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础管理
在一次管理讲座上,一位企业家问讲师:企业管理的内容看起来千头万绪,要抓管理到底应该从何入手呢?结果得到的回答非常简单,只有三个字:“抓基础”。答案虽然简单但却是一语中的。正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宏伟的愿景都是空谈。国内的很多企业管理者们可能都面对过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管理概念和方法听起来都挺有道理,可为什么用到自己的企业就变了味?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国内企业目前普遍基础管理水平较低,而且往往还带有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种种不规范的所谓“特色”,才导致了这种“水土不服”现象。要知道别人的理论可不是专门为你量身定做的,是经过总结和提炼的带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建立在一个相对一致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达不到这种一致性的要求,那么“水土不服”也就在所免。
要抓好基础管理,首先是要了解“基础管理”的内涵及意义。我们知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所依赖的资源要素主要有五项即:人、财、物、信息及时间,而一切的管理工作都是为经营服务的(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很多人对经营和管理两个概念区分得并不是很清楚,简单地说,经营就是选择做正确的事情,管理就是把事情做正确)。围绕经营开展的管理工作其根本目的归纳起来就只有两个字:“效率” ----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这也是衡量一切管理工作成效及其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就企业管理本身来讲,根据其工作的出发点及针对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要弄清楚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生产上的作业流程来比喻,那就是:“使用工具-加工零件-组装成品”。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加工零件的品质,而零件的品质又决定了最终成品的质量。再回到管理的范畴来说就是:基础管理是企业开展一切专业和综合管理活动最基础的工具和方法,而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则是运用基础管理作用于各项经济活动资源要素,以实现企业目标及价值并尽可
追求其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的过程。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基础管理研究的是最基础的工具和方法,专业管理研究的是运用方法实现目标的过程,综合管理则是对专业管理的系统化集成。
根据上面的表述,我们梳理一下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最为基本的工具和方法,将其归纳起来大致以下有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标准化、定额管理、计量管理、档案管理、计划管理、统计核算管理、员工培训以及责任制。下面我们将逐一对其进行了解和简单分析:
一、标准化:
狭义的标准是指对在企业经济技术活动中重复发生的对象以特定形式制定的统一规定。而广义的标准则可理解为对在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订的规则。标准化是企业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按性质划分,企业的标准主要有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种。
(一)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并在一定范围内共同遵守的技术规定。它是人类从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包括: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安全与环境标准等。
(二)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工作所制定的程序、职责、方法和制度,是
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手段。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建设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管理标准化的过程。
标准化的意义在于:通过标准实现了对事物的区分和归类,找到同类事物发展和运行的统一规律和规则,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实现最佳的秩序和效益。通过标准化制定出的各种标准,为其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标准化是基础管理中的基础。
二、定额管理:
定额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利用和消耗以及获得的成果等方面所应遵守的标准或应达到的水平。
定额本身就是一种标准,而定额管理则是运用这种标准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消耗、利用和占用进行控制。同时定额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经济水平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由于企业占用、消耗的资源的具体形式不同,企业定额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劳动定额、设备定额、物资定额、资金定额、成本费用定额等等。
企业定额工作包括定额的制定、实施、修订和管理等工作。制定科学的定额,做好定额工作,对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组织企业有序的生产活动、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基础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要抓好定额管理,其关键在于三点:
1、额定制订要做到及时、科学、全面;
2、在定额的实施中,要维护其严肃性发挥其应有作用,就必须坚决执行并严格考核;
3、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修改定额,以保证其合理性。
三、计量管理:
计量是指用计量器具的标准量值去测定各种计量对象的量值。企业的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两个方面。做好计量工作,可为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是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同样,抓好计量工作关键也有三点:
1、保证计量器具配备齐全和调校精准;
2、定期检查,正确使用,及时维修,保证计量器具处于良好状态正常发挥作用;
3、完善计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包括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做好计量信息的记录、整理、保存、传递、分析等工作,使企业的计量信息能准确反映企业物资运动的质与量。
四、档案管理:
档案是指: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而档案管理则是指: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
供利用的活动。信息是贯穿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资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而作为信息载体的档案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企业档案管理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稳妥性:档案的保管对软硬件方面都有非常专业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档案能够被妥善的长期保存以供随时检索、查阅和调用。另外,进行档案备份也是加强其稳妥性的一个有效方法。
2、规范性:档案数量会随着业务活动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因此对越来越多的档案实施系统分类、统一规则的编码等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以方便检索、查阅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广范运用,对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推动。
