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14~15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③
②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5.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6分)
14.【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15.【答案】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 “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
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1分)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1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1分)(一联一析,各1分,能概括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体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的,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注】①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发动叛乱。唐王朝于是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以备契丹。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②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三国志》载,曹操北征乌桓,有个名叫田畴的人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曹操从之,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②
③
①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天” “白露”点明送别的时间; “肃杀” “专征”渲染出送别时庄重严肃的气氛。 B.颔联中“慎佳兵”是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友人。 C.“海气侵” “边风扫”是诗人对战场恶劣环境的想象,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出征的担忧。 D.诗人在送别之余还能寄意现实,写景议论不事雕琢,所用词句质朴自然,铿锵有力。 15.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C(“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颈联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
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 “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15.①盛赞唐军的仁义,“王师非乐战”写出王师不喜征伐,以仁义为本。②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
体恤生灵,“之子慎佳兵”是规劝朋友慎重兵事,少杀戮。③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 信心。“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喻指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④劝解友 人 等将领们莫要贪功邀赏。“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是希望友人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要 穷 兵黩武。(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诗歌赏析】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唐王朝于是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以备契丹。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陈子昂写下此诗,对崔融进行劝诫。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名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气“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跃然纸上。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颈联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尾联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诗人用卢龙塞和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垂拱三年(687),凿山开道,袭击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动人心,正如元方回评陈子昂的律诗:“天下皆知其
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①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②香醪:美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D.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15.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精妙,请从描写角度和塑造形象角度加以赏析。(6分)
14. C【解析】C项,“以景结情”错误,这句是叙述。
15. ①从描写手法来看,本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②从塑造形象上看,本联“竹”“梅”“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描写,营造出一个清雅幽静的意境,烘托出一位情操高洁、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每点3分,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
①
②
惠来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 B. 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 C. 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 D. 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点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
15. 后人评价本诗“此诗真有杜意,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从情感与表达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
14. C (C项,“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表述错误,结合语境,颈联中的“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
15. ①从情感上:本诗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予抵抗、一味退却行为的极大不满,对爱国人士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的热情讴歌,体现了与杜甫诗歌相仿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②从表达上:诗歌以感叹起笔,以失望、感慨继之,以希望收束,低沉回环,跌宕起伏,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相似。
清远一中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②
③
