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 2、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领悟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正课:
(一)作者及文体介绍;
1、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通判时写的。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初读课文,欣赏语言美;
1、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指定学生朗读,强调文中需要注意读音的字词; 3、听录音范读,学生标注出重音和节奏; 4、引导学生积累重要语句的含义。
5、教师朗读指导:
铭是韵文,以双句为主,多为对偶句。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美;
1、学生自由发言,就短文的主要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探究质疑,品析文句:
(1)、找出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说说它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讨论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幽雅宁静的自然环境,表现出了
陋中有佳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表现出了陋中有良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表现出了陋中有雅趣。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4)、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点拨和过渡:
(5)、教师点拨和过渡:
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八十一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到这样一个达观而又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又何陋之有呢?
(四)、三读课文,感悟精神美;
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2、教师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运用例证、引用孔子的名言,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托“陋室”之物,言“安贫乐道”之志。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抒发情志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3、拓展训练:进行一篇仿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一篇优美的美文,总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解读。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多,每一次的品读都会有一个崭新的感觉,收获也不尽相同,它带给我们的是精神上的一种永远的富足。 四、作业设计:
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我们借鉴这种写法,进行一篇仿作。内容不限,可为你的家描绘上一笔,也可是座右铭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