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28 来源:
目 录
前言 „„„„„„„„„„„„„„„„„„„„„„„„„„ 3 一、肇庆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5 (一)产业发展现状„„„„„„„„„„„„„„„„„„„„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9
二、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0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四、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14 (一)产业定位„„„„„„„„„„„„„„„„„„„„„ 14 (二)发展目标„„„„„„„„„„„„„„„„„„„„„ 17
五、产业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20 (一)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20 (二)积极壮大先进制造业„„„„„„„„„„„„„„„„ 20 (三)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1 (四)着力发展能源和信息产业„„„„„„„„„„„„„„ 23 (五)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24 (六)不断优化现代农业„„„„„„„„„„„„„„„„„ 25 (七)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25
六、产业空间布局„„„„„„„„„„„„„„„„„„„„ 26
(一)中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27 (二)山区县产业空间布局„„„„„„„„„„„„„„„„ 30
七、重大项目及重要产业基地布局„„„„„„„„„„„„„ 32 (一)现代服务业„„„„„„„„„„„„„„„„„„„„ 32 (二)传统优势产业„„„„„„„„„„„„„„„„„„„ 34 (三)先进制造业„„„„„„„„„„„„„„„„„„„„ 35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35 (五)现代农业„„„„„„„„„„„„„„„„„„„„„ 36 (六)高新园区和工业园区„„„„„„„„„„„„„„„„ 36
八、推进措施„„„„„„„„„„„„„„„„„„„„„„ 37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38 (二)制定产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 38 (三)加快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39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40 (五)节约集约用地,保障产业空间需求„„„„„„„„„„ 41 (六)构建产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41 (七)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42 (八)加强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 43
前 言
编制肇庆市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双转移”战略,全力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着力实施“五大战略”(即工业主导战略、重大项目带动
战略、三产旺市战略、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发展“四大经济”(即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港口物流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尽快实现 GDP超千亿元目标、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珠三角城市,把肇庆建设成为未来广东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能够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打造广佛肇经济圈的战略部署,以及构建“大肇庆”发展新格局的要求,肇庆市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既要充分重视全市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趋势,提高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又要充分重视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特别是广佛地区的产业对接,在突出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尽快融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体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产业空间布局,以经济发展中心区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积极建设城市轨道经济带,优化提升西江经济带,促进发展绥江经济带。
本规划的依据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中共肇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意见》、《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共肇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肇庆市发改局<关于肇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肇庆市经贸局<肇庆市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布局规划(2009-2020)》调研报告>》、《肇庆市经贸局<肇庆市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布局规划(2009-2020)
调研报告>》、《肇庆市农业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方案》、《肇庆市科技局<肇庆市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等编制。
一、肇庆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肇庆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采取有力措施突出发展工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外源型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推动肇庆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2年到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93.66亿元增加到846.34亿元,年均增速达14.8%;人均生产总值由8401元增加到22008元,已超3000美元水平,年均增长12.5%;其中2006年至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其中,2009年第一产业增长5.0%;第二产业增长19.7%;第三产业增长12.7%。三大产业结构优化为19.5:36.6:43.9。2002年到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7.57亿元增加到462.77亿元,年均增长24.9%。其中,2006年到2009年,年均增速为28.7%。重大项目数量规模不断扩大。2006至2009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数量分别为72项、82项、85项、93项,年度投资计划分别为75.2亿元、75.8亿元、93.8亿元、135.2亿元,连续四年市重点项目的数量、年度计划投资、完成投资都逐年增加,并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002年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7.64亿元增加到1182.02亿元,突破了千亿大关,年均增长28.8%;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7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增幅全省排名第三。工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建立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民营科技园、1个省级工业园、
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29个产业集聚基地,已初步形成了金属加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和林产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和建筑材料、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及造纸三大优势产业,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5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初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品180多个;全市已组建了40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市级25家,建立了2个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2家和11家。全市专利申请量551项,比上年增长31.5%,其中授权量269项,增长22.3%;发明专利申请量100项,年发明专利申请量25.75件/百万人口,增长21.95%;新增广东省著名商标10件,增长66.7%,风华高科公司的“FH”商标和星湖科技公司的“星湖”商标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工业企业拥有名牌名标86个。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有5家企业7个工程项目别评为全省“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生态环保建设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下降4.8%,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和各县(市、区)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一县一厂”的目标。 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港口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房地产、文化、教育、信息服务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2009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4%。港口物流经济发展加快,肇庆港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1124万吨和34.6万标准箱。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568.31亿元,比年初增长51.9%,存贷比为61.7%。旅游业持续畅旺,积极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市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603.21万人次,旅游收入79.46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0.8%,肇庆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肇庆千里旅游画廊”成为“中国十大生态休闲基地”。商贸流通业效益明显,城乡消费大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71亿元,增长19.2%,全市建立了沃尔玛、大润发、广州百货、好世界、新一佳、时代广场、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昌大昌等一批大型零售超
