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_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0-04-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课标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就必不可少。本课的设计既有大量的语文材料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朗读、译读、吟读。在课堂中我采用诗歌联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学会学习,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

1、能熟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3、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掌握本诗中运用的典故及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朗读,与诗人相遇

1、你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回忆并诵读一下吧!

1

(提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等。)

2、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用“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的句式来回答。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3、大声朗读《<行路难>其一》这首诗,也许你会认识不同的李白!

4、方法点拨:借助注释读通;四三节奏;读出顿挫;读出情感。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不免会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出来呢?

明确:(四句三字短句表达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矛盾、彷徨、短促、跳跃……)

活动二:译读,和诗人同行

1、要求:一要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二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

2

究押韵;三用解释扩展调换的方法翻译(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扩展一下)。

2、方法点拨:借助注释,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

主问题设计:

a开篇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丰盛的宴席,“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可以看出。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b.欢乐的宴饮中诗人为什么忽而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明确:停、投、拔、顾四个连动,形象地把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表现出来。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屏显背景知识: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

活动三:吟读,懂诗人情感

1、什么是吟读?

(明确: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吟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吟读时你就成了诗人,沉浸其中,如醉如痴。)

2、吟读技巧:停顿和拖音。(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其中“/”表示停顿,“﹏﹏”表示拖音。)

师:通过吟读古诗,我们发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如果让你用高昂和低沉来形容每句诗,能发现什么?(诗人的情感就像起伏的波澜)

3、主问题设计:反复吟读你感受到的诗文中的美句。或者是最难理解的诗句。

学生会说到诗中的一些句子。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句。

(一)巧用修辞,形象生动。

诗人用冰塞黄河、雪满太行来比喻、象征人生路上的险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联读《过零丁洋》一诗,重点理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

(二)锤炼警句,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的语句。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常常能超越时代、地区的局限而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和教益。

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人们评价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联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撷取警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闪闪发光的警句,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无穷的回味和启示。撷取警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要把学习到的警句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三)引用典故,传情达意。

师:我们每个人常常都在用典。成语中就满是典章故实。如:一诺千金、三顾茅庐、杞人忧天、无薪尝胆等。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pán]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助汤灭夏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5

师:李白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联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

师:警句是哪两句?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

师: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师:李白毕竟是有着远大抱负和豁达胸襟的人,他悲而不伤,并没有因此沉沦,放弃,他相信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他的这份自信、乐观、豪迈正体现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读出这份情感呢?

明确:高亢、激昂……(师生齐读。)

4、请再用“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的句式来回答。

6

【拓展延伸】

李白的这份情感还体现在他的哪些诗中?

补充《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点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所体现的豁达豪迈的乐观思想。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彩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跃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在古诗的吟读中结束这一课吧!

【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行路难>其一》。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初中学生,经过近三年初中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

《行路难(其一)》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朗读、译读、吟读。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诗歌联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学会学习,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对本节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7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并让学生背诵李白诗歌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但在本环节学生面对镜头有点紧张,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

2、教学环节以读促教。三次“读”,各有目标层层深入。朗读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节奏。译读的目标是读懂内容,读出音韵美。吟读的目标是读懂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此环节完成较好,但在吟读环节学生的读还没有达到与诗人共鸣的程度。

3、在课堂上的诗歌“联读”本是想让学生活动,但因教师本身的调控问题,导致以教师展示为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5课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评测练习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的练习。

1. 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

8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

4.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

答:

《行路难(其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朗读、译读、吟读。在课堂中我采用诗歌联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学会学习,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对本节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以读促教。三次“读”,各有目标层层深入。朗读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节奏。译读的目标是读懂内容,读出音韵美。吟读的目标是读懂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9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不够充分。

改进措施: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力争围绕构建和谐课堂、高效课堂去开展教学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更有凝聚力。

《行路难(其一)》课标分析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我对本课的课标分析如下:

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10

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5、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拓展延伸。

6、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说一说你了解的李白。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