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2023-10-22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02年1月 第34卷第1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I加 l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an.2002 Vo1.34 No.1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复旦大学朱永生 提要:自从Saussure(1916)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 看法,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甚至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本文在简要 评介Saussure的观点及外界批评的基础上,就任意性原则能否继续成立发表了见解。结论是,在复合词 和派生词以及句法层面上的确存在着象似性,但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原则。象似 性原则应该被看作是对Saussure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则的替代物。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2)01—0002—6 1.引言 (2)Saussure所说的任意性是一个绝对的概 念,还是相对的概念。 2.1什么是任意性 自从《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于1916年出版以来,Saussure提出 言学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围绕语言符号是 否完全任意这一话题,包括功能主义语言学家、 Saussure(1916:67)在论述语言符号的性质 举证说,法语中的s一 r与它所指的对象“sister” 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不同的语言又可以用 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几乎对后来的每一个语 时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他 认知语言学家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在内的许多 不同的符号指代同一个人或物,如法语用b—o-f 人都发表了见解。最近一二十年来,关于这一 指代“OX”,而英语却用 k—S指代该种动物。 问题的争论尤为热烈,在各类观点中语言符号 Saussure(1916:68)不仅高度强调任意性原 具有高度象似性的观点似乎占据明显的优势, 则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这项原则“支配着整个语 Saussure的任意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言学研究”,他还注意到这项原则的普遍性,认 战。然而,我们认为,有些语言学家对Saussure 为“事实上,社会上使用的所有表达方式基本上 所作的批评有失偏颇。为了消除学术界对 都是以集体的行为为依据,或者说是约定俗成 Saussure的误解和过头的批评,增进对语言符 的”。在论证这个观点时,他以中国古代官员朝 拜皇帝时需要三拜九叩为例。他认为,这种礼 仪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而这种程序是由人们 指定的规. ̄]1(rule)而不是由这些符号本身内在 号性质的认识,本文将力图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1)Saussure所说的任意性到底是指什么? (2)批评者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我们自己 的看法是什么? 2.Saussure对任意性的论述 在本小节中,我们着重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Saussure所说的任意性到底是指什么? 的价值(value)所决定的。这样,Saussure就对 符号使用的规则和符号内在的价值作了区分, 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Saussure(1916:74)还指出,语言符号一方 面是约定俗成即任意的,一方面又必须受时间 2· 朱永生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因素的制约,即通过一定时间的使用而得到确 认。这就是说,尽管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 任意的,但这种任意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个人能 随心所欲自行决定的,它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 认可,并经过时间的检验而得到固定。如果有 人认为需要使用新的能指来表示新的所指,或 需要使用新的能指来表示本来已有的所指,或 需要使用原有的能指来表示新的所指,这种需 要也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并在使 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Saussure在强调任意性的同时也看到,任 意性也有例外情况,如象声词和感叹词。但是, 他认为象声词和感叹词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 成部分。再者,这些词即使可以看作语言的有 机组成部分,其数量也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少得 多,因而不能以此否定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与 普遍性。 2.2任意性的相对性 尽管如此,Saussure(1916:68)还是注意到, 并非所有的符号都是完全任意的。他意识到, 如果符号学(semiology)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是 否应该把诸如哑剧中的手势(pantomime)这类 由完全自然的符号组成的表达方式也包括进 来,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Saussure (1916:68)甚至明确承认,“符号的特征之一是 非完全任意性。”