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83.7%和112.7%。文化产业逐步形成特色,端砚特色文化产业园、古宋城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大力开展无线城市建设,构建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2009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48.2%。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一园多点、一线多校”的发展格局。目前,已有40所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人数近12万人,年培训能力达30多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高达99%以上。
4、农业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基地,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呈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态势。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72.94亿元,同比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91.23元,增长7.1%;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投资兴建。已经建成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达15个,覆盖面积达50万亩。西江北岸优质水果产业带项目和怀集梁村平原优质粮食基地项目不断发展。主要农产品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列,其中,柑桔、淡水养殖、畜牧业、粮食和蔬菜等在五大农业产业在全省居于重要位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44家,已有农业龙头企业111家,带动22.54万农户户均增收2016元。目前,全市有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8个,市级技术创新专业镇34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5家,技术创新专业镇已成为肇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借《规划纲要》的东风,全力推进广肇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贵广铁路肇庆段、南广铁路肇庆段、二广高速怀集至三水段、珠三角外环高速肇庆至江门段、国道321线文明样板路改造工程、广肇高速二期、封开大桥与广梧高速公路封开连接线、西江航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基本建立起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6、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截至2008年底,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56个,合同外资额12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21亿美元。其中,2006-2008年,全市实际吸收外资分别为6.72、7.75、8.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15.3%、10.8%,年均增长12.5%,连续三年总量位居全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市首位。2008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89宗,合同投资总额17.91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8.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总量继续居全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市首位;共有12个项目被列入“广东新十项工程”;列入市重点办跟踪协调的重点项目累积完成投资7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的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复苏,我市在多年的产业发展进程中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新时期越发凸显: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有待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还不合理,2009年肇庆三大产业结构为19.5:36.6:43.9,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地区的2.4:50.3:47.6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产偏高,二产不大、三产不强”, 产业集中集聚度低,支柱产业规模小,企业总体实力薄弱; 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偏小,科技投入仍显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中心区与山区之间存在较大落差,重大项目引进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多数企业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低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二、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江门两市接壤,西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区距离广州100公里,属广佛肇经济圈,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处于“东引西连”的重要位置。肇庆文化底蕴深厚,广阔的经济腹地、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要素资源,为广佛
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扩张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条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良好的地缘和文化环境。因此,肇庆在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中将扮演着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紧抓机遇,抢先发展,对于肇庆产业一体化规划建设至关重要。
全球8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全球性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必将引发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洗牌和格局重构,国际产业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这对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肇庆产业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国家、广东省的产业政策导向为肇庆现代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自主创新,要求东部地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为肇庆实现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把肇庆整个区域纳入珠三角城市群,对于肇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为肇庆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跟上珠三角地区发展步伐创造了更加宽阔的平台,为肇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筑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有利于肇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广佛肇三地合作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迈上一个新台阶;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使肇庆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有利于肇庆与广佛地区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肇庆接受广佛地区的辐射带动,有利于肇庆深入实施“双转移”战略,必将对肇庆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未来肇庆产业发展将面临几个挑战:一是珠三角各地加快发展,城市之间及肇庆各县(市、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竞争压力增大。二是国际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与冲击,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使肇庆产业优化升级的潜在风险增大。三是高层次人才等整体
