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动物之窗 单元整体说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动物之窗 单元整体说课

2023-02-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五单元 动物之窗

1.了解重点作家的基本信息和文学常识。 2.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3.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4.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和严谨的结构形式。

1.朗读法。感知作者对动物的描写,以及其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能结合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小组合作交流法、同桌探究法。

1.激发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2.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

《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的人生思考。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写作方面的启示。 《鸟》是梁实秋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动物笑谈》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文章通过写“我”扮鸭妈妈、学鹦鹉可可叫、观察可可的调皮等实验,表现了动物给人带来的乐趣,同时表现了“我”探求真理的实验精神。

《狼》节选自蒲松龄的《狼三则》,节选部分写的是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1.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2.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和严谨的结构形式。

5.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有关动物题材的,为学生所喜欢。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爱护生命、善待动物的观念。

《猫》一文要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文字。这两个方面都是文章的精华,可以精选几个片段,引导学生去揣摩,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文章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创作,重要的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鸟》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写欣赏鸟鸣、鸟的形体以及对鸟的爱好单纯;然后联系到鸟给人的悲苦;最后写现在很难看到鸟听到鸟鸣。作者是借鸟的命运,寄托自己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的思路外,还应以理解作者的情感为主要教学内容。

《动物笑谈》是通过作者仔细观察后写作的一篇非常有趣的观察动物的文章,里面体现了作者的求实精神和认真观察事物的精神,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中细腻的描写,以及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快乐。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

《狼》一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文中第三、四自然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本文的寓意作者说得很清楚,不必多讲,或过多引申。学生将本文当作一件奇异的故事来读,并理解作者的议论,也就可以了。

第17课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写作 猫 鸟 动物笑谈 狼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第17课 猫

1.易错字

污涩(sâ) 红绫(líng) 怂恿(sǒngyǒng) 怅然(chàng) 蜷伏(quán) 惩戒(chãng) .......2.多音字 称几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怂恿 鼓励 5.词语释义 词义 不同点 带有贬义色彩,指煽动别人做坏事。 带有褒义色彩,指激发、勉励别人积极向上。 巧辨 煽动别人用“怂恿”; 勉励别人用“鼓励”。

从旁劝说鼓动。 鼓动激励,勉人向上。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畏罪潜逃:犯罪后因为害怕惩罚偷偷逃跑。 妄下断语:指轻易下结论。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笔名西谛,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等。

【文题解说】

题目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醒目、简洁。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通过对作者这三次养猫过程的不同感想的叙写,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无论对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本文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的人生思考。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写作方面的启示。本文要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文字。这两个方面都是文章的精华,可以精选几个片段,引导学生去揣摩;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文章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创作,重要的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本课为2课时。

1.掌握文中生字词语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4.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1.划分层次,运用对比的形式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1.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学会在错误面前自我反思、自我纠错。

【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难点】

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理解感情基调,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课时

1.掌握文中生字词语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划分层次,运用对比的形式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4.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划分层次,运用对比的形式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初读印象⇒跳读感知⇒细读探究⇒探读分析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三只猫给“我”带来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带着好奇心再读课文,学生会倍感兴味盎然。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和人一样,每只猫都会有各自不相同的性格。作者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 由图片中的猫引出本文课题,增加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漂亮吗?可爱不?喜不喜欢?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啊!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郑振铎一起走进他的家庭生活,去体验一下他养猫经历的快乐与悲伤。

导入三:故事型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猫的故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的动物,非常讨人喜欢,你能否讲一讲你和它之间的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的故事更让我们加深了对猫的了解。【播放猫的图片。】那么,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小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

一、扫清障碍,初读印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预习,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帮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其顺读课文铺垫基础。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

污涩( ) 红绫(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惩戒( ) ....... 〔答案〕 sâ líng sǒngyǒng chàng quán chãng 2.解释下列词语。 (1)怂恿: (2)怅然: (3)蜷伏: (4)惩戒: (5)畏罪潜逃: (6)妄下断语:

〔答案〕 (1)鼓动别人去做某事。(2)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3)弯着身体卧着。(4)通过处罚来警戒。(5)犯罪后因为害怕惩罚偷偷逃跑。(6)指轻易下结论。 (二)师生交流作者和背景信息,为顺读课文打基础。 1.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笔名西谛,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等。 2.背景信息。

这篇文章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三)交流初读感受。【学生在组内随意交流读后感受,然后教师指名回答,不作任何评价。】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什么道理?或发现了什么?

二、跳读课文,感知文本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组织学生跳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表格形式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让学生对三只猫的经历一目了然,起到对比阅读的效果。

跳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并且用笔勾画出重要内容。 要做的事:根据表格要求,在课文中用横线标注出三只小猫的相关信息。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隔壁要来蜷伏在家来历 舅舅送的 的 门口 花白、不好外形 花白 黄色 看、很瘦、毛烧脱 更活泼,更性情 很活泼 忧郁、懒惰 有趣 家人平时不大喜欢对它喜欢 喜欢 它、若有若的态无、不注意 度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小猫结局对难过、酸愤恨、诅难过、良心“我辛 骂、怅然 受伤 ”家的影响 三、细读课文,探究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组织学生细读课文,探究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寻读、连读、比读的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快速阅读其中某一段落或语句,在这些语句中找寻答案。在不断找寻、对比中,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状况。】

1.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1)“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明确〕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作和情态。

(2)“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明确〕 写出小猫随着蝴蝶的飞舞而伺机捕捉的样子。

(3)“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明确〕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自然段)。 〔明确〕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明确〕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凝望”是何意?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明确〕 目不转睛地看。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什么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明确〕 不准确。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四、探读课文,分析案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分析案例”的形式,鼓励学生探究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找寻要点的准确性。

是的,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是最难过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难过。齐读第15~34自然段,完成下面的案例分析: 【围绕问题提示,找到相应语句,探究文本内容。】 1.案发现场情况。

〔明确〕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

〔明确〕 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明确〕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明确〕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以为惩戒得还不够。 5.事实真相。

〔明确〕 鸟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外找找郑振铎先生的其他文本,如《海燕》《家庭的故事》,了解郑振铎先生。

第课时

1.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通过对文章的体悟,学会在错误面前自我反思、自我纠错。

【重点】

1.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新课导入⇒细节探究⇒精段探究⇒思想探究⇒读后感悟⇒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本堂课探究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础。 1.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对以前两只猫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的武断、粗暴有关,它使“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对前两只猫亡失“更难过得多”。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抓住关键词,如“难过”“更难过”。】

〔明确〕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这篇写猫的文章表面上看是表达了对三只猫亡失的难过,其实它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透过作者养猫的经历,能够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细节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自由畅谈读课文的感受,找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并说说理由,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找到相应语句后,从修辞、动词、描写得生动形象等角度进行赏析。同桌互相交流。】 预设:

①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明确〕 比喻的修辞,描写了第一只小猫的可爱模样。 ②“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 动词“滚来滚去”写出猫的活泼、可爱。 ③“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明确〕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④“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明确〕 描写第二只小猫的可爱。

⑤“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为什么会“若有若无”呢?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一只可怜的猫。

〔明确〕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抛弃,无家可归,险些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漂亮,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冤屈而死。

〔明确〕 在写三只猫的时候,作者是很注意语言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有外貌描写,有动作描写;从锤炼词语角度来讲,用词很讲究,如“若有若无”等词语的运用。本课教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运用多角度的描写,还要学会运用精当的词语再现个性特征。你看,三只猫给我们的印象完全不同,个性鲜明。我们写人也要写出人的不同个性。

二、精段探究

[设计意图] 此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第三只猫的内容,理解其中的细节描写,初步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探究阅读养“第三只猫”的过程,理解其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1.由于“我”与家人一开始就不喜欢第三只小猫,所以当芙蓉鸟被咬死后人们有什么反应?

〔明确〕 全家人把罪状都安在它头上。因为它对于“我们”没有贡献,没有给“我们”带来欢乐。 (1)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这个句子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要读出强烈的感情?】 〔明确〕 读出愤怒的语气,从表示感情色彩的“愤怒”“叫”和表示强调的两个“一定”以及标点符号“!”可知。

(2)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请一位女同学来读,对比与“就是那只猫咬死的”陈述与反问哪个语气强烈?】

〔明确〕 通过双重否定的反问来加强语气,同时“这”这个指示代词也强调了“我们”的妄断。 2.“我们”断定是第三只猫咬死的鸟有什么证据吗?

