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评说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评说

2020-11-22 来源:爱问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评说

作者:柯汉琳

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07期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提供了一段文字材料,未加提示、说明、引导语,直接要求考生阅读后作文。试题表述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阅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段文字材料讲述了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两种照片的不同特点和它们所唤起的人们的不同感受。其中叙述黑白胶片时代照片的特点时指出,它量“少”、容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泛黄”、“模糊”,但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叙述数码技术时代照片的特点时指出,它量“多”,“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且更新“快速”“频繁”,但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试题虽然没有用说明或提示语言来引导考生朝何种观点去写文章,但这段文字材料本身通过对比所包含的客观意义已非常明显:肯定了数码技术时代拍照技术高于黑白胶片时代,但后者“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而前者“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黑白胶片时代的怀念和对数码技术时代的某种惋惜。其中怀念的是什么?是那“永不褪色的记忆”;惋惜的是什么?是那被稀释了的“值得珍惜的点滴”。虽然没有具体所指,但显然是那些蕴含于照片中的亲情、友谊、人生风采、生命印记、生活风貌或历史足迹等,概之,就是那些富于人文性的点点滴滴。可见,材料明显表达了一个中心问题: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已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现实问题,也一直成为一个世界性争论的话题。今年的作文试题试图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具体事例,引发考生思考和言说这个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这样的作文试题是值得肯定的。

面对试题提供的材料,考生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种角度立意和写作:

第一种,可以循着材料的观点,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角度去立意,即通过新旧照片的比较,表达对黑白胶片时代所积淀的人文性的怀念和对数码技术时代人文缺失的惋惜,进而联想类似现象议论科技与人文的矛盾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种,可以从不赞成材料观点的角度立意,即着重描述或论证数码技术对人文的积极意义,并展开类似现象的联想,进而议论科技与人文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种,可以从既赞成又不完全赞成材料观点的角度立意,描述或论证科技与人文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相促进的一面,进而阐述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的道理,提出努力寻求两者统一的主张。

上述三种观点和立意都切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都可以写。作文评阅表明,顺着第一种观点即试题材料的观点写的考生占绝大多数。这是正常的,而且可以写出较好的文章,如登报的《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一文就不错,作者由两个时代的照片对比联想到传统书信与电子邮件、微信、QQ等,认为这些现代电子技术虽然“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但“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却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的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所以不得不承认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文章联想较丰富,文笔优美老练。第二种,从不赞成材料观点的角度立意,此类作文很少,但也有写得较好的,如登报的《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一文开篇就说:“……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其理由是,“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能“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另一考生写的《谁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负责?》也认为,“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过于“急促”的生活节奏和“浮躁”的人心“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这类作文提出不同观点绝非“偏离题意”,与那种只是“沾上点边”的作文绝非同一回事,它是紧扣材料的观点发表意见的,不仅允许,而且要充分肯定。试题材料虽然蕴含的观点属于第一种,但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题并没有要求一定要赞成材料的观点和按材料的观点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等于不能提出不同观点。至于第三种观点即辩证地论述科技对人文影响的两面性的作文就很难见到了。

其实,真正能够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高度上来议论或记叙的考生可谓凤毛麟角,大部分考生停留在就事论事或就事叙事的水平上,或只是对试题的材料进行复述与扩写,说来说去总跳不出“哪种照片更能给人留下记忆”的议论,总是不能上升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高度上,所以,真正“内容深刻”的作文不多。拿被评为优秀作文登报的几篇来说,多数基本没有进入这个高度。绝大多数考生只是一般地记叙自己看到父辈的黑白照片或他们给自己小时候拍的黑白照片时如何激动,如何勾起对于往事的记忆而已;或只是说“数码技术时代照片太多,结果是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云云。而能够提升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高度上的,其中又存在着几个突出缺陷:其一,有的考生为了肯定老照片的人文性,便贬低数码技术时代拍照技术的积极意义,绝对化地说新照片“不能珍藏美好的感情和记忆”,好像必须回归黑白胶片时代才有“永不褪色的记忆”(这更不切合年轻人的真实心态和兴趣),才有人文似的;其二,老照片的人文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值得珍惜,不少考生除了翻来覆去说着材料说的“记忆”二字,就再也没有别的见解。其三,敢于对材料的观点提出反对或不同意见的考生又往往说不出科技对人文的积极意义。这些情况概括起来就是:说理能力不强,独立思考不足,思维不够辩证。这是多年来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本届考生身上的又一次反映。

