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
1.李建国家庭
他及家庭成员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努力挖掘,使得今年12岁的女儿李静怡已获得“小梅花金奖”等26项大奖,成为名副其实的评剧传承人。李静怡三岁半时观看评剧演出后对奶奶说“我也想唱”,戏迷奶奶便开始教,祖孙二人到公园里、剧场等场所练习、演唱。爷爷录下视频,寻找不足。后来,家人让她加入评剧俱乐部、参加各种比赛、演出提高自己,终被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收为弟子,还得到全国评剧“十大名票”李桂霞系统地指导训练。正是家人的及时发现和努力培养,才让李静怡的评剧才艺得以展现。
2.陈俊兰家庭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经受丧夫、开颅、失明等种种苦难之后,终把儿子培养成研究生。孩子几岁时,丈夫因过度劳累由肾病发展为尿毒症。她也患上脑瘤,开颅手术留下后遗症,一眼失明一眼视力很差。丈夫去世后,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勤俭持家,为儿子树立良好家风。从小到大,儿子身上穿的始终是几件校服,是同学们当中勤俭的榜样。她用自身经历教育孩子要自强自立。儿子在天津大学读书期间,曾获多项奖学金、先进个人、自强之星等,如今又成功保送至本校攻读硕士学位。
3.张培华家庭
78岁的张培华自幼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退休后,更将传承这门传统艺术为己任。她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1996年,她组建了大港第一个民间剪纸手工艺小组,义务传授剪纸创业
1
技能,大港成了剪纸艺术的沃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20多年里,她通过义务教学、组织展览、参加剪纸比赛等方式传承剪纸艺术。她的剪纸、论文曾在国际、全国、省、市大赛中屡获大奖,本人也成为多家剪纸协会、研究会的成员、理事。如今,孙子对绘画情有独钟,传统文化瑰宝在这个家庭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4.赵燕家庭
她年过七旬,已服务军营16年花费近10万元,还为部队捐献多个“赵妈妈书架”,撰写发言稿与战士谈心,为癌症军嫂捐款1万元,主动上门为战士们修治脚病,曾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她本是天津石化职工医院的保健大夫,从骨子里热爱解放军,每到老兵退役、战士远行,逢年过节,她都主动去部队送去关爱。行军训练脚最苦,很多战士的脚顽疾大都被她治好了。她每年花在拥军上的费用都是老人点滴积攒下来的,儿子儿媳了解母亲的心,都支持母亲。她说:“谢谢孩子们的支持,我要为巩固‘长城’奉献余生。”
和平区
5.赵淑英家庭
她是社区里热心老大姐,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近20年,关爱社区建设,注重家风传承,是我们身边孝老爱亲的典型。1998年婆婆得了脑血栓,哥嫂不在本地,丈夫也因病去世,照顾老人的重任落在她一人身上。她知道婆婆胃口不好,菜总是做的烂熟,再一口口喂她,每日还要定时为婆婆洗头、擦身、按摩。甚至为婆婆扣大便,一折腾就半小时。她关心社区建设,是社区的文艺骨干,又是舞蹈队队长,小孙子耳濡目染,在家帮奶奶做家务,在社区也是一名小文艺骨干。
6.杨伊丽家庭
2
她母亲生第一个孩子时,找了一个35岁的保姆王凤英。多年后,保姆的老伴和孩子一一离世,她毅然担起照顾保姆王姨的重任,直至2016年王姨去世,享年103岁。年轻时的王姨照顾杨家一家大小,不分主仆。杨家虽经几次迁徙,王姨的户口一直在杨家名下。多年后,王姨卧病在床,不能自理,杨伊丽每天都坚持给她翻身、擦身换衣。杨家也是普通家境,她和老伴的退休费每月5千元,除了生活费,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王姨的治疗上。医院检查时她总是楼上楼下跑,趁家人照看的间隙回家给王姨做可口的饭菜。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她无怨无悔:“我们兄弟姐妹是她一手拉扯大,我们要为她养老送终,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了78年,比一家人都亲。”
河东区
7.王家骅家庭