他进而解释说,“符号不是空 的,因为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点自然联 系的残余。”他举的例子是在天平这个符号和它 所象征的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以马 车取而代之,因为马车与公正之间不存在任何 必然的联系。Saussure这样说,就等于承认能 指和所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象似性。 Saussure(1916:131—134)把任意性分为绝 对的和相对的两种。所谓绝对任意,是指符号 的创造与使用没有任何理据;所谓相对任意,是 指符号具有一定的理据。这就是说,理据的多 少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他所举的例子来 看,词根明显是任意的,而由两个词根构成的复 合词或一个词根加一个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则并 非完全任意,而是带有一定的理据。Saussure 还从词汇和语法两个不同的侧面论述了符号的 相对性。他认为,词汇性强的语言(如汉语)有 着较高的任意性,而语法性较高的语言(如梵 语)则带有较高的自然性即象似性。 3.国外语言学者的不同看法 语言是一个由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 层次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一点已成为语言学界 的共识。Saussure所说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指 的主要是语义与语音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而国外强调语言具有象似性的语言学家都是从 语言的形式层与意义层之间的关系来看待这一 问题。具体地说,主要是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 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讨论象似性。从词法角 度来看,语言学家们认为,象似性较强的是合成 词(如apple—tree)和派生词(如friendship)。从 句法的角度来看,语言学家们又是从以下两个 方面加以论证:一是小句内部语义结构的象似 性;二是小句与小句之间语义结构的象似性。 近20年来影响较大的有Peirce,Haiman, Giv6n和Halliday等人的研究成果。 3.1 Peiree Peiree对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他对符号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个种类的 特征作了深刻的分析。根据他的理论(1931— 58),符号可分成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 和象征符(symbo1)三种。象似符指的是具有 复制性质的符号,如脚印、照片和肖像。这些符 号与客体之间有着明显的象似性。标志符指的 是可以作为客体标记的符号,如水银柱的升降 与温度高低之间的关系。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 的象似性弱于象似符,因而显得抽象一些。象 征符指的是那些能以直观的方式表示比较抽象 的内容的符号,如图腾象征氏族,天平象征公 平。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的象似性比标志符更 弱,其原因在于人类思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 到了进一步提高。 然而,Peiree论述的这三种符号并不是我 们所说的语言符号,这些符号是否具有象似性 与Saussure提出的任意性原则能否成立并没有 3· 2002篮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 直接的关系(王德春2001)。语言符号是一种 法和音系三个层次构成的符号系统,语义和词 汇语法即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的, 而词汇语法与音系之间的关系则是任意的。在 他和Matthiessen合著的《通过意义解释经验》 特殊的、概括的、抽象的音义结合系统。它可以 反映客体,但不是对客体进行毫不走样的复制。 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语言符号的选 择和组合来反映客观发生的现象,才有可能通 (1999)一书中,这种观点再一次得到了强调。 “语法与语义是语言三层次系统理 过语言符号的使用来建立一个全新的虚拟世 他明确指出: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 任意性,而不包括广义符号学中所说的各种非 语言符号。 3.2 Haiman 相比而言,Haiman对语言符号象似性所作 的研究最为系统、详尽。他把语言结构的象似 性分成两大类:成分象似与关系象似。前者指 语言成分与人类的经验成分象似,换言之,就是 形式与意义相对应;后者指语言结构内部不同 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 系相对应。他还对后一种象似现象做了进一步 的分类,如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 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等 (详见Haiman 1985a),并对每一种象似性都作 了相当详尽的论述。与国外其他语言学家相 比,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我国语言学界产生 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沈家煊1993;刘润清、张绍 杰1997;王寅1999;文旭2001)。 3、3 Giv6n ‘ Giv6n(1984,1989,1990,1994)多次论述过 语言的象似性问题。他(1989)明确指出:“人类 语言有一定程度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他 (1994)在论述语言符号象似性时提出了顺序序 列原则(sequent order principle),并认为在句 法层面上有两个次原则:一是线性顺序语义原 则(semantic principle);二是线性顺序语用原则 (pragmatic principle)。