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01-23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20-2021学年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

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材料三:

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民事检察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地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最高检党组提出,要以点带面实行精准监督,就要深入学习民法典,全面理解法律的内涵和要义。

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可以从整个民法典的规则来考量一个案例,而不像在单行法时代,可能只涉及合同问题,不再考虑物权问题,不再考虑婚姻法问题。我想特别强调,在民法典中,大概有49个条款属于引致条款,就是说引致条款一定要和相关条款结合起来适用,才有助于正确处理好案件。

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

1.阅读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B.只有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让民法典真正保护人们的权益。 C.民法典是民事领域的重要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唯一依据。 D.现在不是单行法时代,要处理好案件,须将民法典中的若干引致条款结合运用。 2.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法典吸收优秀法律文化,借鉴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与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 C.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 D.如果能够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就会很快形成。 3.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王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法,不涉及房屋购买合同、物权等条款。 B.李某与刘某因共建厂房产权产生纠纷,法院依据行政法判决产权归李某,刘某不服又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C.赵某与吴某因房屋租赁引发纠纷,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将民法典作为统一的法律依据。 D.在张某高楼坠物致人受伤一案中,法官根据民法典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做出裁决,张某对裁决结果无异议。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15日,湖北省30个县的县长在直播间“为湖北拼个单”;山东烟台海阳市副市长发起“博士市长助力农产品”直播,视频播放量突破200万。“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营销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直播带货”、线上团购、在线教育……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弥补了各类商家客源稀少带来的线下消费的不足,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随着“直播带货”开始流行,更多用户涌入直播间,尝鲜直播购物;更多企业家与创业者也开始捕捉新的消费热点和商机。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的结合,使得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也随之发展壮大。面对国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我们应立足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来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诸多变化,进而稳定国内经济的增长。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要为直播经济涵养良好生态,在此基础上,创新线上消费方式可以激活消费一池春水,以“直播带货”为突破口化危为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摘编自《“直播带货”创新消费方式》《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材料二: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春季直播产业人才报告》显示,春节复工后一个月内,企业整体招聘职位与招聘人数同比下降31.43%和28.12%,但与直播相关岗位的招聘职位数逆势上涨了 83.95%。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疫情期间消费数据就能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一季度网络零售规模和去年基本持平,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加5.9%。

作为山东省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刘垓子镇创新扶贫模式,与山东尚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信息化扶贫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推广的方式销售扶贫农副产品,带动村民增收。“从直播带货助农的方式看,除了当地的领导干部直播带货,还有当红主播公益直播带货、网红主播直播带货等形式。”中共中央党校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贫困地区应高度重视直播带货这种新形式,采取各种方式培养更多的本地原生态主播。如今,平台的多元化给直播带货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也加大了电商直播行业的管理难度。专家指出,规范直播带货,重点是规范商品。对直播售卖的产品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避免“线下卖不出的线上卖”,加强日常监管,杜绝有安全隐患、假冒伪劣、质量不达标的商品进入直播清单。“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业态不少销售的是农特产品,这些农特产品面临着供应链水平较为落后的瓶颈制约。由于农产品的包装、冷链、物流、仓储条件不足,不少产品在快递途中影响了保鲜和配送,产生了售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授说。

(摘编自《直播带货,流量取胜还是质量取胜》《光明日报》2020年4月30日)

材料三:

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酒香也怕巷子深”,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贫困地区农土特产品滞销,生产生活必需品紧俏,“出不去”且“进不来”的双重矛盾日益加剧。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将为贫困地区优质农土特产品提供稳定广阔的销路,同时给贫困地区带来充足、价廉且物美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应该讲,这会是一场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以电商助力跑出扶贫兴农“加速度”》,南通网,2020年5月7日)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播带货”的流行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很大关系,很多企业商家转向线上谋求发展,消费者足不出户推动了“宅经济”的发展。