人才数量、质量、结构尚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县(市、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还未形成鲜明的特色工业,传统产业发展加快,对节能减排的目标完成形成较大压力。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规划纲要》为总纲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有自主创新性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以“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为思路,根据肇庆产业基础和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发展产业集群,着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并形成与广、佛地区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构建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集中发展原则。
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和集中,超越各县(市、区)按行政区划独自规划、发展产业的旧格局,按照“一核三带”产业空间布局,以经济发展中心区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积极建设城市轨道经济带、优化提升西江经济带、促进发展绥江经济带,统一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深化分工、优化结构,构建大产业群体,形成县(市、区)之间、园区之间、产业基地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 2、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突出发展工业的战略思路,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农业区域发展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农
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兴旺发展。注重用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本市优势传统产业和制造业水平,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瞄准大企业、盯住世界500强,加强对港澳台、美欧、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招商,着力引进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等大项目和好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发展。
3、融合促进原则。
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在资源、人才、企业等方面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分工协作,推动有限的资源向具有一定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配置,促进强强联合,增强聚焦效应,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推动中心区和山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成长,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一体化。瞄准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地区现有产业布局、产业转移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突出规划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融合,强化产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培育产业特色,促进肇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生态优先原则。
按照“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的目标要求,在规划中突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结合,重视环境指标,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将优化产业布局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储备产业发展空间,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建成“广东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和“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奠定产业基础。强调产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和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或基地,带动和吸引配套关联企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产业定位
遵循《规划纲要》原则,结合肇庆产业发展条件,按照“优化、壮大、提升”的产业发展思路,确立尽快实现 GDP超千亿元目标、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珠三角城市,把肇庆建设成为广东发展新增长极、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城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广佛肇经济圈新兴产业区、广东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六大战略定位,坚持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升级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发展现代农业并举的方针,通过实施“三个一批”,即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基地、培育一批支柱产业集群、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产业发展策略,全面提升肇庆产业竞争力。
1、打造广东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
按照《规划纲要》赋予肇庆的产业定位,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引进承接和改造升级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双转移”战略,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林浆纸一体化及林业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产品制造业和矿产资源开发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广东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 2、打造广佛肇经济圈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区。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广佛肇经济圈的总体布局和要求,充分利用广佛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张的机遇,实施错位发展,加大引进新兴产业力度,加快发展城际轨道交通设备、汽车机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光机电一体化、核电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新能源、再生资源、环保等产业,努力打造广佛肇经济圈新兴产业区。 3、打造国际化休闲旅游和特色文化之都。
依托肇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按照《规划纲要》关于“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要求,优化配置文化、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休闲渡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健康
养生旅游,建设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打造集休闲、渡假和居住于一体的住宅产业园,建设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居住区。围绕建设文化强势目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掘广信文化潜力,打造岭南文化重要展示基地、中外文化交流展示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4、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肇庆是华南地区特色农业和农产品较为丰富的地区,按照《规划纲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发展柑桔、南药、淡水养殖等优质农业产业,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努力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5、打造南方职业教育基地。
肇庆是广东省教育厅首个批准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肇庆已经具备的优势,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佛地区职业教育的合作,以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和集团化发展为思路,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肇庆职业技术教育做大做强,努力建设成为南方地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同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要求,明确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0元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2、具体目标。
(1)经济总量:未来4年肇庆的增长率保持13.3%以上,按照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760.50亿元计算,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30000元(约合4500美元)。2012年以后继续保持13.3%的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末期,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约合12200美元)。
