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教案

2021-11-11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单元教学总目标

1、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美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并对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及美术作品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 2、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加深对美术创作相关知识的理解。

3、通过欣赏活动,学生能够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够谈论和交流关于美术创作、美术作品风格、美术作品意蕴等的体验与感受。

学习领域

欣赏 评述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分为2课,建议各用3课时完成教学。 分课教学目标

第1课 通过作品欣赏与分析,指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表述美术作品具有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与抽象风格,评述美术作品。

第2课 通过学习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论并交流诸如美术创作、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蕴等问题,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把握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概念,了解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从某个角度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综合把握美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并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能否表述自己对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的认识和理解。

2、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美术家并评析其作品的风格特征。

3、能否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哪些美术作品的哪些方面能够打动你、影响你和感染你。

4、能否通过网站下载美术家创作过程的资料(形象素材、草图、素描稿、成品)与同学们分享,以体验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经过编辑的有关美术创作、美术家、美术作品赏析等的多媒体资源,具有较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印刷图片等。

学具:个人收集的关于美术家与美术创作的背景、素材、草图及过程等资料。

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

欣赏 评述

”学习领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递进要求,本学

”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对

年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美术世界是艺术家“心的耕耘 美的创造

这一命题。

美术创作方面知识的认知,使学生通过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了解,理解美术作品本单元教材以美术概念和美术作品为线索,旨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认识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领会美术作品反映出的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感受。本单元包括2课内容。

第一课是《美术作品的产生》。本课对美术作品及美术创作有所定义和描述。对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有所归纳: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抽象风格。 教材从三个层面对美术创作进行表述,使学生通过概念理解结合作品分析去认识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在这里,概念仍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钥匙,描述和分析是欣赏美术作品的路径,讨论与评述是分享对美术作品的感受。重要的不是对相关概念的记忆,而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交流。

第2课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本课着重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与功能,从而对美术作品的功能有所界定:美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通过美术作品传达思想感情、艺术修养情趣意境,从而感染观者。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情节或主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从而起到认识和教育作用。本课对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有所表述。

本单元从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意蕴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美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第1课

一、 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或制作课件进行美术作品浏览。

2、针对一幅或多幅作品,用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与之相关的画家、主题、素材、草图等资料。

美术作品的产生

导入要点: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思考:美术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家想要表现什么二、 知识点讲授 1、艺术家的美术创作

(1)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美术作品蕴含着创作者的天赋、技能、修养和个性,是独特的创造性劳动。

美术创作是一种个体性劳动,它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美术创作中主题性绘画的个体性体现在:从选取素材、酝酿主题、构图到刻画形象等过程,都由艺术家一手操办,不能假手于旁人。在这个领域里,艺术家可以凸显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审美爱好,是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艺术家创作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截取和模仿,亦不是某种表现形式的照搬套用,而是按照艺术创作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包括观察、体验客观对象,审美意象的酝酿和形成以及艺术形象的物态化三个阶段,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正是郑板桥所谓的“中之竹——手中之竹

”。

眼中之竹——胸

美术创作要经历哪些过程?美术作品为什么能使观者感

动?你喜欢什么风格或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本单元美术欣赏的内容。

可从本单元图例中选择作品,分析其创作过程,展示其构思、立意、素材、草图、素描稿、完成作品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2)美术创作的源泉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经历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他们面对自然美景和动人形象会引发创作欲望;他们会把表现社会生活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创作使命;他们的理想、修养和个性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应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美术创作肯定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艺术家属于一定的民族、时代,其创作方式一定收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艺术家在从事美术创作时,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在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可以领悟到艺术家所表达的精神主题。

可以本单元相关作品为例,分析其主题思想、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分析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3)艺术家从构思到完成美术作品,大致要经历四个环节。

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等艺术创作活动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

料和艺术媒介,运用特定的艺术技巧和手法,将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呈现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由于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等的差异,不同门类艺术的传达方式也各自不同,形成其各自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在艺术传达过程中,需要艺术家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传达中,从而更好的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意象。

通过本单元课本上的作品或选择更多的图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独特的精神性活动,具有创造性、专业性,是一种反复锤炼、精益求精、充满艰辛的劳动过程,体现出艺术家的素养和技能。

2、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大致运用了再现性手法和表现性手法,形成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

通过作品分析,启发并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主要表现风格,使学生理解写实性风格的功能与特征、表现性风格的传统与魅力,抽象性风格的价值与意义。 三、 讨论与交流

可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或讨论相关问题: 你认为美术作品是怎样创作的?