王家骅,71岁老党员,曾任市社会主义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作为一名党校领导和党的先进思想传播者,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退休后,积极投身社区文化建设,义务担任社区科普讲堂老师。十余年来,他利用基层讲堂这块阵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理论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他先后获得“社区优秀志愿者”、“社区退休优秀党员”等多项殊荣。他与老伴相濡以沫,勤俭持家,热爱社区,乐于助人。他“廉洁、勤勉、节俭、乐观”的好家风,深受群众赞誉。
河西区
8.边文静家庭
边文静,一位普通妈妈,她幸运的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但天有不测风云,两个孩子还未满一岁,丈夫便不幸去世。此后,她一人带着孩子回到娘家生活,而这一呆就是近20个春秋。她一边照看孩子,
3
一边赡养老人,独自挑起生活重担。面对种种困难,她没有退缩,把心中美好的希冀,化作前行的力量。她精心抚养着两个孩子,让他们在没有心灵缺失的母爱怀抱中,尽享着童年的快乐。她言传身教,科学引领孩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激励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代有知识、有思想、有素质的新人,用才智和本领报效母亲、感恩社会。辛勤汗水终换来甜蜜收获,两个儿子不负母望,均以优秀高考成绩,双双成为一类本科大学生。
9.范金铭家庭
范金铭,一位热心耄耋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为社区居民服务,深受广大群众称赞。他爱管楼里的“闲事”,常年坚持从一楼到六楼的巡视,看到哪层的灯坏了,就及时维修更换;看到哪家门口乱堆杂物,就马上协助清理;看到哪有乱贴的小广告,就随手将其清除。他有个小本子,记得不是金钱账,而是各家的电话号码和邻里们的生日。他对楼内各家情况了如指掌,乃至居委会、片区民警在协调工作中,也时常求助于他。他还有一双巧手,常年为居民当义务修理工,如闹钟、风扇、电灯、煤气灶、水龙头、小推车等物有了毛病,人们都会找他帮忙,只要一声招呼,他抄起工具就走,从不拒绝。居民们无不爱戴这个“老雷锋”。
河北区
10.于文泽家庭
于文泽,曾经的老红军,他治家严谨,风清气正,成为社区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艰难的革命岁月,戎马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常年身着已旧的军装,从不与人比阔气。退休后,仍保持着优良传统,衣食朴素,勤俭持家,甚至家中的陈设摆饰,都是上个世纪的老物件。以至于很多来家之人,都不知他老干部身份。他对党和国家忠贞不渝,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他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弘扬社会新风,倡导新事新办。他的子孙们有很多在政府机关、企事业任职,他经常教
4
育孩子们要洁身自律、两袖清风。他还要求全家所有成员,做好家庭内部的互相监督,构筑家庭反腐倡廉的坚固防线。
南开区
11.徐谊梅家庭
徐谊梅,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母亲,与众多母亲不同的是,她生了一对令人羡慕的龙凤胎。然而,幸运没能给她带来喜悦,女儿被检查出患了软骨病。从出生到今12岁,女儿骨折30次,做了8次髓内钉手术,两条腿严重畸形,连站立都成了难圆之梦。作为母亲,在关心女儿生活的同时,更注重对孩子自强不息的培养教育。十几年来,在她的抚育下,女儿身残志坚,不甘人后。从独自迈出的蹒跚第一步,到跨入校门成为一名中队长;从被人们怜悯的“瓷娃娃”,到成为天津市“自强之星”。女儿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闪烁着她辛勤的汗水。几年来,女儿将自己的绘画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了公益事业。还出席了市少先队代表大会,受到市领导接见颁奖。
红桥区
12.周陈熊家庭
