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陆游 阅读答案词中
篇一:诉衷情练习附答案
诉衷情
1、词中“关河”是指,“胡”是指,“天山”是指。
2、梦断:
3、鬓先秋:
三、理解: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A.
为国家建功立业B.
获得侯的爵位 C.
获取高官厚禄
第 1 页 共 26 页
)
2、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
A.
少年时期 B.
青年时期 C.
中年时期 D.
晚年时期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第 2 页 共 26 页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第 3 页 共 26 页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下片中的“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7、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 4 页 共 26 页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年”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早年的从戎生涯。
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第 5 页 共 26 页
C、“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D、“此生”三句,表明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州终老此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意思是作者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本词中指的是金。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洲城中闲居,慢慢老去。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望的忧伤之情。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
第 6 页 共 26 页
志。
1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5、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下片转入直接抒发悲愤的感情。
7.“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 和 ,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2分)
四、积累:
这首词选自《》,它的作者是
(朝代)的,他字,号
第 7 页 共 26 页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二、1、山川险要处 金兵 抗金前线2、梦醒 3、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三、1 A2 D3 B4 D5 D6 C7 C8 D9 D 10 C11 D12 C 5、当年与现今
两个生活场景 7、失望 痛苦 无奈等。但不能答“不满”、“愤慨”及其它类似的词语。
四、《放翁词》 南宋 陆游 务观 放翁
篇二:初二上海词诉衷情等语文练习【含答案】
2021学年初二期末复习练习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 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 豪
第 8 页 共 26 页
放为主,
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
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
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
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第 9 页 共 26 页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
A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
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
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
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
第 10 页 共 26 页
满腔热忱。
5、这首词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字号
6、这四句词,两句些过去,
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词中表示回忆当年军旅生活的句子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能否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不能,空既能写出内心的失望及痛苦尽醉,也写出了当时的偏安一隅的不满与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
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
第 11 页 共 26 页
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2、《丑奴儿》中词人以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
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
不胜的前景。
第 12 页 共 26 页
2、“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
3、《破阵子》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
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4、 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5、 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7、
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
第 13 页 共 26 页
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篇三:诉衷情选择题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A)
A.
为国家建功立业B.
获得侯的爵位C.
获取高官厚禄
2、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A.
少年时期B.
青年时期C.
第 14 页 共 26 页
中年时期D.
晚年时期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第 15 页 共 26 页
A.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第 16 页 共 26 页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下片中的“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7、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
第 17 页 共 26 页
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1、《诉衷情》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C)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C、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所以决定归隐山林。
D、此词抒发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愤
(二)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
A.
为国家建功立业B.
获得侯的爵位 C.
获取高官厚禄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第 18 页 共 26 页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 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
满。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第 19 页 共 26 页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5、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意思是作者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本词中指的是金。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洲城中闲居,慢慢老去。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望的忧伤之情
、《破阵子》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A)
A、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B、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第 20 页 共 26 页
C、“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D、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4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第 21 页 共 26 页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
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3)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对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0-11-18 20:44罗里吧嗦真是 | 分类:学习帮助 | 浏览390次
第 22 页 共 26 页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对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0-11-18 20:44罗里吧嗦真是 | 分类:学习帮助 | 浏览390次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12 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第 23 页 共 26 页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答案:B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2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2.D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
第 24 页 共 26 页
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
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 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 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2.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
第 25 页 共 26 页
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C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第 26 页 共 2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