【“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它一定是„„”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一个肯定的推断,大家觉得合理吗?假设今天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作者会怎么处理呢?】

〔明确〕 主观的好恶感情,使“我”一家很快形成了对这只猫的偏见:由偏见而产生的猜疑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全家不约而同地断言:凶手“一定是猫”!于是在偏见的支配下,“我”“怒气冲天”,“惩戒”凶手了。猫成了一个遭受不公平待遇“不能说话辩诉”的受害者。 3.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们性格上的一种普遍的什么弱点呢?

〔明确〕 或许能让我们联想到以前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智子疑邻》,个人的喜好会影响人的判断,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yì)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 4.小说安排第四只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小说矛盾的激化点、高潮,体现了第三只猫的无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

三、思想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抒情的语句,探寻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而达到联想阅读和分析阅读的效果。

1.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

〔明确〕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2.这是一种深切忏悔,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表达作者最深情感的第30~34自然段,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刚才大家一致认为家人与“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只小猫,那么——

(1)在这三只猫中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哪只?为什么?

【同学们可以从这三只小猫亡失后,表现“我们”的态度的语句中找找原因。】 〔明确〕 是第三只猫。

学生找到后请一起朗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第14自然段作比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从此永不”是指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朗读指导: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永不”读得深沉痛心。】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从真相大白后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知错就改,同情弱小,善于自省的人。 四、读课文,说感悟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为深入探究环节。这里围绕着作者的情感深入认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延伸阅读和联想阅读的能力。

1.通过赏析,我们对于作者的痛苦、懊悔和自责感同身受。跳过这些情感不谈,作者分明用他深刻的思考、无声的语言向我们幽幽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你听到了吗? 【要求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实质和写作背景出发进行探究。】 〔明确〕

(1)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者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2)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就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则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3)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4)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2.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能不能说说理由?

【学生会说喜欢,以及喜欢的理由;不喜欢及不喜欢的理由。】 老师介绍并评价郑振铎。【课件出示。】

郑振铎(du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1958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鲁迅年长他17岁,他一直尊称鲁迅为长者和老师,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自我解剖的精神;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起促进作用的两个文学团体分别是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及重要成员之一。对于后辈青年作家的关爱,他们又很相像,在这方面鲁迅称第一,郑就可以称第二了。大家都知道,冰心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三言两语的零碎诗句,并结成集子——《繁星》《春水》。这个《新月集》《飞鸟集》就是郑振铎翻译的。冰心小他一岁,在协和女子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并且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当冰心从巴金那里得知他因飞机失事去世的消息后,曾特做《追念振铎》的感人篇章来悼念他! 另外,他与瞿秋白、沈雁冰(茅盾)、叶圣陶等都是好友。人们都说:“看一个人好坏,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从这些朋友来看,不难看出郑振铎的为人。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五、拓展延伸——谈感悟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鼓励学生说出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养成读有所感、读有所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说: 。” 【教师点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冤屈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一、郑振铎名言

1.当春间二三月,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地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2.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3.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

4.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5.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翻滚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

6.我是少年!我有如炬的眼,我有思想如泉。我有牺牲的精神,我有自由不可捐。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我起!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权。

7.我欲进前!我有同胞的情感,我有博爱的心田,我看见前面的光明,我欲驶破浪的大船,满载可怜的同胞,进前!不管它浊浪排空,狂飙肆虐,我只向光明的所在,进前!进前!进前!

二、《猫》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

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的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有如下的几点收获—— 1.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2.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堂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3.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也有如下的几点疑惑——

1.没有“提问”但是应该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除了以话题的形式呈现,有没有其他的呈现方式呢?

2.在围绕话题进行说读活动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说得不够深入,此刻,老师的“追问”,算不算“提问”?如果算,那么,这个课型算不算“无提问设计”?

3.在学生的说读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那么,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

一、〔参考答案〕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从隔壁要从舅舅家来历 来的 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浑身黄色,外形 着泥土的也很可爱 白雪球似的” 更加活泼,会爬树、捉蝴蝶和老鼠 第三只猫 出于怜悯拾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 不活泼,忧郁,懒惰 性情 很活泼 在家亲爱的同中的很受欢迎 可有可无 伴 地位 结局 病死 丢失 死亡 二、〔参考答案〕 第一句在文中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二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句在文中起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

三、〔参考答案〕 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还因为“我”的主观臆断,暴怒下用木棒打它,使之冤死。 不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更主要的是“我”没有机会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给自己留下永久的心痛,良心难安。

四、〔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猫的颜色的纯洁以及样子的可爱。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家对小猫丢失的无限难过。

3.“畏罪潜逃”一词将猫人格化 ,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具幽默感。也表达了“我”的不以为然的心理,与下文写“我”的自责形成鲜明的对比。

4.比喻的修辞,将内心的感受比作如同针扎一般,生动地形容了“我”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五、〔参考答案〕 示例:夏丏尊的《猫》,作者通过外貌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写旁边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情感,对生活的热爱。靳以的《猫》通过描写小动物的方式,既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又传递出特定时期的心灵体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叙述了父亲与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父亲与玳瑁的深厚感情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sâ( )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líng( )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 ),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缕 洗刷 神态安详 为罪潜逃 B.怅然 凝望 提心掉胆 忘下断语 C.虐待 和谐 若有若无 性情忧郁 D.惩诫 眼脸 毛色污涩 蜷伏足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B.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C.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D.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庞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4.揣摩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

(2)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

(3)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5.判断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 )

(2)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 ) (3)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 ) (4)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 ) 6.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C.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D.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二、课内语段阅读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潜逃”了,我以为。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7.简要概括一下选文内容。

8.从第①、②段中找出形容第三只猫特点的三个词,并说说这样形容的作用。 9.画线句子两次提到了猫对鸟笼凝望,有什么用意?

10.“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请说说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三、课外类文阅读

听 雁 付秀红

①去听大雁的叫声吧,我总以为,那“飞啊,飞啊”“嘎嘎”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冷了,树变瘦了,一地枯黄;高粱只剩下了茬子,落寞地立在地里,早已没有了刚成熟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的神气;傍晚的冷云酝酿着秋雨,正是“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的时节。

②在这肃杀季节,我常置身于北国的旷野,听离开家乡的大雁的鸣叫。它们极为守时,深秋的风一吹,它们就踏上展示生命耐力的征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 ③它们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用号子般的叫声给同伴鼓舞,那高亢的鸣叫似呼朋引伴的呼喊,又极像行军歌那极有气势、不断唱和的声音,十里八里之外都听得到。此时听雁,你会精神为之一振,力量陡增。

④“头雁”是雁阵的灵魂,在“飞啊飞啊”的呼喊声中,雁一只又一只,次第展开,如一章章无尽的诗篇。在“人”字尖上飞动的“头雁”最费力,它用翅膀尖的扇动为后面的大雁带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这阵风依次传递下去,能把后面的小雁和老雁轻轻地抬起来,这样小雁和老雁才不会掉队。雁阵这种节省体力的方法,让人感动。而“头雁”是没有那阵风能利用的,它是创造者不是享受者。为避免疲劳,迁徙中的雁阵会不断更换“头雁”。一旦雁阵整体减速,在头雁“嘎嘎”的提醒声中,队伍便会由“人”字换成“一”字。它们懂得智慧、互助和合力的内涵,高旷的风不断跑来,拂过一只一只的雁翼,把仁爱洒向一路云天。

⑤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坚贞。大雁一生从不独活。一只母雁若在半途死去,另一只公雁也会自杀或郁郁而亡。我听大雁叫,有时会听出那声音里的凄楚,或许是单雁不远飞吧!雁在,爱才在。

⑥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感动,雁是秋天的胡琴,胡琴是南飞的雁。岁月里还有什么声音能够这样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闭着眼听,在心中画一种境界,风吹过,发微动。能陪我来听这场雁的艺术表演的,是心。

⑦秋空出奇地静谧,然后是雁声穿越而来,蔚蓝而又澄明。情依依,霜淡淡,万水千山,用心灵来听雁。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三期,有改动)

12.文章第①段描写秋天原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3.理解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14.简要概括文章第③~⑤段是如何围绕“听”来组织材料的。

15.综观全文,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从大雁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与解析】

