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09 来源:爱问旅游网
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司毅铭

【摘 要】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流域内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禀赋加人为因素决定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低、环境压力大、生态脆弱的特性.黄河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既带有中国水问题的普遍性,更具有黄河流域自身的特殊性.介绍了黄河流域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想与近期主要打算.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13(000)015

【总页数】3页(P60-62)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实践

【作 者】司毅铭

【作者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450004,郑州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171.4;TV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意义重大而深远。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支撑,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职责和担当所在。

遵照水利部总体部署,黄委和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黄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流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关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流域内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禀赋和人为因素决定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低、环境压力大、生态脆弱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黄河以全国2%的水资源,支持了占全国国土面积8.3%的经济社会发展,承纳了全国约6%的废污水和7%的COD排放量,受纳的污染物总量已超出自身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由此带来了河流污染、湿地萎缩、生态用水不足及功能下降等诸多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大课题,而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近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突出,相应污染物的排放量更大。

同时,大量工业园区和重化工企业的设立使水资源承受更大的风险。201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较20世纪80年代翻了一番,流域全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3%,全流域劣Ⅴ类水质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9%,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和严峻挑战。

黄河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既带有中国水问题的普遍性,更具有黄河流域自身的特殊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国家法定水资源管理制度,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在规划上要以流域为单元整体布局,在目标实现上需要流域机构与省 (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有侧重、互为支撑、共同推进。

流域机构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承担者,特别是在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配置、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更具有职能和技术优势。国务院赋予黄委的水量统一调度职责,为黄委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多方位、多时空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直接承担者。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初步定位是:在不断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做好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顶层设计,逐步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体系、黄河流域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持续深入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研究和具体实践(包括指导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的管理与保护;加快以水质监测、水生态监测两大监测体系为重点的支撑能力建设。

二、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探索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利与环保相联合的黄河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管理体系

通过长期探索与实践,以流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利与环保相联合的黄河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黄委与省(自治区)水利、环保部门建立了重大问题协商、规划衔接、联合考核、突发事件信息共享等机制;在水功能区监督、取水及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管方面建立了分级管理体系;与省(自治区)水质监测部门建立起流域机构指导协调,流域与区域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的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格局。

2.建立完善水功能区划及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体系

目前,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已经国务院及流域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全流域共划定各类水功能区720余个,列入国家重要水功能区346个,水功能区划体系基本建立。

在流域层面,相继完成黄河和西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黄河流域(片)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湟水、红碱淖、洮河、窟野河等支流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2012年全面启动新一轮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3.积极做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

黄委和流域各省(自治区)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在水利部批复的分级管理权限划分的基础上,规范设置审批程序,严控重污染企业入河排污口设置。在全国率先启动流域性入河排污口全面核查,共核查入河排污口2 000余个并建立台账,摸清了流域入河排污基本情况。出台黄河流域新兴工业园区水资源保护工作指导意见,探索新兴工业园

区水资源保护管理新模式。

2007年以来,先后对宁蒙交界工业园区、晋陕蒙交界区域能源开发,泾河水系省界缓冲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入河排污口联合执法检查,对违规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2011年,以国家审计署审计通报为契机,提出进一步加强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9项措施并监督实施。

制定了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未来5—10年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实施意见,完成流域(片)各省(自治区)水功能区达标率控制指标任务分解和确认,按期完成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制定。

4.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研究和具体实践

黄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河流健康指标研究,初步建立起具有黄河特色的健康指标体系,已应用到黄河水量调度中。选择小浪底等典型河段开展了黄河重要河湖健康评估一期试点工作。

近年,流域内省(自治区)结合区域水资源特点积极探索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西安浐灞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圆满完成试点建设任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水利部验收。2011年,山西省成为首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国家级试点;2012年,济南市成为水利部确定的第一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试点,这些试点取得的成果将为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途径。

从1999年开始,黄河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开了世界大江大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的先河。同时,开展了黑河、塔里木河生态调水,引黄济淀生态补水等工作。通过统筹考虑上中下游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调度措施和手段,实现连续12年黄河河道不断流,黑河尾闾——东居延海连续8年不干涸,额济纳绿洲再现,塔里木河、白洋淀水生态明显改善。通过黄河源区水源涵养,结合调水调沙向黄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等措施,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用水保障,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利用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向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促进了乌梁素海区域水量平衡和水质水生态的改善。

5.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与安全保障

全面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从保障用水安全出发,划定保护区,清理水源保护区内各类排污口,强化监控设施建设。流域各省(自治区)不断加强地下水保护,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压采措施并建设了一批水源涵养、拦蓄补水、保护复流工程,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山东省实现了地下水水位止降回升。

6.逐步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

2003年,黄委在全国水利系统建立第一个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自机制建立以来,黄委联手流域相关省(自治区)水利、环保部门,综合运用调查、监测、通报、协调、水利工程调度等措施,先后快速高效处置渭河油污染等50余起各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有效保障了流域供水水质安全。2011年,黄委与流域八省(自治区)水利、环保部门共同签署《黄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与沟通协作机制框架意见》,流域应急

机制逐步完善。

7.加强水质水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黄委系统已初步建成 “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加强应急监督性监测,实现水质监测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水质监测体系。加强流域与省(自治区)10个共建共管实验室建设,省界断面监测覆盖率由2011年的45.3%提升至100%,重要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也有较快提升。除常规监测任务外,积极开展湖库藻类、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水生态监测。

8.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科技支撑能力

2004年,国内首个应用于水资源保护的数字化监控中心——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的建成,使黄河水资源保护信息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监测管理、应急管理三大应用系统,多次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花园口、利津、民和、兰州等一批水质自动监测站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以干流重要省界、重要支流入黄口、重要水源地为重点的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已见雏形。

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研究、黄河调水调沙与水量调度生态效益研究等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黄委组织开展的“黄河环境流研究”,针对黄河的河道、水质和水生态特点,提出了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与打算

1.总体设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害防治等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注重水量、水质、水生态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流域规划的实施监督,建立健全水质达标考核体系,积极推进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努力提高流域水生态文明水平。

2.近期主要打算

①做好顶层设计,全力推进新一轮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流域层面的技术把关和指导协调,本着水量、水质、水生态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着重做好流域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工程布局等重点任务。

②稳步实施纳污红线管理。加快流域重要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和水质达标考核体系制度设计以及相关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国办印发的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做好流域内试点地区考核相关工作。完成流域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方案制定。以水利部批复的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权限划分意见为依据,加大入河排污联合执法检查和动态监督监测力度,全面提升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管水平。

③努力提升流域水生态保障能力。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指导协调有关省(自治区)做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完善黄河流域河湖健康评估

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满足全国性规范要求、符合黄河实际的河湖健康评估二期试点工作。深化河湖生态水量研究,支持典型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试点示范。开展生物栖境监测、水生生物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

④不断强化黄河供水水质安全保障。指导、协调省(自治区)全面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定期监测和通报流域省界、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状况。高度重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与沟通协作机制。

⑤快速提升水生态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基础支撑能力。完善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实现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覆盖率各阶段目标。建设黄河干流省界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加快水生态实验室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