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何处安放他们的晚年?
整体概况: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描摹了老年人消极的人生状态:“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因此他把一国之希望寄予少年。 1、广场舞与保健品:“中国大妈”的寂寞和恐惧
2013年,“大妈”(Dama)作为一个新词被录入牛津词典,时至今日,热度不减。在大众传媒上,大妈通常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她们席卷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广场,在诸如《最炫民族风》等的劲爆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她们出入国外的高档商场与国内的社区超市,以买打折鸡蛋的速度抢LV,也以买LV的热情挑选鸡蛋;她们出没于早晚高峰的公交车上,在上面择菜、抢座,与别人争吵……
当大妈被戴上固化的“脸谱”后,仿佛一下子跟世界对抗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用在大妈身上的词语都是负面的——黄金市场被套牢,她们被嘲讽为“贪小便宜却因为不懂市场而失败”;早晚高峰乘坐公交车,她们被指责为“占用公共资源”;一早进入超市抢新鲜蔬菜和打折商品,她们被嘲笑为“不改小市民心性”;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她们又被口诛笔伐为“扰乱公共秩序,跳得既土又傻,毫无美感”。
2、向内的精神寄托:琴棋书画诗酒花。
除了老年大学,不少社区还出现了居委会组织的兴趣班和老人们
1 / 6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
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目前,济南各大公园成为老年人活动的聚集地。
“在农村的熟人社会生态环境中,老人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便可以打发时间、交流情感,但在城市这个陌生人社会,这种情况便极少出现。”以往的社交方式出现了改变,很多老年人会感到孤独,特别对于一些跟随儿女来到城市的老年人来说,在老年大学结识新朋友的机会便显得弥足珍贵。
向内的精神寄托,向外的出走,构成了人的基本需求,老人也同样如此。他们曾塑造了这个世界的强权、不公、霸道,然后继续享受这个被遮蔽的世界。有人年轻时强势过,老了不惜以干扰他人的方式,继续在公众场合宣示存在感。所以,他们怕死,怕失去拥有的一切,怕再也没有了这个寂寞的人生。木心说:“中国的公园,许多人在那里练气功,抱住树,晃头。那是怕死,没有别的意思,穷凶极恶地怕死。”表现为极度怕死,每天测十次血压,抢购一切真真假假的保健品。他们在对青春的留恋中,对生命的体悟中,对自身命运的垂怜中,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在做最后的挣扎。于是,你看到了他们如孩童般纯净的举止,却又满是蹒跚的皱纹,夹杂无法言说的内心之痛。
贫困、疾病、失能、孤独是老年人难以摆脱的四大难关;他们已成定势的思维和行为赶不上社会转型,难免发生观念冲突和行为摩擦,其中干扰或伤及他人的行为,更激起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共愤。
3、话语权缺失:他们用一生来面对这个世界的绝望
公交抢座、倒地讹人(无人敢扶)、广场舞大妈——被称为老人的“三大痼疾”。其实,在和年轻人掌握的大众传媒做“斗争”的
2 / 6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
过程中,老人是先天的失语者;有老人倒地讹人的案例存在,但似乎撞人想逃避责任的年轻人更多。当信息平台被一个人群主导时,那么信息焦点难免是这个群体眼中的焦点、信息中的利益偏好难免是这个群体的偏好、信息评判中的价值观难免反映这个群体的价值观。 一条“老人跟姑娘抢座位,坐姑娘腿上”的新闻,几天内就有3万跟帖,痛骂“为老不尊”。一条“老翁给生病女青年让座,称年轻人也不容易”的新闻就只有一百来条跟帖。同样的,“老人送公交让座年轻人蛋雕”、“老人给让座乘客发红包 内有2元钱和感谢卡”也得不到太多的关注。
中国人从未丧失敬老尊老助老的传统,倒是缺乏对老人一视同仁的观念。然而,勤俭其实都是为了孩子。有人说:“一大早超市还没开门,一些老人就在等着了。”大妈说:“勤俭了一辈子,这些实惠的东西也是给儿孙买的。”他们精神空虚却无人陪伴。有人说:“这些东西一看就是三无产品啊,老人家怎么总上当。”大妈说:“那些推销保健品的小姑娘,说的话比亲生儿女还要贴心。”他们需要交流。
他们为社会、为儿女付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艰辛、被压榨的绝望,他们是我们的父亲母亲,这个社会的黑暗和光明,无数次轮番重塑他们的人生,也必将在我们的人生里留下根深蒂固的痕迹。 二、中国五类老年人群体生存现状调查
1、农村留守老人:与狗相伴,只求子女“常回家看看”。
子女被城镇化浪潮卷走,他们却留守在故土家园。 2、城市空巢老人:孤独这种痛,谁来抚慰?
