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六章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六章

2020-01-27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章引言:

从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社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三百多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前面两章主要分析的是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总的说这些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是适用的,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又有其不同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历史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实质。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列宁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没有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基本经济关系没有变,但在生产力发展程度、生产关系各方面的具体特征、市场

1 / 37

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变迁以至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等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特点的。本章主要考察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步确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但还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和垄断资产阶级。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的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起来,自由竞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在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自由竞争中发展和壮大,在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资本家追逐更高利润的竞争中,社会生产力得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比拟的加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关的各种制度建立和逐步规范起来,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当然,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弊端也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

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冲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调动起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成为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规则和机制。因此,无论从生产关系的层面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自由竞争都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垄断现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日益成为一种常态而非偶然现象,无论在经济发展、生产关系变化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变迁方面,垄断的出现并成为常态,都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自由竞争时期所没有的新现象、新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100多年来,

2 / 37

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以前厂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2.垄断的形成

从前面两章对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积累的规律等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又从客观上要求生产和资本不断扩大规模、日益集中。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中从事生产和流通活动的经济主体,主要是私人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企业,各个企业在市场上是平等独立的经济实体,它们都要在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中求生存、求发展。一般说来,总是那些资本雄厚充实、技术设备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也就是说,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即若干在生产上有联系的小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优势而联合成一个大企业,这样二些新型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商品生产者之间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因此达成协议,垄

3 / 37

断该部门的生产或流通,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垄断也可称作独占。垄断或独占是排斥自由竞争的,一旦在某个部门形成了垄断局面,其他企业再进入这个部门就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了。本来,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在自由竞争中产生、在自由竞争规律的作用下实现的,可是一旦垄断形成,事情就走到了其出发点的反面。因为,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的情况下,竞争的格局会发生变化,因竞争对手之间势力强大或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可坐享因垄断而带来的高额利润。这样,垄断就出现了。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社会就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3.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大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绝大多数产品生产和销售及原料市场,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组织。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也不很固定,垄断统治的力量还不很强。当时主要是通过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例如以价格协定暂时地控制某地某种商品的市场销售或收购价格:以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垄断势力的增强,垄断组织也逐步发展、规范和完善起来。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等等。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这种混合联合公司,规

4 / 37

模巨大,它们的生产经营工程已不仅限于同类或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跨行业跨部门进行混合联合生产与经营,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产业都有所涉足。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一定时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另一方面还可在经济结构不断变化、新产业部门层出不穷、币场行情不断波动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混合经营规避风险,并稳定、持久地保持垄断地位和获得高额利润。显然这种大型垄断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其垄断统治的力量,也是极大地增强了。无论何种垄断组织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和市场,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薪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竞争进一步加剧,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使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初期,虽也存在资本集中和企业兼并现象,但战后以来企业兼并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以美国为例,20世纪30年代的十年间兼并案大约为两千多宗,50年代增加到四千多宗,60年代则猛增加到一万二千多宗,直到世纪交替之际,企业之间的兼并购并风起云涌。从兼并的形式看,二战前的兼并多为横向兼并或纵向兼并,二战后的兼并则更多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混合兼并。例如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原来的主营业务就如其名称表示的,主要是与电话电报相关的业务及其器材制造,战后以来经过多次混合兼并,它已变成了一个经营许多种与电报电话无关业务的混合联合公司,其业务范围涉及食品、人造纤维、建筑、金融保险、计算机、煤炭、石油、卫生用品、肥料等多个相互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部门与行业。

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随着生产的发展,巨型企业不断涌现,垄断程度也不断提高。以美国为例,20世纪之初资本上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上10亿元的企业只有美国钢铁公司一家,但战后几十年来,经济“航母”、“巨无霸”式的大型企业不断

5 / 37

涌现,到20世纪70年代10亿元以上资本的企业就有上百家,而如今的美国不但有上百亿资本的大公司,上千亿资本的超大型企业也出现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垄断势力必然大大增强,现代大型垄断企业对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是战前的垄断企业不可比拟的。