(2)产业结构: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能力。预计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8%左右,总产值达到205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23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16%;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2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1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5%以上。2012-2020年,按照16%的年均增长率,2020年的工业总产值将达到674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07亿元,保持年均14%的增长率,形成产值超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群1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销售收入达千亿元以上的跨国企业1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7%。
预计到2012年,第三产业保持12%的年均增长率,增加值达54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服务贸易占进出口比重达7%;2012-2020年,第三产业继续保持12%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服务贸易占进出口比重提高到20%。
预计到2012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500个,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农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占16%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2-2020年,农业总产值继续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农业增加值稳定在466亿元左右,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14%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左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到2015年前后,三大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三大产业呈现协调、快速、优质的发展态势。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结构优化、技术含量高、质量和效益显著的现代产业体系。
(3)技术水平:通过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建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预计到2012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3%以上,建立4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0件/百万人口,将肇庆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融入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区域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有明显提高,并在电子信息、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建筑材料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部分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突出培养和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环境吸引人才,积极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成就事业,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明显进展;进一步加强技术转化和劳动技能培训,成为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技能性人才培养基地。到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利用产学研合作,引进4-5个高校或研究院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分支机构,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件/百万人口,基本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4)资源配置:2012年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76吨标准煤,工业重复用水利用率60%。2020年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57吨标准煤,工业重复用水利用率80%。
(5)企业组织结构:到2012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上市企业达到5家。到2020年,逐步形成一批进入国内行业的大企业、广东现代产业“500强”的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五、产业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一)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在《规划纲要》中定位为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要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四大战略,做优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林浆纸一体化、林产化工、服装制鞋、食品饮料、矿产资源等优势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优势传统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品牌效益型产品转变。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落后产能产业进入,加快现有落后产能产业的退出速度。
发展重点是:金属加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纺织服装及制鞋产业、造纸及木材加工产业、林产化工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
(二)积极壮大先进制造业。抓住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佛地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的机遇,积极承接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和汽车产业的转移延伸,建设相应的工业园区,并进行改造提升和信息化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发展重点是:
1、积极发展汽车机车制造产业,并以省市共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载体,扩大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品种,引进主机厂,发展与广州整车生产基地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
2、大力发展机械设备、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形成特色鲜明、关联度强、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
3、积极谋划建设城际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基地、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4、积极研究和发展镁铝合金精密压铸、空调通风设备、真空应用设备、电子检测设备、数控设备、数显装置、智能仪表、光控设备、光电传感器以及大型复杂精密模具设计和制造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三)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提升肇庆城市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落实《规划纲要》的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电动车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是肇庆优化产业布局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要求。 发展重点是:
1、电子信息产业。以风华高科为龙头,依托中导公司、万亚电子、显邦电子、立得电子、科威电子、中宇电子、华锋铝箔等企业,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和装备制造为主导,大力扶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高性能电池和磁材、光机电一体化信息设备、大型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系统软件、数字化技术、电脑配件、液晶显示器等电子信息产品。加快建设肇庆高新区和风华高科电子信息产业园、
中巴软件园、端州区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等,使肇庆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全球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物医药产业。以星湖科技为龙头,以中恒医药、大华农、顺宁葡萄糖、广东一力药业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化工药品原药、制剂以及动物药品、生物制品,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迅速做强做大,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新材料产业。在现有电子功能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的基础上,扩大电子陶瓷材料、金属浆料和钕铁硼永磁合金材料的生产规模,发展高纯稀有金属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特种用纸、汽车专用粉末涂料、香精香料以及超细粉体和纳米材料、新型铝形材、新型塑料添加剂等。重点发展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电子光子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新型能源及环境材料、新金属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重视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企业规模、培育品牌产品,努力打造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材料成果转化和生产基地。重点推动高性能、高纯度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四)着力发展能源和信息产业。发展能源和信息产业。加快电源项目建设,争取肇庆电厂、国电大旺热电联产、广宁20万吨燃料乙醇等项目尽快获得国家批准建设,争取肇庆核电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建设规划;加快电网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均建成一个以上220千伏变电站,进一步完善电力安全体系及应急处置体系;加快推进广东省天然气管道工程(肇庆段)和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冷热电联产;加快建设大容量成品油中转库和分销库以及符合本地需求的煤炭中转基地;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建成供应稳定、结构优化、清洁环保、高效利用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部署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分区域、按步骤推进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到2012年,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分别达64%和57%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52%左右。 发展重点是:
1、肇庆电厂、国电大旺热电联产项目;充电电池技术,核能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植物纤维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生物制氢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城市垃圾转化技术等。
2、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高速、高信用信息通讯系统,宽带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全光通信网络系统及光交换设备,互联网、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信息服务项目。 (五)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商务会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公共服务和农村服务等产业,提升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 发展重点是:
1、旅游业。要确立旅游业在肇庆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重点发展休闲渡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化特色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大力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休闲之都。规划建设生态深度旅游项目,拓展肇庆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和范畴。
2、房地产业。围绕城市轨道经济带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集旅游、休闲、渡假、居住于一体的高品质综合功能区。
3、现代物流业。以港口物流为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大西南的大型物流集散基地和商贸中心,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4、职业技术教育。以整合内部资源和引进外部资源相结合,以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为思路,大力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打造高水平的南方职业教育基地,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产业人才,注重培养传统工艺美术高级人才。同时,不断加强产业人才服务。积极实施《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
优化人才工作政策环境,围绕肇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六)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落实《规划纲要》为契机,创新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做强做优农业经济,优化农业区域规划布局;坚持走“三高”农业道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安全和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农业品牌产品,促进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重点是:
1、以“三高”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绿色生态、休闲渡假和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2、以优质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为重点,积极发展优质特色种植产业。
3、以瘦肉型猪、山地鸡、山羊、罗非鱼、罗氏虾等为重点,积极发展优质畜牧和水产养殖业。 4、以木材、松脂、竹子、茶油等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产加工业。
(七)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立足我市发展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推进科技重点项目,发展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争取一批重点创新项目进入省自主创新100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财政性资金对自主创新支持,带动企业增加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创办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站和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校市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围绕汽车配件、金属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结构合理、专业互补、引领创新的人才团队,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制度环境。 六、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肇庆区域发展格局的特点和要求,经济发展中心区要围绕建设“三个最适宜”(最适宜旅游的花园式风景城市、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山水城市、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城市的目标,积极推进行政区域调整,加强统一规划建设,大力构建以优化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和港口物流经济,促进两市两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推动我市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品质旅游、休闲、渡假、居住综合功能区。山区县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依托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基地和专业镇,突出发展以矿产资源深加工、林浆纸一体化、林化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传统中医药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和实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县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旅游休闲精品线路;繁荣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一)中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端州、鼎湖、肇庆高新区、高要、四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坚持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并重,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加快发展房地产、商贸、金融、信息、旅游、港口物流、教育、中介等服务业,努力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
端州区要以发展城市经济为目标,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先导区域的战略定位,着重做好“老园区,新发展”的产业规划,积极推进三榕工业园、中巴软件园、端州区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特色优质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全力打造“一区两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西江流域商贸旅游休闲中心)。继续发展和壮大房地产、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商务会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动漫设计、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龟顶新城、肇庆上海城、端砚文化村等城市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械装备园区的建设,着力培育总部经济。
鼎湖区积极实施“绿色崛起、产业强区”战略,以“项目、建设、土地、保障”为重点,谋划和引进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发展优质高端产业,重点发展工业经济、物流经济、旅游经济、商贸经济、生态经济,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商居会展、港口物流、新型工业、休闲农业”五大功能板块,推动东部永安、莲花建立现代新型工业基地,西部坑口、桂城建立旅游休闲宜居基地,中部广利建立临港临江物流商贸会展基地,南北部凤凰、沙浦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肇庆高新区要凸显宜业宜居现代工业城特色,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肇庆工业经济中心,重点发展规模较大,能发挥园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引进同类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引导形成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以创新为抓手,以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动力,实现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突出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相配套的发展方向,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尽快实现5000亿元年产值目标。重点抓好 “一核六区、十字拓展”的空间格局,着力打造金属新材料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区、产学研及配套服务区与物流及综合保税区。
