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普愿禅学思想及其禅宗史地位
2021-07-23
来源:爱问旅游网
州嗲j!宽. Journal ofChizhou College 2oo9 ̄8月第23卷第4期 Aug.2009 VoL23 No.4 南泉普愿禅学思想及其禅宗史地位 尹文汉 (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唐代高僧南泉普愿禅师建立了以道为本体,以平常心为用的“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体系,并首倡向异类行。他培养了一大批 禅门高僧,其公案为后世禅师所喜爱,影响深远。 [关键词】南泉普愿;平常心是道;向异类行 【中图分类号】B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4一l102(2009)04—0043—04 唐代高僧南泉普愿禅师作为马祖道一的三大 明暗自去来,虚空不动摇;万象自去来,明镜何曾 弟子之一,在中国禅宗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南泉 鉴?阿你今时尽说我修行作佛,且作么生修行?但识 没有单独的著作行世,只有语录一卷,但从其语录 取无量劫来,不变异性,是真修行。”(《祖堂集卷 中,仍可窥见其禅学思想的体系——以道为其本 十六・南泉》) 体,以平常心为其用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这一则语录是南泉禅学思想的总纲。南泉苦于 1以“道"作为至高本体 马祖道一去逝后人们对其“心即是佛”和“非心非 佛”之语的执着与争论,混淆体用关系,故力图阐 笔者认为,要了解南泉普愿的禅学思想,或读 发体用之别,于是另提出一“道”的概念,与被模糊 懂其语录,首先要了解以下一则上堂开示,这是南 了的概念“佛”“心”相区别。故说:“只如五祖大 泉禅师禅学思想的集中表达。 师下,有五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卢行者一人 师每上堂云:“近日禅师太多生,觅一个痴钝 不会佛法,他只会道。直至诸佛出世来,只教人会 底不可得。阿你诸人,莫错用心。欲体此事,直须向 道,不为别事。”南泉认为,“道”凌驾于名相之上, 佛未出世已前,都无一切名字,密用潜通,无人觉 是真正的极则,是永恒的,“大道无影,真理无对。 知,与么时体得,方有少分相应。所以道:‘祖佛不 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世不摄,非去来今。” 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何以如具?他却无如许多 “道”不同于“觉”义的佛,而是指佛性,是本 般情量,所以唤作如如,早是变也,直须向异类中 体,是常。因为在南泉看来“佛是智人”。“道”更不 行。只如五祖大师下,有五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 同于“心”与“智”,“心”与“智”只是见闻知觉, 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他只会道。直至诸佛出世 “心是采集主”,属于名言分别的范围。“佛性是 来,只教人会道,不为别事。江西和尚说‘即心即 常,心是无常,所以智不是道,心不是佛。”所以,南 佛’,且是一时间语,是止向外驰求病,空拳黄叶止 泉认为,“江西和尚说‘即心即佛’,且是一时间 啼之词。所以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如今多 语,是止向外驰求病,空拳黄叶止啼之词。”“唤心 有人唤心作佛,认智为道,见闻觉知,皆云是佛。若 作佛,认智为道,见闻觉知皆云是佛”,则是“将头 如是者演若达多,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 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佛。”故他总结 来佛。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 说:“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 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他;你心若不是 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他;你心若不是 佛,亦不用非他。有无相形,如何是道?所以若认心 佛,亦不用非他。” 决定,不是佛;若认智决定,不是道。大道无影,真理 南泉于“心”“佛”等名相之上凌驾一“道”。他 无对。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世不摄,非去来今。故 “把‘会道’与‘会佛’对立起来,使佛教向道家靠 收稿El期:2009-05--0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8jqw098)。 作者简介:尹文汉(1975一),男,湖南长沙人,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讲师,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与佛教文化。 