1.涩 yù 绫 chân 2.C(A项“为罪潜逃”应为“畏罪潜逃”;B项“提心掉胆”应为“提心吊胆”,“忘下断语”应为“妄下断语”;D项“惩诫”应为“惩戒”,“眼脸”应为“眼睑”。) 3.D(“庞大”应为“肥大”。) 4.(1)“特地”表明三妹对小猫的喜爱至极。(2)表明“我”对小猫的再次出现心存希望,也表明“我”内心因小猫的亡失而怅然。(3)“若有若无”可见小猫在“我”心中的位置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5.(1)拟人

(2)反复 (3)拟人 (4)比喻 6.D(A项中的问号应放在引号里,B项的顿号应去掉,C项“畏罪潜逃”要加上引号。) 7.“我”冤枉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留下了深深的悔恨。 8.忧郁、难看、懒惰。表现出“我们”不喜欢这只猫,为下文冤枉猫做铺垫。 9.为下文冤枉猫做铺垫。 10.比喻。 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悔恨与自责。 11.“我”武断地冤苦了第三只猫,使之含冤死去,“我”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负罪感永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12.首段描写秋天原野瘦树枯叶、冷云凉雨的萧条景象,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深沉冷静的情感基调,也为下文“听雁”设定环境氛围。 1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雁阵高亢的鸣叫声比作“呼朋引伴的呼喊”和极有气势的“行军歌”,突出了雁鸣的嘹亮高亢,充满力量。 14.第③段从听觉上描写雁阵的鸣叫,声音高亢,气势高昂;第④段从“头雁”与雁阵队伍的飞行变化中,“听”到了智慧、互助、合力、仁爱、奉献的内涵;第⑤段从南飞的大雁伴侣中“听”到了真挚爱情的坚贞不渝。 15.大雁南飞的征程与我们的人生旅途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大雁身上我们也能获得一些生活的启示:(1)对周围的同学、相携的同伴们要互助合力,团结友爱。(2)对终将会来临的爱情,要抱有认真诚挚的态度。(3)对目标或理想的追求要有耐力,坚持不懈。

第18课 鸟

1.易错字

羽翮(hã) 瞵视(lín) 长喙(huì) 斑斓(lán) 干瘪(biě) 感喟(kuì) 褴褛(lán lǚ) 鸱枭(chī xiāo) ..........胸襟(jīn) 伫立(zhù) ..2.多音字 看弹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人体态丰满,也指土地肥沃,收丰腴 使用范围广泛。 成很好等。 肥胖 只指身体丰满。 使用范围较为狭窄。 5.词语释义 丰腴:(身体)丰满。

顾盼:向两旁或周围看来看去。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据为己有: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治华、字实秋,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译作《莎士比亚全集》等。

【文题解说】

《鸟》当是一篇托物言“志”式的散文,但是这里所说的“志”,其实是作者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和感受。 【创作背景】

《鸟》收录在梁实秋著名散文作品集《梁实秋散文》的第一集中。

这是作者为自己所爱的小鸟留下的一篇文章。作者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

巧辨 含褒义用丰腴; 含贬义用肥胖。

这篇小品文先说“我”爱鸟,然后回忆鸟的苦闷情景;再写欣赏鸟鸣、鸟的形体以及对鸟的爱好单纯;接着说鸟也给人悲苦;最后写现在很难看到鸟,听到鸟鸣。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学习这篇散文,首先应学习它动人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鸟的特点仔细观察并细腻描写的,其次是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要寄予的思想感情和蕴含其中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为2课时。

1.顺读全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3.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1.合作交流法。 2.组内讨论法。 3.阅读感悟法。

理解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理解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第课时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顺读全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重点】

1. 顺读全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新课导入⇒检查预习⇒初读感知⇒探究阅读⇒拓展延伸

导入一:图文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诗句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往今来关于鸟的文学特色,理解鸟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

出示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 导入二:鉴赏型

[设计意图] 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中对鸟的描绘,让学生了解鸟的特性和描写鸟的方法。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是冯骥才《珍珠鸟》中的片段,同学们试赏析这段关于写鸟的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文章,那就是梁实秋的《鸟》,去鉴赏其中更为精彩的描写。

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掌握的生字词的情况和掌握文学常识的情况,对掌握课堂节奏起到心中有数的作用。

【课件出示,独立完成,组内互阅。】 1.给加点字注音。

羽翮( ) 瞵视( ) .. 长喙( ) 斑斓( ) .. 干瘪( ) 感喟( ) ..

褴褛( ) 鸱枭( ) .... 胸襟( ) 伫立( ) .. 2.解释下列词语。

(1)丰腴: (2)顾盼: (3)迷惘: (4)伫立: (5)据为己有: (6)孤苦伶仃: 3.文学常识填空。

梁实秋,号 ,原名治华,字实秋,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散文代表作《 》,译作《 》等。

〔答案〕 1.hã lín huì lán biě kuì lán lǚ chī xiāo jīn zhù 2. (1)(身体)丰满。 (2)向两旁或周围看来看去。 (3)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4)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5)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6)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3.均默 《雅舍小品》 《莎士比亚全集》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逐步梳理出对文本由浅入深的认知,帮学生梳理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哪四类? 〔明确〕 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2.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 ①先说“我”爱鸟,然后回忆鸟的苦闷情景;②再写欣赏鸟鸣、鸟的形体以及对鸟的爱好单纯;③接着说鸟也给人悲苦;④最后写现在很难看到鸟,听到鸟鸣。 3.围绕着文章的思路,为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二自然段),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第二层(第三至五自然段),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第三层(第六、七自然段),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三、探究阅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细节。

【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究阅读课文,围绕下面问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1.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六自然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2.这篇散文作者善于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还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请联系作品探究这样联想的好处。

〔明确〕 ①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②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③联想到以前自己所见苦闷的鸟儿特别是东北看到的那孤苦的麻雀,使文章更真实感人;④这些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突出了主旨。 四、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 通过关于“鸟”的主题学习,建立一个关心鸟、爱护鸟的良好氛围。

【组内完成,班内交流。】

【活动一:绘鸟】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一期“爱鸟”专刊,请你为这期黑板报拟写两个栏目名称。(栏目名不超过6个字)

【活动二:赞鸟】班上要组织以“处处闻啼鸟”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有文采的开场白。 【活动三:品鸟】鸟是林音的“歌手”、云间的“花朵”、美丽的“宠儿”、春天的“使者”。鸟常常成为作者感情的寄托。请分别说说下列诗句中鸟寄托的主要情感。 ①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

②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池鹤》

〔明确〕 示例:【活动一:绘鸟】鸟的礼赞 鸟中精灵 【活动二:赞鸟】同学们:大家好!“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意境。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了,我们多希望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鸟的声音吧! 【活动三:品鸟】① 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②歌颂鹤的孤高品格、超凡风姿。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课下搜集关于“鸟”的诗句和关于保护鸟类的“标语”各五句,与组内同学交流。

第一层(第一、二自然段):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层(第三至五自然段):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层(第六、七自然段):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带给人悲苦。

第课时

1.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3.理解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

1.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2.理解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赏读语言⇒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描写,为下面鉴赏文章的语言做铺垫。 分析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2.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明确〕 1.排比,表现出作者观察细致,显得鸟儿的种类繁多。 2.夸张。体现出鸟儿的轻灵。“减一分”,“增一分”,显示出鸟儿的身体比例匀称,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

一、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探究文本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思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明确〕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色彩斑斓、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追问: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都是褒义词。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赞美之情及对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 2.从文中找对“爱鸟”的描写。

〔明确〕 有对笼中鸟的同情;对比写鸟的苦闷;有对鸟的美丽的赞美;还有通过鸟来写人的心情,实际也是对鸟的爱;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多少样不知名的„„喜悦的一种雄姿”,可谓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 3.前面四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自然段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明确〕 如果说前面四自然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自然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自然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4.第五自然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5.最后一自然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6.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人生?

