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谈中国佛教音乐

试谈中国佛教音乐

2022-02-23 来源:爱问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谈中国佛教音乐

作者:刘江平

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2期

[摘要]

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功能一个方面的体现,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既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体裁,又在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从四个层面对我国佛教音乐进行粗浅试谈,试论了中国佛教音乐的来源、呈现形式、功能作用以及现代化表现。

[关键词]佛教;佛教音乐;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83-03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依赖于声音有规律、有体系的组合振动,形成动听的乐音。佛教音乐作为音乐体系的一支,最初源于古印度,后经西域传入我国后,被乐音之士加以改编融入中国乐音元素。时至今日,佛教音乐俨然已成为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我国佛教音乐的现代化表现以及佛教音乐的功能及作用是文章欲阐述研究的重点。 一、佛教音乐的来源

佛乐作为一种乐音文化,其来源与形成并非朝夕之事,我国的佛教音乐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外来乐曲。两汉之际,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佛教音乐也一路尾随,并最终作为最早的佛教音乐蓝本,后经汉地的乐音之士加以“修葺、改编”,成为中国佛教音乐最重要的一支来源。慧皎《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梵呗源于印度“五明”学中的声明学,是佛教徒参加佛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颂、供养、修持的音声修行法门;也是我国佛教音乐的原声特称。值得一提的是,“梵呗”最早也正是比丘、比丘尼们为修持、供养佛菩萨的念经声音。后经时间推移和不断延伸发展,才得以形成说、念、唱混合的佛教音乐雏形。后至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创立“鱼山梵呗”,将汉梵“单骑”“重复”唱诵的体系打破,并最终形成中国化梵呗的标准原声。

(二)宫廷乐曲。根据史书记载,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曾“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南齐书》卷40《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此处“经呗新声”即为佛教乐曲。梁朝武帝萧衍更是一位虔诚至极的佛教徒,其曾创作《断苦轮》《善哉》《灭过恶》等歌词,且歌词内容皆以讲述佛法为题材,并能配以佛曲加以演唱。由此分析,宫廷乐曲的题材不再局限于过往所固有的宫廷生活,梁武帝以佛教为题材创作的十篇歌词即为最好的佐证。佛教作为创作题材被写入宫廷音乐,一方面使得佛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另一面凭借宫廷音乐对佛教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的吸收融合以及不断向前发展,日趋形成轮廓较为清晰的早期佛教音乐,成为我国佛教音乐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民间乐曲、诗歌。早在汉武帝时期,音乐官署“乐府”管理着集会游行、宴飨朝会时所用的音乐。除此之外,“乐府”还担当着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重任。经过一系列冗杂的采集、处理之后,掌管乐音的乐师将民间乐曲、诗歌融入到宫廷音乐,为其后佛教音乐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唐代佛教艺僧极善于吸收、利用民间音乐来宣传佛教”,《宋高僧传》卷25《少康传》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譬犹善医,以饬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此记载表明,民间音乐、诗歌亦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取材源头之一。 [HJ2.5mm]

二、佛教音乐的呈现形式

佛教音乐的主要呈现形式可分为声乐与器乐。最早出现在僧人礼佛时的念唱从广义上即可视为声乐表现形式,尔后伴随时间的推移和佛教的发展,在僧人念唱的同时延伸出了乐器的伴奏,并最终演变形成佛教音乐的器乐表现形式。

(一)声乐。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创立的“渔山梵呗”开启了我国佛教音乐的先河。因“梵音重复,汉语单奇”;梵音汉语或汉曲梵文互咏显现出“声繁偈促或韵短辞长”的矛盾,故而创立“渔山梵呗”。这种相异于印度佛曲形式的佛教音乐形态使得佛教音乐产生华夏化趋势,因而曹植也被后人尊称为“中国佛教音乐第一人”。据《高僧传》卷十三记载:“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即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禅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有契则四十有二。”自此曹植创立“渔山梵呗”之举伊始,后有吴国支谦根据《中本起经》编著“梵呗三契”;孙吴康僧会制作“泥洹梵呗”;东晋建业初寺支伦制作“六言梵呗”皆为我国佛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器乐。佛教器乐,又称为法器乐。其常见的演奏法器有:打击类有钟、鼓、、镲、云锣、磬、木鱼、铃、铪;吹奏类有箫、管子、笛、笙;弹拨类有琵琶。现谈论较多的佛教器乐实为佛殿乐,与纯粹的宗教音乐相比较,佛殿乐显得活泼典雅了许多,其演奏者也都是一批训练有素的专职人员。早期的佛教器乐主要是为“念唱”或“念咒”进行伴奏,随着“念唱”的演变与发展,佛教器乐逐渐发展成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音乐形式。独自成曲的佛教乐器曲目也相继形成并随时间推移日趋增多,直至后来为人所编辑整理成器乐集。值得一提的是,在器乐曲目相继完善的过程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器乐演奏者。唐贞元年间,时称“宫中第一手”的段本善即为这“一大批”中的佼佼者。 三、佛教音乐的功能及作用