第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如上所述,混合联合公司是战后垄断组织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混合联合经营能增强实力,化解风险,更有利于长期稳定地获得垄断利润和保持垄断地位。这种混合联合经营的发展方向是:主要向一些垄断程度低的部门扩展,向一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以及向军工等特殊产业部门扩展。

第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随着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垄断组织不但规模扩大,而且将其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展到本国国界以外,形成了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和垄断资本国际经济组织的载体——跨国公司,它使垄断资本的势力越出国界,将垄断统治延伸到地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

当生产领域中的生产与资本集中不断增强,垄断逐渐形成时,在金融领域里,银行业的集中也在同步进行。因为银行之间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相互竞争,也处于一种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的生存环境中。而往往是大银行,才有较强实力抗拒和防范风险,有能力吞吐大量的货币资金。无论是大企业家还是一般的储蓄者对大银行的信任也远远超过小银行,这就使得大银行能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从而有可能大量向外放贷。当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同生产领域中一样,也会走向垄断。因为,当银行业的垄断未形成时,各银行之间只能通过在借贷优惠等方面的相互竞争来求生存求发展。而一旦银行业的

6 / 37

集中发展到只剩了若干大银行在金融领域中活动的时候,与其继续进一步恶性竞争,不如通过协议达成垄断,这样不但能保持银行的高利润,而且可以形成对货币市场、工业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近现代金融体系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行和规范完善,都起到了生长剂、加速剂、催化剂的作用,也可以说,现代银行体系是发达市场经济机体内敏感的神经系统。由于信贷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加速度地扩展和膨胀,利用各种信用手段,通过借贷关系,既刺激了生产也推动了消费。大银行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当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时候,银行只是一个简单的借贷中介人,它的作用主要是为借贷双方提供货币方面的服务,一般情况下并不能对借贷的任何一方产生决定性影响。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数额的不断增大以及借贷关系的复杂化,银行,特别是大银行的作用就日益重要,甚至到了可以左右生产企业命运的程度。资本主义企业大多是负债经营、借贷经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一个有活力的企业都需要大量流动资本来维持运转,并在需要时有足够的资本用于扩大生产或向新的方向投资。这样,只靠自有资本不可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更不可能把握市场时机,大规模、迅速地扩大生产,赢得竞争胜利。这种条件下的大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垄断组织,往往与大银行形成较为固定的借贷关系,而大银行给不给企业贷款、给予何种条件的贷款,往往能决定企业的生存还是破产。由于大垄断企业与大银行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金融关系,银行还因此掌握了企业的往来账目和经营情况,能对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企业与大银行之间的这种关系,在20世纪初即已出现,列宁用一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种银企关系,即在垄断阶段,“银行就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发展成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

在这种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它是由

7 / 37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当垄断的银行资本由普通的借贷关系中介人变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万能的垄断者的同耐,也开始了垄断的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这包括了日益紧密、相对固定的银企关系的形成,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以便实现对对方的控制和操纵,乃至银企之间人事上的相互融合。这样,金融资本就掌握了社会上数额巨大的资本,形成了能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经济实力,从而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事实上的统治力量。我们把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在分析股份公司问题时已经讲到,虽然从理论上讲,只有控制了一个股份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份才能对这个股份公司有控制权,但由于事实上股份公司的股东较为分散,往往控制了一个股份公司l/3、1/4甚至更少的股份,就能取得公司的控制权。金融资本正是这样,先利用手中的资本控制一些大型的母公司,然后再由母公司向其他公司投资,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的股份和控制权,把这些公司作为子公司,再由这些子公司继续发展控制更多的公司,作为孙子公司,由此类推,金融寡头就可运用手中的巨额资本并通过层层控制进而在事实上掌握、操纵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在经济上的统治。不仅如此,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金融寡头还必然要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国家的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活和竞选活动,是以金钱为工具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金融寡头可以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是把政府的高官拉下水,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此外,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