3、完整性:一切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都应该列入档案管理的范畴,特别是一些事关企业重大利益的重要档案资料更应该做到不缺不漏,不留死角。
4、有效性:档案的有效性是体现其价值的前提,保存过期、错误、虚假的档案不但会造成浪费资源,而且还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形成误导,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在搜集、整理档案时鉴别其有效性非常重要。
五、计划管理: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而计划管理则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并结合长远和当前的发展需要,合理地利用人、财、物、信息及时间,组织筹谋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
企业经营计划按时间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经营计划三种;按计划内容又可分为供应、销售、生产、劳动、财务、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等计划。
计划编制的要点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是为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各种资源组织筹谋全部经营活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因此编制计划时应具备明确且与企业目标一致的目的性,以便于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调配运用。
2、可行性:计划编制必须是基于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各种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作用及其相互影响的正确评估。只有这样,制订的计划才能做到切实可行。好高骛远或鼠目寸光的计划都会给企业的资源造成浪费甚至让企业误入歧途。
3、细致性:计划的内容应尽可能的涉及细节以使其对行动指导的针对性更强,也有利于提高计划的可行性。
4、灵活性:俗话说得好“计划不如变化快”,企业身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而编制计划时如果尽量地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预留若干应对方案将会使我们在面对变故时更加从容不迫。
5、及时性:看看上面对计划的定义,这点应该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6、前瞻性:正所谓“一步快,步步快”,适度超前的计划往往能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六、统计与核算管理:
我们这里指的统计与核算实际是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称,两者都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基础的方法并且互为补充,其区别主要是核算的目标、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
统计与核算管理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真实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虚假的核算数据和信息会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重大危害,因此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与核算管理的第一要点。
2、有效性:是指统计与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对有关各方决策具有相应的价值,其核算的行为和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3、一致性与可比性:是指核算的处理方法和指标口径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否则会使数据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无法对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以及不同核算期间之间的经营管理成果进行直观的认识与评价。
七、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以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五大资源要素中的核心,他决定其它要素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发挥作用的大小。要让企业的员工从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人”转变为特定意义上的“企业人”,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企业对员工培训。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要抓好员工培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训系统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应是系统性和一贯性的行为,以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而非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是临时报佛脚的应急之举。
2、实效性:企业培训员工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理念等,以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员工培训的目标应紧紧结合企业的目标及实际情况并且还应进行周密计划、科学实施以保证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员工在工作性质,素质能力方面的区别和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将会使培训效果事半功倍。
八、责任制。
责任制是指规定企业内部对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范围、应负责任及相应权力的制度。其目的在于对企业员工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每个部门和岗位的任务和要求,把企业中千头万绪的工作同成千上万的人对应地联系起来,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如果说标准化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那么责任制就是企业基础管理的核心。换言之,责任制体系科学与否将决定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因为人始终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但其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作为“经济人”的特性,即动机根源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某种特定阶段和环境下,企业与个人的利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因此为了实现代表全体员工整体的企业利益就必须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和监督.,而这正是责任制所起的作用。
抓好责任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责权利对等:这是责任制的核心,三者的关系就应该像一个等边三角形: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衡,任何一边出现问题都将不同程度地削弱整个责任制体系的效力。如果我们细想一下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就会发现其根源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本文只是简要地对企业基础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作了一个探讨,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只为抛砖引玉,帮助大家更深入地认识企业基础管理和研究如何抓好基础管理,不当之处,敬请多多指正。
二O一O年五月二十八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