〔明确〕 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二、赏读语言

[设计意图] 结合前面学习的赏析语言的方法,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赏析,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师: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欣赏的文字,然后再说明欣赏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声音的句子,特别是“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这一句,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

三、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熟悉说明与描写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点。 阅读下面关于猫的说明文字,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地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点拨】主要引导学生说出说明性文字与描写性文字的异同和好处,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大胆发言。 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本文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有一首歌曾经很流行,里面有这样几句歌词:“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攀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野生鸟类的生存状况非常严峻,请你结合歌词内容和平时所见资料,概括造成野生鸟类生存窘况的原因。

不忍看笼中鸟

一、〔参考答案〕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笼中的鸟”,是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二、〔参考答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幻想”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三、〔参考答案〕 “有时也给人悲苦”是写人类因鸟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烦恼,这种悲苦是没有什么关联的。而作者看到“笼中鸟”引发了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两种感情是不同的。

四、〔参考答案〕 作者分别从鸟的叫声和形体两个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示例:“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此句中有长句,有短句,有直白的描写,也有形象的比喻,将树林中的鸟鸣的声音写成了悦耳的交响乐,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参考答案〕 示例:我非常喜欢一只小黑兔。它的眼睛圆圆的,黑黑的,像两颗黑豆。它的耳朵又细又长,一有动静就会机灵地竖起来。它的嘴巴长成三瓣,小小的,整天都在嚼着东西,好像吃也吃不饱的样子。它的尾巴短短的,像一个绒球。它很喜欢吃红薯和萝卜,每逢我喂它的时候,它就飞奔而来,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样子非常可爱。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蜷伏 栅栏 碰璧 鼎沸 B.俊俏 胸禁 黛青 魁梧 C.白鹭 倏地 幻想 廷席 D.偶然 战栗 蓬松 取暖 2.选词填空。

(1)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 (悠闲、闲适、悠哉),却是那鸟的 (痛苦、苦楚、苦闷)。 (2)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 (独奏、合奏、重奏),有时是 (独唱、合唱、齐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3.指出下列句中引号的具体用法。

(1)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 )

(2)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 )

(3)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 ( ) 4.分析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2)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3)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二、课内语段阅读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

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5.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描写生动精美的句子。

(1)写鸟的鸣叫: (2)写鸟的俊俏: 6.第二自然段有个排比句,前两个分句侧重写什么?后两个分句侧重写什么?(4分)

7.“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字用得极好,你能说说它的好处吗。(4分) 三、课外类文阅读

瞄 准

①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②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③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④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⑤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⑥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⑦他端起猎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⑧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颧。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儿低头觅食,一会儿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⑨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方白颧在空“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东方白颧一个趔趄。

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8.文章在第②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

9.“他”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 10.第⑥段“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一句中的“缓缓”一词有何作用?

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1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④段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鸭、大雁和黄鹂鸟,虽然语言极为精彩,却与本文主旨无关。

B.第⑤段中画线的“一二三,四”中“三”与“四”间使用逗号,暗示第四只东方白鹳情况的不同,与下文呼应,因此,这个逗号并不多余。 C.第

段画线句改为“却是那只金属鸟夹”更为合理。

D.文章反复描写主人公“瞄准”,是为了说明沉着、冷静的“瞄准”是他枪法“百发百中”的原因。 1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13.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 【答案与解析】

1.D(A. 璧—壁;B. 禁—襟;C. 廷—筵。) 2.(1) 悠闲 苦闷 (2)独奏 合唱 3.(1)讽刺,否定 (2)引用 (3)特定称谓 4.(1)排比修辞,表现出作者观察细致,显得鸟儿的种类繁多。 (2)夸张,体现出鸟儿的轻灵。“减一分”“增一分”,显示出鸟儿的身体比例匀称,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 (3)比喻,将鸟儿冻得全身发肿的情态细致而生动体现出来。 5.(1)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2)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6.前两句:写鸟的形态;后两句:写鸟的色彩。 7.“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8.第一个作用: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作用,以下两种答案均可:①正是猎人百发百中的枪法,使人对他准确打中鸟夹而不伤东方白颧不感到意外。②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但最终他选择的是打掉金属夹,说明他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 9.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而击落金属鸟夹,放走东方白鹳。

10.①说明“他”对东方白鹳的喜爱与不舍。②同时也表现出他渴望拥有东方白鹳的心情。 11.B 12.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衬托出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轻松快活。 13.他是个优秀的猎手,不乏自私和贪婪;但他喜爱鸟儿,珍爱动物。 表达了作者尊重动物、关爱动物的情感;呼吁我们与动物和谐共处。

第19课 动物笑谈

1.易错字 嗔怪(chēn) 小凫(fú) 麝香鸭(shâ) 禁锢(gù) 神采奕奕(yì) 匍匐(pú fú) 温驯(xùn) 余晖(huī) .........2.多音字 好会说背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神采奕奕 满。 词义 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不同点 侧重精神焕发。 侧重指身体很好。 巧辨 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身体很棒“容光焕发”。

容光焕发 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5.词语释义

羞怯:羞涩胆怯。 匍匐:爬行。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怪诞不经: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他专门为一般读者和大众介绍动物行为的第一本通俗自然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靡全球已近半个世纪了,是一部老少皆宜的描写动物行为的经典,劳伦兹说明:“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个魔戒,所罗门王戴着它,就能够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即便与动物不同种,也能和他们建立互相理解而亲密的关系。生物学家劳伦兹愿意相信这个传说,他将给世人“谈谈动物的私生活”看作自己的责任,于是他将自己的科普作品命名为“所罗门王的指环”。

本文通过写“我”扮鸭妈妈、学鹦鹉可可叫、观察可可的调皮等实验,表现了动物给人带来的乐趣,同时表现了“我”探求真理的实验精神。

本文以漫谈的形式,记述了“我” 扮鸭妈妈、学鹦鹉可可叫、观察可可的调皮等实验,文中充满了趣味和童真,也表现了动物给人类带来的乐趣,同时展现了“我”探求真理的实验精神。学习这篇课文,需要在快速默读的基础上,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本课为1课时。

1.掌握文中重点的生字词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2.默读课文,了解并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文章的叙事方法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和扎实求实的科学实验精神。

1.学习文章的叙事方法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和扎实求实的科学实验精神。

新课导入⇒预习扫描⇒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导入一:激趣型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引起共鸣,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一只小鸡是怎样啄食的?你有没有观察过一只小猫是怎样玩毛线球的?如果没有,今天就让我们随同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去观察一只鸭子和鹦鹉的表现吧,我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感到很好玩的。 导入二:互动型

[设计意图] 讲述自己与动物,或养动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阅读课文的兴趣。

【指名讲述“我与动物的故事”】教师点评,引出本文的作者和题目,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和细腻描绘动物。

一、预习扫描

[设计意图] 扫清文字障碍,激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课件展示,独立完成,组内互评,班内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嗔怪( ) 小凫( ) .. 麝香鸭( ) 禁锢( ) .. 神采奕奕( ) 匍匐( ) ...

温驯( ) 余晖( ) .. 2.解释下列词语。

(1)羞怯: (2)匍匐:

(3)大相径庭: (4)神采奕奕: (5)怪诞不经:

〔明确〕 1.chēn fú shâ gù yì pú fú xùn huī 2. (1)羞涩胆怯。 (2)爬行。 (3)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4)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5)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二、自读课文,读出感受

[设计意图] 倡导自学为主,指导学生默读方法。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标画文章精彩的语句或段落。这一阅读成果在组内交流,指名在班内展示。】

教师出示如下问题,检验学生的默读成果。 1.第一自然段文字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起着引起下文的作用,由这一段引发下面文章的叙事,同时这一段中的“逗笑”点明了本文的文眼。

2.当“我”扮演鸭妈妈时,为什么会惊呆观光客?

〔明确〕 因为一个大胡子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边回头看,边学着鸭叫,而身后却没有一只鸭子,在别人眼里,“我”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疯子,所以惊呆了他们。 3.当“我”学可可叫后,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 当着这么多人,学一只鹦鹉的叫,简直会被别人视为另类,会被别人当成疯子的,可是,为了实验,别人的嘲笑和冷眼又算什么呢?

4.通过文中所列举的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作者是一个归纳与探求真理的人,他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敢于实践、动脑,喜欢动物,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组内交流和探究,梳理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重点语段分析。提高做题能力。

1.本文在语言和组材等方面表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梳理出来后,举例说明。

〔明确〕 (1)语言诙谐、幽默。作者大量地运用了轻松诙谐的语句,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喜剧效果。如:“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再如“我们家的客人常常会在这棵树前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个模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这些带着调侃的话语,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2)观察细致,刻画细腻。文中细腻的描写来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作者对水鸭叫声的观察,对水鸭和雁鹅的比较,对鹦鹉可可来“我”家后的变化的观察,以及可可叫声特点的观察都使得作者能够在文中作出全面细致的描写,从而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重点语段阅读。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联系的思维能力。】

阅读“另一次我差点儿被送进疯人院里„„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回答问题。 (1)选段第一句话起着怎样的作用?

