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之
——抒情方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规范答题思路,提高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鉴赏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2、准确表达古典诗歌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千百年来,那些感人肺腑而流传不衰的诗篇,无一不是诗人的情怀和心志的形象显现。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课前预习题检查。
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以每两个诗句为一组,分析其写景抒情特点,想一想主要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并对抒情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直抒胸臆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借景抒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唐代张籍
2
----借事抒情:
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曹操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用典抒情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1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李商隐
----借古讽今
1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13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润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
----托物言志
三、抒情方法归纳及例析。
(一)诗歌常见抒情方式归纳:
1、直接抒情(直抒胸脆)
2、间接抒情(是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来抒情的方法)
3
·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
·情与物的关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借物起兴)
·情与事的关系:借事抒情(借典抒情,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和景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二)典型例题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 :前六句借景抒情,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
4
多姿,情采步步诱人。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情感。
(三)针对性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余。
清泠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七、八句作者临行时表明心意,化用了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5
E.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的感受。
答案 :AD A.“凄清氛围”错。D.“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错,此处无中生有。
四、抒情方式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或表达技巧,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答题步骤
1、明手法一—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五、实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6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眼儿媚
王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注]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所居之楼。此指王雱妻独居之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侧重描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直抒胸臆,表现了伤离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7
B.“杨柳丝丝弄轻柔”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细长嫩绿的柳条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的情态,以乐景衬哀情,引起下文的愁绪。
C.上片写出了海棠未遭雨打,还在枝头盛放,梨花又似争先,如雪般的美景。
D.诗中所描写到的花木,如柳丝、海棠、梨花、丁香,让诗人触景生情,既有伤春惜春之感,又有自怜自惜之意。
E.“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写出了时光不能倒流、旧地不能再到的伤感,只好在梦中回到怀念的地方。
2.赏析结尾两句“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的表达效果。(6分)
1、AD(A项“着重直抒胸臆”错,应是用典和借景抒情,D项错在情感理解。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借景抒情,化抽象为具体。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视可感的丁香和豆蔻,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像丁香花一般郁而未吐,多么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像豆蔻一般共成连理。借丁香和豆蔻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无比思念。(6分,手法2分,分析4分)
六、教师小结
诗歌鉴赏是考试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大家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归纳每一类诗歌的鉴赏方法,你们一定会有所突破。最后祝同学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挂起理想的航灯,驶向胜利的彼岸。
七、布置课外作业。
8
1.完成课本实战演练P254第4题。
2.完成专题演练P461第2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教学反思 饶平五中 张仕军
准备了几天的公开课今天下午举行了,课也评了。晚上我对这节课前前后后再次进行了反思。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完成情况。
本节课课题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根据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常用抒情手法。2、规范答题思路,提高运用能力。从课堂的达标反馈来看,本节课完成了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只完成一半,由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不够。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堂容量、节奏把握情况
从教学设计的环节来看,主要分以下几部分进行:首先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和课前的预习判断一些诗句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其次是让学生归纳总结抒情手法,并通过两首诗再次演练;然后让学生了解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步骤;最后通过两首诗的鉴赏,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答题步骤。本节课整体设计还算合理,由于本节课内容特点,涉及诗歌较多,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加之对对课堂节奏没有做出合理调整,导致设计的第二首诗的联系没能明确答案,留了一个尾巴在第二节课。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作为考点复习课,我在举例解说抒情手法的时候,尽量的联系课本中所学过的诗歌,采取讲练结合形式,为增加容量,借助课件、投影等辅助教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再选择一两道典型题再练一
9
下。
四,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掌握不够熟练,不敢大胆发言。当然这与我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也有关系。
公开课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指导的领导和同事,谢谢大家的帮助,我还有很多不足,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