他和老伴退休后一直余热生辉,在家风建设、社区建设、帮困救助方面传递正能量。坚持为血液病的贫困患者捐助爱心饭的事迹,被央视进行了报道。两年前,报纸发布一则消息:消费者到某餐馆购买爱心饭菜,写便条纸上并粘在店内墙上,到附近血研所看病的贫困患者可摘下纸条换取饭菜。夫妻俩一拍即可,当即去购买爱心饭菜。如今,老两口已经买了近2000元的餐条,让多位身处困境的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担任老干部摄影组队长,每年花千余元冲洗照片,办摄影展或送人留作纪念。儿女们耳濡目染,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在红桥区连续两届离退休干部和
5
谐家庭创建活动中,他的家庭被评为“好家庭”。
东丽区
13.赵宝臣家庭
赵宝臣,一位普通农村媳妇,她孝老的事迹,感动着一方土地。她有个百岁的老公公,丈夫是家中唯一儿子,因此,照料老人的重担,就全落在了她的肩上。2008年,老人意外摔伤,胯骨被摔成粉碎性骨折,那时已92岁高龄,根本无法手术治疗。一次次病危通知,又一次次起死回生,最后虽保住了生命,但却落下了个瘫痪在床。从那一天起,她九年如一日,为老人洗澡、理发、剪指甲、清理大小便等。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老人病后变得脾气暴躁,愈发难以伺候。但她从没怨烦,即使受了委屈,也只是躲在一旁悄悄掉泪。在她精心护理照料下,老人逐渐身体康复,如今已102岁,成了当地闻名的老寿星。全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生活,时常还会欣赏一段老爷爷唱的《打龙袍》。
14.刘承礼家庭
刘承礼,一位年近九旬的回族老人,致力于数学研究。退休后仍不停歇,在规律的生活时间表中,将绝大部分用时,都倾注在“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公式上。老人热心社会公益,关心社区里孩子们的成长,热情传授自己创造的“快乐学数学”方法,教育孩子们远离网络游戏。六年前,他通过看报,得知遗体志愿捐献的伟大意义,于是做出人生决定,向天津市红十字会申请,自己死后,将遗体和器官捐赠给国家医学事业。在老人的教育熏陶和先进思想影响下,他的儿子也于前不久,正式办理了自己的遗体志愿捐赠手续。作为一个常人,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他们冲破传统礼教观念束缚,唱响着新时代文明新风,令人赞叹与敬佩。
15.张玉娥家庭
6
张玉娥,派出所民警,从警17年中,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荣获三等功2次、嘉奖2次,先进工作者4次,优秀党员3次。在内蒙古刑警大比武中,获得全能冠军。还多次被授予“岗位练兵标兵”、河西区十大“最美军嫂”等荣誉称号。她的爱人是天津公安警卫局一名军警,同样业绩突出,荣获过5次三等功,10次嘉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是单位里的先进典型。这对军警恋人,曾因工作长期分居,再加上双方老人分别住在河北和内蒙,两人四地的10余年生活,让她们的事业之歌、爱情诗篇、孝老故事,更充满着无比动人。如今,全家已经团聚,六岁儿子由四老照看,她们把全身心都投入在工作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书写着新的成绩。
西青区
16.肖广金家庭
肖广金,70岁,西青区王稳庄镇小张庄村一名普通党员。家中7口人,四世同堂。肖广金是由养父母带大的,他永远感念这份恩情。养父去世后,肖广金和妻子刘秀兰在精神上尽力给养母张会敏安慰,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经常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有空带着孩子和母亲一起散步、聊天,重大节日和母亲一起庆祝。因小脑萎缩,90多岁的养母经常出现幻觉,有时无端发脾气、骂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肖广金和妻子及时给老人医治,耐心疏导并精心服侍照料。儿子肖俊山儿媳崔洪平结婚二十多年,一直和他们一起居住。在肖广金的影响下,他们非常懂事,常常给奶奶洗澡、剪指甲。老人过生日时争着给奶奶买蛋糕,添置新衣裳,全家人一起为老人祝寿。
17.周淑苓家庭
周淑苓,西青区辛口镇宣家院村农民。2002年外孙聂明轩出生了,但是脑发育不全,还有自闭症。父母和家人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周淑苓担负起教育培养和锻炼的任务。从走路开始练,手拉手带他学习。发现他喜欢安静,就拿拼音字母小卡片,教他学字母。周淑苓尝试着唱歌,发现明轩对音乐有
