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用管理基础复习题

实用管理基础复习题

2023-04-22 来源:爱问旅游网


《实用管理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项选择

1.教材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下列( A )的说法不正确。

A.管理具有时效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

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二重性

2.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除了下列( B )项。

A.影响作用 B.领导作用 C.制约作用 D.决定作用

3.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 D )。

A.指挥 B.控制 C.协调 D.计划

4.管理的职能分为一般职能和( A )。

A.具体职能 B.计划职能 C.指挥职能 D.控制职能

5.就管理的职能而言,法约尔认为,( C )。

1

A.管理就是决策

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C.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

6.一般来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 A A.变动性 B.稳定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7.“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C )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

8.在对外部环境基本特征的表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

B、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变动性等基本特征

C、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

D.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相对性等基本特征

2

)。

)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 D )的重要性。

A.预防 B.预测 C.组织 D.计划

10.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 C )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其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A、领导 B、协调 C、控制 D.计划

11.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 B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关系

C、目标、部门和效率 D.目标、部门和人员

12.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A )。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13.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 C )。

A、工业管理之父 B、科学管理之父

C、经营管理之父 D.行政管理之父

3

14.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 D )为重要标准。

A、感情的逻辑 B、正规的程序

C、科学的理念 D.效率的逻辑

15.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 A )组织形式。

A、最有效和合理的 B、最符合需要的

C、最经济和合理的 D.最先进科学的

16.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被称为( C )。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D.经验学派

17.战略管理的核心是( D )。

A.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进行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

B.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4

C.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进行价值观的培养

D.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

二、判断并改正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有共同劳动就有管理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复杂性。(×)复杂性改成实践性

3.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静态的协作过程。(×)静态的协作改成动态的协调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做出决策,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作出决策改成达到组织目标

5.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计划改成决策

6.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基础。(×)基础改成标准

7.管理的各种功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要通过管理的功能发挥作用。(√)

8.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5

结构改成部门

9.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加上组织活动

10.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决策改成计划

11.奖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奖励改成激励

12.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控制与协调。(×) 控制与协调改成管理

13.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只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14.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个人感情关系的一种结构。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 感情改成理性

15.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16.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改成增强企业竞争力

17.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

6

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改成一般

18.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改成《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19.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产生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形成了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改成非正式组织

20.彼得·圣吉教授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原因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不同。(×)行为改成心智

第二章 计划

一.单项选择

1.狭义的计划指的是( B )。

A.执行计划 B.制定计划 C.计划准备 D.检查计划

2.涉及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的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计划工作的普遍存在 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

7

C.计划是一种无意识形态 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3.基本建设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属于( B )计划。

A.综合 B.专项 C.生产 D.财务

4.( D )也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A.政策 B.目标 C.规则 D.预算

5.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C )。

A、组织 B、决策 C、预测 D.领导

6.战略性计划一般由( B )负责制定。

A、董事会 B、高层管理人员 C、中层管理人员 D.基层管理人员

7.公司政策规定工作人员享有假期,为实施这项政策公司编制了度假时间表,制订了假期工资率、支付办法,以及申请度假的详细说明,这属于( B )。

A、规划 B、程序 C、策略 D.规则

8.年度计划一般属于( D )计划。

A、生产 B、长期 C、中期 D.短期

8

9.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的是( D )。

A、泰罗 B、梅奥 C、赫伯特·西蒙 D、彼得·德鲁克

10.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单纯强调利润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他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 C )。

A、技术创新 B、信誉至上 C、创造顾客 D、质量优良

11.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 B )原则。

A、现实性 B、可行性 C、程序性 D、权变性

1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以下哪种作法是不对的?( C )。

A、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

B、把目标控制在五个以内

C、目标期限应以长期目标为主

D、期限适中

13.一些学者提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人们只能得到( B )。

9

A、适当利润 B、满意利润 C、最大利润 D、理想利润

14.通过对目标变迁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 C )是成功管理的直观标志,也是企业的永恒追求。