四会市要积极实施“东进、西连、南联、北拓”战略布局,建好肇庆东大门,融入广佛“半小时生活圈”,努力打造“中国金属加工基地”、“广佛先进制造业对接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物流重要基地”、“岭南文化优雅之城”。着重培育和壮大金属加工、医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以省级民营科技园为统领,打造南江、富溪、新江、龙甫、下茆、江谷、迳口、旺田“一园八区”,形成较为成熟的金属加工、新型建材、化工塑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建设以马房港口物流经济和临港产业为主的港口物流产业;重点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业,打造“岭南文化优雅之城”;着力推进广东金属商贸城,积极培育建设玉器商业特色街,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翡翠玉器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继续做大做强柑桔、生猪、水产、花卉等特色种养业;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柑桔专业批发市场。
高要市要坚持以工业主导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打造以金利、金渡、白土为主的工业经济重点发展区,以南岸、莲塘为主的城市经济文化重点发展区,以蚬岗、大湾、活道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发展区,以北部五个山区镇为主的资源型生态经济重点发展区,以生态园、仲盛园、棕榈谷、高尔夫球场为主的50平方公里生态休闲旅游重点发展区,以产业基地为突破口,做强做大“中国汽车零配件研发基地”、“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中国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基地。着力建设和提升金淘、金盛、金渡、西区、禄步、白诸、白金龙等工业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精密压铸、五金制品、新型建材、不锈钢、精细化工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港园经济结合示范区,重点推进金利港、高要港建设,促进港园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宜居休闲和旅游渡假区,重点抓好肇庆碧桂园、祈福海岸和蔚蓝国际商业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推进以生态园和运动健身公园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和休闲渡假基地建设,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培育和建设“中国罗非鱼养殖基地”、“中国罗氏虾养殖基地”、“广东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市”、“广东省蔬菜产业龙头市”等农业特色品牌。 (二)山区县产业空间布局
广宁、怀集、德庆、封开要严格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项目的引进,其中德庆、封开要以土地、规划、环保等方面严格控制陶瓷产业发展,广宁、怀集的陶瓷产业只能适度引进,并且要注意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排放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企业和项目,统一进入工业园区,严格集中治理,大力推动现有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全力抓好产业转移工作,继续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广宁县要走资源深加工路子,做强做大特色支柱产业,努力建设宜居城乡。重点抓好林浆纸、塑料再生资源、化工和金属加工等五大资源工业产业;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基地、高新产业集聚区、江联工业集聚区等特色项目;加快培育新能源、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稀土深加工项目,深入挖掘稀土永磁、
发光、储氢、催化等传统稀土新材料领域潜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加快建设竹生态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基地。 德庆县要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农业富民、旅游旺县”发展战略,突出工业发展重点,推动三大产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重点推进顺德龙江(德庆)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建立林产工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家具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核电)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壮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休闲渡假基地,以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和商务旅游带动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基地,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优质柑桔、优质蔬菜、高效林业和南药生产加工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进内河核电项目、专业化稀土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挖掘稀土永磁、发光、储氢、催化等传统稀土新材料领域潜力,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封开县要按照广东建材工业强县、广东文化生态旅游强县、广东现代农业强县的战略定位。着力建设广东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广东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广东水力发电基地、广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林产化工基地、港口物流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基地。 怀集县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着力发展和壮大铁矿石开采加工、林产化工、水电、糖醇制造和汽车零配件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中山大涌(怀集)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发展金属加工、木业、纺织、电子、食品等产业;加快建设休闲旅游产业,重点发展以农家游、休闲娱乐、温泉漂流、森林探险、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优质水稻、优质蔬菜和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珠江三角洲地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和粤桂湘省际物流枢纽中心,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人口大县转变为经济大县,全力打造广东省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七、重大项目及重要产业基地布局 (一)现代服务业 产业类别 金融服务 重大项目和基地(项目和基地前有“◎”标号的,已列入珠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规划) ◎ 肇庆加快建设与广佛接轨的现代金融产业拓展区 构建区域金融服务公共平台,推动跨区域电子货币支付系统和即时兑付系统的互联互通。 建立健全经济圈内信用体系 创办村镇银行项目(德庆、怀集) ◎ 肇庆超级计算机中心(集工业产品设计创新、动漫产业研发、大型数据库建设与交换,信息服务 以及石化、气象、水文、冶金、土壤等资料、数据的采集、分析、计算和研发服务于一体的计算机技术服务基地) 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端州、怀集) ◎ 肇庆加快构建与广佛接轨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省部产学研汽车零部件创新联盟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新材料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专业服务 精密压铸产业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高要) 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端州区、肇庆高新区) 肇庆创业服务中心(肇庆高新区) 广东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肇庆高新区) 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肇庆分中心 教育培训服务 会展服务 ◎肇庆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肇庆加快建设与广佛接轨的商务会展服务拓展区 ◎ 肇庆新港物流园区 打造“大肇庆港”(肇庆新港、端州三榕港、高要金利港和高要港、四会马房港、德庆康州港、德庆悦城新港、封开港、)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端州) 粤中西部汽车销售区域中心(端州) 广东金属商贸城(四会) 流通服务 金利五金展览交易中心(高要) 蔚蓝国际商业中心(高要) 现代化农业综合物流园(高要) 肇庆市粮食物流项目(鼎湖) 华润建材物流园项目(鼎湖) 物流保税区及珠江物流及仓储(肇庆高新区) 玉器产业基地(四会) 粤桂湘省际物流枢纽中心、煤炭中转基地(怀集) 旅游服务 ◎ 肇庆星湖旅游度假区(端州) 中心城区第三极景区和区域游客集散中心(端州) 西江流域商贸旅游休闲中心(端州) 七星岩景区东入口广场(端州)
星湖风景名胜区改造技基础配套工程项目(端州) 中国砚都(肇庆)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端州) 西江国际滨水文化旅游中心项目(端州) 凤凰森林旅游休息度假区(鼎湖) 金钟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高要) 砚坑紫云谷文化旅游景区(高要) 回龙八卦村项目(高要)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四会) 新竹海大观景区(广宁) 三洲岩休闲旅游度假区(德庆) 盘龙湾休闲度假区(德庆) 悦城龙母民俗文化园(德庆) 燕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怀集) 燕峰、岳山温泉旅游项目(怀集) 六祖文化旅游项目(怀集)