7
兴趣,通过歌声可以听出旋律。2012年明轩到杨柳青启智学校上学,对环境不适应没有安全感,又哭又闹,不学习、不拿笔写字。因为明轩妈妈需要工作,所以周淑苓形影不离地陪他上了4年。现在,拼音成为明轩的长项,周淑苓有不会的字就请教他,明轩还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3000多位。明轩电子琴弹奏得非常好,参加了天津市社区残疾人文艺展演、天津市电视台残疾人演出以及西青大舞台的演出。
津南区
18.王智建家庭
2004年高健丽与丈夫王智健结婚三年,婆婆因车祸住院,除锁骨骨折,还查出小脑萎缩。她伺候吃喝、端屎端尿,整整21天,病友都误认为她们们是母女。出院后,小脑萎缩又日渐加重,经检查患上痴呆症,没有特效药,只能药物维持,儿媳对婆婆更是关爱有加。屋漏又逢连阴雨,2011年婆婆又不慎摔倒,儿媳从五楼把婆婆背下来,到医院一看胯骨骨裂,从此婆婆瘫痪在床,吞咽能力减弱。有一次婆婆吃饭连嘴都张不开,她急忙买了个料理机,变着法子,把老人爱吃的、有营养的食物和果蔬打成汁,用针管注射到老人嘴里,经过多日的调养,婆婆又可以张嘴吃饭了。六年间,她学会了剪发和按摩,每天都让婆婆干净、舒服的生活,身上没长一点褥疮。丈夫也孝敬老人,起早贪黑地挣钱养家。妻子说:我照顾好婆婆,维护好这个家,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出点力。
北辰区
19.于忠生家庭
于忠生,63岁,回族,北辰区天穆镇天穆外园居民,妻子于美丽60岁,儿子于林儿媳赵珊珊婚后生有一儿一女,一家六口生活在一起,幸福美满。邻居马柏林哈文翠家有俩个残疾孩子,儿子小马9
8
岁才会走路,女儿生活不能自理,于美丽定期帮助马柏林家做卫生,帮着给他的女儿洗澡,直到女孩病故并帮忙料理了后世。哈文翠患糖尿病多年,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于美丽坚持带她看病,一坚持就是30多年。一场大暴雨马柏林家里进了很深的水,于忠生于美丽冒着大雨趟着很深的臭水,把哈文翠和她儿子接到自己家,10多天管吃管住,于林负责给小马洗澡洗衣服,赵珊珊负责给他们做饭,一家人齐动手,无微不至地照顾马柏林一家。这个时候,马柏林生了重病,于忠生带他去医院看病,住院期间于家一家人轮流到医院照顾。
武清区
20.朱广泉家庭
朱广泉,62岁,主动承担楼长职务,和楼门15户居民交流、交心、交朋友。大家商定每年腊月29晚上搞一次全楼门聚会团拜活动,有诗朗诵、唱歌、跳舞等娱乐节目,大家相互认识、交流,亲如一家,团拜后由楼门专业摄影师张永生给大家照“全家福”。春节团拜活动已坚持11年,平时也经常组织小型聚会交流,定期组织旅游活动,增强感情,大家享受其中、乐在其中。为了方便联系,朱广泉为大家打印了所有人的联系电话,有一次楼上一户跑水了,邻居打了电话,当事业主马上回来维修,避免了重大损失。有的家庭出远门,就把钥匙放在邻居家放心看管,谁家出门家里来快递,邻居就会帮忙拿取收存。年轻人上班了,老人们主动承担楼门保安工作。和谐的楼门关系,让所有人受益。
21.赵英臣家庭
赵英臣,35岁,武清中医院儿科护士长,共产党员。她工作认真,爱岗敬业。开科初期,科内护士技术不熟练,她手把手教每一名护士儿童头皮静脉穿刺、留置针穿刺、儿童灌肠等技术,使儿科护理水平整体提高。建立“儿科妈妈群”,随时为家长解答育儿问题,多次举办“儿科护患联谊活动”,增进了感情,提升了优质服务。丈夫赵鹏在武清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得到领导、同事及
9
患者的认可。他们育有一儿一女,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他们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平时照顾父母起居,定期让父母体检,并关注患有糖尿病的婆婆的日常饮食和保健,利用业余时间悉心照料生病住院的婆婆,且不耽误工作。
宝坻区
22.边秀英家庭
边秀英,老家在内蒙古,远嫁宝坻区新安镇,与丈夫相亲相爱,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2个女儿。十多年前,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公公突患脑梗塞,婆婆多病,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边秀英主动承担起做家务、照顾老人、照看孩子等,家里家外操持得有条不紊。每天打工回家,无论多忙多累,边秀英都要为两位老人梳理头发、泡脚、按摩、擦拭身体,一日三餐在保证足够营养的同时,将食物全部打成流汁一勺一勺喂给老人吃,通常喂一顿饭需要一个多小时,食物冷了又热,热了又继续喂。十多年下来,榨汁机换了五六台。直到现在,老人皮肤光鲜,衣着整洁,全身没有一个褥疮。连医生都对这家人竖起了大拇指。两位老人逢人便说:“我的儿子好,儿媳妇更好,秀英待我比亲闺女还亲。”
