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6分)
1.(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3)春阴垂野草青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中晚泊犊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烟老树寒鸦。 (《天净沙•秋》) (5)傲杀人间万户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醉东风•渔夫》) (6)_______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12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选文作者是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连用了三个反问,为的是加强语气,使论更有力。 B.第②段中,通过“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写出了“虑人逼取”的心理。 C.第②段主要是为了论证“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观点。
D.第③段,“少时”和“通籍后”的经历对比,勉励黄生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5.选文中作者以自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亲身经历为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12分)
游江 郑燮
1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馌①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释:①馌(yè):给在田里耕作的人送饭。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见修竹数千株 .(2)盖竹光相射故也 .
7.作者“由外望内”,见到的景象是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全文写作思路是:___心乐之——过访其家,观其室——____,美如画。(3分)
8.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中画线句给你的思考。(7分)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9—13题(18分)
民间剪纸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剪桐封弟”的故事,大约是我国关于剪花艺术最早的文书记载。 ②已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剪纸作品,当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中的五幅麻料剪纸,根据同时出土的高昌章和十一年(公元541年)文书可以推测,这五幅“骨.”的剪纸作品是南北朝时期的遗物。 灰级..
③剪纸用纸大体可归为三种。第一种是普通的单色纸、蜡光纸等。老艺人常用“毛边纸”来剪一些短期使用的纸样,它价格低廉,柔软、吸水性强且硬度适中,耐磨、耐折叠,还可以染色。第二种是生宣纸、连史纸等。这些中国传统手工纸能够保证纸张在经过剪刻后还能进行点色等工序。第三种是用作衬色剪纸母本的金箔纸、银箔纸等。箔纸带有金属色,尤其在年节剪纸中特别能渲染喜庆的气氛。
④尖头剪刀是剪纸最主要的工具,大的剪刀用来剪外形,小的剪刀则用来剪细处。此外还需许多辅助刻制工具,很有些“十八般兵器”的阵势。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⑤剪纸是装点生活的民间艺术品,既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还可以作为_____。
⑥民间常常把剪纸贴在门窗上。如今,中国北方还基本保留着春节期间贴窗花的习俗,而南方往往是只在婚庆时张贴剪好的“喜”字。门花是张贴在门上的剪纸作品,它也是中国北方农村保留下来的春节习俗之一。除此之外,其他节庆时门花也是必不可少的纸质装饰品。
⑦覆盖在各种赠礼上的剪纸礼品花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又细致的性格。“八件”是广东佛山常见的礼品花剪纸,在同一张剪纸中有多个花卉、瓜果等图案,在需要装饰婚嫁聘礼和嫁妆或庙会、张贴红榜等情况下,人们就会把整幅“八件”上的各个物品分别剪裁下来,用它们装点礼物或布置环境。
⑧把白纸剪成的绣花样子贴在衣服或鞋帽、肚兜、袜子上,再针线绣缝,绣好后白纸样会被细密的丝线依样覆盖住,从此绣样便与上面的绣线相伴,直到双双老去,绣样里寄托的美好祝愿都不会褪色。
2
9.第②段中加点的“骨灰级”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3分)
10.请将((1)精美的“商标”(2)居室“软装潢”(3)传家的珍藏)填入第⑤段横线上,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即可)。(3分)
11.选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方面对我国民间剪纸进行了介绍。(4分) 12.以下这段文字应放在文章中哪一段的末尾?为什么?(5分)
山东蓬莱的《艾虎》剪纸就是端午节时的门花。当地人民常在端午节时将“收毒葫芦”与艾虎分别贴在两扇门户上,保佑全家不受毒邪的侵害。
13.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剪纸作品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 B.第③段按价格由低到高的顺序作了分类说明。 C.现今剪纸在我国南方只有在婚庆时能得一见。 D.绣样的图案可以用来装点礼物或是布置环境。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20分)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sì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
3
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娘,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4.根据拼音写汉字: 祭sì(___________)(3分) 15.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4分)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16.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5分) 17.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18.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5分)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9—20题(12分)
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9.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6分)
2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选择其中一张图片猜成语。(6分)
4
我选择图_____________,成语是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题目:其实并不难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