美术作品怎样体现出艺术家的天赋、技能、修养和个性? 你喜欢的艺术家或美术作品有哪些?

你能举出更多的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事例吗?

你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说说你对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不同感受。

通过作品欣赏和分析,相互交流自己的视觉感受,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知。 四、 欣赏与评述

学生欣赏本单元教材提供的所有图片,教师以课件方式补充某些美术作品。 1、鼓励学生选择并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体验作品,理解“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社会生活是美术创作的丰富源泉”等知识。

2、启发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进而认识美术创作的基本特征。 3、鼓励学生选择并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就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引导学生依据美术创作的知识要点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求助与质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与学生分享。 五、拓展与活动

1、说说自己的美术创作过程。

2、如果举办班级美术展览,你们会用多种绘画风格创作作品吗?试试看! 六、互动评价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能表达出本课美术创作的某一知识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鼓励学生在讨论和评价过程中运用美术术语。 七、拓展欣赏

播放更多的教师准备的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视频或课件,加深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感受。 八、课堂小结

1、本课学习主题为“美术作品的产生”,涉及到美术创作、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丰富源泉、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等基础知识。

2、基于本课主题,对课文中的美术作品进行了讨论、交流与欣赏。 3、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美术作品,表述对美术创作的体验和对美术作品风格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认识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领会美术作品反映出的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感受。

第2课时 第1课

一、 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或制作课件进行美术作品浏览。

2、针对一幅或多幅作品,用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与之相关的画家、主题、素材、草图等资料。 导入要点: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思考:美术作品是怎

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家想要表现什么欣赏的内容。

美术创作要经历哪些过程?美术作品为

什么能使观者感动?你喜欢什么风格或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本单元美术

美术作品的产生

二、 知识点讲授 《艰苦岁月》

这件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个满脸稚气的十一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当时就被这件作品深深感染了…… 向日葵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

摩尔的母与子

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将古典雕塑的造型和现代主义的风格融合在一起,既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色彩,又渗透着表现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因素,形成独特的雕塑艺术风格。

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描绘的是关中的山林雪景。大雪初止,群峰耸立,寒林馥郁。山径、木桥、村舍万籁俱寂。前景群树,姿态矫健,为天寒地冻的冬景,平添几许生气。从前景的寒林纵向推进,到半山腰白雪盖顶的庙宇,再往上便是拔地而起的高耸山峰。在烟云的笼罩下,雄伟主峰两侧隐现的村庄、僻径、山峦以及飘渺的远处群峰,使画作的气象幽静深邃。想象置身木桥之上,仰望巍巍主峰,浩瀚苍穹,人在其中有如微尘;放眼右侧,一旁辅山则是云霭氤氲,宁静神秘,纵深看去,数不清有几重山峦溪谷。

惊叹画中的意境,烟雾朦胧中含有浩然气势,浓墨深厚处境界浩淼,淡然处

清澈透亮。北宋画论要求山水画达到「可观、可居、可游」的境界,观者看画如身处真山实水,会有徜徉其中,甚至筑居其间的感受。置身《雪景寒林图》之前,观者感受的不是丘壑的营造、或是技法的精妙,只是单纯的如临其境的震撼与喜悦。范宽的笔法质朴真实、笔力浑厚老健,尤以「雨点皴」著称

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

罗丹在雕塑该雕像时发生的故事。在雕塑进行到后期的时候,虽几经修改,他心中还是不很踏实。他的学生和助手(后来也是世界著名雕塑家)布德尔来到工作室,看了当时是双手放在身前的雕像后感叹到,老师,这双手雕得无与伦比,仅仅凭这双手,就一定会流芳百世了!可罗丹听了以后,却逐渐皱起了眉头,沉思了一会,快步拿起木锤,用力把那流芳百世的双手给砸掉了!最后的定稿,就是现在看到的把身体全部裹在睡衣里的巴尔扎克像。罗丹毅然去掉所有不应出现的细节,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宽大的脑门里充满的智慧的头部。就这样,一座伟大的雕塑诞生了!