23.王涛家庭
王涛,17岁,宝坻中专高一学生。在校他尊敬师长,勤奋好学,是一个独立自强的好学生;在家里他替妈妈分担家务,照顾瘫痪的爸爸,是个有担当的好儿子。10年前,爸爸不慎从楼梯摔下昏迷住进了医院,王涛和妈妈一起承担照顾爸爸的重担,帮妈妈做饭、洗衣,给爸爸喂饭、做按摩,清洗爸爸尿湿的被褥,有时还要干农活……从早忙到晚,数年如一日,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但他并未因此荒废学业,每次考试都捧回金灿灿的奖状,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每逢节假日,都是王涛陪护爸爸,有时每晚要起来好几次,爸爸一点儿细微的动静,甚至一个眼神他都心领神会,不顾自己的疲劳与困倦,迅速起身照顾爸爸,从没有丝毫怨言。
10
24.于成涛家庭
1998年大学毕业,怀着报效家乡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宝坻农村。夫妻俩工作的第一站,是宝坻区尔王卫生院高庄户社区服务站,负责周边村子5000多人口的日常医疗保健工作,每天要出诊二三十次,流感季节夫妻俩诊包刚放下又背起,凌晨两三点急诊成了家常便饭。2003年4月“非典”流行,夫妻俩分别被安排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发热门诊。一个班次下来就是28天,没有回一趟家。2007年后,于成涛调到宝坻区八门城卫生院,张会云调到宝坻区石桥医院。常年上夜班,夫妻俩一周才能见上一面,这一干又是7年。奶奶和姥姥家相隔130里远,工作再忙他们也要一周去老人那转上一圈,给患结肠癌的爷爷送去些吃的,给脑干梗死卧床的姥姥擦洗身子。
蓟州区
25.徐宏武家庭
徐宏武,36岁,蓟州区马伸桥镇大街村农民。他的姐姐婚姻不幸,前夫遭遇车祸去世后,姐姐毅然挑起了赡养公婆、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为了让姐姐腾出更多的时间打工养家糊口,徐宏武和妻子把2个外甥接到自家照顾。2014年夏天,继父骑车带着徐宏武两岁的儿子去街上买东西遭遇车祸,孩子双腿截肢。全家人悲痛欲绝,尤其是继父痛不欲生,自责对不起孩子,对不起这个家,天天以泪洗面。面对这种情况,徐宏武和妻子不但没有抱怨,还反过来宽慰二老,使他们的心情得以纾解,增强了面对困难、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徐宏武和妻子携手精心照顾双腿截肢的孩子,耐心照顾老人,细心管教外甥,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温馨和祥和。虽然经济方面不宽裕,但他们的内心却都很充实。
26.汪杰家庭
汪杰之妻李学敏,蓟州区下营镇中营村农民。她和丈夫结婚不到一年,年仅50的公公确诊为食道
11
癌,当时她已怀有6个多月的身孕,尽管如此,在公公住院治疗的这段时间,她在医院忙里忙外,寸步不离地照顾公公。公公术后要少食多餐,白天4顿,晚上2顿。担心自己睡着了,她就事先定好闹钟,按时起来给公公做饭、吃药。曾被大夫“预言”只能活一年的公公,活了21年,现在身体特别健康。婆婆患有腰间盘突出、风湿、颈椎增生,为了减少老人的痛苦,每天晚上她和丈夫轮流给婆婆按摩、贴膏药。李学敏和丈夫都是乡村医生,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随叫随到,遇到病情严重的,免费开车把他们送到医院;手头没钱无法支付医药费的,他们先给垫上。
宁河区
27.周淑敏家庭
她是七里海镇的养猪个体户。2008年与丈夫接回80岁的孤寡老人王立元,照顾4年多,用爱心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乐章。20年前,夫妻俩承包的菜地需要施肥,但手里没钱。邻居王立元夫妇主动借500元,自此两家结缘。夫妻俩包地11年,照顾了老汉11年。后来夫妻俩回老家开始养猪,双方失去联系。不料一年后接到了王立元的求助电话,原来老人小脑萎缩,已瘫痪在床,老伴也刚刚去世。于是,夫妻俩把老人接到家里养老。每天早上6时起床,为老汉端屎端尿,擦洗身子,她因曾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6年,所以把王立元照顾得很细致。老人于2013年去世。现在夫妻俩家庭幸福,邻里关系很融洽。
静海区
28.翟宏海家庭
