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2020-11-07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三、产业演进

1.产业演进即产业发展:从幼稚到成熟,其表现为

1).规模扩张 2).结构优化 3).水平提高

2.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概念和阶段划分

2).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

3).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产生条件;形成;成长演进;成熟和衰退)

4).产业生命周期的应用(新兴产业、主导或支柱、衰退)

3.产业演进的驱动因素分析

1)要素驱动阶段;2)投资驱动阶段;3)创新驱动;4)财富驱动

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含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还包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升级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要求。第二,产业升级是加快技术进步的要

求。第三,产业升级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第四,产业升级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

推动产业升级可以有许多手段,主要有:

(一)选择好主导产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促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三) 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体制;

(四)建立产业升级的保障机制。

一、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科学

一)、联系 1.共同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经济学是产业经济的理论基础 3.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二)、区别 1.研究的范围不同:经济学——宏观、微观。产业经济学属于中观层次

2.产业经济学相比而言更加注重对现实的实证分析 3.产业经济学的国民特征

第一节 产业主体

一、产业链和企业价值链

由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可以称为产业链,或是产业活动链。产业链可以由若干产品链所构成。一条产业链中的若干产品链可以重叠。

二、产业的主体——企业的定义:以营利为目的,拥有和使用一定资源,自主生产、经营,向市场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三、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

一、生态位 二、企业定位

•1.根据消费者2.根据供应者3.根据资源4.根据距离5.根据竞争者6.7.8.

三、产业系统中的企业关系

•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 纵向产业链:供应商——企业——经销商:合作关系 •横向:潜在进入者——企业——替代者:竞争关系

•缺少一个伴生产业群:社会协作系统 缺少一个寄生产业群:社会服务系统

第二节 企业目标

一、经济目标:企业是由人来组成的,在企业中不同成员的目标也是不同的,离开企业的这些成员来笼统的谈企业的整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

一)、所有者目标:1.利润最大化:分为短期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利润最大化

2.市场价值最大化:作用包括:股权变现;阻止收购;市场地位;对员工更好的激励。

二)、经营者目标 1.成长最大化:企业家的规模偏好 2.现金流最大化:便于经营

3.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

第三节 企业竞争

一、市场结构与企业竞争

•1.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特点

第一,任何一个卖方和买方的行为都微弱到不可能对市场价格发生影响的程度,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也只有通过他们的一致性行动才会发生根本改变。

第二,事实上不存在竞争对手。卖方没有必要进行诸如在市场营销等方面为获得竞争力而进行的投资,因此能在成本最低点进行生产;买方可以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商品,因此也没有必要为获得更有利的购买条件进行投资。再加上资源的完全流动和市场信息的完全公开及扩散,使得整个经济的全部资源都能实现最优化配置。

•2.完全垄断 :第一,市场上只存在一个卖方企业。这个唯一的卖方企业对市场交易量及价

格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第二,这个唯一的卖方企业不但没有其他提供同质产品的竞争对手,甚至连提供比较相近

的替代品的卖方也不存在。因而,买方毫无选择的机会。

第三,存在无法克服的进入障碍,使得其他企业不可能进入该产业(行业)。完全垄断的市场

结构也是一个理论概念,因为从目前的市场活动结果看,上面的三个条件是不存在的。

•3. 垄断竞争

特点是:(1)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厂商。每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很小。他们需要通过市场

竞争活动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2)卖方通过在产品差别化方面的努力来形成有别于其他卖方的产出“标记”,形成产品的不同质性,从而吸引买方。(3)企业能够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产品的同质性上。

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差别,在于垄断竞争结构中卖方企业之间存在的既依存又对抗的

竞争关系。

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结构下企业只能依靠产量或是价格决策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

同,垄断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价格和非价格竞争手段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非价格竞争方法包括:(1)产品及其形成过程的创新;(2)形成差别化产品,如改变产品的特

性、功能、包装等;3)调整促销活动,如进行广告宣传,改变产品在购买、使用过程的服务等。

•4.寡头垄断

1.特征: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较少。由于存在若干个厂商,所以寡头垄断结构存在激

