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ournalofTi帅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
No.4Aug.2010
试论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
翟
艳1。张蓉2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天津300250)
[摘要】
向深入。
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需要解决何谓学校德育模式、由谁来构建、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学校德育模式等问
题,文章对学校德育模式的内涵、构建学校德育模式的主体、结构和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将学校德育模式研究引[关键词]德育模式;构建主体;构建路径【中图分类号]CAl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2277一(2010)04一0034—03
德育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学校都兴起了德育模式研究的热潮,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不容乐观的是,许多学校的德育模式研究缺乏深层的理论基础,仅停留在表面的框架罗列,属于经验建构型,往往陷入经验建构的泥淖,使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实施一定的德育内容,就可能形成某种德育模式。∞J
以上观点虽然是从不同角度对德育模式进行界定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德育模式有别于德育理论,德育理论是建构德育模式的基础,对建构德育模式起指导作用;德育模式不同于德育方法,两者属于不同层次;德育模式也不是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德育模式则是德育结构形式。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学校德育模式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德育理论、目标、原则和方法、
一、学校德育模式的内涵
心理学把模式理解为一个过程、一组实体或一种情境中的各个部分,尽管它们可以被一一区分开来,但却构成一种紧凑统一与鲜明突出的结构性整体或完型,这个整体结构或完型就被称作是一种模式。在教育领域,研究者们较早探讨的是“教学模式”。1972年,美国师范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的著作《教学模式》问世,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1]
关于德育模式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教育大辞典》把德育模式解释为“包括一定的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2j班华教授把德育模式看成是一种教育模式,是运用“模式”研究法,对在德育现象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德育经验,加以抽象化、结构化,使之形成特殊的理论形态。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念支配下,对德育过程及其组织方式、操作手段、评价机制作出简要的特征鲜明的表述。bJ李伯黍、岑国桢从道德过程中的组成要素出发,认为“道德教育模式是在理性认识上形成的,是一种由道德教育过程中诸多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本质成分折射出来的。这些内外因素主要有各种不同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内容、过程、法以及预期性效果99。【4J黄向阳则认为,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34
评价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
二、学校德育模式构建的主体分析
对于构建学校德育模式主体的分析,是要解决学校德育模式由谁来构建的问题,这是影响德育模式研究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与前提性问题。
(一)研究虚化:政府、研究者、学校三者分裂
从模式建构的主体来看,德育模式的建构可以分为行政性建构、理论性建构与经验性建构。蚓6行政性建构是以政府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或党政部门通过管理规划的方式进行的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性建构是以理论研究者为主体,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进行的演绎式的模式建构。经验性建构主要是以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者为主体,从实践经验出发进行的归纳式的模式建构。在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研究中,三者常常处于分裂状态。一方面,理论研究者的成果不能很好地纳入行政性建构中,因而,也不能真正影响到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行为;而理论研究者缺少实践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支持,许多研究虽然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却缺乏实践上的丰富性。另一
面,教育实践者的经验性建构又不能得到
翟艳张蓉试论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
很好的理论指导,处于盲目摸索的状态,进行的是大量简单重复的研究,使德育模式研究很难走向理性提升。而且,行政性的模式建构因为没有理论的参与可能犯行政性谬误。可以看到,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党团部门提倡推行的各种德育模式,这导致许多学校都只是在“做”德育课题,而不是真正在研究德育,使学校德育模式研究在实践中走向了虚化。
(二)主体变革:政府、研究者、学校组成研究共同体学校德育正在经历着某种变化,理论研究者的力量、理论的作用以及科研的影响日益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德育的最新理论不是通过行政的手段,而是在行政领导认可、支持之下,通过科研的手段走向学校教育实践的,这意味着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同步发展的可能性。【7J新型德育模式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广大教师已经从纯粹实践者的身份中挣脱出来,从被动听从研究者提供方案的角色中走出来,他们的教育身份正在发生变化,普通教师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着自己的教育理性和哲学理解力。许多学校提出的德育模式既具有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在理论上也能形成比较成型的结构和框架。在选题上都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一些最新的德育理念在他们的选题中也能得到反映,如关心德育模式、网络德育模式、对话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等。所以,学校德育模式研究要真正走向深人,实现德育模式的多元化,必须进行研究主体的变革,改变政府、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实践研究者分裂的状态,使之组成研究共同体。
三、学校德育模式的结构分析
任何模式都有其内在结构,要素是构成事物或观念体系的基本单位,德育模式要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并且诸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完整的德育模式一般应包括,德育理论与思想、德育模式的目标、内容、方法、程序、评价等基本要素。
(一)德育理论
德育理论与思想是德育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是德育模式的灵魂和精髓。“实践的经验证明,没有理念的教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教育理念能够使具体的教育行为及实践活动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超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旧j在德育模式中,理论思想依据以深层内隐的形式出现,规定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观念,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由于理论视角和指导思想的不同,有人强调这一点,有人突出那一点,所以才有不同的德育模式。如柯尔伯格以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阶段性理论为指导,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纽曼以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为理论依,建立了社会行动模式。由此可