(2)可可由“我”饲养后有了哪些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3)“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总领作用。 (2)可可变得神采奕奕,并对“我”恋恋不舍。这一变化说明了动物也是有灵性的,只要对它好,它会知恩图报的。 (3)反问,这是“我”在问自己,其实也看出“我”在这种环境下看到可可的惊讶和难以置信。 (4)心理描写。这一段细腻地刻画了“我”当时的矛盾心理,在叫与不叫之间产生了疑虑,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爱着这只鹦鹉啊!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辨识能力。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你从下述材料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一 据动物学家介绍,狼是最团结的动物,当狼群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你不会发现哪只狼在受伤时独自逃走。

材料二 一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其中的一匹狼斜刺里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驯鹿的腿,随后这头驯鹿又被放开。然后,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不同的狼来不停撕咬驯鹿,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

材料三 据统计,狼群十次狩猎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九次未果的狩猎不会让它们气馁,因为它们知道还有第十次,或者第十一次,甚至第十二次,胜利总会属于它们。

〔明确〕 示例:学会团结;学会勇敢;学会合作;学会等待;学会不怕失败。

一个小小的动物会给人带来快乐或者带来烦恼,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与人类的接触中融入了这个人类主宰的社会,人类同样也接纳了它们。看来人类与动物是可以互相交流、和睦共处的,关键是看你是否有爱心,有容纳之心。

搜集三条保护动物的名言警句,然后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动物笑谈

劳伦兹作品——《狗的家世》简介

《狗的家世》一书中,劳伦兹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谈到人与狗之间悠久而漫长的关系。狗对人的感情、相互关系、爱心、忠诚;怎样理解狗的复杂行为、心态等等。在远古时代,狗的祖先和人类结成了一种生命和利益共同体,这种共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了人类和动物间的友情。狗的行为有时像人类,但有时它们激烈的反应又会吓着养狗人,而养狗人对这些反应好像觉得不可理解甚至会觉得毛骨悚然。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嗓门 迟疑 秃鹰 附冲而下 B.清楚 赞成 蹒跚 大相经庭 C.柠檬 彰碍 写照 张牙舞爪 D.得意 代替 尊严 恋恋不舍 2. 选词填空。

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 (脸面、尊严、颜面),所以,实在不能 (嗔怪、埋怨)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 (怪诞不经、荒诞不稽)。

3.指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具体用法。

(1)不过白鸭的叫声却和水鸭一样——这是因为农场的家鸭原是由野鸭驯养而来的。 ( )

(2)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 ( )

(3)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 ( )

(4)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 ( )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 ( ) (2)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 ) 5.请补出下列与动物有关的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双兔傍地走, 。(北朝民歌《木兰诗》) (3) ,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 (4) ,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二、课外类文阅读

夏天,去拜访一只虫

①超过城东的一座桥,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开阔的菜地。夏天,一畦新绿尤其热烈。而现在,这里是人居的小区。几年前,我曾在这里观察过菜地里的虫。人在这里定居,想必虫只好向声调的反方向逃逸了。 ②夏天,我很想去拜访一只虫。将目光投射到虫的生活,我将获得一份悠然的闲适。

③太阳的金帛熨帖着大地,缥缈的云朵来去自由,虫的故乡比人的蜗居更为辽阔。这种小小的生灵在土壤里隐没,生于土,而归于土。觅食、储藏、交友、求偶、繁殖、筑巢、远行,生命单纯而又丰富。 ④跟随飞鸟,我抵达了目的地。崎岖的小路上,我看见了一群蚂蚁,以磅礴的气势,推动一只虫的巨大躯壳。艰难而壮阔的行进场面,让人想起建筑金字塔和古长城的远古民工。蚂蚁也是忙碌的,仿佛舍去忙碌,生活就会单调。

⑤菜地的边缘,虫们从一个巢穴向四周散开,像水泼出去,匆匆地奔走,仿佛心中也有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虫到夏天总能活出蓬勃的生机,虽然造化赋予它们的时间短暂,它们也能在短暂中活出充实。 ⑥两只虫相遇了,这种虫通体透亮,有长长的触角。它们停下来,用触角相碰,互相探索,撞击,迸发出火花,亲密而友爱,互相点燃对方。短暂的沟通达成约定,两只虫转过身,朝着一个方向奔走;一只虫走到土疙瘩旁边,土疙瘩对它来说,犹如山一般高耸,它有些胆怯,也有些踌躇。终于,它爬了上去,它战胜了自己。也许,一只屎壳郎爬上牛粪的顶部,它也会抬头傲视良久,发“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⑦天空无尽的高远,绿菜地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没有一种生命比虫子更卑微和渺小,然而,我们看不到虫子的悲观和厌世。它们快乐的身影,像一阵火热的风,掠过短暂的夏天,留给大地蓬勃的记忆。

⑧长久地观察虫子,我却不能深入到任何一只虫子的内心,不知道它们的欢欣与悲怆。天边翻滚着乌云,虫子们聚集到一只菜叶下面,它们伫立着,转动触角„„生命是脆弱的,一阵狂风,一阵暴雨,都可能成为灭顶之灾。它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生命,正如法布尔所言,应“当作一种义务,一种只要最后期限未到我们就必须全力而为的义务”。

⑨或许,生活不必去追寻那些繁复的意义,像虫子这样,单纯,并且快乐,这是我们今生的至简大道。感谢这些虫子,搅碎了我一个季节的忧伤之梦,并让我在夏天午后的一块菜地乐不思归。 6.细读第③段,找出“生命单纯而又丰富”中的“丰富”指代的内容。 7.下列句中加点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

(1)也许,一只屎壳郎爬上了牛粪的顶部,也会抬头傲视良久,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2)它们快乐的身影,像一阵火热的风,掠过短暂的夏天,留给大地蓬勃的记忆。 .......

8.“卑微而渺小”的虫子,为什么值得“我”去拜访?(请写出其中四点理由) 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D(A.附—俯;B.经—径;C.彰—障。) 2.尊严 嗔怪 怪诞不经 3.(1)解释说明 (2)转折 (3)解释说明 (4)声音延长 4. (1)拟人 (2)反问

5.(1)春江水暖鸭先知 (2)安能辨我是雄雌 (3)江上往来人 (4)落花人独立 6.觅食、储藏、交友、求偶、筑巢、繁殖、远行。 7.(1)(运用拟人)表现屎壳郎通过努力,战胜自我后产生了强烈成就感(自豪感)。 (2)(运用比喻)写出虫们忙碌、蓬勃的生活。 8.虫子的生命虽然卑微渺小,但它的生活单纯而又丰富,忙碌,充实,蓬勃有生机,亲密而友爱,有战胜自我的勇气,不悲观厌世,生活快乐,爱惜生命。 9.我们要把生命看成是一种义务,要义不容辞地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人活着就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懈怠,不悲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明确责任,认定目标,全力以赴。

第20课 狼

1.易错字

缀(zhuì) 窘(jiǒng) 苫蔽(shànbì) 奔倚(yǐ) 数刀毙之(bì) 隧入(suì) 尻尾(kāo) 弛担持刀.......(chí) 眈眈相向(dān) 目似瞑(míng) 意暇甚(xiá) 狼亦黠矣(xiá) 假寐(mâi) .....2.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仅仅,只有) 止露尻尾(“止”通“只”,仅) 3.一词多义 止意敌前之以其乃

4.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一地方) .