其要点是指出:比较重 要的信息和不容易获得或不容易预测的信息往 往在线性序列中首先出现。 3.4 Halliday 和其他许多语言学家一样,Halliday十分 重视对语言符号性质的研究。他的许多著作 (如1978,1985)都涉及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问 题。其总的看法是,语言是一个由语义、词汇语 4· 论中的两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非 任意性的。第三个层次是表达层次,不是音系 层就是语符层”(1999:4)。在同一本书中他又 说:“在词汇语法与音系之间存在着符号的任意 性:从语言初始阶段开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 是约定俗成的,而语义与词汇语法之间的关系 则是自然的”(1999:5)。 《通过意义解释经验》(1999:29—30)有两 段话值得重视: 语法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形式得到体现的。从语 言的原型形态来看,语法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 语法与语音之间的关系既是自然的又是约定俗成 的,因而要比语义与语法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从 人际内容和语篇内容来看,语法与语音之间的关系 通常是自然的:因而人际内容通常通过音高的上下 起伏从韵律上得到体现,语篇内容则通常通过语音 的变化(如语音曲线中主要的音高变化)或序列的变 化(如由不同成分与小句首位之间的距离产生的突 出梯度)得到体现。从概念内容上来看,语法与语音 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即使在这里, 也存在着一种类比的关系。我们发现语音的组织方 式与词汇语法的组织方式之间颇为相似(因而与语 义组织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颇为相似)。从语言系统 来看,我们发现,系统能用来解释语音空间——主要 是元音空间;这为语义空间提供了一个模型。从语 言结构上来看,我们发现语音既是由多个切分成分 链(如被解释为音节复合体的节奏单位)构成的,又 是由多个切分成分的组合体(如被解释为音位组合 体的音节)构成的。 语音体现依然是抽象的,必须通过人体的变化 通过发音系统的参数发生的变化——得到具体 体现。语音系统对人体变化过程进行分类。语音系 统与语义系统在这个方面彼此相似,其原因在于两 者都是理解经验的方式。因此,意义是通过与经验 自身组织方式相似的组织方式得到体现的。如果意 义是通过空间方式来体现的,如聋哑人的手势语,这 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种象似性就更为突出。在手势语中,意义的表达是 由手势语使用者与交际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理 解的一个四维时空系统得到体现的。空间概念与共 同理解增加了语言表达的象似性。 这些观点表明,Halliday的立场发生了变化。 他以前一直认为语法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是自然 的,语义与语音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现在 他不仅认为语法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 就连语法与语音之间的关系也有自然的因素在 发挥作用。 4.国内语言学者的不同看法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Saussure的观点也引 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关注。根据戚雨村(1997: 60—65)的调查,早在1930年,张世禄和王古鲁 就分别在《语言学原理》和《言语学通论》中把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日译本列入了参 考书目。最早传播Saussure思想的当推陈望道 (1932)。Saussure在中国影响的迅速扩大,则 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传播和研究 Saussure思想方面发挥领头作用的有岑麒祥、 高名凯、桂灿昆等人。  ‘综观国内语言学界20年来所作的努力,我 们可以看到,有些语言学者对Saussure的观点 是全盘接受或大体接受,甚至坚信不疑的,如王 德春和郭鸿等。王德春(2001)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其次, 语言发展中语言单位之间往往具有理据性;再 次,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因而语言符号及其理 据与客体都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郭鸿 (2001)的总体看法是:“索绪尔提出的两大特 征:任意性和线性,是符号系统的本质特征,是 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支柱。” 与此同时,也有人对Saussure提出的任意 性原则持不同见解,如许国璋(1988)、沈家煊 (1993)、胡壮麟(1994,1996)、刘润清和张绍杰 (1997)、王寅(1999)、秦洪武(2001)、王艾录和 司富珍(2001)及顾嘉祖(2001)等。除了个别学 者“以音求义”、“以形求义”,从汉字内部的音义 结构探讨单音节汉字的理据外,大多数人都从 复合词的构成和汉语句法这两个层次上论述汉 语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 语言符号具有高度的象似性,从而对任意性原 则是否具有普遍性持怀疑态度。个别学者甚至 主张把象似性看作是语言符号的本质。 5.我们的看法 对于国内外语言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提出的 种种质疑,我们持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对任何一个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必须 首先弄清这个人在提出其观点时究竟是从哪个 角度来考虑问题。离开这一点,就可能曲解别 人的本意,给原来的概念强加上本来没有的内 容。就任意性这个问题,Saussure当初下定义 时,指的只是语言单个符号所含的能指和所指 之间的关系。他所说的任意性除了不包括虽然 具有一定象似性,但在整个语言符号系统中地 位并不重要、而且为数不多的象声词和感叹词 外,也不包括复合词和派生词。