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研究孙 洁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互联网的特点出发,探讨网络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并针对如何应用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8-0116-002
一个容量大,速度快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能够及时报道和更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相比过去只依赖思政课教材和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模式,网络可以让思政课教学变得灵活多样。
二、网络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过去,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或者是一对一的,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或少数人的思想和认知问题。然而,这种方法不能被复制和广泛传播,并且难以影响具有类似问题和疑虑的其他人,并且覆盖范围有限。
互联网的建立使大学生无须以传统方式接受教育。快速,信息丰富的网络信息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使思政课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优秀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它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擅长思想政治教育,精通网络技术
高校网络管理不应仅仅是技术管理,而应是一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功能的管理模式。因此,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不仅要懂网、知网、用网,还要学会将自身工作融入于网络技术之中。通过两者的融合,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 作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重要素质:
首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的深刻认识。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深刻的理论水平,自觉地建立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也必须能够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大学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在国内外高校逐渐兴起的在线教育、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继承人的基础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积极作用,将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网络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网络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
目前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年龄上属于“00后”,从他们接受教育开始,网络就成为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尚在形成建立之中,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客观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易受外来信息影响,进而产生错误行为,因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网络技术带来的大量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具有西方价值观的东西,导致一些学生的政治概念模糊,民族意识被削弱。通过网络技术,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换各种信息。一方面,国内大学生可以轻松浏览发达国家的最新信息,但另一方面。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重大问题面前易受人蛊惑,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其次,网络的负面影响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首先,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在互联网世界中实现自我价值,使大学生容易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产生·116·
错觉,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而造成行为失当。网络中许多虚假、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大学生的人生路径,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冷漠,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学业荒废。第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违法活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
有关部门很难做到对每一位公民的网络行为都进行严格审查和追究责任。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观点,不用考虑接受现实中的纪律和法规的约束,这就给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第四,网络的普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有可能通过占据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声望,被教育者受尊重,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过去教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地位,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部分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亟须提高,学校的网络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效适应。
(二)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机遇
应该承认,网络技术高效、迅捷的特点,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络可以整合遍布全国的信息,成为
智库时代
巧妙地运用网络技术,这是在信息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掌握一定的 网络知识的基础上,信息化的进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教育者的学科地位,积极为他们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创造实际机会。充分考虑当智谋方略
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分析,识别和判断各类网络信息。
为了对大学生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网络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好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准确认识时代精神,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使自己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技术。
其次,要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树立开拓创新精神, 勤奋学习,不断把握互联网新发展,研究新问题, 获得新的经验,使自己的想法,行为准则,工作方法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二)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网络地位
要适应互联网的存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必须通过短视频等社交软件牢牢占据网络主阵地,主动发声、敢于亮剑。
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要在全国建立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各大学通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定期发布权威信息,促进高校之间的有效沟通,相互借鉴,让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
各类网络工作要积极宣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资源,形成权威、可读的网络宣传中心,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要从前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决抵制大学生各种错误思想的毒害。为实现上述目标,各大学在制作网页时需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增加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体验感,以获得他们对思政工作的认同。受网络工作应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师生,加快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健康,科学,愉快地教育大学生,及时清理各种不良信息。(三)利用网络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让学生爱学习
高等教育要坚持树立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目标,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代大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教学目的。
因此,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让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将过去传统地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探讨交流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地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将具有认同感和习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实现学生愿意学习和热爱这类课程的学习。三、结语
在我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各有其优势和局限。一方面,我们还要坚持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如面对面教育,实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搭建内容丰富,新颖生动,形象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过提高教育科目的信息质量,拓宽思想教育的信息传播渠道,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氛围,提高教育对象的信息识别能力等。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成为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只有在继续探索和研究的工作中实践,才能应对新出现的各种网络问题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更有效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进程。
【作者简介】孙洁(1984-),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教育学。
【参考文献】
[1]张新红,陆璐,陈利国.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信息化建设[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1):85-88.
[2]费云生.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智慧后勤”建设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3):57-58.
[3]王利祥.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探讨 [J].通讯世界,2017(9):23-24.
[4]周扬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19):220.
【相关链接】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
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碰到“种瓜得豆”的事情,Internet的出现也正是如此:它的原型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 坏时,其余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net。
90年代初,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我国已经开放了Internet,通过中国公用互连网络(CHINANET)或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都可与Internet联通。
只要有一台微机,一部调制解调器和一部国内直拨电话就能够很方便地享受到Internet的资源;这是Internet逐步爬入普通人家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友好的用户界面、丰富的信息资源、贴近生活的人情化感受使非专业的家庭用户既做到应用自如,又能大饱眼福,甚至利用它为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锦上添花,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可成就天下事,潇洒作当代人。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到了今天,Internet能够负担如此众多用户的参与,说明我们的网络技术已经成长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用户自己也能耳闻目睹不断涌现的新名词、新概念。但这还不是终结,仅仅是历史长河的一段新纪元的开始而已。
·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