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参考答案
1.C(A项,“因其有着重要的美育价值,既可愉悦感官心灵,又可感化人心”因果倒置。原文为“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因此“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既可愉悦感观心灵,又可感化人心”是因,“有着重要的美育价值”是果。B项,“是因为它在演进中既有千古不变的精神传统,又能依时代语境适时更新美育内涵”错误。根据原文“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可以看出,这只是主要原因。D项,“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可以类比汉赋到唐诗……元曲”错误。依原文“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也许可以类比汉赋到唐诗,唐诗到宋词,宋词到元曲”可知,这只是一种设想,不能肯定地说“可以”;“也能转化为具有当下审美品格的‘现代戏曲””错误。原文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戏曲’是否也有可能转化为具有当下审美品格的‘现代戏曲’呢?”,这只是一种未知假设,不能肯定地说“也能转化”。故选C。) 2.D(“西方的古典歌剧可以转化为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也能孕育出现代戏曲”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西方的古典歌剧可以催生出现代音乐剧,中国传统戏曲也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戏曲”分析可知,原文说是“也有可能”,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 3.B(A项,“传递出……盛传不衰”仅强调了《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剧目“通”的一面,即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B项,《天仙配》这一作品继承了前人作品中的主题精神,体现了“通”的一面,“在思想艺术上加入了歌颂爱情、追求自由的主题”体现了依据时代变化创新的一面。C项,“只有创新,才能有文化自省”忽略了“通”的一面。D项,“常有许多小朋友同唱一段戏曲”并没有体现因“变”而最终达到“久”的观点。故选B。) 4.①首先指出中国古典戏曲具有“陶情”“风教”两大美育功能并具体阐释;①接着从“通”与“变”的角度论证戏曲教化功能延续的原因;①最后提出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反思创新才能让戏曲美育焕发生机。(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5.①节目内容及编排要发挥戏曲“陶情”“风教”功能。①让戏曲的美育内涵依时代而变,呈现新的时代特征。①浸润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①将校园文化和戏曲文化融合,着力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4分) 6.A(“信心满满、乐观阳光”错误,文中“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这回前去,……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可见不是“信心满满”。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恰恰反映了“我”自卑、惶恐、害怕失败。故选A。) 7.D(“体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错误,体现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骑桶者》中“骑桶飞翔”和《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的情节都具有荒诞性和隐喻意味,这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小说侧重如实反映现实生活。故选D。)
8.异:①“空桶”隐喻人物质方面的匮乏、一无所有。煤桶可以骑是因为空无所有,空到了轻飘的程度,进而写出了人的一无所有。①“甲虫”隐喻人精神方面的扭曲、异化。格里高尔奔波操劳、受尽压迫,如同背着沉重甲壳的甲虫一样,是工作和挣钱的机器,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或:隐喻人精神方面的孤独,与外界的隔绝。虫子的外壳和外形将其从人类世界隔离开。)①同: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隐喻现实社会中人们陷入的深深困境。(每点2分)
9.①这里的“冰山区域”是一种冷酷的象征,揭示了那个社会冷酷的本质,它使无数穷人陷于无助与绝望的境地。①“我”终于从期望他人道德救助的白日梦里清醒过来,对人性丑恶的一面有了清醒的认识。①“不复再见”表现“我”已经对此世界不抱幻想,将另外寻找新的充满温暖的世界。(每点2分)
10.CFH【解析】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11.C(“是指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错误,这是连横之术。合纵一般指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 12.B(“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李桢的《六国论》有对比论证的运用。故选B。) 13.(1)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事”,侍奉;“犹”,犹如、就好像;“得之”,对了、正确。每点1分,句意1分)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克”,能够;“自弱”,自己削弱自己;“夷灭”,灭亡。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1分) ①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2分) 15.D(“描写了村民们劳动生活的艰辛不易”错误,诗歌写樵夫从雾中循旧路回家,渔夫披蓑衣冒雨前行,这是在突显村民们劳动生活的闲适。故选D。)
16.①诗人被村墅周围春日秀美景色吸引而流连忘返;①诗人看到樵夫和渔民的闲适生活而产生了羡慕之情;①此地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每点2分) 17.(1)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2)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每空1分)
18.示例:①睡眠维持障碍逐渐变多 ①我们如何来改善睡眠呢 ①人的体温也会随之降低(每点2分,共6分)
19.修改:很多人常常不把失眠问题放在心上,直到出现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情绪和病理症状时才予以重视。(改对一处得1分,共2分) 20.D(A项,“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中引号表直接引用。B项,“标准”中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C项,“慈祥”中引号作用为反语讽刺。D项,“汕优63”中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故选D。)
21.C(A项,甲句中“博大精深”错误,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精湛深刻。此处形容对联,大词小用。B项,乙句并列成分不可调换顺序,内容有递进关系。C项,丙句“钟灵”意为灵秀之气汇聚,与“静谧”一词不能并列做“体味”的宾语,运用不当。D项,丁句标点使用正确,“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表反问,应用问号,与逗号不能互换位置。故选C。)
22.第一组:①① 第二组:①①(每组3分,共6分。上下联写反不得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先点出“悲悯”的概念内涵——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悲悯情怀。然后引出古罗马诗人尤维纳的名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突出“悲悯”话题。 材料二中那位导演的意思是说,社会进步再快,我们也要对那些不太跟得上社会发展的人,那些“弱势群体”抱有同情心,不让他们被社会抛弃,不让他们寒心。 综合两段材料可知,核心话题就是“悲悯”。
悲悯之心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怀有慈悲之心的人对处于不幸境况的人会产生同情,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 具体写作中,考生需要考虑“悲悯之心”是什么,如“悲悯之心”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为什么要怀“悲悯之心”,如“悲悯之心”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温暖了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犹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给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犹如一把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通往人间温情的大门;面对他人、他物的不幸,我们应该怎样做,“悲悯之心”的意义如何,如“悲悯之心”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常怀慈悲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从另外一个思路来看,考生也可以先结合材料来谈对“悲悯之心”的理解,也可以联系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引出观点,如“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更需要‘悲悯之心’,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接着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悲悯之心”,如“悲悯之心,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悲悯之心,就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并列举相关事例进行阐述;最后再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具有“悲悯之心”,以及心怀“悲悯之心”对自己的影响。 最后提醒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参考立意: ①“悲悯之心”是文明之始。 ①社会文明需要“悲悯之心”。 ①“悲悯之心”是心系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①“悲悯之心”有利于社会进步。 ①“悲悯之心”是人的天性。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越厉害。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文本二: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
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占有形势发展的有利之机,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未必不会出现一个像秦一样的强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