烈的竞争。但由于市场上厂商数量很少,所以每个厂商所占市场份额很大,市场垄断程度又很高。

第二,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不同质的。在产品同质时的寡头垄断称为纯粹寡头垄

断。如许多加工程度较低的资源性产业和基础设施业就属于纯粹寡头垄断结构。在产品不同质时的寡头垄断称为有差别的寡头垄断。

第三,存在明显的市场进入障碍。形成寡头垄断结构的产业往往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

并包含较高的研究开发支出,需要通过规模的扩大进行分摊,因此鼓励了大规模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竞争的阶段分析

1.产品开发竞争,解决人无我有的问题 2.数量和规模的竞争,解决供应能力的问题

3.质量竞争,解决人有我优的问题 4.价格竞争,获得市场份额之战

5.服务等非价格竞争时代 6.渠道和关系的竞争 7.差别化

8.品牌竞争 9.战略竞争 10.企业文化和学习能力的竞争

第四节 企业战略

•一、规模产业状态的竞争战略

•(一)、成本领先

•成本领先优势的来源:1. 规模效应 2. 设计优势 3. 充分合理利用生产能力

•4. 合理选择活动空间 5. 选择合适的时机 6. 渠道优势——建立与价值链的联系

•7. 多元化 8. 一体化

•(二)、差别化

•差别化优势的来源:1. 独特的设计理念 2. 提高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

•3. 学习效果及其保持 4. 合理选择合理的空间 5. 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先行者利益

•6. 渠道优势——建立与价值链的联系 7. 充沛的创新能力 8. 学习能力

二、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

新兴产业的战略并不成熟,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1. 选择合适的进入时机 2. 集中资源

•3. 促进行业成熟:完善产业链;宣传;建立协作关系和渠道;促成产业技术标准的形成;

降低消费门槛,进行消费者教育等。

•4. 创造和规范市场规则 5. 改变市场的进入障碍

•三、对峙产业状态的竞争战略

•(一)、对峙产业状态的形成原因 : 1.产业的市场边界划定,市场扩张停滞

•2.企业数量少、规模大 3.进入和推出都存在较大的障碍

•(二)、对峙产业状态下企业的战略选择

•1. 创新 2. 改变经营战略:长虹、海尔、格兰士,从“独生子女”到多元化经营。

•3. 国际化 4. 纳入新的结构:对付竞争对手的两手:“吃掉对方”、合作或重组

四、分散产业状态的竞争战略

•(一)、分散产业状态的形成原因

•1. 进入障碍较低 2. 缺乏规模经济 3. 缺少经验曲线和学习效果

•4. 相对运输成本较高 5. 需求差别大 6. 较高的储存成本 7. 销售波动

•8. 缺乏与供应商抗衡能力。集中供应,分散生产。 9. 政府限制 10.新兴产业

•(二)、分散产业状态下企业的战略选择

•1. 建立在渠道和网络优势上的连锁经营:华联超市集团

•2. 建立在统一配方和网络供应优势上的连锁经营:麦当劳

•3. 建立在品牌优势基础上的连锁经营:兰州牛肉面:品牌+本地化

•4. 差别化:满足本地需要 5. 适当一体化:公司+基地+农户

•6. 努力降低管理费用

第三章 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需求结构(短期)

1.消费需求结构;2.投资需求结构;3.投资与消费的比例;4.中间与最终品比例

二、供给结构(长期)

1.自然资源;2.人力资源;3.资金供给;4.技术水平

三、国际贸易:

1.“雁行产业形态说”; 2.“产品循环说” 3.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4.产业结构的国际转移:优势产业的国际转移;边际产业的国际转移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1. 威廉·配第的贡献:《政治算术》

2. 克拉克的贡献:1、产业分类;2、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利用劳动力这个指标;3、演变规律;4.挑战:日本经济学家宫琦勇(物质生产;网络;知识和生活服务)

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产业分类法:AIS分类法;2.时间序列分析法;3.指标:比较劳动生产力(相对国民收入);4.结论:5.挑战:日本经济学家大川一司 “倒U”