B. 疫情中一季度网络零售规模与去年大致持平,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近六个百分点,与直播相关岗位

的招聘职位数也逆势增长了八成多。

C. 电商与扶贫兴农的融合,为贫困地区优质农土特产品提供了稳定广阔的销路,提升了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扶贫兴农跑出“加速度”。

D. 电商在复工复产和兴农脱贫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顺应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提振经济动能有着重要意义。

8. 农村电商应该怎样更好地兴农扶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楠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车,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30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六岁男孩一名。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Xxx街xx巷x号,有见到者或帮助找到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必有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广告部主任,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指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40岁的男女青年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还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高兴地谢过台长,留下呼机号码,千恩万谢一番,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呼机叫了。那时我正在一家豪华宾馆里睡懒觉。我复了机,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要我立即去电视台!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住了。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踅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停住了。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Xxx街x x巷x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拖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待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帮

助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九O年五月一日结得婚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蕾对不对”

“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象在那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蕾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吗?”

“不是”钟小蕾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蕾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那男人问明了情况,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护住钟蕾母子,厉声说:“这是我的家,请你出去,出去,出去!要不我可揍你了!”

我乞求般地望望钟蕾母子。钟蕾紧紧地贴在中年男人的身上,一副漠然置之的样子。钟小蕾呢?他两手插腰,虎视眈眈地站在那个不是我的爸爸身边,一副上阵父子兵的神态。

我的心底升起一股贯彻骨髓的悲哀。我逃也似地跑出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仍在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

A. 小说中我记得家庭详细住址,却寻求电视台帮忙寻找,我打开了自家大门,结尾却说这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B. 文章结尾处“杨花柳絮漫天飘舞”营造出“迷茫”的氛围,呼应了小说中“我找不到家了”的情节,体现了“我”迷茫的精神状态。

C. 小说塑造了“我”这一典型形象:理想磨平,激情淡褪,迷失了人生方向。结尾处出现“中年男人”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D. 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10. 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乘,发自豫章。二月,次桑落洲,遣中记室参军江元礼以事表江陵,承制加高祖鼓吹一部。是时僧辩已发湓城,会高祖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进军次芜湖,侯景城主张黑弃城走。

三月,高祖与诸军进克姑孰,仍次蔡洲。侯景登石头城观望形势,意甚不悦,谓左右曰:“此军上有紫气,不易可当。”乃以木笼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中,楼雉相接。诸将未有所决,僧辩遣杜期问计于高祖,高祖曰:“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今围石头,须渡北岸。诸将若不能当锋,请先往立栅。”

高祖即于石头城西横陇筑栅,众军次连八城,直出东北。贼恐西州路断,亦于东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景率众万余人、铁骑八百余匹,结阵而进。高祖曰:“军志有之,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今我师既众,贼徒甚寡,应分贼兵势,以弱制强,何故聚其锋锐,令必死于我?”乃命诸将分处置兵。

贼直冲王僧志,僧志小缩,高祖遣徐度领弩手二千横截其后,贼乃却。高祖与王琳、杜龛等以铁骑悉力乘之,贼退据其栅。景仪同卢辉略开石头北门来降。

荡主戴冕、曹宣等攻拔果林一城,众军又克其四城。贼复还,殊死战,又尽夺所得城栅。高祖大怒,亲率攻之,士卒腾栅而入,贼复散走。景与百余骑弃槊执刀,左右冲阵,阵不动,景众大溃,逐北至西明门。景至阙下,不敢入台,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高祖率众出广陵应接,会景将郭元建奔齐,高祖纳其部曲三千人而还。僧辩启高祖镇京口。

(节选自《陈书·本纪第一·高祖上》)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B.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C.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D.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指陈高祖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曾率兵平定侯景之乱。高祖是他的尊号。 B. 表,给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等。文中用作动词,指启奏,上表章给皇帝。 C. 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又可指京城。和“城阙”意思相近。文中指石头城建康。 D.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曲。借指军队或私人军队,也值部属、部下。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高祖善于因敌制宜。侯景利用秦淮河设防,防范周密,官军无计可施,问计高祖,高祖能够相机行事,谋划得当。

