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总复习资料(一)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复习要求:
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提示: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
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1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主要方法有: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考题练习(二)
请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草你难道没有见过被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吗?为了要生长,它不管上面石块多么重,石块跟石块之间多么窄,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向地面长,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确谁也比不上。小草的种子不管落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甚至落在瓦砾堆里,它也决不悲观,决不会叹气。只要生命存在,它就会成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只有这种小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2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第三关:你把握划分段落的技巧了吗?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 )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 )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 )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 )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 )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题型链接 满园春色
春姑娘来了!她把迷人的春光撒满人间,美丽的公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你瞧,那座圆形的大花坛,开满了千姿百态的花朵。白色的月季、紫色的玫瑰、红色的茶花等等,分别组成一个个艳丽的花环,真是万紫千红呵。彩色的蝴蝶被吸引住了,它们一群群飞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漫步小径,两边树木欣欣向荣。樱花树上,怒放着一簇簇红百相嵌的樱花,白的像雪,红的像火,好似雪山火炬合成的彩绸,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欢呼春的到来。有几株桃树的枝杈上,缀着一朵朵红艳艳的桃花,就像害羞的姑娘,露出半边带着红晕的脸蛋朝着你微笑。春风中,不时飘来阵阵淡雅的花香,沁人心脾。
走呀看呀,不知不觉来到银湖边。坐在乎旁的石凳上,观赏银光闪闪的湖面。围在湖四周的一株株柳树,正弯着腰在梳理着自己又细又长的满头“秀发”呢!风一吹,柔韧的柳枝就忽忽悠悠地飘荡起来,拂在脸上好舒服啊。
公园里,到处都是一簇簇、一片片不知名的小花儿,红、黄、蓝、白,各式各样。有的钻在狭窄的石头缝里,有的躺在树下的泥土堆上,有的长在假山上中间的山洞当面镜子照,真像一群顽皮的小姑娘。
穿过曲折的长廊,就是一大片平坦的草地。嫩绿的小草闻到春天的气息,急急忙忙地从土里探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在微风的吹拂下,不住地像游人点头,仿佛要告诉人们:“春姑娘来了!春姑娘来了!”
春天的公园里充满了活力,春天的公园把美丽印在人们心中。愿明媚的春光永驻人间! 请你仔细读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抓住哪三类植物来具体写春色?
3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3.给文章分段,在文中用“//”划分。 4.写出文章的梗概。
5.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答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法小结:我学会了划分段落层次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内容相同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可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概括段意的模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总复习练习题(三)
第四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关键句子的理解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重点语句的作用一般可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 承上启下过渡、B 总领下文或C 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 开篇点题,B 设伏笔、C 作铺垫、D 深化中心、E 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找中心句法:文章开头,总领全文,揭示中心思想;文章结尾,归纳总结,点明中心;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揭示中心。
抓重点段落:重点段落,指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段落:开头总括性段落,末尾总结性段落,中间议论性段落。
题型链接:动人的湖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整天那么欢快?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样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细丝般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
4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隆”,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落下,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下面的练习。 1 、用“ ”画出中心句。
2 、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 作 ;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 、文中的“礼花”是指 ,“礼炮”是指 ,“玉花”是指 ,“掌声”是指 .4 、这篇文章记叙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文阅读复习1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图表、引资料、分类别。
2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 、说明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小结:在进行阅读能力训练时,我们应选取不同结构的文章,引导学生发现各自的规律,掌握概括各种结构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关健词串起来讲,也是短文的主要内容;按总分总顺序写的文章(写景状物)的可以找中心句作为主要内容;有过渡段的文章可以找过渡句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这项训练要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在概括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引导,以真正提高其概括能力。
训练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必须整理、归纳教材中都涉及到哪些基本的表达方法。例如:
托物言志的,如《竹石》《石灰吟》;
文章中应用相互照应的方法,如《十六年前的回忆》; 引用名人名言的,如《为人民服务》;
把回忆与现实结合起来写的,如《凡卡》《灯光》; 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的,如《匆匆》;
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如《詹天佑》《索溪峪的野》;
5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的方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抓住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如《穷人》;此外,还有通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事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的;采用对比的写法的;各种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方法,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按时间或地点的变化写,按总分总的结构写,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来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表达方法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6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散文鉴赏
二. 学习过程:
(一)散文的基本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散文”概念十分宽泛,是指除韵文(诗词曲赋)以外的一切文体,包括奏疏、书信、策论等实用文体。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指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指的就是后者。
散文根据内容性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1. 叙事散文。这类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游记等等。叙事性散文要求必须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叙事散文所描写的主人公既是真实的人物,又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2. 抒情散文。这类散文以咏物言志、借景抒情为主要特色,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如朱自清的《春》,张晓风的《敬畏生命》等。
3. 哲理散文。偏重于说理,但它不是单纯抽象的论证,而是借助文学的联想、比喻,利用文学形象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哲理,把深刻的理性思辨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蒙田的《热爱生命》就是外国哲理小品中的名篇。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尤其是它的选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想象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以想象、联想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是散文常见的表达技巧。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是散文表现主题的常见
7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形式。
(三)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
1. 把握散文的结构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理解这个特点不要被它材料上“松散”的表象所迷惑,要抓住它“神聚”的实质。要明白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这种写法,还能收到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效果。为了便于迅速快捷的把握散文的结构,欣赏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抓“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的精要所在,像人的眼睛一样,能传达、透视人的心灵。阅读散文,就可以通过“文眼”这个窗口,窥见作品的感情基调;抓住了“文眼”,就可以抓住全文的“纲”,再分析其他的内容,就“纲举目张”了。如朱自清的《春》,文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赞美了春的活力,生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和美好的憧憬。
(2)识“线索”。散文为了达到“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往往用线索将所有材料贯穿起来。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四次“背影”,把回忆和现实,相见,离别和牵挂几个生活场景贯穿在一起,表现了在没落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父亲对儿子深沉博大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愧疚、牵挂之情。
(3)辨“关键”。在散文行文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关键性的句子对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大有帮助。抓住这些标志性词句,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大致分为三种:① 叙事性散文中表示时空变换或观察角度转换的词句。② 首尾呼应句。③ 过渡衔接句。