A、创造利润 B、成功决策 C、企业长寿 D、最大利润

15.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 )的企业目标日益普及。

A、利润目标 B、顾客之上

C、融入社会责任 D、满意利润

16.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 D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 B、短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长期目标

17.管理学家( D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提出:工作成果=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

A、E·C·施勒 B、彼德·德鲁克

C、D·麦格雷戈 D、R·利克特

18.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 C )。

10

A.德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二.判断正误

1.计划是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一定时期内具体任务的安排,他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程序是思想的指南。(×) 思想改成行动

3.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做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所以,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应该考虑包括计划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和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4.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政策必须保持灵活性和及时性。(×)灵活性和及时性改成一贯性和完整性

5.程序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程序改成规则

6.长期计划往往是战略性计划,它规定组织在较长时期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和步骤。(√)

7.网络计划技术法就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求解最优方案的计划方法。(×) 网络计划技术法改成线性规划方法

8.依据权变原则,企业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比较看来,企业

11

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针对性。 (×)针对性改成灵活性

9.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实际绩效的标准。 (√)

10.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利润改成顾客

11.目标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统一起来

12.R·利克特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他提出:工作目标=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工作目标改成工作成果

13.从形式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

14.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经理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整体,企业经理既是“作曲家”也是“指挥家”。(√)

15.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效益改成能力

16.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企业改成自己

12

17.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企业的中长期目标。(×) 短期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

18.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最早将其应用到管理之中的企业,也是在美国。(×)也是在美国改成在日本

第三章 决策

一.单项选择

1.某企业试图改变其经营方向,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属于( A )。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业务决策 D、程序化决策

2.该项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和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其方法和步骤也难以程序化和标准化,这项决策就是( D )。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程序化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3.业务决策中,例如生产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等诸如此类的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属于( B )。

A、日常管理决策 B、程序化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13

4.在确定决策目标时,要注意把目标建立在( C )的基础上。

A、需要 B、可能 C、需要和可能 D、必要的利润

5.例外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这类决策又称为( D )。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战略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6.假如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但每个方案执行后可能出现几种结果,方案的选择由概率决定。那么,这种决策属于( A )决策。

A、风险型 B、不确定型 C、确定型 D、非程序化决策

7.决策程序的首要环节是( C )。

A、确定决策原则 B、确定决策方法

C、确定决策目标 D、拟定可行方案

8.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2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元,每台售价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产量是( D )。

A、400台 B、2000台 C、4000台 D、20000

14

二.判断正误

1.运用特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特尔菲法属定量决策。(×)定量改成定性

2.没有目标,就没有决策。(√)

3.战术决策是指属于日常活动中有关提高效率和效益、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决策,多为程序化决策。(×)战术改成定性

4.某企业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14万元,单位售价2200元,单位可变成本1000元,若企业目标利润为10万元,则企业应完成的经销量为100万件。(×)100万件改成200件

5.当一个决策方案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可能状态,每一种状态都以一定的可能性出现,并对应特定的结果时,这种已知方案的各种可能状态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决策,可以采用盈亏平衡点法。 (×)盈亏平衡点法改成决策树法

6.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 科学性改成可行性

7.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由企业高层领导制订。 (×)高层改成中层

8.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就是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改成程序化

15

第四章 组织

一.单项选择

1.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 B )。

A、韦伯 B、巴纳德 C、厄威克 D、古利克

2.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 A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 D )。

A、权责利关系 B、一项管理职能

C、分工合作关系 D、实现企业目标

4.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 D A、结构等级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D、正式组织

16

5.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D )的模式。

A、集权 B、授权 C、均权 D、分权

6.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7.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 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A )的特点。

A、集权 B、分权 C、均权 D、授权

8.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均权管理 B、分权管理 C、集权管理 D、不确定

9.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A )组织形式。

17

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D、不确定

10.各种标准化制度,例会制度,现场办公等属于( C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1.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B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2.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D、运行保障设计