池州学院学报 第23卷 拢;把‘道’与‘心’对立起来,使洪州系的禅观由 ‘心学’向‘道学’的转变迈上了关键的一步。”①当 然,马祖也曾提“道”这一概念,但只有在南泉这 可见,会道不能错用心于见闻觉知,而要“痴 钝底”直向佛未出世以前无一切名字处体得。 其次,会道之“会”也不同于神秘主义的直观之 “悟”,而是“密用潜通”,不作思量,不听言教,率自 里,“道”才真正凸显出其本体意义。 “道”,即“会道”才是真修行。故南泉紧接着说: “故明暗自去来,虚空不动摇;万象自去来,明镜何 既然“道”是最高本体,修行者只有识得此 性而行。有道家返朴归真、崇尚人生本能之意味。在 南泉禅学中,是没有佛教的神秘主义因素的,如: 南泉问僧:“讲甚么经?”日:“弥勒下生经。” 曾鉴?阿你今时尽说我修行作佛,且作么生修行?但 泉日:“弥勒几时下生?”日:“见在天宫,当来下 识取无量劫来,不变异性,是真修行。” 2对“平常心是道’’的发展与弘扬 在禅宗史上,“平常心是道”主要是通过普愿 及其弟子而得到发展与弘扬的。 师(赵州)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 道。”师云:“还可趋向否?”南泉云:“拟则乖。” 师云:“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 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 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祖堂集卷十 八・赵州》) 南泉在回答赵州问“道”时,没有遮诠,而是表 诠,在禅宗史上第一次直接地表明其“平常心是 道”的观点。“道”是体,“平常心”则是其用。其体 自有其用,率道而行,即是“平常心”!故南泉称修 行为“会道”,“会”即体会之意。 会道即是要修养出“平常心“。这首先表现在 不需通过任何语言和思维中介,因为“道不属知不 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近乎道家“绝圣弃 智”的思想。这是南泉在自立“道”体的基础上对 “平常心是道”阐发的特色之一。例如: 师又时日:“若是文殊、普贤,昨夜三更各打二 十棒,趁出院了也。”(《祖堂集卷十六・南泉》) 文殊与普贤分别是“智”与“理”的象征,将他 们各打二十棒趁出院,表明普愿对通过“理”与 “智”而会道的否定。又如: 陆辞归宣城治所。师问:“大夫去彼,将何治 民?”日:“以智慧治民。”师日:“恁么则彼处生灵 尽遭涂炭去也。”(《五灯会元卷三・南泉普愿禅 师》) 陆亘大夫说以智慧治民,南泉则认为“恁么则 彼处生灵尽遭涂炭去也”,表明了“道”与“智”是 不相容的。南泉还说: “近日禅师太多生,觅一个痴钝底不可得。阿 你诸人,莫错用心。欲体此事,直须向佛未出世已 前,都无一切名字,密用潜通,无人觉知,与么时体 得,方有少分相应。”(《祖堂集卷十六・南泉》) 生。”泉日:“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五灯 会元卷十三・云居道膺禅师》) 问:“如何是菩萨意旨?”师云:“黑如漆。”僧 云:“眼在何处?”师云:“明如日。”(《祖堂集卷 十六・南泉》) 南泉曾说:“若是文殊、普贤,昨夜三更各打二 十棒,趁出院了也。”这里又说天上地下无弥勒,菩 萨意旨黑如漆,他力图阐明禅学中没有什么神秘主 义的东西,不要舍本逐末地去追求神秘的东西, “道”就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菩萨意旨黑如漆,人之 眼却明如日。南泉把抽象神圣的佛性完全与平常的 凡人打成一片。“平常心”不过是凡人生活中纯 朴的心境。如: 一日,有大德问师日:“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 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师日:“大德且信即心是 佛便了,更说甚么得与不得。只如大德吃饭了,从东 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五灯会 元卷三・南泉普愿禅师》) 会道一如吃饭,饭来了吃便是,无须问从东廊 上西廊下。又如: 师在山上作务,僧问:“南泉路向甚么处去?” 师拈起镰子日:“我这茆镰子,三十钱买得。”日: “不问茆镰子。南泉路向甚么处去?”师日:“我使 得正快!”(《五灯会元卷三・南泉普愿禅师》) 这是一则南泉向问路僧人随机接引的公案。看 似答非所问,实则表明了南泉“平常心是道”的禅 理。僧人想到南泉山去参南泉,南泉则随机接引。关 心茆镰子花了三十钱买得以及茆镰子好使是一个 农夫平常心的表现,南泉在山上作农活,则以农夫 的身份来表现这一平常心从而告知僧人“平常心 是道”的禅理。 南泉“把抽象神圣的佛性完全与平常的凡人打 成一片”,其弟子对“平常心是道”的发展则加深 了凡人率性而行、寻求人生基本需要的禅学合理 性。如弟子长沙景岑: 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则眠,要坐 则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则取凉,寒则 第4期 尹文汉:南泉普愿禅学思想及其禅宗史地位 45 取火。”(《祖堂集卷十七・岑和尚》) 问:“有人问和尚,和尚则随问答话。