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汉语的单音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3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叫复音词。 在书面上,复音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4单纯复音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只包含一个语素。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 音译外来词?
5合成复音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的词叫做合成复音词,又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 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 6复合式合成词
偏正式 天子 小人 诸侯 先生 联合式 干戈 国家 社稷 朋友 动宾式 将军 执事 司命 知府 主谓式 月食 霜降 体验 面熟 补充式 击破 持久 平定 助长 7附加式合成词
①前附式 阿爷 第一 有苗 阿母
②后附式 欣然 燕子 石头 率尔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形上古今通用(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用词。 历史词 “膢” 、“倡优” 现代汉语新生词 “电视”、“网络” 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
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这类词大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一样,从古到今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如:人、水、山、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完全不同。比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是“应当”,而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用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到的情况。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色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 第三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指一个词由文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文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 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
a 分析字形 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止戈为武)
b 考核文献 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 文字形体 据义绘形 词的引申义 因形求义 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古文字
5词的引申义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来的相关的意义。 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
(1)相似 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 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7怎样掌握词的引申义?举例? a词义引申的方式单向、多向、综合(要-腰-中间-拦截-要挟-需要).b词义引申的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 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2)由个别到一般.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3)由实词到虚词.“和”的本意是应和。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
8词的假借义,是指由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9、假借的特点:a词的本意和假借意没有意义上的关联b同音假借c既是通假,又是假借 10、分析假借意与通假
A有本字,通假:皮与肉相果则寿:包裹 东归曰果属:赤裸 二女果,若固有之:围绕伺候
B本无其字的假借。其我之谓矣:大概其可再乎:难道,岂 10为什么要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a、以简驭繁地去掌握词义。b、释词有据,能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互为同义词。 2总结可以从哪些方面辨析同义词? (一)从词义差异上辨析 1、概念义上的差异
(1)外延不同 吏—官 击—攴 (2)内涵不同
①所指事物的形状、部位、性质、用途不同。 斧—斨 颈—项 商—贾 府—库 ②动作行为的方式与状态不同。 哭—泣—号—啼 坐—跪—跽 ③事物的性质、状态的侧重不同。 恭—敬 朱—殷 2、色彩义上的差异
(1)褒贬义不同 杀—弑—诛 征—讨-攻—伐—侵—袭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疾—病 饥—饿 (二)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 不—弗 耻—辱 之—往 第五节 同源词
1、同源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2、确定同源词的三个条件
a、语音相同或相近b、语义相通c、有比较充分的文献材料 语法 第一节 词 类 活 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下定义。 2辨析词类活用和词兼类,并举例。
活用,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使用频率低)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是词本身固有的,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使用频率高)
3总结词类活用有哪些类型?分别列举1-2个例子并解说。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
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后面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3)名词前面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4)名词前面有副词(5)名词前面有介宾词组作状语 6)名词后面有介宾词组作补语(7)名词用“而”连接 (8)名词的前面有“所”字 (9)名词的后面有“者” (10)名词充当复句中的独词分句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后有名词性词语、代词作宾语,不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2)形容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3)形容词前面有“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形容词前面有代词、数词、名词性词语作定语,而形容词作为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充当宾语时(3)形容词充当主语时
动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在“其”、“之”后作中心语时 (2)动词充当宾语时(3)动词充当主语时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1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5)表示身份、情理或依据(6)方位、地点名词作状语 如何识别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第三节 特殊动宾关系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特殊动宾关系?分别举两个例子并解说 使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意动: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为动:夫人将启之 2如何识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a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
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 客观 意动用法:认为宾语怎么样 主观
b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3如何识别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法 第一种:“„„者,„„也”式 第二种:“„„,„„也”式 第三种:“„„者,„„”式 第四种:“„„,„„”式
第五种:判断句的否定形式 非吾族也 第六种:判断句的省略主语形式
第七种:用判断词“是”的形式 是何故也 2、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什么词性?起着什么作用?