这就意味着,他 是从单个符号的角度而不是从符号组合或符号 结构的角度来论述任意性的。而国内外一些语 言学家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寻找象似性,并以此 向Saussure的任意性原则提出挑战。有些学者 根据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复合词和派生词,而且 这些词在英语中占所有单词总数的90%以上 这一事实,得出了象似性大于任意性的结论。 更有人把象似性视为语言最基本的特征,试图 否定Saussure提出的任意性原则。如果我们牢 记Saussure所说的任意性只是针对单个的语言 符号,那就应该在同样的范围内进行审视,而不 是从其他方面寻找根据来推翻他的论断。 其次,任意性有绝对与相对之分,这是 Saussure公开承认而且交代得十分清楚的。他 所说的相对性存在于符号结构中的不同成分之 间,如apple-tree中的apple和tre,hydropower 中的hydro和power。后来的一些语言学家从 句法上探讨符号的象似性是完全可以的,也是 十分必要的。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人们从多层 面、多角度来研究语言符号的特征,因而可以被 看作是对Saussure相对任意性思想的一种拓展 5· 2002生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 和贡献,而不是对Saussure理论的彻底否定。 对符号组合(语言结构)来讲,理据性和象似性 是普遍存在的,但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是普 遍的(郭鸿2001)。这就是说,语言符号既有任 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存 的,甚至是互动的。借用王艾录和司富珍 (2001)的话来说,“一方面,任意性是一个贯穿 始终的变量,它的存在支持着语言的变异性、选 择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理据性是一个普遍潜 在的动因,它支持着语言的有序性、机制性和可 证性。理据性以任意性为生存条件,任意性又 受到理据性的有力制约,二者的互动关系决定 了它们共同成为语言符号的同等重要的、辩证 统一的自组织原则。” 再者,人类语言首先是一种有声的符号系 统,或者说,首先通过听和说这两个渠道得到传 播和接收。而文字即书写系统则是后来的发明 创造,有些语言至今没有文字。这就意味着,语 言符号从根本上说首先是有声的。只有在文字 系统出现后,语言才变为有形的。现在的事实 是,对Saussure进行批评的人基本上都从书写 系统而不是从语音系统来考察任意性和象似 性。在我们看来,虽然复合词和派生词的构成 具有一定的理据,但所有词的语音与它们所指 代的客体之间还是没有太多理据可言。有些语 言学者为了证明书写系统的象似性,力图在字 形(或词形)与意义之间建立起某种自然的联 系。例如,有人认为英语单词mountain中的m 与山象似,snake中的S与蛇象似,orbit中的O 与圆象似。如果据此推论,straight就不能以S 开头,因为它的意义不是弯曲,而是笔直;ob— long不能以O开头,因为它的意义不是圆,而是 长方形。 在论及汉字的理据时,有些学者指出,与 “木”相关的汉字一般带有“木”字偏旁,如“桌”、 “椅”、“柜”、“橱”等;与“金属”相关的汉字则带 有“金”字偏旁,如“铜”、“铁”、“锡”、“锰”等。我 们认为,这些字的构成的确存在理据,“桌”字不 会带“水”字旁,“铜”字不会带“土”字旁。但是 这种联系只存在于符号之间,这些字符的形状 6· 本身与它们各自指代的对象之间没有任何必然 的联系。离开这一点来讨论语言的任意性和象 似性,就等于忘记了语言符号最基本的特征。 更有人出于好心,竟然把英语单词water 中的w与汉语中的“水”字联系在一起,硬是把 拼音文字往象形文字上去靠。这种做法实在不 足为训。他们显然忘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拼 音文字最小的意义单位不是单个的字母,而是 词素。有些学者还因为法语中的a/T/our与汉语 中的“爱慕”发音相似而把它们看作是象似性普 遍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这种貌似科学的论证 虽然用心良苦,但充其量只能说是牵强附会,甚 至有误导作用。 另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些语言学家 (如Haiman 1985a,1985b)花费了大量精力从 句法层面上对象似性进行分类和讨论,使象似 性的研究从广度上有所进步,但由于他们说来 说去都只是在句法层面上做文章,因而在深度 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比之下,Halliday (1999)所作的研究显示出某些独特之处。他既 注意Saussure所说的意义与语音之间的关系, 更注意意义与形式即词汇语法之间的关系。他 应用自己提出的三大纯理功能理论,尤其是其 中的概念功能理论,分析人类如何通过语言形 式建立意义,又通过意义的建立对人类的各种 经验进行解释,从中探索小句(clause)和小句复 合体(clause complex)与现实之间的象似性。 6.余言 语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作为整 个符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比其他 所有符号系统都要复杂。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任 意性和象似性只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复杂问题 之一。可以预见,与此有关的争论还将继续下 去,统一的结论恐怕一时难以达成。任意性和 象似性都是客观存在,这是不争之事实。今后 讨论的关键莫过于理清任意性和象似性到底在 哪些层面上相互排斥,在哪些层面上彼此共存。 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各自占多少比例,实在是 难以量化的。即使能量化,我们也不能仅仅因 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为任意性的比例高而否定象似性的存在,也不 能仅仅因为象似性的比例高而得出任意性原则 已经过时的结论。 参考文献 Butler.C.S.1985.Systemic Linguist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M].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1. Chafe,W.1970.Mean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 guage[M].Chiacgo:University ofChiacgoPress. Giv6n。