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2021-09-09 来源:爱问旅游网
德育与思政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5月下 总第137期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姚娇娇

摘要:本文采用控制源量表、外显利他问卷和内隐联结测验(IAT)对湖州师范学院87名大学生的内外归因和利他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源与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与内隐利他行为关系不显著。内控者比外控者的外显利他行为更明显。

关键词:心理控制源;外显利他;内隐利他

作者简介:姚娇娇(1987-),女,浙江桐乡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浙江 湖州 313000)

利他指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既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个体自我的发展。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个体的归因不同是由于个体过去经验、思想方法乃至世界观的不同所致。

目前,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很少,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利他的现实意义,但在利他成份和影响变量的研究上尚显薄弱。此外,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只有移情、道德推理理论。归因与利他主义行为的关系也相当紧密。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归因与相应的行为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有研究表明,归因与对他人情绪的推理若要导致利他主义行为,需要特定的社会认知技能,即对有关的情绪线索或过程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Bartal认为

[2]

自我归因是儿童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原因。迄今,关于利他行

[1]

外显利他行为问卷根据香港中文大学马庆强博士编制的利他取向量表进行适当修改,以更适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共包括10个题目。问卷正题以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利他行为越明显。

3.研究程序

(1)实验准备及程序:要求被试根据近两个月的情况进行回答。首先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比较“目标—属性”相容反应与“目标—属性”不相容反应的反应时差异,观察是否产生内隐联结启动。采用Greenwold(2001)七步范式。 被试首先阅读计算机屏幕上的指导语,明白实验要求后点击“开始”。计算机将自动记录每一步反应的反应时和对错情况。

(2)问卷施测:要求被试在完成利他内隐测验后配套完成外显利他问卷和控制源量表,个别施测。时间一般为20~25分钟。

(3)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Greenwald的建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反应时大于3000ms的以3000ms计,小于300ms的以300ms计,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予以剔除。计算被试

[3]

在在二类任务上的反应时,错误反应的反应时不计算在内。

为与归因理论的研究在国内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是否存在内隐利他倾向及控制源对内隐和外显利他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方法1.被试

被试选取湖州师范学院学生87人,其中大一学生28人,大二学生31人,大三学生28人;男生46人,女生41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顺序组40名,逆序组47名,两组男女大致匹配。被选定被试具有正常的视力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测量工具

采用Rotter等人设计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得分范围在0(极端内控)到23(极端外控)之间。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

实验仪器为安装Windows XP的pc机。刺激材料用自编的VB程序呈现,程序步骤遵循Inquisit软件范式。内隐联想测验(IAT)所用材料共20个词,分为目标词和属性词两类。目标词包括“利他”和“非利他”词汇;属性词包括“自我”与“他人”词汇。为了得到敏感的目标词,实验前采用提名法搜集,统计得到提名次数最多的表示“利他”和“非利他”词汇各5个。属性词中包含5个用来描述“自我”的词汇以及5个用来描述“他人”的词汇。

实验中,相容和不相容反应时差值越大则说明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坚定,反之则越模糊。由于IAT所获得的数据呈正偏态,研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对数转换,在转换后的数据基础上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如多样本方差分析、独立样本、配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1.大学生内隐利他现象分析

为了解是否存在内隐利他现象,做以下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57名被试的IAT反应时

相容任务

Msd775.58171.306.620.26

不相容任务

msd1053.57256.136.920.29

差值m

278.010.30

sd177.170.16

反应时(毫秒)

对数值

对表1中目标词与属性词匹配的反应时和目标词与属性词不匹配的反应时进行比较,两者的反应时差异显著(t=2.897,df=85,P=0.005),这说明,反应时的统计分析均显示出显著

155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5月下 总第137期

德育与思政研究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源与内隐利他行为的交互不显著。内隐利他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过程,这受人的先验经验的影响,从习惯化到内化,主要是练习、联结的过程。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内控者和外控者在处世风格和生活态度上可能截然不同,但也不排除这样的情况,当一个紧急事故发生后,一些怨天尤人的外控者也挺身而出,而在平时的一些生活中,外控者所表现的的IAT效应。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结果为:大一(t=10.59,df=27,P=0.000)、大二(t=7.06,df=30,P=0.00)、大三(t=8.23,df=27,P=0.00)的IAT效应明显,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也存在内隐利他倾向。对男女大学生的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进行t的检验,结果为:男生(t=9.95,df=45, P=0.000)、女生(t=13.10,df=40, P=0.00),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即内隐利他行为存在于男女大学生中。综上对内隐利他现象的分析,本研究证实,大学生存在内隐利他倾向。