B. 陈高祖善于调动敌人。根据敌众我寡的形势,高祖分散部署,迫使叛军分散防守,从而取得战役的主动权。

C. 陈高祖善于出奇制胜。高祖派兵从后路拦截叛军,又亲率骑兵乘胜追击,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D. 陈高祖作战勇猛。当叛军得势之时,陈高祖怒不可遏,亲自率兵攻击敌人,重新夺回城栅。 15.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僧辩已发湓城,会高祖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 (2)乃以木笼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中,楼雉相接。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②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③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6.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7.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自己的舍人说到自己虽然愚劣无能“_______?”他只是考虑到他和廉颇相斗如两虎共斗,他之所以“引车避匿”,“_______”,而这句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大局观和爱国精神。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时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请结合教材《修辞无处不在》有关知识,阅读下面内容,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语言简洁连贯,至少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不少于100字。

逆清流上数十里,两岸青峰相挤,电杆平撑,似要随时作缝合状。再深入,梢林莽莽,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樵夫伐木,叮叮声如天降,遥闻寒暄,不知何语,但一团嗡嗡,此谷静之缘故也。

《游寺耳记(节选)·贾平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某校一则活动通知,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现兹定于五月四日早八点举行“十八岁成人礼”活动,诚邀各位家长赏光。校外道路坑坑洼洼,请大家务必尽早出发,以便按时到达。让我们共同成为各位同学成长的观察者。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记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其实是玄奘精神的三个层面,悟空有开路者的勇敢;八戒有行路者的坚持;沙僧有寂寞者的隐忍。大漠长烟,孤泉冷月,玄奘只身踏上了西行之路。

请以“假如我是玄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应是“良法是社会安定的重器”; C.“唯一依据”说法太绝对,应是重要实体法律依据;

D.“须将民法典中的若干引致条款结合运用”错误,应是“引致条款和相关条款结合起来适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很快形成”错,由“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可知,应是“慢慢形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民事法需要法官从整个民法典的规则来考量一个案例,引致条款要与相关条款结合适用,“某地方法院”的判决不能体现该观点,不能证明文中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两段,第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一句,从古代法典《法经》说起,说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 指出法治的重要性。第二层是第二、三句,第二句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第三句陈述“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指出民法典的意义。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说明“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指出民法典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第二层是第二到第四句,“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等句说明强调让民法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

结合“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题干可知,学生需要以“民”为关键词,筛选出民法典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句子,然后分点概括。

由材料一“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可知,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

由材料二“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可知,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

由“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可知,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

由“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可知,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

概括时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如“在制定过程中”“在立法思想上”“在立法体系上”“在时代针对性上”。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一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B项,“创新线上消费方式”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之间还缺少一个环节。根据原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创新线上消费方式可以激活消费一池春水,以“直播带货”为突破口化危为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所以要想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还要以“直播带货”为突破口化危为机。 故选B。 【7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C项,“提供了”“提升了”错误,未然变已然。原文是“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将为贫困地区优质农土特产品提供稳定广阔的销路,同时给贫困地区带来充足、价廉且物美的生产生活必需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分析农村电商应该怎样更好地兴农扶贫,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要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如:

材料二中:“中共中央党校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贫困地区应高度重视直播带货这种新形式,采取各种方式培养更多的本地原生态主播”由此可从要高度重视直播带货这种新形式,尤其要培养更多本地原生态主播来助农脱贫角度分析。“如今,平台的多元化给直播带货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也加大了电商直播行业的管理难度。专家指出,规范直播带货,重点是规范商品。对直播售卖的产品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避免‘线下卖不出的线上卖’,加强日常监管,杜绝有安全隐患、假冒伪劣、质量不达标的商品进入直播清单”由此可从要对售卖商品建立严格准入制度,让贫困地区优质的农土特产品不仅能“走出去”,更能“走得稳”角度分析。“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业态不少销售的是农特产品,这些农特产品面临着供应链水平较为落后的瓶颈制约。由于农产品的包装、冷链、物流、仓储条件不足,不少产品在快递途中影响了保鲜和配送,产生了售后问题”由此可从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水平,改善农产品包装、冷链、物流、仓储条件,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将为贫困地区优质农土特产品提供稳定广阔的销路,同时给贫困地区带来充足、价廉且物美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主要是说电商对兴农扶贫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电商应该与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为直播经济涵养良好生态,让充足、价廉物美的必需品“走进来”,保障扶贫走得更长远。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