新岗原始森林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怀集) 厘江竹韵生态旅游项目(怀集) 红霞湾冷热山泉渡假区(怀集) 北回归线森林度假区(封开) 贺江生态旅游度假区(封开) 41号海军基地景区(封开)
中国砚都(肇庆)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学、美术书法、
文化创意
歌曲、广播剧、影视剧、影视专题片、动漫等文化精品创作生产) 动漫片《龙母传奇》(德庆) 《六祖在怀集》影视片(怀集) 龟顶新城和肇庆上海城(端州) 碧桂园和祈福海岸(高要) 砚阳湖新城(鼎湖)
房地产业
碧桂园(德庆) 光大新城(怀集) 碧桂园(怀集) 华拓房地产(怀集)
(二)传统优势产业
重大项目和基地(项目和基地前有“◎”标号的,已列入珠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规产业类别 划) 中国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封开华润水泥、德庆石井水泥、怀集三威水泥;高要北新建材、新型建材 高要金利和禄步陶瓷专业镇、德庆陶瓷产业、广宁太和环保陶瓷工业基地、封开谷圩石材加工专业镇、怀集闸岗新型建材) ◎国家级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产业基地(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 ◎肇庆高要金利五金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金属加工产业基地(肇庆高新区亚洲铝业、新中亚铝业、宝信金属、四会高登铝业、多罗山蓝宝石、广新铝业、鼎湖弘达、美亚金属制品、怀集怀城金属加工专业金属制品 镇、德庆官圩金属压铸集聚区) 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四会) 中国压铸产业基地(高要) 不锈钢产业基地(德庆) 特殊钢、球团钢产业基地(怀集) ◎肇庆纸制品生产基地 广宁林桨纸一体化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宁南街造纸专业镇、怀集、德庆造纸 DMC清洁制浆项目、封开为重点,改造提升现有林产企业) 省、市共建林浆纸一体化先进制造业基地 化工产业 林产和化工产业基地(高要、广宁、德庆、怀集) 华南塑料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广宁) 纺织制鞋 俊富高强多功能特种土工布扩产项目 ◎珠江口西岸调味品生产基地 食品饮料 矿产资源 ◎中部饮料制造业基地 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基地(封开铜钼矿、鼎湖钼矿、高要金矿和怀集铁矿) 国电肇庆大旺电厂热电联产(2×300MW) 肇庆燃煤电厂(2×60万千瓦) 广东水力发电基地(封开抽水蓄能电站、怀集天涛莫湖水电站、广宁) 电力资源 广宁秸秆发电项目(2×2.5万千瓦) 肇庆三榕工业区生物质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项目(4×1.2万千瓦) 大唐国际高要热电联产项目(2×30万千瓦) (三)先进制造业 产业类别 重大项目和基地(项目和基地前有“◎”标号的,已列入珠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规划) ◎ 肇庆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 肇庆汽车机车制造项目(肇庆高新区) 交通装备制造 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鼎湖、高要、四会、怀集) 中国汽车零配件研发基地(高要、怀集) ◎广东省高档电线及通讯电缆研发生产出口基地 电力设备制造 ◎广东省输变电重大成套装备生产基地 引进和发展核电装备制造 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 ◎ 印刷包装机械、气动元件和真空设备产业集群 《烤烟房专用热风循环风机》项目(德庆)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重大项目和基地(项目和基地前有“◎”标号的,已列入珠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规产业类别 划) ◎广东省(肇庆)光电产业基地 ◎肇庆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肇庆中巴软件园 电子信息 ◎肇庆新型电子元器件基地(风华高科) ◎肇庆中导OLED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中导光电公司TFT-LCD生产检测设备制造 ◎ 肇庆核电厂一期工程 新能源 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基地 广宁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 肇庆东洋太阳能电池高级部件生产项目 ◎肇庆新材料基地(重点建设高纯稀土金属、电子信息、金属和特种功能材料基地) 新材料 环保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应用基地 ◎肇庆星湖科技产业园 生物医药 国家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地(星湖科技、高新区大华农、中恒医药、顺宁葡萄糖、广东一力药业) 中成药基地(怀集) LED新光源 (五)现代农业 LED节能灯项目(端州、肇庆高新区) 重大项目和基地(项目和基地前有“◎”标号的,已列入珠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规产业类别 划) ◎肇庆高要现代农业园区 肇庆农业现代园区(四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 综合 西江北岸优质水果产业带(四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 柑桔主导产业带(四会、广宁、高要、德庆、鼎湖) 珠江三角洲地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怀集) 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德庆) ◎ 肇庆万亩优质供港蔬菜水果示范基地、肇庆优质稻生产基地 蔬菜、优质稻 优质稻产业工程(高要、四会、封开、德庆、广宁、怀集六个产粮大县、市) 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四会、高要、德庆、怀集、鼎湖等县、市、区) ◎ 肇庆(四会、高要、怀集)国家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规划建设30家生猪标准畜牧 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场) 水产 花卉园艺及观光休闲农业 ◎肇庆罗非鱼产业园区和罗氏虾产业园区(高要) ◎ 肇庆凤凰和沙浦生态观光基地 中心区花卉园艺产业带(端州、鼎湖、高要、四会) (六)高新园区和工业园区 重大项目和基地(前有“*”标号的,为省批准的园区) *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园区 *四会市省级民营科技园 *中山(肇庆大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示范园 *顺德龙江(德庆)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工业园区 *中山大涌(怀集)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广东肇庆工业园(迁址鼎湖待批) *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三榕工业园 园区类别 八、推进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原则,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努力做到“六个结合”:一是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肇庆城市发展总体定位结合起来,努力按照“三个肇庆”的目标要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提升肇庆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扩大规模、培育集群、提高科技含量;三是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推进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加强对接,优化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四是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发挥肇庆现有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强化转型升级力度;五是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未来肇庆培育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重视产业发展趋势,着眼未来,超前规划,抢占产业发展前沿和高端;六是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确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充分认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肇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切实做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各项工作。成立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承担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战略研究工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责任制,强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服务工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计划,切实保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
(二)制定产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
按照《规划纲要》要求,结合经济发展中心区和山区县域经济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目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制定区域中长期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做到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梯度发展。同时,要紧紧围绕肇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修改版)为指引,制定肇庆主导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和加快发展产业。统筹现有产业政策,促进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统一。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对肇庆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政策,严格控制低水平、高污染产业的扩