总无人问 时,和尚如何?”师云:“困则睡,健则起。”僧云: 师欲顺世时,向第一座云:“百年后,第一不得 向王老师头上污。”第一座对云:“终不敢造次。” 师云:“或有人问:‘王老师什么处去也?’作么生 向他道?”对云:“归本处去。”师云:“早是向我头 “教学人问什么处领会?”师云:“夏天赤骨身,冬 天须着被。”(《祖堂集卷十七・岑和尚》) 又如弟子赵州: 问:“学人去南方,忽然雪峰问赵州意,作么生 对?”师云:“遇冬则寒,遇夏则热。”(《祖堂集卷 上污了也。”却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 云:“向山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第一座云: “某甲随和尚去,还许也无?”师云:“你若随我,衔 一茎草来。”(《祖堂集卷十六・南泉》) 十八・赵州》) 遇冬则寒,遇夏则热。这是平常人的正常生活 体会。要眠则眠,要坐则坐。热则取凉,寒则取火。这 是平常人生活的正常需要。就这样,南泉及其弟子 把马祖的“平常心”发展成为“平常人之心”,真正 做到了神圣佛性与平常人之心的融合。这是南泉对 “平常心是道”阐发的又一特色之一。当然,南泉及 其弟子把马祖的“平常心”发展到平常人之心,使 禅学的发展回到日常生活之中,也走向了终结。 当然,南泉提出的“平常心”可以表现为平常 人之心,这是对其师马祖道一“触类皆如”思想的 继承。但是,这一平常心不是个体之心,而是公共之 心,宇宙之心。因为“平常心是道”,而“道”本身是 宇宙之心,佛未出世以前就存在。冯友兰曾用主观 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分神秀与慧能禅学的 差异,即神秀所言之心为个体之心而慧能所言之 心是公共之心②。南泉提出“道”的概念本意即是对 禅僧“唤心作佛,认智为道”的以个体之心、个体之 智认作佛、认作道的纠正,从而回归慧能的宇宙之 心。也只有这样,认“道”为宇宙之心,我们才能理 解其惊世骇俗的“向异类行”的思想。 3“向异类行"的思想 普愿在阐发“平常心是道”的过程中,还提出 了“向异类行”的观点。如以下几则语录: 上堂:“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 异类中行。”归宗日:“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师日:“孟八郎汉又恁么去也?”(《五灯会元卷 三・南泉普愿禅师》) 有人拈问:“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师云: “争肯你喃喃!”进日:“狸奴白牯为什么却知有?” 师云:“似他即会。”(《祖堂集卷十六・南泉》) 云岩却上和尚处问:“适来和尚问智师弟这个因 缘,合作么生祗对?”师云:“他却是异类中行。”云岩 云:“作么生是异类中事?”师云:“岂不见道:‘智不 到处,切忌说著。’说著则头角生。唤作如如,早是变, 宜须向异类中行。”(《祖堂集卷十六・南泉》) 南泉提出“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即行畜生 行,是其绝圣弃智思想的不同表现。正因为上面讨 论的原因,“道”是宇宙之心,公共之心,“会道”就 不是会个体之心与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 翠竹,尽是法身”,畜生之行,也是会道。人之行不 同于畜生处,正在于人有思量,人如果认思量的结 果——识或智为道,则是以指为月,不得要领。所 以,向异类中行,并不是真正行畜生行,也不是与畜 生为伍以救拔畜生的菩萨行,而是一个隐喻,即要 像畜生一样离思量,无言教,以“平常心”来“会 道”。所以,僧问:“狸奴白牯为什么却知有?”南泉 回答说:“似他即会。”如狸奴白牯一样离思量,无 言教,就能会道。南泉之所以认为智师弟是异类中 行,因为智常明白“智不到处,切忌说著”。普愿说 自己百年后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最后一次警醒弟 子不要错用心于见闻觉知,要像水牯牛一样离思量 无言教,以平常心会道。 4禅宗史地位 普愿在南泉山弘扬禅法,留下了不少著名公 案,被后世禅师所津津乐道。如“南泉斩猫”一则,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日:‘道得即 救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 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 日:‘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如“山下作一水牯 牛去”一则,“师将顺世,第一座问:‘和尚百年后 向甚处去?’师日:‘山下作一水牯牛去。’座曰: ‘某甲随和尚去得也无?’师日:‘汝若随我,即须 衔取一茎草来。 ’南泉这种斩却妄念、平常心是道 的禅风影响着一代代禅师,受到后世的赞誉。克勤 圆悟《题南泉和尚语要》云:“王老师(普愿俗姓 王,自称王老师)真体道者也,所言皆透脱,无毫发 知见解路,只贵人离见闻知觉,自透本来底,方得自 由。若着法报化,便是依他,无自由分。是故发明卢 行者不会佛法只是体道,所以得衣钵。此皆过人行 履处,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药石谛当,直贵无 事行履处也。”