D项,“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错误,由原文可以看出,此时的“我”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精神灵魂没有归宿,因此很迷茫,而非“彻底地绝望”。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看这些句子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题干为: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构上看照应题目 “我寻我家”,写我寻找家原因,总领全文,下文展开写 “我寻我家”的情节。内容或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形象,突出性格特征:人到中年,被现实挤兑磨失了原本的模样,失去了自我和性格的本真,找不到未来方向的压抑、烦恼和苦闷,灵魂没有寄托不知道路在何方的一种茫然状态。表达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代入感,易达成情感共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的掌握能力。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蔡楠选择的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角度。“我”作为叙述的承担者,一切由“我”出发。“我”去“寻找”,“寻找”的是“我”的家,“我”的所行、所思、所见、所闻构成了文本叙述事件的内容。

“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这样可以给作品带来如下几样好处: 首先,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

性,加深了主题以及小说的批判意义。全篇小说由主人公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在讲述真实经历。寻找什么,如何寻找,寻找结果如何,由于“我”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因此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理所当然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其次,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便于作者主观情绪的宣泄,这样可以使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腻,而读者也就更容易的走进人物,深入到他的内心,用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根据他的叙述对他的处境做出自己的判断。文本一开始就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悲凉与无奈渗透其中,这使读者以此种心境阅读下去。继而是“我”万般无奈地走上寻家之路,在自己寻家未果后登了广告,而在广告词中,我们看到,“我”不仅丢了家,也丢了妻儿,“我”的凄苦之境,困惑之意由此流露出来。如果说寻家之困惑仅仅是一种情感宣泄,那么归家之后的困惑则不仅是宣泄,更是绝望之后无声的反抗,这种在沉静中的高声呐喊在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中展开,这正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思索。 【点睛】赏析本文的象征手法:

“象征一般是直接显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3]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内蕴深刻。在《寻找我家》中象征手法可谓比比皆是。

首先,是词语的象征。“杨花柳絮”在文中出现过两次,它颇具象征意味。中国古典诗词有云: “人情却是柳絮,悠扬便逐春风去”,杨花柳絮像浮萍般漂泊不定,这正象征地表现了“我”这个漂泊无依的人及无所适从的孤寂心境。主人公在寻家而不得,走投无路时想到的是去电视台登广告。作为都市人生活所必需的两样东西,“电视台”和“广告”象征着浮躁虚华的现代文明。通过电视台的帮助,“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家”,然而这个“家”却并不接受“我”这个不速之客,最后“我”还是孑身一人,无处可去。现代文明也许能运用高科技帮我们找到我们最初迈出的那个地方,却并不能帮我们找到真正归属意义上的“家”。“古铜色的铁门”也具有象征色彩,它代表着人情的冷漠和疏离,因此,“我”能拿着钥匙打开“门锁”,但是却打不开“我”和家人之间的“心锁”,“锁”象征着家人之间的疏离。另外,“家”是抽象意义上的“归属”概念的象征,而“我家”则意味着“我”的归属———“我”在社会中的归属和“我”对于自身的归属。进一步说,《寻找我家》整个文本就具有象征意味。“我寻家”的过程即是现代人寻找自身归属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类迷失了。然而正如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所说的: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有思想的人类一旦迷失,便开始找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韦粲之”是人名,做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A项;“肆其凶虐”,