红蓼白鹅图

红蓼它生命力旺盛;它不择地土;它重在子实;它能在漫山遍野地生长,到处充盈着社会的和谐、安宁。

红蓼白鹅图表现一只白鹅在红蓼花下陂畔,安闲的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鹅这一 神气的表现有显著的人格化的意义,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现。

此图写红蓼一枝离坡高起。画折叶反正,翻折得势,用粉染瓴,笔意精工之至。白鹅静卧岸边,引颈回眸,造型上健壮肥硕,全画面无论白鹅、蓼花的枝干、叶均用细线双钩、坡岸、水纹钩皴与之笔韵一致,且用淡墨汁绿等层层宣染,精工而丰富,整幅画面意境清旷,幽远辽阔,一派深秋的肃杀气氛,借单纯的物象传出,充分说明这是一张言简意赅的传神妙品

潘天寿 《露气》 1958 130×154cm 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画面左上方以题识形成一长方形结构并钤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该画并未渲染露气,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点出了清露弥漫的气氛。

加莱义民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格尔尼卡

运用象征性手法表现出悲剧气氛. 构图:松散零乱,象轰炸后支离破碎的景象.

色彩:黑、白与灰色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烘托出悲惨的气氛. 方法:抽象与象征性相结合,表达作者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米拉公寓

米拉公寓又名采石场,位于街道转角,地面以上共六层(含屋顶层),这座建筑的墙面凸凹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线。建筑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布满孔洞的岩体,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米拉公寓的阳台栏杆由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如同挂在岩体上的一簇簇杂乱的海草。米拉公寓的平面布置也不同一般,墙线曲折弯扭,房间的平面形状也几乎全是的作品”。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 Potala Palace)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离方遁圆

,没有一处是方正的矩形。

他认为,那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自治区省会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13层宫殿建筑,高110米,海拔3750米以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全建筑倚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时,它也是拉萨的重要标志。

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里,收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工艺品,同时也珍存着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遗产。它的宫殿布局、土木工程、金属冶炼、绘画、雕刻等方面均闻名于世,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满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艺和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

布达拉宫这座矗立在拉萨市玛布日山上的雪域宫殿,就是整个雪域高原的灯塔,在拉萨和藏地的任何角落,人们虔诚叩拜合拢的手掌永远指向她。

第3课时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本课进行美术作品“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这一主题的讨论。这节课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蕴。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一、 情景导入

以类似《开国大典》《黄河颂》等革命题材、社会主义建设题材、改革开放发展题材等美术作品课件、视频为先导,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打动我们?哪些美术作品使我们过目不忘?美术作品的功能有哪些? 二、 知识点讲授

1、美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美术的形态多样,性能各异。美术作品一般是迂回曲折地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染。

美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真、善、美品质契合一致,“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但在实际中美术作品都以审美实现其效用,因为,没有美感的作品很少有超越于理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而以审美陶冶和怡情养性为内容的美术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理性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艺术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视觉信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加工,又经过一系列的创作实践,把形象信息变成具有心理效应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会使观者产生相应心理效应,这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美术功能。

以本课作品为例,介绍分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是怎样通过艺术形象阐发主题、创造审美形象、感染并影响观者的。

2、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艺术意蕴是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艺术家或创造出宁静和谐的优美意境,或表现出壮丽雄浑的崇高境界,都可使观者体味艺术意蕴,得到审美享受,提升精神境界。

美术作品中有着不同的真实性表现:

一是反应客观世界的真实,即再现的真实。艺术家基于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或逼真的描绘,从而以所塑造的艺术典型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通过艺术作品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等。

二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即表现的真实。美术作品是在对客观现实认识、理解、分析、取舍、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真实。表现性艺术真实地传达出艺术家的个性、思想、情感、审美趣味、艺术理想与文化修养等。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思想性,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境,可以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的玩味、无限的联想和认真的思索。丰富、深刻的艺术意蕴往往表现为深刻的哲理、独特的象征寓意等。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艺术创造用形象引导人们走向理想的境界。艺术家的美术创作,展现出不同的美好意境,感染着观者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观者的审美意识。

以本课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内蕴与形式美感。通过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与感受能力。 三、 讨论与交流

可从几个角度引导学生:

1、理解主题思想。作品传达出怎样的主题思想?你是如何通过作品感受或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的?