3 / 6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
“我把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把电视声音也开得很大,自己跟自己说话,隔两个小时关一个房间的灯,好像孩子们真的回来了一样。”失去丈夫多年的一位老人说。
跟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生活条件要好很多,但也难免遭遇“空巢”之痛——有的因为思念子女儿孙,整晚都守在电话机旁等着铃声响起;有的因为很少与人沟通,长期不到户外活动,食欲减退患上了厌食症;有的因为身边乏人照料,猝死家中多日后才被发现……
我们在调研中会发现,还有一些老人因孤独感无处释放,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如接受“聊天服务”。有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公园散心有时会碰到陌生人搭讪,等聊完后对方便伸手要钱,老人被迫掏钱付“聊天服务费”。还有的老人被传销组织、虚假广告欺骗,被营销人员的花言巧语所打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全国老龄办统计,目前我国约有近三分之二老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
我国已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各地也出现了不少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但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亲情”。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如此感叹,如今依然是对“中国式养老”的严峻拷问。
3、失孤老人:老无所依,还要忍受精神煎熬
失孤老人,是“中国式养老”所面对的一个日渐庞大、急需关爱
4 / 6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
的特殊群体。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更要在风烛残年中备受煎熬。
4、失能老人:需要专业护理,有尊严地活下去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我怕有人说:父母养你这么大,这么疼你,老了竟然被送进养老院,不管了?把我爸送来养老院,还是我儿子劝的我,他说住养老院是大势所趋。现在想明白了,的确是住养老院好。”一位因严重脑血栓右半身失去知觉的80岁老人被其子送到了专业的养老院。
老人在养老院里,得到了24小时的专业照料。“每俩小时翻一次身,护理很专业,再没有磕着碰着了,不会有褥疮,比在家里好多了。从父亲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出来,这是不会骗人的。”
“好多病重的老人在家根本护理不了,来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护理员说。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床位27张,但供需结构并不平衡。有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些困难家庭老人只能“忘床兴叹”。与此同时,比“未富先老”困局还难以突破的,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5、“候鸟老人”:儿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晚年
社会变革在加剧,人口流动在加快,家庭结构小型化……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随子女一起迁徙,为子孙当“免费保姆”。他们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付出辛劳,还要忍受孤独。对于远离家乡的他们来说,远不止是生活上的水土不服,由于社保制度还不完善,异地医保也难以得到。等孙子和外孙长大、陆续上幼儿园和小学后,他们就逃似的
5 / 6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
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久违的老友,他们并没有开心多久,就又陷入独守“空巢”的寂寞中。
北上南下,甘当“候鸟”,反认他乡作故乡,何处才是“候鸟老人”的避风港?
写在最后:
人类自始至终表现出两个弱点:肉体方面,迟早会死;精神方面,面对必会到来的死亡感到痛苦。由于无法弥补肉体上的死亡,人类试着补足精神层面的缺陷。距离人生终点最近的老人,他们的无数面孔,聚焦了这个时代的孤独与喧嚣,那同样是检验人的真实内心和勇气的一张张脸,是我们每个人必将抵达的人生彼岸。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