a、“者……也”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B. 、“……也”,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张骞,汉中人也 c、“者„„” 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陈轸者,游说之士
3、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维(惟)”、“乃”、“即”、“必”等词的词性和作用是什么?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阐述如下:a“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b“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尔惟旧人。c“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是乃狼也。d“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形式中的“非”是什么词性?起什么作用?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 *古代汉语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做判断句的主语,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5、判断句的活用
①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②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 ③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相关的复杂的内容
6、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不同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被动句分两类:意念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 4.a、“于”字句 及物动词+于(乎) +名词(施事者)
问:“于(乎)”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引出施事者 数破于齐秦 b、“为”字句(1)为+名词(施事者)+动词(2)为+名词(施事者) +所\\见+动词(3)为+动词(4)为+动词+于+名词(施事者)(5)为+所+动词 “为”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引出施事者,放动词前表被动 C、“见”字句(1)见+动词(2)见+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见”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动词表被动 d、“被”字句1)被+动词(2)被+动词+于+名词(施事者)(3)被+所+动词(4)被+名词(施事者) +动词(5)被+名词(施事者) +所+动词 “被”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助词表被动
e“受”字句(1)受+动词(2)受+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受”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后面词表被动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句式
1、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2、什么是宾语前置
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的类型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介词/动词 吾谁欺 b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要前置 否定词+代词+(能愿动词)+动词 不患人之不己知,莫我背顾
c一般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要前置 唯/惟+宾语+是/之+动词 惟命是听 先君之好是继
d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问:这种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有哪些? 1谓语前置
a表示感叹语气 大哉,尧之为君 甚矣,汝之不惠 b表示疑问语气 谁欤,哭者;何哉,而何为达者 c为了音韵 宜室宜家;有鸣仑庚 2定语后置的条件?
a表修饰性的定语可以后置,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就不能后置。b往往要借助“之”、“者”等助词。 战士还者 c定语为数词或数量词可以后置。白壁一双 音韵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
2、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五音七音图)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ia]、[ai]等; “阳声韵”是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n]、[a],潮州话中的[am] ; “入声韵”是指以塞音结尾的韵母,如梅县话中的[ap]、[at]、[ak]等。 5、、音韵学对汉语声调的分析 声调是音节的音高变化。 “四声”“平仄”“舒促”
(1)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2)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 (3)舒促:“舒”指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声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第二节 中古音系
1、韵书是按照字音,将同韵汉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工具书。 魏·李登著《声类》 晋·吕静著《韵集》 2、隋·陆法言《切韵》
编著目的a“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b“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诗文用韵 审音正音 3、《切韵》音的性质 古今(指隋)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 4、陈彭年 《广韵》价值。
保留了《切韵》的音系,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它是连接二者的重要桥梁。 5、陈彭年 《广韵》体例
①a26194字 b206韵 c五卷:平声57韵,第一、二卷 上声55韵,第三卷 去声60韵,第四卷 入声34韵,第五卷。②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照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为“小韵”,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③每一个小韵首字下先注释字义,后反切注音,再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6、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的方法
归纳反切上、下字,得出《广韵》的声韵系统。 9、中古音的声调 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第三节 上古音系
1、上古声母的重要学说
A钱大昕 a古无轻唇音 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声母“帮”、“滂”、“ 並”、“明”,没有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轻唇音是从重唇音演变出来。b古无舌上音 中古的“知、彻、澄”在上古尚未产生,是从“端、透、定”中分化而出。 B章炳麟 娘日归泥 中古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 C黄 侃 照二归精 中古的照二(庄初崇生)在上古应归精组(精清从心)。 D曾运乾 a 喻三归匣 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b喻四归定 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 2上古声调
王力: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两类: a舒声→平声,高长调; ↘上声,低短调 b促声→长入,高长调;(后演变为去声) ↘短入,低短调(后演变为中古入声) 第二节 近 古 音 系 1、《中原音韵》简介 作 者: 周 德 清
特 点:以元代北方官话的实际语音为依据。2) 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 3)所包含的声、韵、调大体上反映了近古音的面貌。 2、体例:《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大部分
a、韵部:全书共收 5866 字(一说 5869 字),分十九韵部,十九韵部的韵目各用两个代表字表示 一东钟 二江阳 三支思 四齐微 五鱼模 六皆来 七真文 八寒山 九桓欢 十先天 十一萧豪 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 十四车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十七侵寻 十八监咸 十九廉纤 b、声调:在每个韵部下,依声调分成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
c、小韵:在每个声调之下,又按照声母的不同,分别列出一组组同音字,并用圆圈隔开。 3、近古音的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