翟宏海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始终坚守着品质高洁、家风清正、廉洁行医、廉洁行政的道德风范。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患者和乡亲们的信赖。1980年参加工作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一条
12
规矩:廉洁行医,无私奉献。那段时间他入户就诊,背坏了8个医疗箱,穿破了上百双鞋,为患者义务出诊万余次,拒礼、拒宴无数次,拒收现金及卡157次,金额达五万余元。几年前,女儿生子,他只宴请了亲属,拒收同事、朋友等送来的礼金58000元。他告诫家人杜绝诱惑,对医生职工制定了廉洁行医“四心”、“十不准”等规范。他曾在骑车回家的路途中救下昏迷学生,还资助蓟州区贫困学生。他用医者仁心,赢得了患者人心。
29.刘树元家庭
他在公安战线工作了30余年,曾立三等功四次,2014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人民警察。儿子刘强继承父志,成为派出所民警,因成绩突出,2016年被评为“十佳公安青年”。儿媳张文娅也是静海公安队伍中的一名年轻骨干,她遇事临危不惧,办事洒脱。这三双铁拳,震慑着歹徒,保护着大家。父亲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深深影响着儿子。2007年刘强毅然报考警校,3年后正式步入了公安工作的岗位,不论是巡逻、伏击还是侦查抓捕,他都冲在前面。2016年以来,参与破获各类案件120余起,打处嫌疑人100余人。儿媳遇事临危不惧,在一次办案中,第一个冲上三米高墙,将即将逃跑的嫌疑人当场控制。他们一家在一线建功立业,为维护全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市委办局—国资
30.王军伟家庭
王军伟和爱人同在一个单位,有一个10岁的女儿。每接一个任务,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夫妻经常加班,平时尤其是在节假日也很少陪伴女儿。但夫妻认为:国家的事,就要摆在第一位。王军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先后组织实施和参加150多项市级、区级重点设计项目,并获得“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市政公用工程)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三次,天津园林规划设计二等奖一次。妻子工作严谨、坚韧,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先后组织实施和参加100多项市级、区级重点设计项
13
目,并获得了“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市政公用工程)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而在小家,他俩互帮互学,和睦相处;并对外地居住的老人关爱有加。王军伟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和出凝聚力、出亲和力,也出亲情和力量。家更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
市委办局—市级机关
31.汪东升家庭
在天津市交委工作的汪东升,儿子汪仕钦,患有白化症,不能接受强光,视力较弱,但在家长用心帮教下,一直努力又阳光,就读于天津音院附中,专攻钢琴,成为人见人夸的孩子。家长教育的秘诀是:帮孩子找到兴趣特长。4岁那年,孩子视弹琴与玩耍一样快乐,从此找到努力方向。增强能力建立自信。对孩子学练钢琴或比赛中表现的些许闪光点,家长就鼓励,让孩子又自尊自信。引导孩子在挫折中成长。6岁那年,一次上课没弹好,他得知妈妈要卖掉钢琴,连做梦都在说“让我弹吧,我就喜欢钢琴”。第二天,他竟然连续练琴近7小时,直到圆满为止。让孩子懂得感恩。他多次参加公益演出;把获得的奖学金和版权费捐给山区小朋友和视力障碍学校。人们更多的是从央视、新华社等报道中,认识了获得天津市“十佳自强少年”的“‘白发’红心”的汪仕钦。
32.孙健家庭