止增笑耳(古义: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5.词类活用

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活用作动词,攻击) .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

6.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投以骨(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一狼仍从(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句,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倒装句

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人。著有《聊斋志异》。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文题解说】

《狼》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狼”喻指那些表面强大可怕的坏人、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禽兽”和“类似于禽兽的人”,再狡猾也无法战胜人的智勇。 【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但屡试不中。一生穷困潦倒的境遇,使其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他的《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狡猾;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愚蠢。三则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密切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晚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揭示了狼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也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贪婪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是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

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文中第三、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本文的寓意作者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讲,或过多引申。学生将本文当作一个奇异的故事来读,并理解作者的议论,也就可以了。 本课为2课时。

1.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2.能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4.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5.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1.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 2.通过复述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点】

1.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4.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2.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2.能比较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

3.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

课时

【重点】

1.能比较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难点】

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

导入⇒资料助读⇒指导朗读⇒译读课文⇒词汇积累⇒初读感知⇒拓展延伸

导入一: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东郭先生”的故事引出课题,并设置疑问,调动学生找寻答案的欲望,调动其阅读的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导入二:趣味型

[设计意图] 由学生猜成语谜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由此引出课题,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并且愿意和其他同学一道走进文本,学习新课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 导入三:故事型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讲狼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引出课题。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兴趣走进文本,主动参与课堂的探讨。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呢?【狼外婆、东郭先生与狼等。】听了以后,谁能说说“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生自由答。】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最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我们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资料助读,帮助学生丰富知识,了解创作的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师生互补作者和作品的信息,课件出示。】

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人,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试不利,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现已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为大家所熟悉。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蒲松龄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但屡试不中。一生穷困潦倒的境遇,使其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他的《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狡猾;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愚蠢。三则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又密切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二、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强化学生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熟读,学生文言文语感明显增强,渐渐体会到古文的句读方法和句子停顿的规律,并逐步意识到朗读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画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句子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齐读。

(三)读——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表与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四)读——读书成果展。

展示你的声音——小组流水读比赛。

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小组同学依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三、译读课文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译读课文,并交流疑难语句,培养学生独立译读课文和组内合作探究的能力。

1.生围绕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同时标注疑难语句。 2.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 3.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4.教师点拨重点语句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重点语句。【课件出示。】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③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④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特殊句式。【课件出示。】

①投以骨。省略句,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②一狼仍从。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③顾野有麦场。省略句,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句,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投以骨。倒装句,“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⑥意暇甚。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⑦身已半入。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四、词汇积累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领学生梳理出本文的重点词汇,帮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主要培养学生强化记忆的能力和组内合作意识。

课件出示如下重点词汇的梳理,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提交到全班讨论交流,然后教师予以明确。

1.重点实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视。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缀:原义是连接,文中意是紧跟。弛:原义是放松,文中义是卸下。 2.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仅仅,只有) 3.一词多义。 止 意 敌 前 之 以

其 乃

4.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 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一地方) .

止增笑耳(古义: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

5.词类活用。

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作动词,上前) .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活用作动词,攻击) .

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在柴草堆中钻洞) .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 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

五、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以便于下一堂课更好地复述故事,了解文意。

1.通过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2.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情节?

【概括每一段的内容,主要从屠户怎样应对狼的角度进行思考。】 〔明确〕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六、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

1.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如此的贪婪凶恶,大自然中的狼果真如此吗?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作统一要求。】

2.狼给我们的形象是这么邪恶、贪婪、狡诈,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狼所谓的劣性只是它们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而已。那些关于狼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类中的卑劣者,可能更合适。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对待狼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作统一要求。】

学习本课,我们明白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就应该如屠户一样敢于斗争。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的,但是今天狼的形象却在悄悄起着变化,人们对它的印象已转变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你有没有在现实生活和电视节目中有所发现呢?

1.将重点词汇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课下自己复述故事,准备迎接下堂课的检查。

第课时

1.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点】

1.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辨析文中对狼进行的细腻刻画。 【难点】

理解本文的主旨思想,理解文中“狼”的象征意义。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复述故事⇒体验反思

[设计意图] 通过诊断,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及时了解学生对上堂课的掌握情况,为及时调整本堂课的目标和重点做好准备。 【诊断】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 (1)缀行甚远(紧跟) .

(2)一狼仍从(跟从) . (3)屠大窘(困窘) . (4)顾野有麦场(看,视) . (5)积薪其中(柴草) . (6)苫蔽成丘(覆盖) ..

2.翻译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明确〕 (1)屠户(处境)非常危急,担心身前身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2)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是啊,“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在这篇文章中狼就像跳梁小丑一样,它在文中究竟充当了什么角色?这个故事又有怎样的寓意呢?这堂课就让我们一同探究一番。

一、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组织组内讨论,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生联想阅读、拓展阅读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其语言表述能力。

【对文本的探究采用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主要通过学生探寻课文的主要部分,帮其理解文中的形象、结构、主旨等。】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

〔明确〕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辅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 〔明确〕 (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明确〕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表现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 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让学生明白狼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社会上的哪些人或现象。】 〔明确〕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把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二、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课堂,以学生的“思”与“说”代替老师的讲。因此,设计创造性复述故事,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一)QQ表情我来选。

1.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在概括故事内容的时候,学生找到了不少表现屠户心理的词语,如“惧”“窘”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整个故事中,屠户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外化为表情,屠户的表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上一环节已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借鉴。】 3.然后出示QQ表情。刚才已经请同学们在脑海里想象了屠户的表情,现在大家选择一下,你觉得哪些表情头像适合屠户?请大家选择之后,按你自己的想法组合头像,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屠户表情:窘——怒——悟。】 (二)“狼”眼看世界。

以上讲的是从屠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在整个过程中,其中的一只狼就用这只眼睛来看屠户的。请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狼的眼神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背后的狼在想什么? (三)实践。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地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对风声的描写。】 步骤: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 2.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准备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三、体验反思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以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1.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2.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又可以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以上两问主要从屠户和狼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发散思维。】

3.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 (1)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的地形摆脱对方。(2)要大声呼喊,向周围人求救。(3)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机智,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的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收集有关狼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短文,全方位多角度介绍狼,并在班上开展交流活动。 2.课下观看影片《狼图腾》或阅读小说《狼图腾》。

一、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试析《狼》的写作特色(安余)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名,“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书中有一篇题为“狼三则”,写了关于狼的三则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记述一个屠户战胜两只恶狼的经过,揭示出狼凶狠、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

《狼》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它的文字简洁,全文仅二百余字,而且有叙有议。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全文有五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缀行甚远”,写屠户晚归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从“屠惧”到“并驱如故”,写屠户妥协“投骨”,狼得寸进尺。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从“屠大窘”到“眈眈相向”,写屠户自卫防御,同狼相持。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从“少时”到“盖以诱敌”,写屠户坚持斗争,杀死两只恶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又杀死了第二只狼。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第五层,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

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这篇寓言故事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写屠户与恶狼斗争时,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如“奔”“倚”“持”“劈”“断”等,逼真地描述了屠户坚决果断的行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草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使文句更加简洁。

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该怎么理解

关于《狼》中“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翻译,我们认为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译文不妥当。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

原文: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文: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一只狼停下来了,前一只狼又追上来。

原文的“前”“后”是表明狼得骨的“先后”,还是表明狼行走次序的“前后”?我们认为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从原文看,仅有一句说明两只狼开始行走的情况: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并驱如故”,只是说“像原来一样一起跑”,而并没有说一只狼在前面,另一只狼在后面。狼行走有前后次序,是在屠户第一次扔骨头后才有的。因此,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这里的“后狼”是第一次未得到骨头,跑到前面的那只狼;而“前狼”则是第一次得到骨头,落到后面的那只狼。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翻译意思正相反,提出来供同行研究。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一、〔参考答案〕 经历了三次交锋。第一次,屠户路遇两狼,投骨避之,而两狼缀行;第二次,屠户倚薪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第三次,屠户暴起杀假寐的前狼,断股洞中狼。

二、〔参考答案〕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

三、〔参考答案〕 1.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前。 2.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3.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四、〔参考答案〕 示例:从这些成语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狼是不好的形象的代表,代表着一切野性、贪婪、凶恶、阴险、狡诈、残暴、杀戮等意义。

例如: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声名狼藉: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豺狼成性:像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形容为人残暴。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豺狼当道:比喻坏人当权。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狼烟四起: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子野心: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狼狈不堪: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鹰视狼步:像鹰那样看东西,像狼那样走路。形容外貌阴险。鼠窜狼奔: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对狼形象的看法:传统观念中狼一般都是狡猾、险恶、凶狠的,但现在也不断颠覆传统的观念,狼的温情、智慧、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与狼的团队智慧,还有狼的母爱,都被写入文学作品加以赞颂。

五、〔提示〕 这是一道开放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熟悉课文,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考和写作。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缀行(zhuì) 大窘(jiǒng) ..B.眈眈(dān) 黠矣(xiá) ..C.目似瞑(mín) 顷刻(qīn) ..D.假寐(mâi) 诱敌(yîu) ..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 A.一屠晚归 .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其一犬坐于前 .