2、理解创作手法与风格。《加莱义民》与《格尔尼卡》的题材同为真实的历史事件,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两幅作品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3理解作品内蕴。用不同的词形容你对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四、 欣赏与评述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本中某件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能够运用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表述自己对艺术家和作品的理解。 能在欣赏中分享他人的感受。 五、 拓展与活动

学生可以呈现自己的作品,描述自己的美术创作经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美术作品欣赏的专题报告会,由学生制作课件,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他们对艺术家、对美术作品的独特理解。 六、 互动与评价

1、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3、鼓励学生从美术创作基础知识的角度表达对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理解。 七、 课堂小结

1、简单回顾本课所涉及到的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意蕴等有关美术创作的基础知识。

2、从学习态度上评价学生。 3、从学习效果上评价学生。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赏析美术作品,并交流体会,还可尝试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受力。 八、教学反思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思想性,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境,可以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的玩味、无限的联想和认真的思索。丰富、深刻的艺术意蕴往往表现为深刻的哲理、独特的象征寓意等。

以本课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内蕴与形式美感。通过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与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第1课 《色彩的魅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内容的一节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的美术课。计划1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及基

本知识,难点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色彩表现作品。

本设计中主要通过色彩运用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讲解色彩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

◆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络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色彩的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的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能够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评价他人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形成一定色彩知识概念和常识,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求知欲。

◆通过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与鉴赏,提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的热情,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拿出一盒水彩笔,做个小调查找几个同学选出他们心中能代表春、夏、秋、冬的画笔。 教师总结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色彩的基础知识。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千世界的色彩,共同感受世界的美好,领略色彩的神奇魅力 欣赏体会两幅作品

思考,学生发表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展开(5分钟)

研究与讨论一:

1、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感悟它们的美。

2、赏析美术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之美和主观情感的

播放幻灯片:教师展示一些色彩优美的摄影作品,同时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观看和欣赏作品,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边进行讲解和启发提问,用自然界美丽的色彩、实用性的美术色彩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绚丽多彩的领域中 学生回答问题,说出各种色彩,以及感受。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色彩知识了解的程度。了解学生欣赏的感受,让学生知道世界因为有了色彩而更加美好。色彩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深入(5分钟)

播放幻灯片:颜料中的色彩、色彩的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色彩对比、色彩对比的实验、 色彩的功能及色性

学生理解体会,并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调色实验,通过做连线题目的方式来了解色彩的功能及色性。 学生辨认平时最常用的颜料中的色彩,了解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对比色、色彩的功能及色性色彩在生活和作品中的运用等知识。 探究与发现二、:

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 1、互为类似色调的两幅图; 2、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 3、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 (四)、作业

1、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色相环(24色相),了解色彩的对比关系。

2、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也可以是其它的情感表达)。 (五)总结: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色彩学” 是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色彩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用色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第2课 《春天的畅想》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开发、丰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学科整合。以播放影视资料春天的生活景色为课堂引入,引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而《姑苏行》使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文学作品的朗诵,又让学生们领悟到春天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2.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1)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2)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能力;具备初步国画技能技巧的表现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过程中,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3.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学习,用情感来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画笔去描绘。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共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2.采用“引发情感(迎春)──发展认知(探春)──认知巩固(画春)──课后拓展(惜春)”为模式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并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尽可能地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艺术图片,加深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欣赏、分析、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

(2)通过参与欣赏和认知巩固,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揭示思维过程、赏析能力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情。

(3)生生互评、个人自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在认知巩固阶段,通过同学间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里面收集了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影视资料、文学作品及音乐、歌曲。它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色彩艳丽。它的使用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描绘春天的影视资料及文学作品的音像资料.中外造型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乐曲《蓝色多瑙河》、笛子《姑苏行》《太湖春》并纳入多媒体课件。这节课设计的内容亲切、自然,使学习的内容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学生更易接受。

