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方剂学重点总结

方剂学重点总结

2023-04-30 来源:爱问旅游网


方剂学

1、消法——缓解渐消;下法——有形之邪

2、四逆汤——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回阳救逆

四逆汤:柴芍枳实炙甘草;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3、柴葛解肌汤——芩芍桔甘羌活芷

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清热

4、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 芍药甘草 辛凉解肌 透疹解毒

5、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风寒湿邪困束肌表内有蕴热

6、小青龙汤——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7、止嗽散——宣肺利气 疏风止咳

8、桑菊饮——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9、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 清肺平喘

10、蔘苏饮——益气解表 理气化痰——外感风寒 内有痰湿

11、败毒散——散寒祛湿 益气解表

1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蘘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13、黄龙汤—大承气加 甘草人参 当归

14、小承气汤:大承气去芒硝

调味承气——硝黄草

桃核承气五般施 甘草硝黄并桂枝(活血祛瘀下焦蓄血)

15、麻子仁丸——润肠泄热 行气通便;治疗燥热伤津

17、痛泻药方中 防风——散肝行脾

18、蒿芩清胆枳竹茹

陈夏茯苓碧玉入

清营汤中有犀角

21、清营汤治热传营 舌绛脉数辩分明 犀地丹玄麦凉血 银翘连竹气亦清

22、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23、凉膈散 泻火通便

清骨散 清虚热 退骨蒸

24、青蒿鳖甲——养阴透热

六一散-解暑除烦

25、阳和汤 治疗阴疽

熟地鹿胶姜炭桂 麻黄白芥甘草从

26、吴茱萸汤-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

28、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29、济生肾气丸=金匮+车前子 牛膝

30、肾气丸与地黄饮子 共 炮附子 山茱萸

31、四物汤——营血虚滞

32、一贯煎中重用生地 意在补肝肾

33、复脉汤 君生地

34、六味与七宝美髯丹同治腰膝酸软

37、牡蛎散煎时加小麦

39、易黄汤——固肾止带 清热祛湿

40、完带汤——肝郁脾虚;湿热下注

41、九仙散——敛肺止咳

44、甘麦大枣汤—心阴虚 失眠;天王补心丹—心肾两虚

46、至宝丹——清热解毒 化浊开窍

51、旋复代赭——降逆化痰 益气和胃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之呕吐

54、槐花散-清肠止血 疏风行气

55、失笑散——瘀血内停 心腹刺痛

57、羚角钩藤与天麻钩藤均有茯神木

60、牵正散 祛风化痰 通络止痛

61、大秦艽汤 祛风清热 养血活血 风中经络 气血痹阻

62、小活络丹 祛风除湿 化湿通络 活血止痛

63、养阴清肺汤 肺肾阴虚 虚火上炎 复感疫毒——白喉

64、麦门冬汤(肺痿 肺胃阴虚)

麦冬:半夏7:1

竹叶石膏汤 麦冬:半夏2:1

65、肺痿 气阴两虚 ——炙甘草汤

67、防己黄芪汤 白术甘草枣生姜

68、平胃散——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69、猪苓汤——利水渗湿 清热养阴 ——水热互结

72、茯苓丸 燥湿行气 软坚化痰

74、二陈汤加一个乌梅

意在收敛肺气

以防燥散伤正

83、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

84、脾约——麻子仁丸

85、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 大枣在十枣汤中是 佐药

• 六味地黄丸中 熟地黄与泽泻 针对少阴肾的补泻;山萸肉与丹皮针对厥阴肝的补泻;茯苓与山药针对太阴脾的补泻

• 含有罂粟壳的方剂是 真人养脏汤

• 当归用量独重的方剂是 生化汤

• 当归补血汤 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剂量比为5:1

•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约10倍于其他药物

•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7:1

• 逍遥散中体现治肝\"体用兼顾\"的药对是柴胡与白芍

• 乌梅丸中体现\"安蛔\"法的配伍特征为 \"酸苦辛\"并用

• 药味配伍中的\"酸甘合化\"的主要功用是滋助阴液;\"辛甘合化\"的功用是扶助阳气

• 使用十枣汤时应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

• 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全部药味均用生品

• 半夏泻心汤是 以\" 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为配伍特征的方剂

• 百合固金汤制方原理主要涉及金水相生

• 配伍中含有\"寓升于降\"原理的方剂是黄龙汤; \"寓降于升\"原理的方剂是川芎茶调散; \"寓敛于散\"原理的方剂是桂枝汤; \"寓泻于补\"原理的方剂是六味地黄丸

• 攻补兼施方是黄龙汤 ;表里同治方是小青龙汤;气血并调方是血府逐瘀汤;寒热并用方是半夏泻心汤;阴阳双补方是地黄饮子

• 雷头风的治疗首选清震汤病机为湿热夹痰上冲

• 桂枝汤 桂枝:芍药=1:1

佐金丸 黄连:吴茱萸=6:1

小建中汤 桂枝:芍药1:2

完带汤 白术:山药=1:1

当归补血汤 黄芪:当归=5:1

六一散 竹叶石膏汤 滑石:干草=6:1

麦冬:半夏=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