见,任何德育模式都以深层次的德育理论为指导,从而体现其方向性和独特性。
(二)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模式的目标是德育模式的运用所能产生的实际德育效果及其标准,是教育者对某项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身上将要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所做出的一种预先估计。任何德育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德育目标的,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创立的,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着重解决的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问题。德育目标是德育模式构建和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评价德育模式实施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它对德育模式的运行具有向导作用。对于具体的德育实践来说,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或固定不变的德育模式,任何一种模式都因其特定的功能目标而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德育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变化。
(三)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决定着德育的性质,直接关系着德育目标的实现。科学地制定德育内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为了影响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以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向教育客体所传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学校某种德育模式内容体系的确定,是为实现该模式的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过程的教育观念、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总和。
(四)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包括各种模式通用的一般方法和该德育模式独特的专门方法,如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等。德育模式中的途径与方法,是在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采取的诸方式的总称。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达成目标的中介,方法的选择会受教育过程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宏观、间接的角度看,德育方法会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发展和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从微观、直接的角度看,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与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德育模式中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五)操作程序
任何德育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以详细说明该模式的逻辑步骤、各步骤完成的任务。如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都有其实施程序和步骤。程序是指德育模式在实践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和操作要点。德育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了保证其应用的可操作性、执行的准确性和效果的可靠性,设计者要在德育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一些操作要领,规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还要规定每一步骤的具体时间和要求。但由于不同性质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诸要素的关系不同,其开展德育活动的时态序列或程序步骤也就有所不同,不能过于死板教条。
(六)模式评价
德育模式评价及其研究对整个德育模式的优化改进起着
35
翟艳张蓉试论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
关键作用,德育模式的评价,包括评价方法、标准等,不同的德育模式所依据的主题、选择的目标、确定的条件、方法和程序不同,因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就不一样。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适当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旧J无论何种教育模式都需要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德育模式同样也需要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熟,但如何科学地评价德育模式及其质量,还是值得德育工作者探索的问题。
四、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构建德育模式可以是从理论建构到实践验证的路径,也可以是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提升的路径,更多的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之中生成、调整和完善。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路径在本文中指的是以学校为主体来构建德育模式,因此,更多的是实践性创造,是从本校实际问题出发来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德育模式。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学校德育模式构建路径(见图1)。
t需司曩
圆罾岛
却睦崮耳!1
I授墨丝I
t改进、完善
反馈、调整
图1学校德育模式构建路径
从图1所示的构建路径来看,学校德育模式的建构不是一次从实践到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改进、完善,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学校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和
实践需求出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建构的主题,如某校针对高中学生校园生活枯燥,创造力和想像力匮乏的现状,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命自由”的育人宗旨,在此基础上建立“主体一活动一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模式。
确定主题后,应该初步明确所要构建的德育模式的各要素的具体内容,可以先制定一个大致框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建立一个新的德育模式不仅需要好的思路和方案,更为重要的是使其能付诸实践,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作保障,涉及学校人员、制度、活动和物质条件等各方面。模式实施的过程,和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促使这些内容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通过模式监测即模式评价,对原先的设计过程进行反馈与调整,甚至追问需求与问题的真实性和可研究性,不断完善构建的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BruceJ研ce),韦尔(^hrshaWeil),荆建华,等.
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4]李伯黍,岑国祯.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
[5]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甘剑梅.近十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兼论我国
德育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8]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002.
[9]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刘升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