2.大学生外显利他现象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外显利他行为现象,对87名大学生的外显利他现象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87名大学生外显利他现象

msdn男

34.495.54646女35.865.56141总数

34.93

5.548

87

从表2可得,男、女生外显利他倾向得分比较接近,且波动不大,都集中在总体平均数附近。并且外显利他倾向的得分都集中在35分左右,分数较高,说明大学生自评利他行为较多。

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内隐利他现象及外显利他现象的分析87名大学生的控制源得分为11.26±1.24,总体偏内控。以平均分为分界线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为探讨不同控制源大学生的利他倾向情况,做关于利他倾向与控制源的t检验和F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归因方式和不同利他倾向的分析

变量

内控组(n=47)外控组(n=40)Ft内隐利他0.32±0.180.28±0.142.981.19外显利他

37.87±2.99

34.22±36.24

9.53

2.88*

从表3可见,内控组和外控组对内隐利他倾向的影响不明显,但控制源对外显利他行为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内控组比外控组外显利他得分高。

三、讨论

1.内隐利他行为与心理控制源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利他行为部分是由人类本能派生出来的,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4]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表现出具有自动化特征,个体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差异极其显著,且男女被试都表现出这一倾向性。Bargh,J.A. & Pietromonaco,P(1982)曾指出,个体力图以某种行为获得某种目标的多次重复,可以导致个体该行为的自动化和习惯化。由于个体行为习惯化以后,环境中相关线索会导致个体前意识的自动化心理活动过程,且这一过程不需要个体的意识性监控。研究认为,利他作为人格本质的一部分,通过生活事件的习惯和适应,把这种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从而使利他行为表现出自动化的特征。此外,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认知因素等,利他的内隐倾向不能够在现实中有效地表现出来。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发现,某些利他行为有些出人意外。这可能源于某些情境激活了个体的内隐利他联结网络,导致其做出利他行为。

156利他行为就不是那么明显。这可能源于危险的情境激活了个体的内隐利他联结网络,导致其做出利他行为。而这种内隐的利他联结与他自身的归因方式可能关系并不大,而与情境的紧急性密切相关。此外,人的无意识形态似本能,不能从外部表现推论到内隐机制。所以,即使外部归因方式不同,个性也相异,但对内隐心理影响不大。

2.外显行为与心理控制源分析

本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与外显利他行为的交互作用显著;同时,内控者较外控者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倾向。与外控型学生相比,内控型学生相信自己应对事件结果负责,即个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是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外控者认为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所影响,如运气、社会背景、其他人。此外,与外控型学生相比,内控型学生较不相信机遇和运气,不怨天尤人,表现出良好的处事心态,容易获得同辈和长辈的好感、

赞许。

[5]

他们把事件的发生都习惯与自己联系,认为行为结果的产生取决于自己的行动。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做出的。此时,外控者若实施援助就可能迫于环境的压力,因为他们更多地把行为结果归位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会使他们在知觉一个求助情境时,会认为即使自己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因而这会大大减少他们的利他行为。此外,内控型学生认为应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并体验较高的正性情感。一般情况下,个体在心情愉悦时较情绪低落时更易做出利他行为。此外,人的行为还受社会期望的影响。目前较多理论都认为,内归因者具有较大的成就感,具有较高的幸福感;由此,社会和其本身对自己的期望也相对较高,而对外归因者相比可能较低。从这些因素出发,内控者比外控者实行利他行为更多。

四、结论

大学生存在内隐利他行为;控制源与外显利他行为的交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内控者表现较高的外显利他行为。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7-339.[2]Bar-Tal,D.Altruistic motivation[J].Humboldt Journal of Social Relation,1986(13):3-14.

[3]陈启山,年承涛,温忠麟.印象整饰与内隐态度效应[J].心理科学,2005,28(3):634-635.

[4]Sober,E.What is evolutionary altruism[J].Canada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8,(14):75-99.

[5]代辉,李义安.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55-857.

(责任编辑:李彦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