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情况。其中显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等,还 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集中而突出地反映在它们往往具有文化色彩、人性意味和民俗特征这三个方面。
所谓显性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之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 “显性”其实是相对于隐性文化的存在形式而言的。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显性文化 文化特征
前言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指由其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从其表现形式看,它还包括由汉语别称词能指成分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和结构形态等间接表现出来它们所凝聚的显性文化特征及其
1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由汉语别称词的能指成分直接反映出其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这种显性文化特征往往是直观外在的、可以感受得到触摸得着的,汉语别称词所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十分丰富,它的“显性”是相对于隐性文化的存在而言的,本文试从显性方面谈谈别称词的有关文化特征。
一、 别称词的政治文化色彩
所谓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包括社会成员所特有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政治技能等诸多方面。
政治文化的表现在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时代条件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别称词的政治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权利意识和等级观念强烈。
中国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时代,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宗法制、国家集权和世袭的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政体和传统等级制之特征,都在别称文化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古代中国各类封建贵族均有大量的别称,如皇帝、宰相、太尉、州牧等,全是尊称、敬称,就连死了以后,也依旧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承下去。因此别称词中表示尊卑贵贱的词语,显得格外多。同时,在其他别称中,也无不渗透着封建正统观念和嫡庶分别。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上。如在夫妻称谓中,称呼丈夫的词多含尊崇、赞美之意,而称呼妻子的词却往往是贬抑和卑贱的;在妻妾称谓中,妻子的地位又显然高于妾,尊卑内外更是分得无比明细。
二是工具气息浓重。
2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语言与其他交际工具和技艺手段一样,在阶级社会中都服务于统治的阶级,是政治的附庸。只要是政治需要,不仅可以讳饰、掩盖,而且还可以人为地制造出不少有利于统治阶级一方的别称。如旧时行贿为了显得高雅一些,不那么露骨,要用 “别敬”、“别仪”等词语,而且名目繁多,夏天送礼叫“冰敬”,冬天称 “炭敬”,送给女人的是“妆敬”,给门房或仆人的叫“门敬”、“跟敬”,送给学子的叫“文仪”等等。在这里,“敬”字含有特别的孝敬或格外的敬意之意;“仪”即礼物。贿赂还有一个别称叫“书帕”,源自于明代官场送礼常以书帕掩人耳目。
三是惩恶扬善观念非常鲜明。
历来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态度都是惩恶扬善观念的,具有鲜明的是非价值判断理念。如用红色表示忠诚所形成的 “丹心”、“丹寸”、、“丹诚”等一系列褒称;用黑色寓示黑暗、罪恶,产生 “黑心”、“黑手”、“黑帮”、“黑爪牙”等贬称。同时,对于忠贞贤良之士,有“美人”、“俊杰”、“俊彦”等誉称;而对于鱼肉百姓的害民之徒,却只能被骂作“民贼”、“宵小”、“千夫指”等等,其善恶是非的价值观念清晰确切,泾谓分明。
二、别称词的人性意味
在书面和人际交往的使用过程中,别称词还有着自已特定的话语形式。从伦角度来考察,其流布、繁衍、推广和再造无不与使用者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感受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谦、敬、尊、贬、婉、讳诸方面的称谓,别称词就会失去其多姿多彩的丰富文化内涵,变成一堆枯燥乏味的 “死”词,其地位与文化作用也必将变得微不足道。故此,在考察别称词的时候,万万不可忽略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性意味。别称词的人性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一是有谦有敬,待人以礼。
华夏文化是一种重和谐讲情感、提倡 “温良恭俭让”的文化,这必然使语言交流的情感传递与情感调控形成独特的方式。汉民族自古把“礼”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标准。《礼记·礼运》篇说:“夫礼者,卑己而尊人。”就是说 “礼”的集中表现是把自己看得卑下而尊敬别人。这种 “尊人卑已”的 “礼”的观念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有 “尊”、“贵”、“令”、“仁”、“圣”、“贤”、 “拙文”、“小女”、 “贱内”、“卑职”、“敝人”等。
二是委婉文雅,言之得体。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和谐有致、文雅得体,这是汉民族崇尚中庸之道处世的必然反映。中庸之道的观念反映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要求对人要有雍容恭顺的态度,反对待人处事走极端和感情冲动,强调事事注重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通过自身完善和心灵净化而消弥各种矛盾。在说话时,为了符合这种中庸和谐的要求,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和避讳方式。每当遇有某些不洁不雅或不便直说的词语时,总要千方百计地加以回避或干脆用其他词语替代。如称眼病为 “丘明之疾”,称吐血病为 “亚夫之疾”,称月经来潮为 “程姬之疾”等等。此外,说某人怕老婆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故有人便借宋代陈季常惧内之典故称为 “季常之惧”。
三是褒贬得当,恰如其分。
汉语别称词的褒贬色彩是非常突出的,这是别称词人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对人对事,绝大多数别称词都含有褒义,敬称尊称婉称等自不待言,即便对于自然现象和动植物,人们也常常赋予其美好的称谓。如称雪为“玉蛾”,称露为 “灵液”,称水仙花为
4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凌波仙子”,称鹤为 “仙禽”,称蝙蝠为 “仙鼠”,称大雁为 “信禽”等等。当然,一些贬称也颇有针对性,如女子别称中的 “泼妇”、“荡妇”、“冶叶倡条”等。
四是君亲名讳,避忌触犯。