孙健、陈晨是一中院的一对法官夫妻,育有一个八岁男孩。对于教子,夫妻始终秉持苗以泉水灌,心以礼义养的理念。儿子小学三年级时,阅读涉猎广泛,对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都感兴趣。四岁时,在父母的陪伴下读了近千本绘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认识了大量汉字。五岁开始尝试自主阅读,阅读量已逾百万字。家长还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孩子做个向上向善的好学生。2016年11月,全家作为天津市网上家长学校“书香之家”的推荐候选家庭,跻身全国角逐。夫妻坚守公平与正义操守,也在延伸着这份职业理念。孙健创作了三部以刑事案件为主线的
14
中篇小说,发人深省;陈晨为“网校”创作的情景剧本《法官妈妈》,受到好评。家庭以书养智、以书养德、以书养心的优良家风,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孩子的心田。
市委办局——金融
33.王秋瑛家庭
建行天津红桥支行的王秋瑛首次参与公益活动,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年她和丈夫参加了志愿行动,帮助运送物资,联络支援。后来带领儿子,都加入天津市义工总站,每周末抽出一天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几年的志愿服务足迹,踏遍了天津和外埠的一些爱心活动阵地,他们关爱脑瘫患儿和甘肃渭源县的留守儿童,鼓励狱中服刑人员子女自强自立。一年夏天,支行组织捐助过冬棉衣活动,他们一家三口组成了运输队,开着私家车,到同事家上门收取衣被,并送到捐助站。一家人忙碌并快乐着。她说:每次参加志愿服务,收获的都是“正能量的回馈,以及做人的价值感”,进一步领会父亲常说的那句深刻含义的话:“谁都有为难的时候,能帮人一把自己也受益。”儿子如今已是学校爱心社团的骨干。她说:大人向上向善,孩子就会照着父母的样子做得更好。
市委办局—教育
34.赵立新家庭
赵立新和丈夫同为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教学上,夫妻志同道合,收获了桃李天下的丰硕果实,赵立新还曾分获“实践教学基本功”“专业教师技能”比赛三等奖和二等奖, 考取了“高级维修电工技能”等多个资格认证,多次获得工会“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在持家方面,丈夫素以“孝行圆满”而“享誉校园”;获评“中石油华北油田好儿媳”的赵立新,25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公婆,婆婆逢人就夸:“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啊!”女儿在其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品学兼优、乐于助人,
15
2011年,女儿捐献造血干细胞,使一名七岁儿童获得了重生。由于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并于2012年5月3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立新一家人用一件件看似普通平凡的事情,为世人树立起幸福家庭的模板、揭示出最美家庭的真谛。
市委办局—工会
35.宫艳红家庭
她工作在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丈夫是扎根石油第一线28年的管理站长,儿子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是一个崇尚文明,积极向上,和睦互爱,敬业爱岗,乐善好学的家庭,夫妇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宫艳红2010年参加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采油工技能大赛,勇夺银牌,2011年获得采油技师,2014年获得采油高级技师资格,2015年被聘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同时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丈夫是单位的生产骨干,带领了一支精明能干的队伍。他们发明制作各种专用工具百余件,申请实用新型国家专利9项,发表了专业论文7篇,“降低抽油机减速箱漏失率”等3个QC项目分别获得石油工业质量评比一等奖、天津市质量评比二等奖,为企业增效上千万元。他们在生活里讲文明,爱家爱人,比翼双飞。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