人宋以后,禅门僧人爱参话头,文字 池州学院学报 第23卷 禅兴起,而所参之公案中,南泉及其弟子赵州占据 有二十余人,大多为高僧大德,开一方风气。颇具盛 着一个较大的比重。如《无门关》共四十九则,收南 名者如赵州从谂、长沙景岑、子湖利踪、白马昙照、 泉的有“南泉斩猫”、“平常是道”、“不是心佛”、 “智不是道”四则,赵州的有“赵州狗子”、“赵州 双峰道允等。赵州从谂谥真际禅师,栖止河北赵县 观音院(今柏林禅寺),为第一世。观音院自有了赵 州而闻名遐迩。“赵州茶”与德山棒、临济喝、云门 洗钵”、“庭前柏树”、“赵州勘婆”、“州勘庵主” 等五则,二人共占去全书的五分之一。又如《碧岩 饼齐名,时称赵州门风。赵州从谂的“狗子佛性”公 录》共一百则公案,收南泉的有“南泉斩猫”(包括 案传与后世。长沙景岑谥招贤禅师,人称岑大虫,为 63、64则)、“南泉圆相”、“南泉参百丈涅盘和 麓苑(今长沙岳麓山麓山寺)第一世。子湖利踪谥 尚”、“麻谷持锡到章敬,又到南泉”、“南泉牡丹” 等六则,收赵州的有“老僧不在明白里”、“东门西 门南门北门”、“镇州出大萝卜头”、“青州布衫”、 “赵州石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包括第57、 58、59三则)、“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赵州 示众三转语”等十则,二人共占去全书的六分之 一神力禅师,为衢州(今浙江衢县)子湖崖定业禅院 第一世,其“子湖一只狗”公案传与后世,为世人称 颂。双峰道允系新罗汉州鸺岩人,闻普愿大名,渡海 来华,至南泉求学。学成归国,普愿高兴地说:“吾 宗法印,归东国矣!”道允不但把南泉普愿的禅法 带到了新罗,还在新罗大弘其法。他与弟子折中于 又如《从容庵录》,共一百则,收南泉的有“南 新罗师子山兴宁寺传普愿之法,得到国王的重视。泉斩猫”、“南泉白牯”、“南泉牡丹”、“鲁祖不 国王曾欲礼折中为国师,折中为弘佛法而不受。折 。会”、“麻谷振锡”、“鲁祖面壁”等六则,收赵州的 有“赵州狗子”、“赵州洗钵”、“赵州问死”、“赵 中传法弟子一千余人,形成了新罗禅门九山之一的 师子山学派,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265. 州柏树”等四则,共占十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南 泉普愿在的禅宗史上的重大影响。 普愿在南泉的另一业绩是培养了一大批有名 的禅师。黄檗希运、洞山良价曾参拜普愿,尽管禅宗 史书中并不列二人为南泉弟子,可此二人曾受普愿 的指点无人怀疑。目前普愿可考弟子、史书明载的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 E京:人民出版社,1998:606. [责任编辑:韩志才】 (上接第42页) 3.2为百姓祈福,广结人缘 道平。迎神从此归山定,云里疏钟花外磬。石塔氤氲 檀气熏,贝经仿佛莲花证。老僧朴拙供斋厨,咄咄只 说神灵殊。虎豹潜藏鸾鹤见,魑魅尽遣海之隅”网。 观其生前法缘、人缘,皆不离其禅学的民间化 与普世化,则其身后佛缘亦是这一思想应化的结 果。不仅如此,其禅学融合三教、直面人生、独辟蹊 径、自悟成道,对日趋衰落的宋元禅宗而言,无疑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对此后中国佛教的发展亦未 尝不是一件幸事。 文献参考: [1】佚名.松谷真人事略joy/馆田李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张松谷得道之后还为黄山当地居民做了不少 的善事。如《事略》日:“尝演易传而知天地之变 化,歌父子而得圣人之正宗,其秋月铁牛之学有非 释迦、弥勒所能及者。凡人有病告之,则掇草为药以 授,无不愈。天时亢旱,官民致恳,即默坐潭上而风 雨倏至”【”,说明张松谷得道之后能积极发扬菩萨 道精神,这使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3身后遗响,播迁佛缘 张松谷死后,李氏家族为他建立了寺庙,在皖 南地区一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事略》日:“至国朝宣德间,余大父德庄公等募 【2胀名.馆田李氏宗谱[0y,张松谷祖师遗草.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3】佚名.题张松谷先生小像【0 馆田李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 刻本. 建梵宇而恢宏其制,金貌绀象,照耀人天,历宣歙休 池,顶礼云集而祈求祷卜,其应如响”哪。李志洙《题重 修松谷庵》云:“我来欲拜千花座,劫后茅庵风雨破。 谁解金钱复缮修,登高一响众山和。顷刻庀材栋宇 成,琼光丹彩散晶莹。水奔断涧龙梁接,石凿蠼崖鸟 【4帙名.千三公传[0】,/馆田李氏宗谶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5】佚名.社乙公传[ 馆田李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6】佚名鹿 重修张松谷庵[0y,馆田李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责任编辑:韩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