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小学劳动课程的研究

关于小学劳动课程的研究

2021-11-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关于小学劳动课程的研究

面向21世纪,我国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路向何方?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劳动学科的育人功能?小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劳动观点、劳动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现行小学劳动课程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大纲与教材中劳动技能教育内容起点偏低,科技含量较少,不能体现现代劳动教育的特点。特别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劳动内容脱离了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没能发挥劳动学科的育人功能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劳动教师队伍的素质不够高,教师的教学是机械地按照课本的要求实施教学;

学校缺少实践场所,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无法得到落实;

课时安排缺乏弹性,课时分散,不利于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

教师、社会、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

评价体系不规范,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发展与成长没有产生激励作用等。

基于上述问题,1994年~1996年,我们开展了“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与当地经济相结合”的实验与研究。1997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的子课题实验项目。

二、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对有关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明确了以下问题。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原则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中贯彻落实的体现。小学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养成时期,更有必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规定:“在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课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把实施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

(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是实施劳技教育的哲学理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劳动课强调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获得劳动知识,形成劳动技能,符合“实践出真知”这一哲学观点。因为,不经过劳动实践,决不可能形成劳动技能。只有通过具体劳动项目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感知,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即“实践--认识--实践”。因此,劳动课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劳动课程应根据现代课程论的思想进行

研究表明:现行课程涵盖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目标都是固定的,只重视接受性的“认同性”;在某些问题上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茧式化”的现象,并有科学主义文化与人文主义文化的对峙和冲突。未来的课程,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应成为核心机制,由“认同性”转向“创造性”,由“茧式化”转向“整合化”。根据以上理论,劳动课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在选择劳动技术教育内容上,应突出实践性、发展性、基础性、教育性和开放性,以充分发挥劳动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四)劳动技能的内涵

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搞好劳动教育必须明确劳动技能的内涵。

关于劳动技能,《教育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的:指运用一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劳动任务的活动方式。劳动技能不仅包括外部活动的方式、方法,同时还包括内在调控的情感和能力等多种成分。

在丁沅主编的《劳动技术教育概论》中,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一般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生产技术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工农业基本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即按普通教育方式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简单劳动工具,机器技术系统的运转原则和装置;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对技术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一起揭示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在建立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技术的概况和主要发展趋势,懂得基本的技术语言。技术教育主要是指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技能。”这里所指的生产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劳动技能教育,它包括技术的学习、掌握与应用等相关联系的活动方式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一)开展调查

为了获得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明确研究的重点与突破口,各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专题展开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五个省市20多所学校、1900多名学生、1100多名家长、500多名教师。

从劳动角度对小学生生存、生活和发展有影响的,比如: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劳动环境等进行统计调查。

(二)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在学校开设劳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生存、生活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赞同。因此,劳动学科应作为必修课予以保留。

2.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学开设劳动课在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受到农民的欢迎。这些情况也表明农村小学必须开设劳动课。3.最新的课程论研究表明:现行课程涵盖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目标都是固定的,只重视接受性的“认同性”;在某些问题上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茧式化”的现象,并有科学主义文化与人文主义文化的对峙和冲突。未来的课程,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应成为核心机制,由“认同性”转向“创造性”,由“茧式化”转向“整合化”。

根据以上理论,劳动课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在选择劳动技术教育内容上,应突出实践性、发展性、基础性、教育性和开放性,以充分发挥劳动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四、研究成果

(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时期的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二)明确了小学劳动教育目标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及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未来社会发展对学科教育的要求,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道德情感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和爱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劳动技能以及形成劳动技能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技能目标中主要包括:掌握一些生活服务劳动技能,学习工农业基本生产技术、知识以及现代社会最新科学发展及应用的基本劳动技能。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与技能相辅相成,技能离开一定的能力将无法存在。

此外,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确立了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综合性原则。

(四)充实、调整了小学劳动教育内容

(五)总结了小学劳动教育策略

1.实践为主的策略。

2.育人为本的策略

3.因地制宜的策略。

(六)促进了我省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该项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各类学校参与劳动教育教研的热情。从1997年开题以来,不断有学校加入到该项实验中来,实验学校由原来的十几所,发展到现在的26所。其实验研究的成果正由各地校向周边辐射,仅荆州市象山小学、枝江市董市二小、黄石市中山小学,每年接待外地参观的学校达十所,教师近千人。各地以此为经验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研究并形成气候。据初步统计,1998年全省各地参加省地市(县)组织的劳动优质课竞赛的学校数百所,教师达千人,参加劳动科技活动的学生人数达数万人之多。实验坚持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影响了我省广大农村、城市学校,把办好学校,合理开发教育资源,走“科技兴市,科教兴乡”之路,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措施。一大批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通过该课题的实验研究迅速转轨,成为当地乃至全省的先进学校和示范学校,带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奉献的优秀骨干教师,带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稳定了教育队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