D.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5.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下列句子。 (1)屠惧,投以骨。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6.理解填空。

(1)本文用议论性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狼贪婪本性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狼的阴险狡诈的句子是: (4)文中表现屠户果断机智的句子是: 7.课文结尾的议论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

A.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B.赞扬了屠户敢于与恶狼相斗的勇敢精神。 C.指出恶狼狡诈的手段还不高明。

D.揭示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的道理。 8.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

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他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二、课内语段阅读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敌 (2)股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三、课外类文阅读

狼(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 ① 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 ② ,则死狼也。仰首 ③ ,见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也! 14.将“细审、遥望、近视”分别填入①、②、③三处。 15.理解下列加点词语。 (1)有屠人,货肉归。 .(2)既走,又从之。 .

(3)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

(4)直十余金,屠小裕也。 .

16.翻译下列句子。

(1)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2)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17.作者认为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C(“瞑”应读míng,“顷”应读qǐng。) 2.D(两个“入”都是“进入”的意思。) 3.D(A.应为“其一/犬坐于前”;B.应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D 5.(1)屠户很害怕,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2)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仍然像先前一样一起追赶。 (3)屠户非常窘迫,害怕自己前后受它们夹攻(害怕被它们前后夹击)。 (4)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6.(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7.A 8.D 9.B 10.(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大腿。 11.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2.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尽了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3.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4.①遥望 ②近视 ③细审 15.(1)卖 (2)跟从 (3)通“早”,早晨 (4)通“值”,价值 16.(1)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2)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金,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17.狼抵制不住诱惑,贪图小便宜,最终因小失大,害了自己。 附《<狼>(其一)》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跳,)往后退了几步,(过了一会儿,)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焦虑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腭,(那个样子)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金。于是屠夫(取下了这张狼皮),生活略微宽裕了。沿着木头找鱼,狼遭了难,它的遭遇太可笑了!

写作教案

如何突出中心

1.学会根据中心合理地选择材料。

2.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的情节或细节详写。 3.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突显文章中心。

1.学会根据中心合理地选择材料。

2.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突显文章中心。

导入写作⇒写作指导⇒思路点拨⇒佳作示范⇒写作方法点拨

1课时

人们说话和写文章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表述,只有这样听话者或读你文章的人才明了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写作的知识——“突出中心”。

1.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

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写作目的,褒扬什么,批评什么,总要达到一种内心需求,定好基调后,进行选材,选材要紧扣时代旋律,抓住时代脉搏,唱响和谐主旋律,才能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深度。 2.恰当运用,突显文章中心。

选择好典型的材料,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就行了,要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表达中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一个同学在电视上看了一则新闻报道:《最悲惨的葬礼》,说的是一个平民的孩子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几只不同肤色的手缓缓地用白布单盖上那孩子的脸,当时看了感触很深,很沉重,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世上永远不要再有战争。这个同学希望世上不再有战争的心愿,既是对在战争中不幸失去生命的平民的同情,更是对世界和平的一种渴望。显然,如单纯从前者来立意的话,可能去着重地写这个孩子的可怜,花儿还没有开放就夭折了;而从后者来立意的话,就带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因为这孩子只是在硝烟中受害的平民的一个代表,这样一来,就确定了渴望世界和平这样一个中心,写出了中心明确、材料感人的话题作文佳作。

3.变换手法,加深中心理解。 ①详略要得当

详略的安排不是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占有量,也不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喜好程度,而是取决于文章的中心。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需泼墨如水,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略写,而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能写,在这一点上的确需要有忍痛割爱的牺牲精神。 ②对比须鲜明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正反双方的碰撞中,真善美的东西必将闪出耀眼的火花。巧妙运用对比,更鲜明、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③点、扣题要适时

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开头中嵌入主题词,在行文中能用主题词表述的内容要尽量用主题词表述。结尾,用一两句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强化中心,往往会使读者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首先是准确,即立意正确和健康,首先要把握题目范围,准确理解题意,要全面理解题目,再者思想感情要积极向上。

其次要集中,即主旨要明确,情感态度要鲜明,一篇文章只表现一个主题,所选材料都指向一个中心,表述情感要指向明确坚定,不模棱两可。

再次要深刻、新颖,即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含义,给人以启迪。

再者,确定中心要独辟蹊径。如果文章主题一般化,不新颖,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颖。

(一)餐桌前的谈话

我埋着头,小心翼翼地吃着碗里的白米饭。身旁两侧的爸爸妈妈也沉默不语。我深切地感到自己被一团严肃、紧张的无形之雾笼罩着。(设置悬念,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我心里很难受,不敢出声,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正为我的数学成绩而气愤和难过。

一声清脆的玻璃杯和餐桌的碰撞声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寂。随后,便是爸爸粗犷的声音:“李惠雪,你自己来分析一下数学成绩吧。”我心中一惊,看来这次爸爸是真的生气了。我不敢抬头,不敢直视爸爸那充满愤怒和无奈的双眼。我的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断地扪心自问为什么考得这么差,为什么不多考几分呢。(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我想张口说时,却被妈妈的一席话打断了,“你还说!不就是你在考试前两天说不要做卷子,看看数学书就可以了吗?”她突然爆出的这句话,无疑是给此时的爸爸火上浇油。“难道做卷子就能考好吗?题海战术未必有效啊!而且孩子搞这么累,考试反而考不好。”爸爸振振有词地说道。

我最不情愿看到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一次“和平”的晚餐演变成爸爸妈妈之间激烈的对话。他们彼此都不甘示弱,理直气壮地争辩起来,针尖对麦芒,一声比一声高,一句比一句有理。(过程略写,主要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人物的描写。)

我无力地呆呆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地盯着一桌被冷落的饭菜,不争气的泪水已经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心里全是对数学考试的懊悔和无奈。耳畔的争执声渐渐小了,最后归于家里餐桌上从未有过的寂静。过了不知多久,我缓缓抬起疲惫不堪的脸庞。此时,爸爸妈妈都已经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爸爸轻轻呷着酒,眉毛蹙成了一团。妈妈则面无表情地夹着菜。

我将椅子往后挪了挪,发出一声刺耳的摩擦声。我离开了餐桌,径直走向书房,心里空落落的,悲伤至极。(心情糟透了,好像这就是文章的结尾。)“别气馁,继续努力吧!”“我们相信你,加油!”爸爸和妈妈每人一句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话传到我耳中,我的心里一震,泪水夺眶而出„„(没想到结局又峰回路转,显示了文章积极的主题。) 【点评】

文中小作者围绕爸妈表面上是“批评”实质则是深深的爱这个中心展开描述。“我”因没有取得好的数学成绩而难过的心理贯串了全文,围绕这件事情,小作者对爸爸妈妈进行了详细的语言描写。在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和表达方式上,小作者做了精心的设计,爸爸妈妈的争吵和沉默都是关心“我”的成绩和爱“我”的一种表现,尤其是最后爸爸妈妈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出的那句鼓励“我”的话,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直接表现了出来,给人很强的震撼力。

(二)打 工 记

也许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所以总以为读书苦,读书累。父母常说在外打工很辛苦,我想或许还没有我读书难熬吧。

好容易熬到了初中毕业。暑假,怀揣着挣大钱的梦想,我来到了千里之外父母打工的城市——深圳。一到这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热闹世界,我才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我,一个初中毕业生,要想在这座城市找一份工作,那可是比登天还难。那些招工广告上待遇好的都要求至少高中以上学历,我一个还没有满16岁的初中生连扫大街、干洗碗工都没有资格——真是尴尬! 费尽周折,父母托我舅舅给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工地上卖苦力。上班第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很早就起床了。因为七点钟开工,以后我每天早上六点钟就得起床,去工地途中还要花费半个小时。这天,我洗漱完毕很快来到和舅舅约定的地方。舅舅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我坐到舅舅的摩托车上,一路都在兴奋(终于有了一份工作,“我”可以开始淘自己的“第一桶金”了。——有必要加上心理描写。)——舅舅告诫我说,工地上干活很危险,从二十几层楼上掉下一个苹果都可能把人打死,更别说一块砖头了。我却不以为然,一直在想,第一天上班会是什么滋味呢?