T.1984.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 trdouctoin,vo1.1[M].Amsterdam:John Ben— jamins. Giv6n,T.1989.Midn,Code and Context[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Giv6n,T.1990.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 trdouction,Vo1.2[M].Amsterdam:John Ben— jna-tins. Giv6n,T.1994.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A].In R.Simone(ed.).Iconicity in Language [C].Amsterdam:John Benjmains. Haiman,J.1985a.Natural Syntax[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iman,J.1985b.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 dam:John eBniamins. Halliday,M.A.K.1975.Learning How to Mean:Ez— plorations in the Deveolpment of Language[M]. oLndon:EdwardArnold. Halliday.M.A.K.1978.Language Social Semiotic [M].London:Edward Arnold. Halliday,M.A.K.1982.Systemic background[A].In J.D.] ̄D_SOn&W.S.Greaves(eds.).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scour ̄,vo1.1[C].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alhday.M.A.K.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Halliady。M.A.K.&C.Mattihessen.1999.Constru— 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 Continuum. Johnston,T.1992.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nguistic metafunetionsin a signlanguage[J].LanguageSci— O'tC ̄14/4. Peirce,C.S.1931—58.Co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 Peirce.8 [C].ed.by C.Hartsbome,P. Weiss&A.W.Burks.Cambridge:MA. Saussube,F.de.1916.Cour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Tr.by Wade Baskin.London:Peter Owen Limited. 陈望道,1932,《修辞学发凡》[M]。上海:大江书铺。 程雨民,1997,《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郭鸿,2001,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否成 立?——与王寅教授商榷[J],《外语研究》第1 期。 胡壮麟,1994,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1期。 胡壮麟,1996,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6n的研究现状 [J],《国外语言学》第4期。 顾嘉祖,2001,语标系统与词汇变化:中国文化的一面 镜子[A],载(顾嘉祖主编)《新世纪外国语言文学 与文化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刘润清、张绍杰,1997,也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A],载 (黄国文、张文浩主编)《语文研究群言集)Ec]。广 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戚雨村,1997,《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秦洪武,2001,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 第1期。 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 究》第1期。 索振羽,1994,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J],<外 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寅,1999,《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 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 王艾录、司富珍,2001,《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 商务印书馆。 王德春,2001,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国语》第1期。 文旭,2001,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拟象原则[J],<福 建外语》第2期。 许国璋,198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J],<外语教学 与研究》第3期。 延俊荣,2000,汉语语音与语言意义象似性举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5期。 收稿日期:2001—8—15; 本刊修订稿,2001—9—2 通讯地址:20o433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大学外文系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