三、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

1.产业分类法:2.时间序列分析法:3.指标:霍夫曼系数;4.结论:5.挑战:盐野谷佑一 (重工业化阶段”的阶段性规律。后来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其他后续阶段:“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阶段 )

第三节 经济的平衡与不平衡增长

二)、平衡增长: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基础是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社会固定资本;社会需求;社会储蓄。代表人物: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等人

在平衡增长理论中,纳克斯的“贫困陷阱(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比较着名。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的含义可用罗斯托的一句话来表示,“近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发展就是一系列的连续着的不平衡”。 主导部门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和结构转换

一、主导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1.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前向或后向联系的产业部门

2.主导产业的选择

1)、选择依据:国情依据;经济规律;尤其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2)、选择基准:产业关联效果基准、需求弹性;生产率上升率

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指通过各产业增长速度的非均衡分布,而最终促使经济的增长率加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更替能力。

产业结构的跨越型转变具体表现为:(1)农业过剩劳动力开始以大致相同的规模和速度向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转移;(2)在农业过剩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两者吸收劳动力的幅度逐渐出现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现象;(3)与上述两点相对应,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将大于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

第五节 产业结构政策

一、幼小产业的扶植学说:(一)两种含义:1.绝对幼小 2.相对幼小{后发国家}

(二)、幼小产业保护理论 1.汉密尔顿和李斯特 2. 社会振兴费用学说

3. 先行者利益学说 4. 边际产业技术开发学说

(三) 、政策内容:1. 保护政策:⑴ 关税壁垒 ⑵ 非关税壁垒

•2. 扶植政策: ⑴ 经济手段:财政、信贷、税收、直接投资

•⑵ 行政手段:直接的资源划拨,加速折旧政策 ⑶ 法律手段:专门法律、法规

二、衰退产业撤让政策

政策的目的:防止和缓和由于产业间的退出障碍或进入障碍造成的衰退产业过剩生产能力之间的过度竞争,缓和产业结构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社会利益矛盾,以及为了保护环境和获取更大的比较利益而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境外。

(一)、衰退原因:

1.市场需求与产出结构

A.消费者某些需求的根本消失:收入与需求。B. 生活或生产方式的变化 :消费观念变化C.实际消费成本的变化:购买某一物品的实际开支降低。

2.技术进步造成产品结构的变化。3.同样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发生了转移。

(二)、制订和实施衰退产业撤让政策的必要性

1.实现有计划的撤退 2. 降低撤退成本 3.维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三)、制订衰退产业撤让政策的原则

1.区别对待的原则;2.结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原则;

3.掌握撤让的“度”的原则。4.把握撤让时机的原则。5.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

第四章 产业关联

第一节 产业间的关联关系

一、产业关联的实质:供求关系

二、产业关联的方式1. 纵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

2. 横向关联 3. 环向关联 4. 混合关联

第二节 投入产出方法

投入产出方法是投入产出理论的具体应用,是“把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数量化的方法”。它借助投入产出表,对各产业间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上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产业间关联关系的特点,为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服务。

第三节 产业间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分析的原理

所谓的结构分析,是指对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及其特征以及比例关系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二、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分析

(一)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可以解释为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对某产业产出的消耗之和。而中间投入则是指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得到的投入之和。

所谓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中间需求率这一指标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出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如作为原材料和燃料等等)为其他产业所需求。

而由下式:最终需求=总产出-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率=1-中间需求率

一般地,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其产出用作其他产业原材料的成分就越大,就越具有基础产业的特点。而最终需求率越高的产业,其产出用于最终需求的比例就越高,就越具有最终产品产业的特点。

所谓的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这一指标表示了各产业在各自的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出而需从其他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

毛附加价值=总投入-中间投入

毛附加价值率=1-中间投入率

显然,中间投入率越高的产业,其毛附加价值率就越低。

•第五章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

第二节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对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一、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一般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是用来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的若干家企业所占

比重的指标。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1、绝对集中度指标(CRn)

2、 相对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 3、HI指数 4、RI指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