8 / 37

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是:第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速度也在加快。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中少数大银行的资产在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银行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在不断提高。第三,各大银行的分支机构迅速增长。这同上一点是相互关联的,大银行规模大必然网点增多,分支机构遍布城乡乃至国内外。这些又必然导致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财团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也得到更大增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垄断财团实力的迅速增长。在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多以垄断财团(财阀)的形式存在,如垄断组织战后的发展一样,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财团的实力在战后也是急剧膨胀,不但美英法等二战的战胜国是如此,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二战的战败国的大财团,虽在战后初期有所分解、削弱,但很快也发展壮大了起来。

第二,垄断财团的经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同垄断组织向混合联合经营方向发展相一致,例如,原以石油著称的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以钢铁著称的摩根财团,都早已走上了混合经营的道路。

第三,垄断财团经营日益国际化。当代的大多数垄断财团都是跨国经营的,大财团同时也是大跨国公司。第四,大财团的资本结构日益社会化。一方面是大财团之间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是股权的分散,使得大财团原有的家族色彩淡薄,日益成为社会化的资本形

9 / 37

式。

5.垄断和竞争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钳,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0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10 / 37

垄断资本在经济乃至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驱使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在经济上的统治为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大量垄断利润的攫取,又进一步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及其统治力量。但垄断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垄断本身并不能创造一个价值原子。首先,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或者说归根到底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即使是垄断价格也不例外,垄断高价不能无限抬高;其次,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第三,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说,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11 / 37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先出现的是一般垄断或者私人垄断,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又出现了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同一般垄断或私人垄断相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多新的特点,其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方式较之一般垄断时期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可以把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再划分为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两个发展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j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仍然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但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做出决策,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他们一般不会重视社会利益,以及如何在社会范围内协调经济活动的问题,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在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出面干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时期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就已存在,但那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刚刚开始,许多时候是作为应付经济危机或

12 / 37

战时经济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到了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很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广泛的发展。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说到底,是私人垄断资本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耍求,必须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样的形式来驾驭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和发展下去。

(2)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点:

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在科技革命推动下,新兴产业和部门不断涌现,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投资于新的产业,还是对旧产业进行革新改造,甚至仅仅维持住已有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所需的资本额都是越来越大的,私人垄断资本的实力虽然也在增长,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高精尖的新兴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支柱产业和部门,私人垄断资本的实力往往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大规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本。

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公共设施的需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例如对道路交通、通讯邮电、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需要,多是投资巨大,往往需很长时间才有可能收回投资,甚至不可能有经济收益的工程。私人垄断资本当然不会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这些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产物的设施也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

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工程,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

13 / 37

域。虽然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后,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基础研究阶段,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投入回报的,私人资本也因此不愿投资于这些领域。而当代各国间经济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不下大力气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就有可能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都把科研列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工程。给予高度重视,由国家投资支持。

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中经常性地出现市场上商品过剩的问题。私人垄断资本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要求国家出面,进行干预和调节,靠国家的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缓解生产过剩问题。

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个别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代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私人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部组织也越来越高效而严密,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这种条件下私人垄断企业的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以及可能引起的经济波动和危机也会更剧烈。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靠政府的干预来调节社会生产,克服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

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私人垄断资本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金融寡头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矛盾、分配不公现象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乃至威胁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所以,无论从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还是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矛盾的角度说,都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

14 / 37

能承担的利益再分配的调节活动。这种再分配一方面是为垄断资本服务、为增强其实力与统治而进行的再分配;另一方面也是为缓和社会矛盾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根源。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私人资本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家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企业。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仍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如资本、市场、社会等方面的一些需要由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的问题。股份制企业为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提供了可行的方式。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国家或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应该让资本主义私人企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决策,国家至多在企业的外部为其正常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就够了。但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经济危机周期而至,并越演越烈,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造成了空前的大危机、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出面干预经济生活,在经济理论上也相应地出现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理论。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中产生了很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国家主要通过调控这四大市场的总供求和相关的经济指标,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求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的稳定和适度增长。如国家想刺激经济发展、启动资本市场扩张,就

