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的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是用黏土制坯,然后彩绘花纹再经火烧制器皿的总称。彩陶的花纹特征与组合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文字出现以前记录生活,信息交流的方式,图形表达的语言形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彩陶的形式,至今仍在继续生产和使用,但它们的文化性质各不相同,称谓也不尽相同。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分布极为广泛,就艺术成就而言,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庙底沟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介绍这两个时期的彩陶的特征与历史。
一、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于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是以红陶、彩陶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历程很长,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
延续约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纹样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装饰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彩陶的装饰是最能体现原始装饰设计成就的。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其中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半坡彩陶与庙底沟彩陶各具特色。
半坡类型陶器中许多盛食物的钵、装水的盆、汲水的尖底瓶、藏谷物的罐上,用黑彩或红彩画着写实的鱼纹、鹿纹、蛙纹、人面纹和花叶纹,还有由三角纹、波折纹组成的古朴而美丽的几何图案装饰。纹饰或简朴或神秘。
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十分流行的纹饰,不仅有许多写实的鱼纹,也有许多变体形式,更有许多象征形式。半坡彩陶的鱼纹,显示了写实的特征,但以剪影似的图案简化形式而存在。
西安半坡出土彩陶花纹以意取形,以上下相对对两个弧边形三角纹的连接形态,构成以陶器底色为特征,左右相对两个三角纹。三角纹内,各添加一小圆圈点纹,形成两个相对鱼头形的简化象征形式。相对三角纹上下,各连接一段弦纹,显式相对三角纹的交错意象和相消长的寓意象征。中心纹饰两侧,各以黑白两个三角纹的对应形式,组成相互对应的纹饰带,为鱼纹躯体的象征形式。寓意表示的象征简化,使鱼纹的形式,走向了几何纹的变体形态。
鸟纹最早出现于半坡类型彩陶,继而广范存在于庙底沟类型彩陶。庙底沟类型彩陶多
以剪影形式而存在,也以长三角纹的象征形式,以弧边形三角纹的简化形式,以及其飞翔旋动意象羽状纹的变体形式,以小钩子纹的解体形式和向漩涡纹的过渡象征,体现了复杂的变化。庙底沟出土的彩陶钵鸟纹,在写意形的准圆圈纹中,为鸟在太阳中的象征形式,以鸟与太阳形的组合,为"太阳鸟"的寓意象征。太阳鸟纹下有一道细线纹相组合,以鸟纹展翅飞翔﹑周而复始的形态,再现太阳升而又落﹑轮回旋转,季节推移﹑不断更替的周期规律。
二、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从出土器物及所采集的标本看,多以橙黄色细泥为底色,器表一般打磨很光滑,图案彩绘普遍采用单一的黑彩,装饰纹样以鸟纹、勾叶圆点纹、弧边三角纹、带状网纹、漩涡纹及旋纹较为多见。构图方式多采用二方连续图案,结构巧妙,具有旋动的特点,或往来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旋动格式丰富多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图案彩绘技法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多层次及对称装饰开始出现在器物上。内彩极为发达,繁花似锦,引人注目。至晚期白彩出现,并作为点缀出现在器物上,但不是很普遍。器形制作很规整,以盆、钵、壶、瓶较多见,晚期出现豆与单耳瓶等器形 。
在马家窑型彩陶纹饰中,涡旋纹给人印象最深,甘肃永靖三坪出土的四扳陶罐是极有代表性的杰作。罐的肩部描绘的那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千回百转,一往无前的涡旋纹,使人深刻感到,彩陶的作者似乎更多地从波涛湍急的上游黄河汲取灵感。从出土数量可观的马家窑涡旋纹彩陶中洋溢出来的,不正是人们崇拜这条孕育了中国文化的母亲河的伟大神圣的力量所及发的热情吗?那严谨精细的描绘态度,不正是对大河崇拜的虔诚表现吗?肩的上部接近口沿部分是一圈不完整的涡旋纹,而肩的下部是一圈起伏不大的水波纹,三段图案底部均以直线收拢,层次分明,节奏感极强,好像一个巨浪由冲击波到高潮,又有高潮回到平静的完整过程的缩写。生活在大河两旁的中国先民,他们世代得到大河得抚育,又从昼夜不息的奔流中获得节奏,韵律的美感,并给以物质的体现,变为艺术形象,内心充满了炙热的爱,因此特别富有魅力。透过这些抽象化的图案,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中国人的祖先在大河两岸的活动情况。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中期时,出现了大量的彩陶器,从而使我们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半山类型的彩陶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出现了人面鱼纹彩陶盆,鱼纹盆,鱼蛙纹盆等图案,也反应出了渔业劳动与当时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产生、发展、鼎盛和衰退的过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也不例外地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纵观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从开始到衰退,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图案在绘制时,也能从视觉角度考虑,基本上只限定在器物的肩、腹部和器内壁。通过对一件件彩陶艺术品的欣赏与研究,我们不仅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而且会对他们巧夺天工的设计绘制技巧与不同凡响的审美趣味赞叹不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包含了漫长的史前艺术,彩陶是这一历史长河中的经典阶段,奠定了艺术发展的形式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