到了工地上,已经有很多工人在忙碌了。舅舅再三叮嘱我小心后,就叫一个工友领着我去开工了。

我的工作是搬运瓷砖。那瓷砖看起来一包不算重,可搬起来就有些分量了。看到别的工友搬起两件甚至三件瓷砖都健步如飞,我也硬着头皮同时搬了两件。但搬了几件后就感觉不行了。手脚就像捆了铅块一样重,全身像散架了一般。才过10点,我已浑身是汗,衣服尽湿,肚子也开始咕咕直叫。我实在没有力气了,一屁股坐在瓷砖上,仰着头闭着眼让那一点点的微风尽情地吹拂我炙热的身体。

我现在已经有点后悔干这份工作了。早知道这么累我就不来了。可除了这样的工作,我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我的学历高点,就不会吃这番苦了!正当我昏昏欲睡的时候,舅舅“赶快起来干活”的一声狮子吼,一下把我震清醒了,我拖起快要散架的身子又搬起砖来。

终于熬到了中午!我的肚子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午饭我特地打了两份,就是普通的盒饭,一点蔬菜、几片肉,一碗汤,我却早已垂涎欲滴。找了个稍微干净的地方,就赶紧坐下来狼吞虎咽。五分钟,两份饭菜就已经下肚,可肚子里好像空荡荡的,还没吃饱。舅舅说第一次干重活是这样的,别吃得太多,小心撑着。我也只好作罢。我好容易找了块木板准备躺下休息一下,可身子还没有挨着木板,舅舅又叫我开工了。我很不情愿地站起来,嘴里一直抱怨,可也不得不动弹。

下午我的工作是和混凝土。先是搬材料,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水泥、河沙等搬齐。开始和水泥了,开始只是和干的水泥河沙,好像很轻松,可加了水之后我怎么也翻不动。我用尽吃奶的力气才翻动了两下,就再也无能为力了。上午我的体力已经透支了,现在还有什么劲呢?我尝试着用脚来“和稀泥”,果然要轻松些,可脚就受罪了。和好后,还要负责提给其他工人。我一只手拎一桶跑着送去,一会儿又用完了。我又接着和,又用完了。我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和泥送泥,直到麻木。快到六点钟的时候,舅舅终于发布了“收工”的命令。我一甩(用词生动。)就把桶丢了,然后一屁股坐到地上:“唉!终于下班了!”

回到家,父亲还没有下班,母亲在做饭。我敷衍地招呼了母亲一句,脸都不想洗就一头倒在了床上。啊!太舒服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母亲把饭做好进来看见我衣服没脱,澡没洗就趴在床上了,一把把我拉起来,吃饭、洗澡,再睡觉。洗了澡后,疲劳去掉了不少。吃饭时,我一上桌就开始大扫荡,管它荤素不荤素,管它味道好不好,管它是不是我平时不喜欢吃的,摆在我面前的好像都是山珍海味。(补充有必要,更能突出体力劳动的辛苦。)一会儿工夫,桌上就是一片狼藉。我这才发现母亲没有动过筷子。母亲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饱喝足后,我躺在床上,全身都是酸痛的感觉。我把裤脚拎起来一看,大腿上青了一大块,痛死我了,手也磨起了几个水泡。哎!上班真累啊!

就这样我坚持了十多天,最后败下阵来。这样的重活不是我这个年龄这个身体能够承受的。如果当初我认真读书,现在就不用遭这份罪了,都是自找的啊!

赋闲在家的日子,我整天游手好闲,看看电视、打打游戏、逛逛街,偶尔做做饭,整天茶不思,饭不想。(补充这些才能具体说明怎样游手好闲。)心情郁闷到了极点。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你现在真的体会到了打工的辛苦吗?当年我们想读书,没有机会,所以才有这样打工的命运。如果你不想像我们一样拿最少的钱,干最重的活,你只有读书!”父亲告诉我,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再重读一个初三。如果再不珍惜,就绝对没有机会了。

听了父母的决定,我真有一种感激涕零的感觉。我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争气,不再让父母为我伤心失望了。

暑假还没有结束,我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九月,当我再次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手里的书包是那么沉重。里面装的不是书,而是父母沉甸甸的希望啊!(主题揭示水到渠成。) 【点评】

小作者以自己的一次真实体验告诉读者一个真理——没有知识难以在社会立足。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你看,作者找工作的尴尬、卖苦力的辛苦、游手好闲的无聊,作者一一真实地呈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能打动读者。材料安排上,注意了详略,重点描写了第一天上班的辛苦情景。语言朴实,用词准确,细节描写真实感人。不足之处,见文中夹注。

1.详略要得当。

示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只对父亲过铁路爬站台为“我”买橘子这一令作者终生感动的背影作细致刻画,其他几次都较简略甚至一笔带过,较好地突出文章中心。

赏析:详略的安排不是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占有量,也不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喜好程度,而是取决于文章的中心。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需泼墨如水,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略写,而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能写,在这一点上的确需要有忍痛割爱的牺牲精神。 2.对比须鲜明。

示例:《孔乙己》中的对“孔乙己”的描写。

赏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正反双方的碰撞中,真善美的东西必将闪出耀眼的火花。巧妙运用对比,能更鲜明、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孔乙己》一文中三个方面对比较鲜明,一是社会环境对比,小说开头“长”与“短”,“站”与“坐”,“里”与“外”的对比,形象揭露出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二是人物对比,孔乙己与丁举人对比,孔乙己第一次亮相与最后一次出场对比,有力地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三是喜剧气氛与悲剧命运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病态的封建社会。

单元质量评估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俊俏(qiào) 臃(yōng)肿 ..魁(kuí)梧 嗔(chēn)怪 ..B.怂(sǒng)恿 蜷(quán)伏 ..芙(fú)蓉 悲楚(chǔ) ..C.斑斓(lán) 倏(shū)地 ..感喟(wâi) 褴褛(lǚ) ..

D.疯癫(diān) 温煦(xù) ..暮霭(ǎi) 嘟囔(nang) ..

2.在下面几组词语中选择合乎句子语意要求的词语填空。(3分)( ) (1)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 )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2)再令人( )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3)不过为了( )真理,也只好忍受这种考验了。 A.度过 触目 探寻 B.消耗 触目 探求 C.消磨 惊心 探寻 D.消耗 惊心 探求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乱下结论。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B.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倏地——突然。

C.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D.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萦绕——围绕,缠绕。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猫》——郑振铎——《郑振铎选集》 B.《鸟》——梁实秋——《梁实秋散文》

C.《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D.《狼》——林嗣环——《虞初新志》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6.暑假,王阳同学和爸爸、妈妈去长白山旅游。在大巴车上,王阳看见邻座的一位中年男子在吸烟,他对男子说了几句话后,男子立刻熄灭了香烟,并表示歉意。假如你是王阳,请把委婉劝阻男子的话写下来。(5分)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10分)

材料一 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

材料二 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摘自“新浪网”)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3分)

(3)盐城市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4分)

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敌 (2)股 10.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1.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12.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3分)

(二)

我爱鸟。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儿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13.第一自然段只有三个字:“我爱鸟。”独句成段,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4.第二自然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15.分别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4分)

(三)鸟是树的花朵 吴 忌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原由呢?树木仿佛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屋檐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没有树木的阴凉,我有些心虚,感觉厕所没有围墙。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日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是八哥或乌鸦,冬天的麻雀也喜欢一群一群地飞,一群一群地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黑色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丛树林。鸽子也这么飞,要是一群白鸽落到树枝上,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白得丰腴而优雅。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只五只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候多。有的飞走,有的留下。有时候只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夜月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 16.“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句中“空旷”一词的含义是: 。(2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2分) 18.“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夜月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9.作者在文中说“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为什么人也会感谢鸟?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三、写作(50分)

20.请以“班里那点事”为题,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字数在600左右,中心要突出。 【答案与解析】 1.C( wâi—kuì。) 2.B 3.B(“倏地”解释为“迅速地”。) 4.D(《狼》的作者是蒲松龄,节选自《聊斋志异》。) 5.B 6.示例:叔叔您好:给您提个建议呗,请把烟熄灭好吗?吸烟会伤害您的身体,也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7.(1)示例一: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示例二:反对,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 (2)示例一: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示例二:外国人如此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 (3)示例一:《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示例二:《唐诗三百首》——走进文学的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示例三:《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 8.B 9.(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 大腿。 10.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1.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2.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3.开启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14.失去自由的鸟。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 15.第三自然段:写鸟的叫声;第四自然段:写鸟的形体。 16.天空 17.因为小鸟的跳跃,冬天的风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因为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树上的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18.比喻、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年四季鸟儿给树林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19.因为鸟儿给树木带来了舞蹈音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人在沉寂的静止的树林中感受一种自然的灵气,一种活动的生命的感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