15 / 37

可出台相应的利率政策,鼓励、促进资本市场的活跃与繁荣。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些简要的介绍:

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人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在l/3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等已超过40%。因此,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

货币政策。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运行的必要条件。金融信贷业务的发达,更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因此,货币金融政策一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无偿向社会收取贡赋的财政不同,货币金融借贷关系是有借有还,且要还本付息的,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更具有经济手段、利益诱导的特征。在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例如,对国家支持的产业或企业给予优惠的信贷条件,鼓励其发展,相反,对国家要控制的经济活动则用较苛刻的信贷条件来制约。在经济过热时,适当提高利率,给经济降温;相反,在需要刺激经济发展、走出萧条与不景气阴影的时候,则适当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与消费。这就是所谓的逆经济方向的货币政策调节。

16 / 37

对货币流通量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因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的要求,过多增发货币,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不仅会造成经济的不稳定,还会从根本上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甚至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若是中央银行大量收购有价证券,则意味着一般商业银行手中的货币就有所增加,因而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多了,反之则相反。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储备金制度,即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存人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这个法定准备金率若是提高了,商业银行须向中央银行上缴更多的货币资金,则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反之则相反。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商业银行可以把手中的未到期有价证券拿到中央银行去再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也起着重要作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日本和北欧等国家,在计划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不能对私人资本直接进行计划管理。而市场经济本身又存在着某种自发性、盲目性,特别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会不断造成经济的震荡。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解决这些矛盾,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国民经济计划化。例如,利用国家的力量有计划地集中一定的社会资源进行重要关键部门企业事业的建设,对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资源配置进行一定的引导,对经济周期进行适当的调节,等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支计划、货币发行计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这是带有全局性、规划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计划和规划。再通过一定方式,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私人企业向计划规划的方向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计划反映

17 / 37

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大政方针,昭示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乃至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经济主体和当事人,可以通过这些计划了解政府政策方针,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在有关利益手段的诱导下向计划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无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哪些具体形式、进行何种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其实质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种具体形式所起作用的简要分析,就可清楚地看出它的实质:

第一,从国有资本的作用看。资本主义的国有资本,特别是国有企业,固然有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为社会化生产提供一些私人资本不愿干、不能干的基础设施等功能。但从其本质来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是为整个资产阶级服务j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存发展服务的。这些国有企业,有的是资产阶级政府利用向社会收取的贡赋建立起来的,有的是通过“国有化”方式收购私人企业建立起来的,还有的是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共同出资建立的。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宗旨来看,追求高额利润并不是它的主要目标,其宗旨在于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协调社会总资本的正常运行。

第二,从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各种资本的作用来看。这类资本主义经济中,若是国有资本占控制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就可用较少的国有资本控制较大量私人垄断资本的经营活动,这有利于国家从资产阶级整体利益考虑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若是私人资本占控制地位,则私人资本家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家的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义可以得到政府的种种优惠,使垄断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这些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样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

18 / 37

第三,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来看。这种形式下,无论是国家的加工订货,提供补贴,财政支持和再分配,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化,都是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长治久安,缓和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服务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劭,无论哪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韵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1)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就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

19 / 37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有一些资本输出到国外,但数量较少,作用也不十分重要。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还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利用他们的工业品与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和初级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来获取海外利益。当时还未形成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可以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来看。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取了大量高额垄断利润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要再转化为资本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去,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还有一部分资本继续在国内投资已不是最佳选择。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放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那里劳动力价格低、资本缺乏、原材料和土地价格便宜、市场广阔,输出资本可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并且资本输出还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垄断资本在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所有这些为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提供了基本条件,再加上发展到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本身金融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都为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20 / 37

