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中医药盘活大健康棋局

让中医药盘活大健康棋局

2020-06-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让中医药盘活中国的大健康棋局

“金色盾牌,中医铸就,抗击新冠显身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中医药成为抗疫一线的“妙手”,上演了中医药一招定胜负的精彩棋局。尽管仍有些人不愿意承认中医药赢了,但棋局就是如此,面对一些表面上医疗技术更加先进国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下出的臭棋、败着和满盘死子的惨相,中国弥漫了中药味道的棋局堪称经典。可以无视,但不容小觑。

一、中医药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中国中医药之所以如此给力,首先得益于她悠久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深厚积淀,这是厚积薄发的必备条件。有人认为中医理论不系统、不科学,其实是站在公路上议论铁路上的事。比如,利用抗生素直接杀死病毒是科学;通过调动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的危害同样也是科学。抗生素有可能会造成错杀;而免疫力的提高却有百利而无一害,谁更科学呢?学成一个西医,10多年应该够了,尽管到不了专家的水平,但看一看被“标准化”了的病还是可以的;而学成一个真正能辩证的中医,可能需要一辈子。

1

所以,中医药与其他医学模式的差异,不是在谁的理论体系更完善、更科学上,而是在道路的选择上。如同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走上“精准化”一样,中国中医药也在不断探索“标准化”的路径,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中,不断提升诊治效率,在全面提升机体抗病能力方面有了更多的建树。

而且,由于中医药更看重机体整体性,因此,更适合多数人群健康管理的理念,更容易玩转“大健康”。

二、中医药创新正在进行时

在诊断方法上,传统的望闻问切,有了脉象仪、舌诊仪做助理;在治疗技术上,智能化拔罐、刮痧、推拿设备开始应用。物理治疗上,对声光电磁的应用更加追求安全、有效和可持续,如极低频可控磁场技术的应用。在中医药模式创新上,例如,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于去年开启的“中医创新成果1+X医学国际合作路径研究“课题,通过基础治疗+特异性治疗,基础治疗“治人”;特异性治疗“治病”,即以“治人+治病”方式,帮助中晚期癌症患者“起死回生”。

2

通过基础治疗提升机体抗损伤修复能力,保障生命健康;通过特异性治疗清除致病因素,解除危及生命的危险因素,应该也是中医药应用于新冠肺救治的模式。基础治疗主要采用不用辩证,且无毒副作用的中医药;特异性治疗则根据病情,结合各种有效手段来做。由北京壹加艾克斯医学研究院主持的这种“1+X”模式,创新性地融合了惠斯安普HRA功能医学检测和PMR微循环干预、MRS红细胞聚集康复等生物学效应临床应用技术,以此对中医理论所说的“气”和“经络”进行实际上的探索,积累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来看案例:

2. 郑xx,男,80岁,2019年11月26日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查胃镜发现胃体癌后,于当日入住三明市第二医院准备手术治疗,后家人听说可以用1+X医学治疗中晚期癌症疗效不错,且不需开刀,遂于2019-12-06入住新浦医院,用1+X医

3

学治疗2个月(3个疗程),2020-02-05胃镜复查,显示癌灶已消除,目前身体状况良好,生活如常。病灶治疗前后对比如下图:

黄xx,53岁,入院诊断:卵巢肿瘤伴转移。其卵巢癌直接侵犯膀胱直肠间隙,肠壁增厚,影响大小便,十几分钟要上一次厕所;癌症转移肝脏,形成大量癌性腹水,伴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和睡眠,大量腹水导致肠管泡在水中,不能饮食和消化,癌性疼痛导致她痛不欲生。去年行心脏瓣膜开胸置换大手术,身体严重受损,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等,被三甲医院拒收。

黄女士于2020年1月18日入住重庆新渝医院,接受1+X医学方法治疗。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腹水基本全部吸收,癌性疼痛消失,

4

肿瘤缩小60%。现患者基本康复,心态积极阳光,生活快乐。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完全不是病人”。治疗前后对比见下图:

目前1+X已经在福建、山东、江西、重庆等地落地了5家医院,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救治的案例。

三、更多中医药好局等待开启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已经到了中医药创新应用最好的时期。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2年在

5

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同时,“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一批中医康复器具。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纷纷出台中医药传承发展实施意见和措施,如:

河南省“到2022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培养500名中医康复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建设一批示范中医康复科”。

广东省“将更多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提升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岭南中医证候样本库”;“将中西医结合相关制度列入医院章程,研究中医药参与重大疑难疾病诊疗的具体环节和施治方案”。

河北省“到2022年,力争省中医院整体实力跻身全国前列,市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甲等水平,30家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达到三级水平”;“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达到国家标准,推动实现京津冀中医专科联盟各设区市全覆盖,建成一批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完成50所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康复科建设”。

四川省“鼓励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加

6

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发展核和川南、川东北、攀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区及川西北民族医药特色旅游发展区‘一核四区’发展格局”。

应该看到,各地所指定的具体措施都是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个主题而来的。只有“传承”和“创新”共同发力,才能切开中医药发展这块大蛋糕,分享它的营养。

四、“中医药×Y”让我们走得更快

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馆,是承载中医药服务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最容易看见的真凭实据。有庙才能有佛,有佛不愁香客。这是最硬的“硬件”。作为中国应该具备的健康医疗形态,以中医药做根基是最稳定的,也是最踏实的。

有了庙就应该有主持、有僧人。庙里的主持、僧人不一定都是佛学院的毕业生,只要会念经就可以。从业态上,中医药当然可以,也应该融合任何可以增强和放大中医药治疗效果的其他一切积极因素、方法、技术和模式,为国人健康所用。只是,我们不建议“中医药+”,而建议“中医药×”,用可以体现乘积效应的依托、融合、交互,彰显中医药之能。

我们看到,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同时,西医也在发展,例如近年流行的自然疗法、分子诊断以及功能医学等等。我们应

7

该继续取彼之长,用“中医药×Y”的模式,与西医的创新成果,以及其他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疗手段一道做乘法。这里的“Y”是中医以外先进的医学技术、方法、手段和模式的单体和结合体;这个“Y”应该是牢牢把握在我们手里的一副弹弓架,更利于我们瞄准,射出弹丸,击中目标。

当然,这个“Y”必须大于“1”,否则只能做借鉴式的加发,没有融合的必要,也融合不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