2.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被称为“美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语言的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练、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语言优美、凝练、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尽管散文语言的美表现为不同类型,但品味散文语言,基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8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1)品味语言的形象性。散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这一段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写景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词十分妥帖。如“石井栏”由于长年使用,所以变得十分“光滑”;“黄蜂”体形“肥胖”,所以“伏在菜花上”;“叫天子”行动“轻捷”,故而“窜”向云霄。
(2)品味语言的情蕴。散文中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通过抒情性的句子直接表达出来的,但更多的是蕴涵在或记叙或描写的字里行间。品味散文的语言,还要善于品味出词句中蕴涵的情感。如《济南的冬天》,多用拟人、比喻、语言温情脉脉,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民在冬天是面上含着笑的。”这样的语言在文中俯拾皆是,口语化的语言,朴实温情的语调,恰似一个和蔼的老人在和你促膝谈心,倾诉着他对济南冬天的深深依恋和喜爱之情。
(3)品味语言中的哲理。优秀的散文,不仅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且往往揭示了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感悟。品味散文的语言,更应深入体味语言中揭示的哲理。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通过追述植物飘散种子的场景对心灵的震撼,而揭示了生命在传承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其中许多句子都是很值得玩味的。
品味语言时,还要注意语言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我们不仅能够识别语句中用到的修辞格,而且应该进一步深挖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如“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本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它写出了野花繁多,散布在草丛中随风摇曳的动态美,写出了野花的活力与生机,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活力。
3. 领悟散文的意境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歌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依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可依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亲临其境,产生了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我们在领悟意境时,应从散文所记叙的事,所描绘的景着手。在叙事性散文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所记叙的事件尤其是经典的细节,体会其中所融之情。如《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一段描写,使我们读者感到眼前仿佛浮现出父亲行动迟缓吃力的形象,父亲本来年岁已老,又刚刚遭受过丧母和失业的双重人生打击,加之身体肥胖,更显老态龙钟,行动十分艰难。
9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在这种情况下,买橘子的平凡举动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父爱就更让人感动!而此前“我”却对他颇不耐烦,现在想起来,怎不让人愧疚?
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我们要留意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注意作者在对景物描写中所突出的特征,所营造的气氛,从而体会景中所融之情、所涵之理。《紫藤萝瀑布》中这株紫藤萝,在那荒唐的年代,“稀落”、“伶仃”地挂在树梢,显得毫无生气;而现在,却又重瓣焕发出生机,开得如此繁茂、热闹、欢乐。在一株花的今昔对比中,作者获得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从心理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此外,欣赏散文还要注意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包括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
【典型例题】 金色花
(1)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2)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3)无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
(4)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5)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6)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
10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7)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8)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9)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10)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11)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12)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13)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14)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15)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16)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 根据(4)~(7)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
11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2. 根据(3)~(13)段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 → →
3. 作者在第(13)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请根据(3)~(13)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4. 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纵观全文,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1)纵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2)横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5. 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 1.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外表丑陋但倔强。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外表美丽但娇弱。
12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2. 遗憾→厌恶→惊奇→赞叹 3.
(1)因为仙人掌赖以生存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2)因为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厌恶讥笑它丑陋的外表,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精神。
4. 纵向:仙人掌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对比。
横向: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的对比。
5.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模拟试题】
阅读理解: (一)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①)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②)地回答。
“不是放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
13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 作者对蔡老师一直以第三人称“她”来称呼的,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第二人称“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对其作者分析恰当的一项( )
A. 直接对话,更加真实 B. 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C. 形式变换,更加活泼 D. 叙述自如,更加简洁
2.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括号内( )
A. 模模糊糊 B. 迷迷糊糊
3. 对文中“默默地”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想念的感情。
B. 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C. 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D. 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4. 本文有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分别指出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哪种感情、选择填空。
A. 回忆 B. 依恋 C. 思念
(1)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
(2)“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
(3)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
14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二)
我的母亲(节选)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饮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笔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到小学任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该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时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眼。今天,我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 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各用一句话简明概括。
(1)
(2)
(3)
2. 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15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3. 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这段文字共写了几个人物?哪个详写?哪个略写?哪些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5. 在原文中直接用“//”划分层次,并说明分层的根据。
(三) 绿
又是绿色稠密的节季,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
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的青春气息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春天的绿□□,夏天的绿□□,秋天的绿,□□,冬天的绿□□。
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阴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缥缈的遐想。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林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天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吗?不,每每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的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树媲美。争
16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她似少女的初恋,如一抹柔情般稚嫩。霏霏细雨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着柔纱的仙子。飘飘的,柔柔的,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温馨。
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 第三段方框中用词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泼、凝重、深沉、纯真
B. 纯真、活泼、凝重、深沉
C. 凝重、纯真、深沉、活泼
D. 深沉、活泼、纯真、凝重
2.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写作顺序又是如何安排的?