2.学生准备自己摘录的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表现春天的艺术作品的图片及歌曲等,让学生在准备学具的过程中提前预习本课。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师生、生生间语言传递式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为主线,启发、讨论为手段,师生进行感知交流,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延伸,感情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第二阶段讲解绘画的表现手法时会出现障碍,因此设置读吴冠中的画,听音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的理解。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和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来完成: (一)引导阶段——迎春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生活景色,伴随着春的乐曲,将学生引入春的意境中。 屏幕展示课题《春天的畅想》 设问:春天有哪些活动? (二)发展认知阶段——探春 师: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美丽的春天? 诗歌、舞蹈、歌曲、绘画 1、欣赏文学作品文学家通过诗、词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2、播放《蓝色多瑙河》音乐家通过什么来表现春天:音乐家是通过乐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感受春天,了解春天。 设计思路 以情境引入课题,创设良好的情感基调,引发学生的生活感受。以适应审美心理的情感和愉悦性特征,为本课的展开作好铺垫 通过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影视资料、文学作品及音乐、歌曲。形象、直观、生动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扩展生答:清明扫墓、春游、植树、放风筝 看图片资料,体验感悟艺术家们歌颂的春天 倾听并参与演唱,曲的节奏、旋律、音调来表现春天。 3、绘画:比较照片《漓江》与国画《漓江》。 师总结自然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美是人化的自然美。 4、欣赏吴冠中的《春如线》和欣赏笛子独奏感受画家对江南美景描绘风格。 认识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复习具象与抽象。 欣赏作品辨别它是哪种表现形式。 (三)认知巩固阶段——画春 1、说一说眼中或心中的春天。 2、欣赏学生的作品 3、创作:教师示范步骤。多媒体出示作业要求。 以山水为主创作一幅小品。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多媒体出示作业要求) (1) 画面内容与表现方法(具象还是抽象)。 (3)画面中主要的形式线:S形曲线、水平线还是垂直线。 (3)学习破墨法;用对比色或同类色描绘。 (4)落款钤印。(有关春天的诗句。) 4、展示评价作品。 初步感受音乐美。 认识大自然的真实写照与国画创作。了解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 比较具象与抽象的绘画。 各抒己见 构思 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 展示作业并自我评价 说一说如何珍惜人生的春天。 学生的视野,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思考讨论,用语言描述想要表达的春天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的描绘心目中的春天。 通过互评、自评、点评等教学评价的设置,帮助学生完善创作构思。 引导学生用情感来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画笔去描绘,珍爱自己一生中的春天。 (四)课后拓展阶段——惜春 1、尝试根据一首诗、一首乐曲画出春的意境。 2、希望大家在表现美的同时,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生命。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你人生中的春季,用心挥洒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最美的人生。 七、课后反思

1.情景设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2.听音乐谈感受环节的设置,便于学生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自评、互评、点评的教学评价设置,宽松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敢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准,同学间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第三单元 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标志设计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了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标志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成功的标志设计作品,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过程,加深对标志设计中现代设计观念的渗透,逐步了解标志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能从学习活动中提高对标志设计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标志的学习,了解标志的作用、分类和艺术特点。