古代汉民族所特有的避忌触犯君亲名讳的现象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尊君孝亲思想发展到极致的必然结果。崇尚避讳在形成诸多语言文字障碍的同时,也创造和产生了大量新的别称词例如,为避秦始皇赢政名讳而将正月改为“端月”、“初月”,为避汉高后吕雉名讳而将雉鸡改叫 “野鸡”,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将妲娥改作 “嫦娥”等等。
三、别称词的民俗特征
人类的生产生活主要包含着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种的繁衍。人类的一系列民间风俗习惯正是在这两种生产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出来的。汉语别称词作为洞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所透析和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俗相当清晰、典型而又系统。其民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别称词中的饮食文化习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第一生活需要。我国自古就有 “美食王国”之誉,长期以来形成了十分丰富灿烂的饮食文化。据统计,在和法语中,有关 “吃”的词语各有2O余例,而汉语中的这类词却多达12O余例。比如 “酒囊饭袋”、“吃不开”等表示人无能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劳保”等表示人的生活手段;“软硬不吃”表示人
5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的处事方法。在汉语别称词中,涉及到饮食文化的词语就更多了,而且其涵盖面和表现力也与共同语一样特别地强。具体说,这些词语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首先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
从五谷杂粮到瓜果菜蔬,从山珍海味到各类饮品,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例如称粮食为 “民天”,称饺子为 “扁食”,称笋为 “玉节”,称樱桃为 “崖蜜”,称沙果为“来禽”,称酒为 “瑶浆”,称茶为“芳茗”等等。
其次是构词手法多种多样。
有以比喻方式造词的,如称笋为 “玉婴”,称木耳为 “树鸡”;有以比拟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 “青州从事”,称茶为“不夜侯”;有以借代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 “杜康”,称螃蟹为 “尖团”等等。
再次是命名中带有明确的褒贬色彩。
在某些别称中体现着作者十分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褒贬态度,这其中既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性成分。如称枣为 “百益红”,称梨为 “百损黄”,称酒为 “忘忧物”、 “魔浆”、“腐肠贼”,称清官为“青天”、“铁面”,称贪官为 “城狐”、“社鼠”、“民蠹”等等。
二是别称词中的婚丧习俗
婚丧嫁娶自古就是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习俗。早在周王朝时代产生的《周礼》中就有了 “五礼”的记载其中的嘉礼和凶礼就主要是记述婚丧习俗的。可见,中国人素来就十
6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分注重红白喜事。这种情况同样在别称词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反映。
在婚姻习俗中,许多别称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间的习俗特征和婚姻制度。例如,婚姻的别称 “秦晋之好”反映了战国时代秦晋两国世结婚姻的情形; “丝萝”则形象地以菟丝子和女萝缠绕难分的情状来比喻形容夫妻或情侣间的亲呢。再如,称男子娶妻为 “有室”、女子出嫁为“有家”则反映了旧时代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关系以及婚姻中男尊女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实。
丧葬习俗中的一些别称也反映了汉民族所特有的观念和风俗。例如,汉族人自古忌讳死,怕说死,总是祈望长寿或长生不老,认为只要不说 “死”字,死亡就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故而常以各种委婉的词语来代替直言 “死”字。人们不仅忌说 “死”,与死有关的事物也同样忌讳,像称棺材为 “寿材”、“寿木”、“凶器”、“长生木”、“三长两短”,称噩耗为 “凶问”等等。
三是别称词中的神话故事传说
神话传说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它同时也是别称词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是通过别称词才得以继续流传的。反过来看,许多别称的背后也都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例如,称精卫鸟为 “冤禽”源自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相传炎帝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死,其冤魂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细木微石试图填平东海以报仇雪恨。
四是别称词中的地域方言特色
中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民俗特点十分突出。因
7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此,在一些别称词中也体现着极为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例如,古时候江南人将小女孩称为 “小茶”,皆因江南盛产茶花,茶花的鲜艳与小女孩的容貌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缘故。而粤闽一带称女孩子为 “珠娘”,北方则称为 “小妮子”,从中又可以窥见 “越俗以珠为上宝”的溺爱和北方民风的淳朴。
五是别称词中的隐语特色
某些别称词还具有一定的隐语特色,这也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俗。作为一种语言,构成谜语的比喻、借代、比拟、析字等手法已直接演化为别称词的构成方式不少别称本身就构成谜面或谜底。例如,称扇子为 “凉友”,称伞为 “日照”,称扫帚为 “净君”,称马为 “代步”,称公鸡为 “司晨”等等。
但上述词语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具有隐语特点,并不等同于隐语。因为一来它们不像隐语那样隐秘费解,二来也不属于某些社会特殊群体的专用语,一般人对其意义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并不困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12.
[2]林伦伦,朱永锴.古诗文别称词与中国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8 / 9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学年论文
1993.
[3]戴鑫等.中华别称类编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4]林伦伦.古汉语别称词初探 [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7,(3).
[5]薛迎春.古诗文中 “月”的别称词浅析 [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
[6]娄国忠.古诗词中酒的别称 [J]。语文知识2003,(4).
注释: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