13.( C )即M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B、控股型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矩阵制组织结构

18

14.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比较重要,影响面较大,则表明该组织的权力划分特征是( A )。

A、分权程度较高 B、集权程度较高

C、集权分权程度相当 D、不确定

15.(B )组织结构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展起来的,由铁路公司发展的高层管理方法和家族式企业发展的中层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

A、M型 B、U型 C、H型 D、矩阵制

16.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一般认为,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B )较为合适。

A、4人以下 B、4~8 C、8~10 D、10~15

二.判断正误

1.组织作为人的集合,就是简单的个人的加总。(×)就是改成不是

2.电影院的观众是拥有特定的共同目标的群体,所以,他们是一个组织。(×)他们之间没有分工协作

3.组织的动态的管理学含义是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 (×)动态改成静态

19

4.企业组织中,一些有共同情感和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小团体被称作协作组织。(×)协作组织改成非正式组织

5.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越大改成越小

6.企业在确定其上下级权力划分时,应考虑的因素之一是企业产品种类的多少,专业化生产企业,比如汽车制造等,由于规模较大,一般应采用分权模式。(×)分权改成集权

7.当外部环境处于剧烈变化状态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临时性的部门、通畅的信息传递、分权程度的提高,发挥员工的潜力,减少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8.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对领导意图能很好领会,则适合采取集权管理。(√)

9.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技术权力要求分散,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

10.组织结构的具体模式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直线制和事业部制。(×) 直线制改成直线职能制

11.管理层次的增加必将导致管理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所以应尽量减少管理层次。(√)

12.究竟采取扁平型或是高层型组织结构,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的大小和组织领导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等因素。因为在管理幅度不变时,组织规模与管理层次成正比。规模大,层次多,则呈高层型结构;反之亦然。(√)

20

第五章 人事

一.单项选择

1.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 D )。

A、财力资源 B、文化资源

C、物力资源 D、人力资源

2.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 )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贤 D、因事择人

3.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A )。

A、非结构式面谈 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D、即席发言

4.考评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主要通过向(A )获取信息。

A、关系部门 B、上级部门

21

C、下属部门 D、主要领导

5.将考评问题分级分类列表,发放给被调查者并要求填好后送回,由考评小组进行数据综合的考评测验方法是( D)。

A、专家评估法 B、排队法 C、目标考评法 D、问卷法

6.在管理人员选聘过程中,为防止“彼德现象”发生,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A )。

A、临时职务 B、职务轮换

C、委以助手职务 D、角色扮演

二.判断正误

1.采用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外部改成内部

2.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资源协调和管理,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没有必要改成必须

3.在管理人员考评时,由上级人员填写的考评表主要是考核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 (×)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改成理解能力和组织执行能力

4.管理人员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冷静的处理好意外和突发事件。(√)

22

5.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不同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的职务。该方法能全面培养管理者的能力,就是管理人员培训方法中的职务培训。(×) 培训改成轮换

第六章 领导

一.单项选择

1.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构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A)。

A、品德、学识、能力、情感

B、品德、学识、能力、资历

C、品德、学识、资历、情感

D、品德、威信、能力、情感

2.领导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组织目标、行为结果等共同构成的内容体系,其中,领导行为的主体是(C )。

A、组织目标 B、行为结果 C、领导者 D、被领导者

3.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 C )。

A、决策权 B、组织权 C、指挥权 D、人事权

23

4.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 )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A、性格理论阶段 B、行为理论阶段