认,得出答案。C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项。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作伴,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金太阳广东省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11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即 日 李商隐①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赤岭②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注]①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三年春,诗人在京守母丧,感叹时事而作。《旧唐书·武宗纪》:“会昌二年八月,回纥乌介可汗过天德,俘掠云、朔、北川。”朝廷征发许、蔡、汴、济等六镇之师讨伐。②赤岭,与下句鸿门都是乌介可汗入犯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苑试春衣”写京中贵家女子在花草繁茂的小苑里试穿春衣。 B.“高楼倚暮晖”写京中贵家女子在斜阳中独倚高楼,感到孤独寂寞。 C.“赤岭久无耗”写出了征人之妻对远戍赤岭一带的征人思念担忧的状况。 D.“鸿门犹合围”说鸿门一带仍被敌军围困,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担忧。 15、颔联“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起了怎样的作用?(6分)
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感到孤独寂寞”分析错误,前四句描绘京中贵家女子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景,因此“高楼倚暮晖”并不是孤独寂寞,而是闲情逸致。
15、①情感表达:颔联描写了园中“夭桃”含笑、“舞蝶”双飞的景象,以景喻人,衬托出京城贵家女子青春韶华的 欢乐、伉俪偕守的幸福。②结构安排:与下文征妇“含泪坐鸳机”景象构成鲜明对照。京城贵妇于国事了无牵挂的悠闲自得与征人之妻对丈夫杳无音信、生死难卜的担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是以景喻人,理解景中之情需借助对全诗的理解及交代的写作背景,结构安排上需从与其他诗句的关系及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来作答。
汕头市金中南区学校第二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 ~15 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6 分)
14.B(“无限懊恼”不对。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
15.该诗的尾联说的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很多年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苍老了,树皮都像龙鳞一样。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表层含义 3 分,深层含义 3 分)
【解析】这两句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云浮市2020届高三11月月考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阙 题① 刘眘shèn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②:刘眘(慎)虚:唐开元进士,为人较淡泊,交游多山僧道侣。后人曾将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B. 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C. 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D. 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15.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 C 【解释】“流露出感伤之情”错,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15.(1)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诗人通过“闲门”“深柳”“幽映”“清辉”等意象,描写了诗人在书斋中怡然自得的画面,(列举意象,意思对即可,2分)(2)渲染了幽雅清寂的意境(概括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感情效果,2分) 【全诗大意】
山道弯弯,伸向白云深处;春意浓浓,沿着清溪流淌。清清溪水,常有落花漂过;阵阵花香,随溪中流水飘向远方。一种风光,何等浓丽。而山居门朝山路,那样的寂静,没有尘世的喧嚣;柳掩书斋,多么幽雅,正宜隐居。在这空山密林之中,每当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洒在衣襟上,清辉熠熠,又是何等的舒适潇洒。全诗写景生动,抒情质朴,表现了自甘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胸怀
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白燕 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②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
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 一个徘徊彷徨,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地出现了。
B、颔联“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运用对仗、反衬等手法突出了白燕之白。
C、“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
D、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高潮的结句。
15、这首诗借白燕主要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分)
14B(B项错在反衬,颔联用了对仗、比喻(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用典(诗人用汉代梁孝王与文士梁园赋雪故事,但不是写雪,而是以雪比燕之白,故云“未归”)等手法,但没有使用反衬手法。)
15.(1)白燕身处优雅素淡的环境中,一直努力保持自身的洁白。(“托的物”,所托之物的特征,2分)(2)诗歌中,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同时作者还为白燕提供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生存空间: 柳絮池塘,梨花庭院。然后又郑重叮咛白燕:赵氏姊妹多忌,千万不要飞进宫里去啊。(扣诗分析,2分)(3)这寄寓着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的情怀。(“言的志”,寄托作者的感情,2分)
解析:本诗属于典型的咏物诗,本题也属于典型的“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题,根据蓝本P149中的“答题模板”,我们可知其答题应为三步:指出形象及总特征、具体分析、点出意义,即“托的物(及特征)”、扣诗分析、“言的志”。意思对即可。
(附诗歌赏析)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上下求索,徘徊彷徨,劫后余生,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给诗作铺设下犹豫未决,选择难定的基调。接下来诗作突起波澜,说这白燕在王谢等豪门贵族里也很难见到。
首联作者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一是照应上句故国飘零、人事沧桑之意,二是借典起兴,将一个苏世独立,抱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白燕”形象全力推出。“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如暮春时节池塘边尽情翻飞的柳絮、庭院内悄悄绽放的梨花。“月明汉水”为白燕开辟了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初无影”的感觉是自己的高洁品性难以被人发现和赏识的急切与惆怅;“雪满梁园”为白燕造就的是磨练意志的艰苦条件,“尚未归”的胸襟是自己知难而进、壮心不已的自信与豪放;“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梨花庭院”为白燕留下的是静静思考的淡淡雅境,“冷侵衣”的心绪是自己人生经历不堪回首的凄苦哀伤。
诗人把客观环境之美与人主观世界高洁之美、壮丽之美、理想之美、清峻之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比喻贴切的自然形式美到言志至深的人生境界美的跨越,成就了一朵诗苑中耀眼的奇葩。首联为刘禹锡名句的
化用,颈联则直接从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模出,这种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与博喻递进的表现手法相贯通,不仅使得“白燕”的艺术形象清晰丰满;也形成了本诗在意与境的结合上如行云流水、剪裁自如的艺术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