手: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特色;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 情感。最后这一点,尤其重要。
下面的两首写景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思乡之情。
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其中月落霜天
是 冷色”,江枫渔火是 暖色”;一、二句是 静景”,第四句是 劫 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 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 字可以与之引证。
山居秋暝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色,堪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诗歌的 意境,试用200字扩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
扩写(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 出正常的句序。
答: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 感觉是幽静恬美而清新活泼,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 其乐的心境。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即事诗。古人常 以 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所谓 即 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之所以把 即事感怀诗”列为 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 写景”、 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 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 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 即事感怀诗”。 这些内容的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 1995年、1998年、 2000年、2001年的高考材料就可以视作 即事诗”。
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 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
触发了作者的思 绪;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 怀”,所抒之 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 即事”是为了 感怀”, 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 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 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首联的 卷风”和 哭涯”均有所比喻。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 卷风”比喻朝廷恩典, 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含义是: 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 渺茫。颔联中 犹”字和 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 的联想。试联系作者感情 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犹”是 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 欲”字是 想象之辞,写出万 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或牡丹)和野花。末句与上文 二 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 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 谢亭送别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第三句中 酒醒”的人是指作者, 入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 下西楼”的人是 指作者。
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 的 解行舟”。也开 启了下一句的 入已远”。
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 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 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 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 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描写红叶青 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 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三)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94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 类作品。
首先要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咏物的;作者 在描摹事物中所 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春夜喜雨杜 甫好语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 手法的好处。
答: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 们深刻的印象。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 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答: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 达了诗人乐民之乐, 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阅读杜荀鹤的《小松》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 道局。 这首诗刻画 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 同时也批评 时人”的目光短浅。 对 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 句的 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三、四句的 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 成后的松树。
四.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要弄清史实,作者 怀”什 么古”;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 中表达了什么感情;要分析写法, 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阅读下面两首《题乌江学》,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 ”乃自刎。
杜诗中 不期”的语义是不可预料,王诗中 势难回”的语义是局势难 以挽回。
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百折不挠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 道理。 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 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 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 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 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 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 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 句式,语气冷峻,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五.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迄今为止,还没有在高考中考过关于边塞征战诗为题材的作品。但 边塞诗的备考仍然是 不容忽视的。
边塞诗赏析要注意: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艺术风格。 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沸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题目 从军行”中的 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说明这首诗的体 裁是歌行体”的意思。
这首诗写 夜战”的前军用 测面”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 正 面”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 第二 天清晨”。
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 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 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 地?答:从 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 从’巳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2. 对相关的知识要有更透彻的理解 所谓 对相关的知识要有更透彻
的理解”,就是指对每一类题材的诗歌都要弄清楚它的特 点。说明白 一点,就是要弄清楚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它写了什么;二是它是怎
样写的;三是 这样写是为了什么。具体以写景诗为例,写了什么应 该包括如下的内容:写景的季节、时间、 角度、层次、景物的色彩、 音响、远近、明暗、位置等等。怎样写的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 具 体写景的方法,如是否绘形、绘声、绘色,有没有运用神话典故, 具体在写景的时候,有 没有运用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对比、烘托 的手段。当然,最重要的还得看作品是怎样情景 交融的。为什么写 景,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是纯粹的歌颂自然风物,表达愉悦之情 呢,还 是有所寄托,表达心中的隐情。
上面所举,仅是一类诗歌,其他各类,同学们自己同样可以用这个 方法去归纳总结。 3. 充分利用过往盛行的选择题 下列对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枫桥夜泊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a. 前两句写了霜天夜景、江枫渔火,后两句写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 轮廓及传来的钟声。全 诗由远而近,层次十分清晰。
b. 霜天和残月是 冷色”,江枫和渔火是 暖色”,它们分别交织在树、 桥、寺、舟的暗影 中,或迷蒙或鲜亮,或平静或摇曳,色彩和情态 多样。 c. 本诗在寂静的景物描写中杂以对音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 静,表现出诗人闲适的 情怀。(不是表现诗人闲适的情怀,注意诗 中的愁”、客”字,是反映思乡情怀的。) d.全诗形象、色彩、音 响交织融会,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配合得巧妙和谐。
在目前表述题的模拟练习还不多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过往盛行的选 择题,不失为有效的复习 方法,从上面的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 起码有三项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该诗的内容的。
张继的《枫桥夜泊》答案: 三.试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 —4 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 一声鸡。
1. 梅尧臣的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 哪一个字?答:行。
2. 这首诗的第一句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 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 是惬字,诗人在 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 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迷。
3. 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 法的特点。
答:移步换形(景)4 .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 感情,试分析结尾一联 入家在何许?云外 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 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 30字。)答:鲁山虽然高大、幽静然 而富有生气,充满野趣。
阅读王安石《北陂杏花》一诗,完成 5—7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娩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5.这首诗所写的 陂”是一个很关键的字眼,正因为环境如此幽静清 澈,它才可以即使吹 作雪,也能够逃过碾作尘的厄运。(选取诗中 词语作答)6.身影妖娩各占春”以及中的 妖娩”的意思是指杏花的 婀娜多姿。诗歌的三、四句运用 了对比的写法,在诗中是通过 纵 被”、绝胜”这一组词语来体现的。 7. 这首诗通过对赞美杏花甘于静默、淡泊自赏( 保持纯洁,不被 玷污”)的优秀品格, 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 政治理想。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10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宋孝宗乾道七年冬,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 途中写
下这首诗。
8. 联系注释介绍的诗人经历,可以看出第一句中 征尘”和 酒痕”分 别有什么含义? 答: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 酒痕”表达离开前 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9.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如何回应?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 情?答:没有正面回答,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个战士,
可是愿望不能实现,只能写 诗饮酒,两句包含着无奈与不甘,表现 了一个爱国战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10.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两句诗有许多言外之意。 试想象当时情景以及诗 人内心世界,用约100字的文字对这两句诗 加以扩写。
答:(略)
////////////////////////////////////////////////////////////////////////////////////////////////////////////
////////////////////////////////// 1 .学会分类鉴赏。 下面提供的资料,老师可适当处理,不一定全讲。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 角度去掌握。
第一,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 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要把握和分析 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要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