“覆我王师”为四字句式,排除CD项。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高祖是他的尊号”错误。高祖是庙号。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根据敌众我寡形势”说法错误,由原文“今我师既众,贼徒甚寡”可知应是我众敌寡。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发湓城”,省略了“于”,“发于湓城”,状语后置,从湓城出发;“会”,会师;“会高祖于白茅湾”,状语后置,和高祖在白茅湾会师;“结坛”,筑起高台;“刑”,这里引申为宰杀的意思;“盟约”,名词用作动词,订立盟约。(2)中“以”,用;“贮”,“装”;“沈”同“沉”,沉没;“缘”,沿着;“作城”,筑城;“自……迄”,从……到;“雉”,城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三年(552)正月,高祖率领甲士三万、好弓箭五千张、船舰二千艘,从豫章出发。二月,驻扎桑落洲,派中记室参军江元礼把此事奏知江陵,秉承皇帝旨意授予高祖一支仪仗乐队。这时王僧辩已经从湓城出发,

和高祖在白茅湾会师,于是上岸筑起高台,宰杀牲畜订立盟约。大军一路进发驻扎芜湖,侯景的守城将领张黑弃城逃跑。

三月,高祖和各路人马攻克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县城姑孰镇),就驻扎蔡洲。侯景登上石头城察看官军阵形态势,神情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这支军队上空有紫气,不容易抵挡。”于是用木笼装上石头,沉在水底堵住秦淮河口,沿着河岸筑城,从石头城到青溪的十多里地段,望楼与城墙相连接。将领们均无良策,王僧辩派杜期向高祖问询计策,高祖说:“以前柳仲礼的几十万人马隔着秦淮河水坚守,韦粲之驻扎青溪,却不敢渡河登岸,叛军于是爬到高处察看,里里外外尽收眼底,恣意残杀,消灭了我皇的军队。如今围攻石头城,必须渡到北岸。将领们要是不能抵挡其锐势,请先去建立栅栏。”

高祖就在石头城西面横在田中扎起栅栏,各路人马依次扎起八座相连的栅城,一直通到城东北面。叛军害怕通往西州的道路被切断,也在东北果林扎起五座栅城拦住大路。侯景率领一万多人,战马八百多匹,结成阵式进攻。高祖说:“兵书上说,擅长用兵的人,布阵就像常山的蛇,能首尾互相救应。现在我军既然众多,叛军很少,应分散叛军兵力,用柔弱制伏强悍,为什么让叛军集中他们的精锐兵力,让他们对我军产生必死之心呢?”于是命令各路将领在各处布置兵力。

叛军直接冲击王僧志,王稍稍退缩,高祖派徐度带领二千弓箭手截断叛军后方,叛军于是退却。高祖与王琳、杜龛等人趁机用铁甲骑兵全力反攻,叛军退守栅城。侯景的仪同卢辉略打开石头城北门前来投降。

副将戴冕、曹宣等攻占了果林的一座栅城,其余四城也被大军攻占。叛军又反攻,拼死作战,又把栅城全部夺回。高祖气愤之极,亲自率军攻打,士兵们越过栅栏冲进去,叛军又四散逃走。侯景和一百多名骑兵丢弃槊拿起刀,左右来回冲杀阵形,阵形不动,侯景的人马大败,官军追击逃亡的叛军到西明门。侯景逃到皇宫门前楼下,不敢进禁城,派心腹之将携带他的两个儿子逃走。