2.结合校园生活,设计学校、班级、运动会标志,在了解设计流程的基础上,基本掌 握标志设计的创意方法,并通过创作和交流,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标志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标志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校园、班级、运动会标志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启发教师活动 观看图形,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它们各代表了什么? 对标志有进一步的了解。 每组从收集的标志中,分析讨论标志设计的特点。 学生活动 以提问和直观的方式,导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肯定学生的调查结果,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标志设计的特点。 说明 一、猜猜看 (出示一组标志图形) 导入 问:同学们,你见过以下标志吗?能说出它们各 代表了什么? 问:什么是标志呢? 用一种图形和文字代表另一种事物的符号。 标志是象征性的视觉语言。它的特征是直 观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 中国的文字语言在历史上有着灿烂的光辉, 而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形符号在历史上也与文字语 言交相辉映,其历史的渊源可追溯到至少5000年 前的陶工印记。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以来,标志 设计的运用涉及社会的各方面,包括政府机构、 学校、学术团体、工商企业以及文体活动等,大到国徽、国旗,小到私人标志。 二、调查研究 从每组收集的标志中,大家分析一下,它 合作们在设计上的特点。 标志主要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 学习 两大类。它们的表现形态一般采用具象、抽象、 数字、文字、字母或综合的形式,设计上要求简 洁明了,通俗易懂。图形的表现形式,不受任何 语言、文字的限制,国际性较强。 三、分析标志的表现手法 1. 具象型标志 分析出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 讨论 标志中被心形图案衬托出白色图形,既是 一只手,又是一只鸟。心形图案在标志中象征爱 心、热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手在标志中象征具体 的帮助行为;鸟在标志中象征灵活的帮助和友好的志愿者。 2. 抽象型标志 出示“奥运会”标志 标徽是在1920年的安特卫普大会首次采用 的,五环象征世界五大洲(欧、亚、非、美、大 洋洲)的人民和平共处。 3. 汉字型标志 出示“永久”牌自行车标志 将牌名“永久”二字变体为自行车及骑车的 人,直接展示商标名称、商品的形态特征和使用 功能。 4. 字母型标志 出示“可口可乐”饮料标志 以流畅、圆润、飘舞的线条写出名称文字, 寓意可口可乐饮料是一种爽口、爽心,能使人焕发活力的饮料。 5. 数字型标志 出示“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专用标志 6. 综合型标志 出示“中国铁路”标志 问:你能从标志的图形中想到什么?能看出什么汉字? 联想火车机车车头与铁轨,以多意形态同时 传达了汉字“工人”,内涵丰富,形态简洁。虽然 创作于50年代,用当时的艺术标准衡量,已属佳 作。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一件具现代设计意识, 不可多得的典范性作品。 归纳: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认识了标志的 类别,但怎样区分设计的优劣,这需要有一种评判的标准,了解这些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 和设计标志。 四、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用四个字概括“简、准、奇、美” 1.“简”:(出示“联想”标志) 表现形式简练,形象清晰,容易辨认和记 忆,让人一看就明了。 学习掌握几种具体的标志设计的方法以及特点。 理解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在强调直观性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标志的表现手法,增强学生对标志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做铺垫。 结合具体实例,对标志设计的传达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加以阐释, 以“联”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L”构成反转 对称。标志形象引人注目,形象结构方中有圆, 以简约的形态关系,体现其丰富的蕴涵,即联想 意味着创造,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准”(出示“射击”标志) 传递信息明确。 以大家熟悉的射击动作表示射击运动项目,给人以准确的信息。 3.“奇”(出示“玛莎女子学校”标志) 形象独特,构思新颖。 玛莎女子学校的校徽,以拼音字母开头的 “M”作变形,处理成一名可爱、快乐的少女形象, 整个外形是少女的短发,又如翻开的书,给人很 深的印象。 4.“美”(出示“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 符号艺术美的规律。 此标志渗透了现代设计中的三个理念:人 文精神、本土文化及时代气息。给人突出的印 象,好像是一个人正在展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 目—太极拳,又像一个具有动感的五角星, 象征主办国的地位;它采用了我国民间的结绳 艺术的形象,把奥运五环巧妙地编织进去;那 流动的弧线和其中的“飞白”,充分展示了中国 书法艺术的神韵。图案简洁,信息量大,既富 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点。 归纳:一个好的标志必须是: 1.形象简洁明了,易识易记。 2.有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 3.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所以标志也被称为“视觉语言”。 欣赏五、欣赏标志: 欣赏各种不同的标1.日本植树节 作品 志设计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标志的造型有什么 特点?寓意是什么? 此标志形象生动有趣,可联想到树与鸟、树 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2.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问:猜猜看此标志是什么汉字,还可以从中看出 什么?有什么寓意? 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还可以看出两只交 叉的手,此标志表示用美术的方式进行人与人的 交流。 3.日本亚洲航空公司 使学生理解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在初步了解了标志的概念、表现手法和设计原则后,集中欣赏一组标志,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设计过程 互动 设计 尝试练习 评价 问:你能从图形中看出它与航空的关系吗? 机场的跑道和飞机起飞的速度感。 4.“迪斯尼乐园”标志(美国) 问:此标志以什么形象作为标志?给人以什么感觉? 用著名的米老鼠的形象作为标志,采用了 拟人的手法,给人以开朗、幽默的感觉。 六、2008年北京奥运标志的设计思路流程 1.设计信息的收集:中国、北京、奥运会。 2.设计元素的综合分析:民族、文化、运动。 3.设计图形的确立:篆刻、“龙”、“京”、武术。 4.设计信息的准确传达:整合。 2008年北京奥运标志,设计师站在民族文化的角度,把代表中国文化的篆刻艺术运用在设计作品中,充分肯定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艺术观点。 为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会徽设计一下: 标志以代表第九届“9”字构成动感跑道和体育场,以代表全国运动会简称“CS”组成燃源圣火和起舞火凤凰,红蓝绿橙代表运动会多姿多彩,整个图案具有运动感、速度感的现代表现形式,体现中国跨入新世纪的运动盛会。 七、动动手 同学们可采用以上任何一种制作方法,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设计前,请思考和讨论班级特色。 总结: 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社会功能。 以上我们欣赏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作品,对标志的作用和设计原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尝试设计了一个标志,这对我们动脑、动手设计标志奠定了一个基础,希望大家从这节课以后,就开始注意观察、收集素材,构思一个标志,表现方法不限,下一节课我们将运用形状和色彩将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 评估: 1.设计意念是否具有原创性,同时能表达班级 的运动会特点。50% 2.设计的构思是否有步骤及清楚发展。 20% 3.设计技巧。例如点、线、面、色彩的安排与 理解标志设计的过程。 尝试用语言进行设计构思。 采用一种制作方法,自己设计一个标志。 自评与互评。 加强理解标志的设计思路流程。 通过这个过程让同学用语言进行简单的设计构思。 鼓励学生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班级标志设计,在实践的环节中体认本课内容,并增强实践能力。 通过评估活动,增加学生的批评与反思能力,加深对配合。 20% 4.设计的用心程度。 10%

本课学习的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