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即输出国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把货币资本贷给输入国的政府、银行或企业,这是一种间接投资;生产资本输出,即输出国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办企业,这是一种直接投资。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则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取了大量高额垄断利润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要再转化为资本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去,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还有一部分资本继续在国内投资已不是最佳选择。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放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那里劳动力价格低、资本缺乏、原材料和土地价格便宜、市场广阔,输出资本可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并且资本输出还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垄断资本在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说来,由于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在以实力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格局中,不发达国家长期

21 / 37

处于被动地位。

资本输出会造成资本主义国家间激烈的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以上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基本内容、作用及其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的输出也在增长,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2)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资本,是为了获取高额海外收益,并建立起垄断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各自国家和垄断组织的不同利益,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又联合又争夺的复杂关系。如同国内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产生垄断一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垄断,即国际垄断。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建立国际垄断同盟的目的,是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或者说,是通过各国垄断组织的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同国内垄断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予以保证和实现一样,当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的时候,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

22 / 37

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也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这种瓜分多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的,当各国、各垄断组织的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瓜分就会重新进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这种从经济上对世界的瓜分也必然会不断进行下去。另外,经济形势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订立国际协议时的情况如果出现了不利于垄断资本的变化,也会重新订立协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跨国公司发展起来以后,各国的垄断组织往往是通过自己所建立的跨国公司来占领国际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经济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

(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和为此而进行的斗争。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也即通过武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在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奴隶贸易等经济侵略活动的同时就开始了占领殖民地的对外侵略活动,到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时候,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即帝国主义列强就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宗主国,它们统治着本国和殖民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处于有利地位,剥削、掠夺、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

23 / 37

属国;另一方面是广大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它们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和奴役之下。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在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后,未能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的这些国家很难再走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同样的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原料供应地,最可靠的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以及维持和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从殖民地撩夺走的巨额财富是资本主义国家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他们维持其垄断统治和这种世界格局的经济实力的源泉。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国家间在对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后,又展开了对世界领土的重新瓜分的斗争。因为,瓜分世界依靠的是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起来以后,必然要同已呈衰落趋势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因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

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过去那种对他国进行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疯狂奴役、剥削和掠夺殖民地的方式有所改变。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多是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它们还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旧秩序,不等价交换以及它们垄断的先进科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盘剥和掠夺。这就使得当代国际经济格局和秩序,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仍带有浓厚的新殖民主义的烙印,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4 / 37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恩格斯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因此逐渐加强和发展起来。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对世界各国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使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当社会分工越出了国界,,就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的方向发展。从16世纪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同时出现和发展起来。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和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这种国际分工体系使

25 / 37

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生产成为国际性的,也是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工体系的开始。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最后形成,起了十分的重要作用。促进这个时期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交通运输工具的飞跃发展,如环球铁路网的建设、海洋航线的开辟、电报电话的开通等,将各国的国内生产和市场真正转变为国际性的生产和市场。另一方面是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手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这个时期世界生产和经济实力的格局是:世界的工业生产集中于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少魏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成为世界性的工商业-大国、富国和强国;而世界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初级产品则主要由多数亚非拉美国家生产,这些国家成为经济科技落后的穷国。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从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以宗主国和殖民她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了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日益具有国际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有了新的发展。战后以来生产国际化的程度极大提高,现代科技革命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进一步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使科技发展和生产进步日益成为国际性的;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则把企业内部和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为国际专业化分工;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同时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发展中国家日益被卷入世界工业分工体系之中。通过以上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过程的简要考察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流通过程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的国际化也同时在发展。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这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开始进行海外扩张,