3. 本文在写四季的绿时详略不同,应如何理解?
4. 绿的含义有哪些?用文中词语回答。(不超过10个字)
5. 以一句话概括表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6. 这篇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7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A. 比喻,拟人 B. 象征 C. 联想 D. 抒情
【试题答案】 (一)
1. B 2.(1)B (2)A 3. B 4. BCC (二) 1.
(1)母亲不辞劳苦,筹措巨款,送儿子上学。
(2)母亲割舍对女儿的疼爱,送女儿出嫁。
(3)母亲孤独地度过凄惨的除夕,送我返校。
2. 疼爱儿女,深明大义,坚强朴实。
3. 热爱、赞颂以及失去母亲的悲伤,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4. 5个,母亲、三姐、我、姑母、哥哥。突出中心,更集中表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
18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5. 一层:“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以后”
二层:“老去。‖不久。”分层依据是按每一件事的叙说。 (三) 1. B
2. 线索:我对绿的喜爱之情 顺序:以季节变化为序
3. 文章安排详略巧妙,总写较略,而写四季较详,写四季中,夏季写得详,就突出了“绿”的重点。
4. 可靠,谦虚,宽容,博大,永恒
5. 通过写对绿的热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一. 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7讲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19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 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20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五. 知识积累
1. 关于朗读:
(一)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
21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诗歌欣赏: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22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题及分析】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23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 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 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
(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
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诗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哪些?
24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7. 小时侯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了,“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
8.“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呢?找出与“想望”意义相同的另外两个词。 答案: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 散文 社会生活 想象
3. 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难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懊恼失望之情。
25
艰苦奋斗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3.“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则表示“我”对这信念的渴望。
4. 虚写;抒写了对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挠
8. 爬山看海 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拟试题】
1.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现在”的“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冰心诗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26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27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繁星》
(1)给加点横线字注音:
惊羡 ( ) 着( )笔
(2)解释词语: 惊羡: 明艳:
(3)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的“发展”可用第(一)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4)“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人生观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
(5)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6)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试题答案】
1. 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
28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2.
(1)xiàn zhuó
(2)惊异地羡慕;明朗艳丽。
(3)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发展 贡献 牺牲
(5)“描写”比喻努力奋斗的过程,“着笔”比喻努力奋斗的结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发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艰辛的等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探讨
一、了解文章大意,可从两方面着手。
1.读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们可以把审题与读课文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文先读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以人命题的,由人想到事,围绕事情提出问题。 ②以事命题的,抓课题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 ③以物命题的,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
④以地名命题的,由题目想到景物,围绕景物特点提出问题。
读文章时,又要反过来看看文章内容是怎样紧扣题目,展开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文章所写内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体现,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组织材料的:
①纵向思路,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如:《做风车的故事》,我们就可按上述提示,边读边摘要点:喜欢做手工→做风车→赞扬→嘲笑→难受→发愤学习,我们用恰当的词语把上述要点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②横向思路,如按事情的特点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注意有没有思路。如:《富饶的西沙群
29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岛》,开头先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分别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个方面描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最后总结西沙群岛的富饶,我们抓住了开头这一句话,全文脉络就清楚了。
二、读懂每一句话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章的各个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文章有几层意思,最后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整体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文章应该读懂每一句话。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和比较难懂的句子,更要认真思考。 1.抓关键词语。
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只有一两个或几个,这就是一句话的关键词语,我们能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下文中有关的词句或段落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
阅读文章要联系文章写作时代背景,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4.用缩句法读懂长句。
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较长可以用缩句的方法,先抓“主干”,剔去“枝干”,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四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断提出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读懂每一段话
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要准确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话的意思,必须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1.抓中心词。
一段话总是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就像一句话中有关键词语一样,有的段落它有一、两句表明主要意思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容易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2.理清层次。
有些自然段没有中心句,必须通过逐句分析,理清一段话层次,先弄清每层意思,再归纳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意思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因此,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划分。
五、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各段大意连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30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2.抓住记叙文基本要素归纳文章内容。 3.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归纳主要内容。
六、解题方法四步走
1.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2.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
31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3.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4.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
32
盛泽名思教育0512——82100064
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总之,笔者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于是选题确立为《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初探》。笔者主张,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