张。实行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明确倾斜性产业、鼓励性产业、竞争性产业、限制性产业和保护性产业的导向意见,及时发布产业动态信息,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投资方向。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制定和实施企业污染、能耗、水耗控制标准,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推进和培育不同层次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针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发展,不断推进肇庆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结合肇庆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有效整合功能相似、空间相邻、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工业园区,重新布局产业分工,使生产要素向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园区集中,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重点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肇庆高新区大旺工业园、中巴软件园、顺德龙江(德庆)工业园、中山大涌(怀集)产业转移园,以及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华南塑料再生资源工业基地、广东肇庆(鼎湖)工业园、广东肇庆(封开)长岗产业转移园和高要金渡、金淘、金盛,四会南江等规模较大的工业集聚区。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抓住省委、省政府培育和推动产业集群的机遇,以工业园和专业镇为载体,培育和发展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终端产品的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或专业镇,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风华高科、星湖科技等为龙头,通过战略联盟、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大力吸纳和集聚国内外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落户本地,形成集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利用本市林木、建材、金属加工等产业和资源优势,争取形成新型建材、造纸、金属加工等产业集群。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产业转移和扶持的各项政策,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产业优化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对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政府主导担保机构的运作,重点为那些高成长性、有发展潜力和贷款条件不足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银企交流与合作,开拓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对科
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固定资产投资大的新产品开发项目,落实好增值税转型和研发经费税前抵扣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和驰名商标的企业,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和成果,对一些贡献突出的经贸流通服务业,政府提供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和奖励。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重点,瞄准欧美、日韩、港台、中东等地,着力引进产业体系中的集群项目和高端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跨国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和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投资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佛地区的产业对接,积极与珠江三角洲各地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政策交流机制和招商代理机制,设立驻点招商联络处和招商网络,针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对象,提高招商效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环境招商和资源招商,实现引资与选资、招企业与招产业、引资金与引技术相结合,积极引进科技型、创税型、生态型的项目,推动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实现技术升级和扩展。 (五)节约集约用地,保障产业空间需求。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切实推进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改造工作,提高用地效益。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流转机制。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列入重大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制定全市产业用地建设方案,加快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定期调查辖区内土地使用情况,拟订升级改造及其他处置方案。按照“深度开发,集约用地”的思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满足园区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建立“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产业园区。 (六)构建产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科技中心和端州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科技中介、科技孵化、科技信息、科技融资和科技培训等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科技评估、技术咨询、专利代理、信息服务等中介结构,发挥科技服务在专利申请、金融贷款、项目咨询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完善投融资、技术创新、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等五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公共服务。借助肇庆被省确定为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的机会,鼓励本地金融结构和担保机构与参与省科技金融工作的相关机构对接,建立政府支持科技金融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体系。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形成服务功能
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从产业扶持、产业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保障、信用环境和治安环境等方面构建产业保障体系。妥善处置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劳动争议,协助企业规范劳资关系、稳定劳动队伍,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服务业系统,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组织力量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和建立产业安全预警和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七)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制定和实施《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优化人才工作政策环境。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就业和创业并举的人才政策,建设一支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积极实施产业专才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集聚一批行业和企业领军人才,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持续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实施重点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建立人才供需联系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发展亟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围绕肇庆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的合作,联合举办科技和管理人员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加快南方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产业人才。优化人才服务工作,简化人才流动办理手续,努力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重点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八)加强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一体化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大经济圈”的战略布局和肇庆市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佛地区产业升级和扩张的机遇,走差异化和集群化的产业发展之路。按照“三个一批”的发展思路,既要重点加强与广佛地区的产业交流和对接,也要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和周围地区产业的交流和对接,突出产业特色,重视培育集群,瞄准优质项目,关注发展趋势,努力构建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