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学习的高效课堂
注重体验学习,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在课堂中能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体验中学,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本文基于体验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生活化、感悟化的特征谈谈成就高效堂的有效途径。
标签:体验 ;学习 ; 高效
高效的课堂需要改变一些不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注重体验学习,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在课堂中能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体验中学,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在某中程度上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它的主体性、活动性、生活化、感悟化的特征成就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1 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体验的主体。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体验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的主体建构与发展。“教”和“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过程是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应该尊重的。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与课程标准大相径庭,这不是我们所讲的真正的体验学习,而是一种有形式无实质内容的虚假体验;如果教师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便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当观众。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学习,因为老师退出了课堂舞台,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
课堂要成为学生体验的课堂,就要走向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把学生作为目的和归宿,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发现知识,自由探索。其次,要有效指导学生掌握体验方法,培养自觉、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以爱和尊重感染学生,做到以学生为起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能否受到尊重,主体作用能否发挥,主体特征能否体现,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方式和進程,才有可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正是学生主体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 走向“活动”——体验的方法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的效果,活动会使课堂充满磁性。活动的主要方式:(以思想品德学科为例)
2.1 以调查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本地的纪念馆、调查本地的人口或环境问题、走访社会弱势群体分析社会现象等。调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2.2 以讨论为重点的学生互动类活动。如热门话题讨论会、专题辩论会、生活见闻交流等。交流的过程是扩大见闻、增加信息的过程,辩论过程是训练语言、启迪思维的过程。如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等。
2.3 以表演为重点的活动。如社会现象的小品表演、模拟法庭等。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行为习惯最好的表现过程,教师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作适当的点拨,学生会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本内容,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生活在法律的保护”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模拟法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亲身体验。有学生扮演原告,也有学生扮演被告,有法官、律师、陪审员,也有旁听者。像模像样,俨然一个真实的法庭,充分让学生去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与责任,起到了很好效果。
2.4 以搜集资料为重点的探究活动。关注有关时政热点、社会问题等。在搜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本领。如在学习“关注经济生活”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去收集身边的经济生活,及有意识地去认识生活中的绿色食品、各种商业广告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收集资料,会让学生慢慢去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有成就感。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充满了趣味性,且学生收集来的内容丰富,更易被学生自已所接受。让学生去挖掘自已的生活经历,会使老师在学生中有亲和力,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怀着盎然的兴趣,走进知识的殿堂。
当然,体验学习的活动还有很多,但在组织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活动体验的安排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手段,都要为课程标准位依据,不能满足表面的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二是活动体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能让学生普遍接受,特别要照顾到后进学生有参与活动、显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有利的发展。
3 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有个明确的要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多创设一些生活情景
化的主题或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与教材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学生体验得更深刻,学习得更主动。利用多种渠道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多途径学习的观念,有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技能。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时,问学生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我们居住的环境中什么污染最厉害?生活中的废弃物就一定是垃圾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生活,去体验生活中的情境。随着学生们的认识逐渐深化,有学生会提出“废弃物完全可以开发利用”的见解,并带着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思考,为如何化废为宝、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献计献策。最后认识到: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的“三废”,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农业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如果工农业都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绿地”的愿望就不再是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走向生活,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自身回归,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空间。
4 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
《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教学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的,政治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亲身去体验,理论去联系实际,在深深的体验和广泛的联系中融会贯通,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呢?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也有一个过程。作为教师既要抓住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教育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感悟与体验,又要注意延伸课堂教学效益,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让学生融入情境,啟发联想——感悟“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一种自觉意识下的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是在直觉性情感基础上的“迁引”和“上升”。当学生感悟到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移情换位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感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关爱自然,关爱人类”一课时,出示一群海鸥在海上争吵,在吵些什么呢?(背景材料:海水变红——海上漂浮的垃圾杂物多---天上的太阳公公拉长脸在流泪)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学生提出“对海鸥有所劝慰,入境明理的想法”;也有学生提出“我该为海鸥做些什么?”更有甚者提出:“海鸥为什么不飞走?想办法留住这群海鸥该怎么办?”通过教师的指导功能和服务功能,学生间民主合作共同讨论,以静引动,以动促动,动静结合的自主的探究问题,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目的。学生争辩讨论达成感悟共识:“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环境会惩罚人类,为了免于惩罚,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自然,关爱人类的道理。
让学生融入社会,付诸实践——感悟“行动体验”。创造性的行动体验是一种积极、成功的体验境界。在政治课教学中,最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之处,往往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践行环节。因而,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观点,有了真切的道德情感体验后,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指向和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以知导行,以情促行,并尽可能让他们获得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学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经过学生自身独立思考并结合生活体验能形成很好的行动体
验: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被侵权的现象时不能忍气吞声,应积极行动起来付诸实践——感悟“行动体验”,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基于体验学习的高效课堂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注重体验学习的教学中要遵循“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品德现象与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作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悟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2.需要教师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都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和“生长点”,满足不同学生在探究层次上的需求,使他们人人都能“跳一跳,够得到”。3.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总之,注重体验学习,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体验、探索的心理氛围之中,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感受现实,激起学生去理解、寻究人生真谛的愿望,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真谛所在,也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