今年考生作文反映出来的上述缺陷又一次提醒我们,学生的作文训练不能只注重素材积累,还要进一步加强“认识积累”!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这个问题,不久前在深圳、广州两所中学做创新作文讲座时,我又提出学生要学会“转识成智”,要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只积累材料而缺乏对材料的“认识智慧”,会造成用材不当,更不可能写出内容深刻的好文章。说理能力强不强,思维辩证不辩证,能不能发表独立见解,都与你的认识积累、认识智慧密切相关。今年作文试题给你一个材料,但你对该材料缺乏一种认识智慧,缺乏对材料涉及的有关科技与人文关系的认识积累,怎么可能写出有水平的作文呢?认识积累的方法或途径,一是平时养成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现象进行思考,多和他人交流和说出自己的见解的习惯;一是多阅读一些评论性书籍或文章(如报刊的“时评”之类),平时点点滴滴地阅读,点点滴滴地积累,你的认识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一旦碰到某一个问题,你就能说出深刻的道理。例如,现代电子媒体作为一种新科技出现以后,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文化学家已围绕着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果我们的考生平时阅读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并加以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认识,那么,作文肯定能出彩。再如,关于传统文化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材料:某学校毕业典礼仪式上,全体师生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要求你就这个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你能不能写好这篇文章,就要看你平时对“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关系的“认识积累”了!

回过头再说说今年作文试题的其他特点和意义。

今年作文试题除了提供文字材料外,没有附加任何引导词或提示语,这很值得肯定。写作,从思维培养目标说,本来就是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用命题人的观点去规范学生,让学生成为你的观点的注释者或复制者。附加引导词或提示语,也许是因为担心学生不理解题意。如果许多考生真的不理解题意,那只能说明试题的文字表达不明确或故意制造审题障碍,要不就是暗示考生要按照某种观点去写。这种做法说到底都会产生限制考生独立思考、自主立意的消极作用。今年的作文题不附加任何引导词或提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自由的独立思考、自主立意的空间。

有的考生担心独立思考可能使自己的观点与命题人或材料的观点不相符而得不到高分,甚至会被认为“观点错误”而被打入“地狱”。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必担心。以2002年高考作文为例,当年试题提供的材料是:“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接着试题有一段话:“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试题要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那一年一位考生借一个哲学问题——火车司机的困惑(一辆火车驶来,几个人在轨道玩,就要被轧死,司机可以变轨选择弃用的旧轨轧死旧铁轨上的1个人来解救这几个人。你是司机的话,怎么选择?),提出“不选择”的观点,并认为“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其观点出人意外,与命题意图(该话题就是要求作出选择)不相符,但文章论说的思维逻辑过程清楚,说出了一种有哲理性的观点,结果得了高分。今年不赞成材料中的观点的,不也有获得优秀的吗?所以考生不必为此担心。

今年试题的另一优点是,材料内容对考生选择何种文体写作没有明显的制约性,既适合写议论文,也适合写记叙文;与往年的作文题比较,今年的试题特别适合记叙文写作;而且,不管选择哪种文体,都可以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方式统一起来。一般说,任何作文题都可以选择任何文体进行写作,但为什么多年来不管什么作文题,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都写议论文呢?这固然有各种原因,却不能不承认,题目对于选择文体是有影响的。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1989)、“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诚信(2001)、“不要轻易说‘不’”(2008)、“回到原点”(2011)、“对待捐助的态度(由材料概括的标题)”(2013)等题目就比较适合议论文写作。而今年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的特定内容,容易使学生采取记叙文写法,例如写一个自己经历的新旧照片的故事。所以,今年选择记叙文文体的考生明显比往年多。就是说,今年的作文题客观上有助于改变多年来考生作文文体“单一化”即绝大多数写议论文的现象。

今年的作文题也有值得推敲的问题。如前所说,从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高度上议论或记述的文章很少,究其原因,固然与考生的认识水平有关,但也与材料的语言表述有关。“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和“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两个关键句其实属于比较含蓄的文学语言,“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的内容是模糊而宽泛的,是感情积淀还是生活印记?是历史痕迹还是青春风采?考生仍然要“猜”,又说不出,更不容易用“人文”来概括,只好都照着材料说的“记忆”去说,去写。就是说,今年作文试题仍然存在着审题障碍。如果直接用“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人文流失吗?”为题,那么,就不至于那么多考生总停留在有关“回忆”、“记忆”、“珍惜点滴”的言说上了。所以,我赞成这样的观点: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标题还是所提供的材料,其要义都必须清楚明白,避免给学生制造审题障碍。高考作文的测试目标应该是思维能力、认识能力、批判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不是揣摩题意的审题能力。

责任编校 彭 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