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作者:张敏鸣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3期
摘要:要是能凸显文本中最为核心的语文价值,侧重文本的“文”,解决“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样,语文课就再不是“教课文”,而是真正的“教语文”,让语文课散发出浓烈的语文气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价值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8-01 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了解封建私塾教育的枯燥,教《爱莲说》、《岳阳楼记》让学生理解古圣贤的高尚品德,教《中国石拱桥》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形式,教《两小儿辩日》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分析谁对谁错,这是许多语文老师课上所讲的主要内容,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细一推敲,这是语文课呢?还是地理课?抑或思品课?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这是现今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窃以为首先要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一个看似可笑的问题,然而,纵观语文教学,如果你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少之又少的优秀教师身上,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严重地制约着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很多公开课,更有不计其数的常规课,当老师上完课之后,你问老师:“你今天到底教了什么?”教师茫然;问学生:“你今天到底学了什么?”回答肯定又是一片茫然!可以肯定地说,当前很大层面的语文老师不知道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
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呢?教文本中最有“核心语文价值”的地方。只有改变长久以来我们多教课文教知识的习惯,从两个向度上开展语文教学探索: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的“所以然”。追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要凸显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那又如何界定什么教学点是核心语文价值呢?必须抓住文本中最突出的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从一点出发带动全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习效率。文本中最突出的表达特点,就是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教材”。例如《安塞腰鼓》就可以侧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与内容、情感表达的一致性,《春》选择语言的生动表达,教《岳阳楼记》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行文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就是前一个目标也应该在文章结构语言的品评推敲中自然达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联想到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谧之境、阴柔之美、恬淡之美,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那种细腻的感受、丰富的联想以及绚丽的描摹。确立这样的教学价值点容易被学生理解、模仿、运用,这样的课文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样板,其教学价值点也能成为人们讨论文章时所使用的公共符号。
侧重“文道统一”中的“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抓住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所谓的“文”,就是语言形式,即文本的写作特色;分析把握它们,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尤其是读的能力。语文毕竟姓“语”,从“语”的角度分析文本的多重价值,乃“语文”之本,绝不能因为某些手中持有“应试教学”大帽者的侧目而将“语”打入冷宫。学习《木兰诗》就应带领学生去鉴赏诗歌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平民英雄的,这里头有详略的处理,渲染、铺排、对仗、比喻等写作手法的运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应抓住关键词语的品味,带领学生到鲁迅那充满童趣的精神家园中去领略一番;《爱莲说》就应探讨文中类比、对比、反衬的作用如何突出了莲的高洁。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应着重了解文中通过人物的感情变化,以小见大,把一个崇高的主题让渺小的人物来表现这样的写法。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结构上与众不同的有移步换景的顺序、不同的景物特点表现人物不同的心情等等;另外,从语言表达上看,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历来为人称颂。又如,鲁迅的《祝福》,其倒叙和叙述人称转换的独特结构、其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烘托、其传神的人物描写,都颇有特色。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但有时我们往往过于注重“道”而忽视了“文”,也因此削弱了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例如,某教师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在挖掘文本资源时,引入了日本和我国古代的“弃老”、克拉玛依大火等一系列故事,深入到人性的高度来探讨危难。从“道”的角度而言,当然也有它的意义所在。问题是如果这种指向“终极关怀”的拓展延伸成了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那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究竟应该放到什么地位呢?我们认为语文课的拓展延伸应是“语文”的拓展延伸,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放在第一位。我们经历了盲目拓展延伸导致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阵痛,在深刻反思的同时,更加需要考虑拓展延伸的角度。如《白杨礼赞》的拓展延伸主要应由课堂教学的“文”的目标确定:如果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上,就应该找一两篇同样通过象征手法表现某一种精神的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如果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习本文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排比反问)”上,就应该找一两篇同样运用排比反问的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气息。
知道语文课就是要用“课文”学“语文”,知道“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这个道理,知道如何去挖掘文本重要的、特有的、学生感兴趣的最为核心的语文价值,这就解决了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些价值去组织教学,你的语文课就不会是其他学科的课,不是任何识字的人拿着教参就能上的语文课,从而给你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