C、效用领导阶段 D、权变理论阶段

5.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D )。

A、不为法 B、糊涂法 C、缓冲法 D、转移法

6.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领导理论是( C )。

A、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B、管理系统理论

C、管理方格理论 D、情境领导理论

7.利克特和阿吉里斯提出的领导理论是( D )。

A、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B、情境领导理论

C、管理方格理论 D、管理系统理论

8.领导者有意分散领导权,给部属以极大的自由度,只是检查工作成果,不主动做指导除非部属有要求,这种领导类型属于(C )。

24

A、专断型领导 B、民主型领导

C、自由型领导 D、放任型领导

9.在“独裁式”的领导方式到极度民主化“放任式”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许多种领导方式,哪种方式好与不好,关键取决于各种客观因素,这种观点是(A )的观点。

A、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B、随机制宜理论

C、管理方格理论 D、情境领导理论

10.‘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B )领导方式对生产和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关心,却很少关心人的情绪,属于任务式领导。

A、1-1型 B、9-1型 C、1-9型 D、5-5型

二.判断正误

1.按领导权力控制程度,可以把领导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和授权型领导。(×)授权型改成均权型

2.菲德勒的环境三维因素包括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

3.分权型领导方式主张分工负责、分层负责,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分权型改成均权型

25

4.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帅才”应该多一些,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能力。(×)帅才改成将才

5.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第七章 激励

一.单项选择

1.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D )。

A、抑制 B、紧张 C、防范 D、挫折

2.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的研究,按时计酬的职工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的能力可发挥到(C )。

A、60%—70% B、70%--80%

C、80%--90% D、90%以上

3.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A )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需要因素

26

4.根据佛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式,一般说来,效价越高,期望值越大,激励的水平就越(A )。

A、高 B、低 C、一般 D、不能确定

5.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C )。

A、自然消退 B、惩罚 C、消极强化 D、积极强化

6.成就需要理论一般适用于(C )的研究。

A、普通员工 B、技术人员 C、主管人员 D、基层管理人员

二.判断正误

1.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一般职员改成主管人员

2.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于196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来的。(×)《动机与人格》改成《工作于激励》

3.在物质激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金钱是惟一能激励人的力量。(×)金钱是不可忽视的激励因素

4.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不能起到改成能起到

27

5.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第八章 控制

一.单项选择

1.能够有效地监督组织各项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发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这一管理环节是( C )。

A.领导 B.组织 C.控制 D.协调

2.以下列举了现场控制必备的条件,除了( D )项。

A.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B.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

C.适当的授权 D.部门的明确划分

3.即时控制通常又被称作(D )。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作业控制 D.现场控制

4.在集中控制中,信息处理、偏差检测、纠偏措施的拟定等都是由(A )统一完成的。

28

A.控制中心 B.最高决策层

C.中级管理层 D.监督机构

5.将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这就是(A )。

A.分散控制 B.分层控制

C.集中控制 D.内部控制

6.控制活动过程中,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实施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B )主要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A.高层管理人员 B.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

C.重点部门管理人员 D.科研部门管理人员

7.一个组织的全部行为活动构成控制的( B)。

A.目的 B.客体 C.媒体 D.主体

8.控制系统是指由(D )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A.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载体 B.控制实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29

C.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目的 D.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9.控制应当从实际目标出发,采用各种控制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不能过分依赖正规的控制方式,也要采用一些能随机应变的控制方式和方法。这就是控制的(B )。

A.随机性原则 B.灵活性原则

C.多变性原则 D.弹性原则

10.制定控制标准的时候,要注意把标准变成定量指标,这才符合制定控制标准的(A 要求。

A.可检验性 B.可操作性 C.应用性 D.可行性

11.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的涵义就是指(B )。

A.产品质量 B.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C.工作质量 D.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12.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

A.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B.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30

C.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产品

D.产品达到国家计划规定的质量标准

13.全员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A )完成的。

A.质量小组 B.技术小组

C.检测小组 D.临时小组

14.QC小组的概念是由( C )管理专家提出的。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15.以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就是预算。它具有(A )的特点。

A.计划性、预测性和控制性 B.计划性、预测性和时间性

C.实践性、预测性和时间性 D.计划性、预测性和监督性

16.财政收支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几乎没有变动余地,这种预算属于( B A.弹性预算 B.刚性预算