26 / 37

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本国际化的现象。这主要是通过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现出来的。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继续发展之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国际化进程加速,这主要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这个时期,生产资本或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还处于刚刚发展起来的阶段,所占比重还很小。战后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的表现就是私人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在国外的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市场由国家内部的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发展到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以往世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手段,并带动商品输出盼大发展,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国问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一度出现资本主义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限制资本转移的政策,放慢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27 / 37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1)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不过早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国际分工主要是所谓垂直分工,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事工业生产,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从事农业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战后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并进而从过去的在世界范围内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例如,美国的波音747客机,由600余万个零部件组成,它们是由美国及另外的6个国家的1100家大型企业和15 000家中小企业共同生产的。

(2)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它的全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发展得更快。首先,新科技革命

28 / 37

中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间的梯度转移,即发达国家不断开拓新兴产业并把技术较为陈旧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不同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在发展程度不同国家间的渐次转移,使得各国间交流产品和必要性大大增加了。其次,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第三,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又从一个侧面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最后,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也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以美国为例,1995年其对外投资为7116亿美元,同期外国在美国的投资是5601亿美元。当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收益是855亿美元,外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牧益是318亿美元。资本全球化的另一表现是世界货币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世界外汇市场交易额大约为150亿美元,到90年代中期,这个数额增大了近百倍。现在各国问金融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引起世界性韵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对世界资本市场乃至股市、汇市及各国经_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近十几年,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多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下面简要地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初步的归纳:

29 / 37

(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在生产力要素的变化上,就劳动者来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就劳动工具来说,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由传统机器生产的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的“三机系统”,发展为增加了电脑控制机的“四机系统”,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趋势日渐加强。就劳动对象来说,新变化也层出不穷: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建立所谓劳资共决制度,发挥工会在维护工人就业、工作条件改善和进行工资谈判等方面的作用,允许工人代表参加企业管理等推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尤其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甩,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 .

(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讽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无论是资本社会化还是股权分散化都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局部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自身创造出的巨大的社会化生产力的要求。这种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表现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

30 / 37

其根本制度所许可的限度内,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作了一些较大幅度的调节、改良,包括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推行了许多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实行劳动法、最低工资法、公共福利、公共卫生体制、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成熟的新体制。同时,资本家在劳动的管理上也由过去把工人看作是“会说话的机器”,逐步转变为把他们看作是“经济人”、“社会人”;由单纯依靠强制力、规章制度和纪律条文进行管理,逐步转变为强调激励手段,在管理中渗透情感和精神等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者的生存环境。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重视经济计划的作用,加强国家干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盲目性和破坏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也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从20世纪初开始,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并不断克服科技进步的体制性障碍。西方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从而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充分地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使科技革命的成果直接作用于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

(3)上层建筑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在生产关系总和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锚在有利于资产阶级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31 / 37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所实行的社会福利是给工人以香肠,资本家却得到火腿。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作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戴从本质上讲。,正是工人阶级自身创造出了更多价值、更多社会财富,才使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则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总体状况,不但要看在岗人员的情况,还要看失业的水平与状况,不但要看白领阶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要看蓝领阶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贫困人口的状况。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一20%。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常有这种情况: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性的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最终完成根本质变。这些质变可能是爆发式的,也可能是非爆发式的。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发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商发达资奉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韵历史过程。

32 / 37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的创造者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曾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顽强抵抗,甚至出现过暂时的“复辟”,但最终还是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当一种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终究要为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的革命过程中,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己又会逐步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更新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生命周期或总过程来看,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0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目益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主调整。这种谒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33 / 37

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商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当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①19世纪后期的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②周期或总过程来看,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0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目益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主调整。这种谒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商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

34 / 37

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当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①19世纪后期的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②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会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

35 / 37

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例如中国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也须经历复杂的斗争,并有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总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马克思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①这是对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最精辟而辩证的论述。

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并不是要对资本主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资本主义是一种存在着对人的剥削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基本矛盾。同时,它又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了商品生产,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经济制度,同时又要借鉴、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我们要从批判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要从借鉴的角度,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可为我所用的东西,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6 / 37

本章小结:

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在自由竞争中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当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走向垄断。垄断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它是通过各种垄断组织和垄断价格取得的。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歹l]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37 /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