高祖率军从广陵出发接应,碰到侯景的部将郭元建投奔北齐。高祖收降了他的部下三千人后返回。王僧辩启奏朝廷让高祖镇守京口。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开头两句“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意思是像我自己看自己都觉得讨厌,不是您谁肯特意寻来看望我,说明苏轼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柳子玉主动寻访探望,表明二人感情深厚。“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意思是文章写得曲折跌宕,悲伤年华老去,夜深了我们还在青光闪映的灯火下长谈,表明苏柳两个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长时间相谈。“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二句意思是早年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如今担任小小的官员哪还敢有救世的心思。结合注释可知,此时柳子玉谪官寿春,这两句诗和前三、四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柳子玉不幸遭遇的同情。“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意思是向南行走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呢,听那秋天涛水的声音,就像千万鼓声一样,表达出诗人对柳子玉前途的担忧和鼓励。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秋”点明了柳子玉寻访苏轼的时间是秋季,诗句的意思是听那秋天的风水相激形成的涛声,就像千万军鼓同时敲响发出的声音,何其雄壮,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表达出对柳子玉的鼓励和祝福之意。从手法上来看,“一听秋涛万鼓音”是写景,又在诗歌的结尾,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把秋天风水相激的场面写成“万鼓”齐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畏、戈、纶、樯橹。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能力。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能明确答题角度,然后根据修辞特征,说明其具有的表达效果即可。从语音修辞角度来说,“叮叮”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樵夫伐木时的声音,“嗡嗡”形象地写出了“遥闻”寒暄之语,听不清楚,只感觉耳朵嗡嗡作响的特点,这些词属于拟声词,使描写生动形象。从词语修辞角度来说,“两岸青峰相挤”中的“挤”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远望青峰,青峰紧挨地特征;“电杆平撑,似要随时作缝合状”,运用了比喻地修辞,把电杆当作针,电线当作线,通过奇特地想象,不仅写出了电线和电杆的特点,也进一步形象地写出了青峰地特点。从语句修辞的角度看,“……电杆平撑……梢林莽莽……樵夫伐木……遥闻寒暄,不知何语,但一团嗡嗡……”等短句的使用,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变化,无单调、呆板之感。再如“此谷静之缘故也”,属于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式,此处用文言句式,作者明显地强调了樵夫伐木的叮叮声、遥闻何语唯有耳朵嗡嗡的原因。 【点睛】修辞的分类:

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三类。

(1)语音修辞:“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

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 (2)词语修辞:着重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汉字,才会准确、鲜明和生动,在表达上产生精当贴切、含蓄深厚的效果。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含意义,进而深入体味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3)语句修辞:即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即炼句。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 【20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现定于”或“兹定于”语义重复,应删去“现”或“兹”;赏光:敬辞,用于邀请他人的套语,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此处要表达邀请家长的到来,“赏光”应改为“光临”;光临:敬辞,称宾客来访;“坑坑洼洼”语气不和谐,应改为“不平”;“务必”一词语气生硬,应删去;“成长”与“观察者”搭配不当,应改为“见证者”。 【点睛】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21题详解】例文: 假如我是玄奘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是我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千年风霜。

我是大唐的僧人——玄奘,我孤身一人,正在西行的路上。

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人不是我。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他们大多死在路上。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我也要怀着这样的信仰前往西天求法。

贞观三年八月,我“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我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

日宿夜行。抵达玉门关时,一路骑行的白马死了,我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此时,捉拿我的文书早已送达,我和徒弟趁着夜色,偷渡成功了。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最后一座烽燧,徒弟跟我说:“师父,再往前可就是死亡之地了,咱们回去吧。我知道,走到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境地,徒弟动摇了。我闭目端坐,念珠如常。徒弟转身离去。

在八百里浩瀚无边的莫贺延碛,我孤身向西,人兽的骨骸是我西行的路标。在漫天扬卷的黄风黄沙中,我随身携带的水袋不慎掉在沙土上。我知道水尽则命尽,万般无奈,只有牵马往回走了。走着走着,我突然想到曾经誓言:不到天竺,绝不回头,宁愿朝西而死,也不东回一步。太宗御弟的话语在我耳边萦绕:“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于是,我毅然转身,决定把这荒漠留给孤独的背影!又西行四天四夜,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的意志再也撑不住他的身体,我倒下了。或许是有佛祖在冥冥护佑,我那匹老瘦的红马拖着我走,前面是一片水草丛生的绿地……