C.收入预算 D.支出预算

31

。)

17.零基预算法是由( C )提出来的。

A.中国人 B.日本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18.成本控制的直接对象是( B )。

A.管理者 B.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开支

C.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 D.成本控制者

19.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是管理过程中的( D )。

A.作业层 B.物 C.财 D.人

20.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有多种,假如以企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确定的各项劳动定额、消耗定额为基础来制定目标成本,这种方法属于( A )。

A.定额法 B.劳动定额法 C.计划法 D.历史成本法

二.判断正误

1.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就是控制。(√)

2.前馈控制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面对面进行的控制活动。(×)前馈改成现场

32

3.一般来说,集中控制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组织。(×)较大改成较小

4.分层控制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整体一致性。 (×)分层改成集中

5.有效的控制只能针对关键项目,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和重点进行局部的和重点的控制,这就是控制的目标原则。 (×)目标原则改成重点原则

6.坚持控制的经济性原则,一要有选择地实行控制;二要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

7.有效的控制系统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即制定标准、衡量工作绩效和分析偏差。(√)

8.产品的核心是物品的有用性,凡是影响产品货币价值的各种性能,都是产品的质量或者质量特征。(×) 货币价值改成使用价值

9.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为生产理想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 理想产品改成合格产品

10.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主要人员参与和主要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人员和主要过程改成全员和全过程

11.预算是未来需要达到的工作指标数值,也是组织中涉及收入支出活动的一种数量化标准,这就是预算的控制性特点。(√)

12.一般来说,弹性预算控制性较强,但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且不利于发挥执行人的积极性。(×)弹性改成刚性

33

13.零基预算是将前一时期预算水平作为下一时期预算编制的影响因素加以考虑。(×)零基改成传统

14.成本控制本质上是要实现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目标,促使各个部门在明确成本责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以增强管理者的成本意识、提高成本效率。(√)

第九章 协调

一.单项选择

1.协调最基本的手段就是( A )。

A.加强信息沟通 B.制定规章制度

C.强调组织纪律 D.运用组织的凝聚力

2.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这就是( B)。

A.管理 B.协调 C.组织 D.指挥

3.为保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以促进组织总目标的实现,管理者的协调工作必须围绕总目标进行。从此意义上讲,实现组织分工与协作的有效工具是(C )。

A.制定计划 B.加强沟通

34

C.目标管理 D.明确责任

4.对生产要素进行协调的主要工具是(C )。

A.会议 B.制定工作程序

C.计划 D.原材料供应制度

5.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 D)。

A.正式途径内的关系 B.工作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C.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D.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6.20世纪40年代以前,管理学界对冲突的认识是这样的:(B A.冲突具有二重性 B.冲突对组织是不利的

C.冲突具有有利的一面 D.冲突对组织的影响很小

7.表现程度最激烈的冲突就是:( D)。

A.对抗 B.竞争 C.辩论 D.战斗

8.最简单的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就是( B )。

35

。)

A.强制解决 B.回避 C.妥协 D.合作

9.有了( B ),信息沟通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从而沟通更有效、更及时和更全面。

A.通畅的信息传递途径 B.现代管理信息系统

C.信息的传递与被理解 D.信息的及时传递

二.判断正误

1.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就是管理的领导职能。(×)领导改成协调

2.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协调关系。(√)

3.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组织内以及组织与外部各种关系而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协调的主要依据。(×) 以及组织与外部改成各种关系

4.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是重要的外部关系,良好的股东关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外部改成内部

5.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组织改成协调

36

6.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是不可避免的

7.两个企业为争夺同一个市场而在价格、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冲突属于竞争,此时对抗双方的行为都缺乏理性控制。(√)

8.没有冲突或冲突太多都属于破坏性冲突,最终导致组织绩效低下。(√)

9.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10.信息源、要传递的信息和信息接受者是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