(一)教化人心。生活在世俗社会里,人难免因红尘俗事缠身而滋生浮躁情绪。聆听平缓的佛教音乐不但可使浮躁的心灵再次归为平静,亦可使听者从佛乐的音韵声中心生感悟。义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南海寄归传》曰:“佛乐一能知佛德之深远,二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脏开通,五则处不惶,六乃长命无病。”由此,于听者言,聆听曲缓平和的佛教音乐可使得内心平静如水,回归自然,尔后“奉古佛慈尊”,此为佛教音乐教化人心之妙用。

(二)培养虔诚宗教感情。佛教音乐作为一种音声艺术,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更能使得主体所传达出的信息为客体所接受。因而在众多的弘法方法中,用佛乐来传播佛教思想,以歌唱弘扬佛法更能加深佛教与佛教徒之间的联系。佛教音乐不分国界、民族、年龄、男女,只要用心聆听,即使听不懂僧人口中的偈赞之词,但也能从音韵声中感悟到佛教“教人向善”的思想。其次,佛教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通过音声唤起佛教徒内心深处的虔诚之心,加深佛教徒与佛教之间的情感联系,让佛教徒从佛教中找到心灵的归属。

(三)推动佛事活动进行。佛事活动是寺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推动佛事活动的进行。佛殿乐是在佛事活动中使用的佛教音乐。佛殿乐之所以被称为佛殿乐,缘于它为配合寺院内礼节活动而产生,但又仅限于为寺院活佛起居、迎送,或在佛殿举行盛大佛事活动时演奏。它的旋律优美舒缓,典雅肃穆,具有浓郁的宗教风格。佛殿乐是联系佛事活动中主持者与参与者之间的纽带,其一则可使得参与者在整个佛事活动中凝聚自身对佛事活动的注意力,排除其他干扰;二则可加深参与者对佛事活动举行中的各项仪式、仪轨的印象以及这些仪式、仪轨背后所代表的佛教思想的理解。 四、佛教音乐的现代化

伴随社会的现代化,任何事物都应与时俱进,佛教音乐也不例外。佛教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表现为:

(1)唱词内容的改变。佛教音乐以往的唱词主要以僧人对佛菩萨的赞颂为主要内容,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严格按照现代音乐产业标准进行量化。现代化过后的佛乐唱词除了注重对佛教思想的阐述外,还严格按照现代音乐产业标准在唱词格式上进行规则量化,使之既不失思想表达,又结构严谨,易于传唱。以达到加强佛乐和佛教文化传播的功效。

(2)作曲曲式的现代化。以往的佛乐旋律与唱词都是为满足艺僧们对佛菩萨赞颂而作,其曲式结构以及旋律长短很大程度上都是当时艺僧们的即兴产物。现代化的佛乐在曲式上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写作,旋律优美且琅琅上口,易于传播。

(3)演唱技巧现代化。以往的佛乐演唱实则大部分都为念诵模式,因为当时的佛乐是为赞颂佛菩萨而作,故而旋律性并不强。现代化的佛乐跟随时代与时俱进,并严格遵循音乐产业标准进行创作,其旋律性明显,歌手完全可以运用演唱技巧进行演唱和诠释其歌曲含义。较之以往的佛乐演唱,现代化后的佛乐演唱大多运用通俗和流行唱法,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对于气息的运用较之流行歌曲演唱时的运用相差无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编曲配器现代化。以往的佛教音乐编曲配器较为单一,除了吹奏、拨奏、弹奏、打击等单音乐器的使用外,没有和声乐器的参与,因而从现代化的音乐产业标准进行衡量,其音响效果实则不佳。现代化的佛乐编曲配器严格按照音乐产业标准进行编配,为兼顾低频、中频、高频三个频段,和声乐器和低音提琴被使用在歌曲编配之中,由此创作出的佛教乐曲音响效果丰满,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听觉审美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首先,中国佛教音乐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外来乐曲、宫廷乐曲以及民间乐曲、诗歌,而真正标准化的中国梵呗形成于三国时期曹植创立的“渔山梵呗”。中国佛教音乐随着时间的纵向发展历经久远,时至今日,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关于佛教音乐的功能及作用,其具体表现在教化人心、培养虔诚宗教情感、推动佛事活动进行。从某个层面分析,佛教音乐在佛事活动中的使用不仅为佛事活动的举行推波助澜,还将参与佛事活动的客体与主体紧密相连,继而让佛教徒从仪式中找到归属感,心生虔诚之心。最后,现代化的中国佛教音乐随着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既使得其自身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又积极弘扬了佛教教义、推动了佛教文化传播以及佛教不断向前。 [参 考 文 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尹青珍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03) [4]程明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J]大舞台,2012(10) [5]邹燕凌论佛教音乐的宗教功能[J]求索,2006(02) (责任编辑:崔晓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