就这样,我出了流沙,到了伊吾,到了高昌。又西行千余里到达天山,那里海拔几千米,月余的踏雪卧冰自不须说,在高昌剃度的四个徒弟已有两死,二十五个使役冻毙者十之六七,三十匹牛马也死之将尽了。我依旧义无反顾,千里万里,一路向西,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越白山黑岭,穿江河泽川……我要到天竺,取回真经!我要咬紧牙关,让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都消散。

我,一个大唐的和尚,历经十八个春秋,走过这千年荒漠,千难万劫,携带着三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回到了大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篇材料+标题+写作要求的命题作文。材料是解读“玄奘精神”的三个层面,悟空有开路者的勇敢;八戒有行路者的坚持;沙僧有寂寞者的隐忍。要求以“假如我是玄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假如我是玄奘”这一标题,采用“假如我是×××”的形式命题的,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玄奘精神”的内涵,人在追逐信仰,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大多孤身一人,大都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都应该像玄奘一样,做勇敢顽强的开路者,做坚持不懈的行路者,做寂寞隐忍的孤独者,这样,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人生的辉煌,才能实现中国梦。 参考立意:

立意1: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玄奘取经途中惊心动魄的种种遭遇,有人祸亦有天灾。虽无数次命悬一线,但最终他如愿抵达天竺。其伟大毅力和坚强意志,令人钦佩。 立意2:坚定的信仰,不懈的追求

西行路上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凭着坚定的信仰,历经千辛万苦,玄奘

完成取经大业。这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不懈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立意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玄奘法师西行途中历经千难万阻,却不忘初心,“宁可西行而死,岂归东而生”。 立意4:要忍受寂寞,勇敢前行

多少个日日夜夜,玄奘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但是他耐得住寂寞,勇敢前行,最终到达天竺学习佛法。

立意:5:与时俱进,探索创新

玄奘法师一路西行,充分展现了“专精而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的学习态度和广学多闻、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而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无论对个人、民族还是国家而言,不断学习、在探索中与时俱进,堪称必修课。 行文结构:

本次命题作文的标题是“假如我是玄奘”,首先用景色描写开头,然后引出主人公玄奘。接着叙述玄奘在西行的路上面临坐骑死掉,徒弟退却,水袋丢失以及后来的随行人员和马匹都死掉的情况下,依旧一路西行,最后写玄奘终达天竺,取回真经。 素材积累: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著名国学家季羡林先生说:“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西游记》第十二回,唐太宗为唐僧送行时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历史上,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后不求名利,毅然回到大唐潜心译经,为佛学文化的传播贡献良多。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游、求取佛经的真实历史故事,迄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今天,无论是在印度、斯里兰卡,还是在释迦牟尼的故乡尼泊尔,玄奘法师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你问任何一个学生,他都会给你讲述一段这位中国古代高僧的故事。印度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用自己的善心感化了一伙盗贼的故事。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除了国家之间的使节往来、各种物产的商业贸易,更多的是不同地域之间的文明互鉴和文化传播。在当时,担负着文化传播重任的人,大都是那些取经、传道、弘法的僧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化使者,漫漫丝路上留下了他们被传颂千古的传奇故事。

《西游记》就是古代丝路和今天“一带一路”上的一个光华璀璨的文化故事、智慧故事和励志故事。在唐僧师徒身上,在他们不畏困苦、排除万难、踏平坎坷、去求取真经的故事里,也蕴含了人类不断探索、渴望创新和追求美丽新世界、新文明的理想,蕴含着人类不断追求美好、幸福和光明生活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

的信念。所以,我们今天更应该去寻找好的角度和方式,为少年们讲好《西游记》,去把这盏一直在熠熠闪光的经典“神灯”擦拭得更加明亮。

“玄奘精神”的现代意义:玄奘法师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专精而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的学习态度和广学多闻、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而今,社会日新月异,无论对个人、民族还是国家而言,不断学习、在探索中与时俱进,堪称必修课。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民族自信心,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玄奘法师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亦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脊梁”。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时空、民族和宗教的界限,其思想精神堪称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