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吗?但我没什么可讲的。好,就讲一个吧。
有一次,大约在两年前,我经历过一场火车事故——这次事故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并不是一次什么了不起的事故,车厢没有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也没有“血肉模糊的大堆尸体”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的。但毕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真正火车事故,况且还是在深更半夜发生的呢。不是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就尽我的能力讲给大家听吧。 那次我应文学爱好者的邀请,乘火车到德累斯顿去。我喜欢舒适地旅行,特别是当别人替我付旅费时。这次乘卧铺车厢,头等包厢前一天就预订了,当一切都安稳妥当后,我抽着晚上的雪茄,站在卧铺车厢过道的窗前,观看月台上的忙乱景象。
一位穿裹腿靴和黄色秋大衣的绅士,牵着一条狗在月台上悠然自得地散步。他觉得时间到了,便上了车。从我背后穿过过道,撞了我一下,却连声“对不起”都不说。多么神气的老爷!但这算不了什么,接着发生的事更为稀奇:这位绅士连睫毛都不眨一眨,就把小狗带进卧车!毫无疑问,这是被禁止的。倘若是我,哪敢带狗进卧车呢!但他凭老爷在社会上的特权,把狗带进去,随手关上门。
吹哨子了,火车头应了一声,列车平稳地开动了。我还在窗旁留恋了
一会儿,看见留在后面挥手告别的人们,看见铁桥,看见晃动着的灯光……随后就回到车厢里面去了。
卧车里乘客不十分多,我抽着烟,看起书来了。
卧车列车员走进来执行任务,要我把车票交给他保管一夜,于是我就把车票递到他发黑的手中。他说话很客气,但纯粹是办公事的口吻,连人们通常所打的招呼“晚安”都省去了,便径自去敲邻室的门。还是不敲它为妙,可要知道穿裹腿靴的老爷睡在那里啊。也许这位老爷不要别人瞧见小狗,也可能他已经躺下睡了,一句话,因为竟有人敢打搅,他就大发起脾气来。是啊,虽然火车轰隆轰隆地奔驰,我还是透过薄薄的墙壁听见他那骤然爆发的粗野咆哮。“怎么啦?!”他嚷着,“别打搅我……兔崽子!”他用了“兔崽子”这词儿,这是老爷,骑士和贵人们用的字眼儿,听起来真够痛快。但卧车列车员采取协商的态度,看样子确是需要拿到那位老爷的车票。为了便于详细观察起见,我进了过道,看见老爷的门终于急骤地打开了一条缝,车票朝着列车员迎面飞出来,飞得又急又猛,正好打中了脸。列车员双手捉住车票,虽然它的一角刺进眼眶,弄得眼泪直滚,还是收拢了两条腿,一只手举到帽檐上,并道了声谢。我胆战心惊地回去看书。 于是,在火车的隆隆响声中,一面看书,一面抽起烟来,感到十分惬意,思想也随着活跃起来。时间慢慢消逝,卧车的乘客全都睡了,我终于决定也躺下去睡。
我站起来,回到卧车室。这是个真正的、奢华的小卧车室,躺在这床上,就好比在家里一样,夜里虽有点震动,但结果早上就到了德累斯
顿。我去拿网架上的手提包,打算梳洗一番,正伸出两只胳膊,把手提包举在头上。
就在这一瞬间火车事故发生了。我记得清清楚楚,这事好像今天发生的一样。
撞了一下——不过这一“撞”却非同小可。它发出的声响异常恐怖,弄得手提包从我手中飞出去,不知去向,我自己也跌了一跤,肩膀狠狠地撞在墙上。这时简直没有思考的余地。接着,车厢可怕地摇晃起来。我们都知道,转辙和急转弯时,车厢不免也要摇晃的。但这次摇晃却使人站不住脚,从一边跌到另一边去,心里只等待着翻车。我当时思想很简单,但非常集中,别的什么都不想,只想:“糟糕啦,糟糕啦,糟糕极啦!”一字也不差。此外我还想:“停!停!停!”我知道,只要火车停下来,就比较好办。果然,在我诚恳的无声嘱咐下,火车停了下来。
卧车里一直是死一般的沉寂。现在,恐惧爆发出来。女士们的尖叫同男人们沉浊的惊呼交杂在一起。我听见旁边有人喊:“救命!”毫无疑问,那是方才运用了“兔崽子”这个字眼儿的声音,也就是穿裹腿靴的那位绅士因为恐惧而变调的声音。“救命!”他嘶叫着。我刚跑进乘客拥聚的过道,就看见他穿着丝睡衣,从卧车室里冲出来,站在过道上,惊惶失措地东张西望。“伟大的上帝!”他说,“万能的上帝!为了表示彻头彻尾的谦逊自卑,或许因而能避免自己的毁灭,他还用乞怜哀求的声音说:“亲爱的上帝……”但突然他改变了主意,决定还是依靠自己,冲向有急救用的斧头和锯子的小墙柜,一拳打碎
了玻璃,但看到无法立刻取出来,便置之不顾,疯狂地乱推乱踢,从聚集的乘客当中挤过去,弄得女士们重新尖叫起来,他终于跳出车厢。 这都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现在我才开始感到恐惧:背上有一种发软的感觉,片刻中口沫咽不下去。两手发黑的卧车列车员,红着眼睛,也跑了进来,马上就被众人围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语言简洁,多用短句,但内在的跳跃性极强,和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一点东西”前后的表述有类似的精妙之处。 B.小说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在增强真实性的同时注重详略得当,略写“火车事故”的过程,详写事故前后人物的表现,别有意味。 C.“糟糕啦”“停”反复出现,渲染了火车事故发生时紧张的气氛﹐凸显了人物惊慌的心理,为下文写绅士的表现埋下伏笔。 D.小说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富有张力,前半部分紧张激烈,后半部分自由舒缓,在前后的对比之中使小说的叙事更有戏剧性和吸引力。 2.小说中那个绅士形象十分突出,文章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使小说的结构紧凑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惨败
【德国】迪格尔
弗兰克·凯斯特纳在酒吧门口愣住了:一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正与他
(弗兰克)的女友艾尔柯坐在吧台上。男子穿着时髦,黑发卷曲,两鬓斑白。他们在兴奋地聊天。
“你好,弗兰克!”艾尔柯说,“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马尔克·博内,从萨沃伊来的老朋友,我在那儿的酒吧干过活……”博内与弗兰克握了握手就马上告辞了。
“看样子像是个有钱人,”弗兰克对艾尔柯说,“他做什么生意?” “宝石,”艾尔柯梅纳丝回答道,“他可是腰缠万贯呢。”她疑惑地注视着弗兰克,继续道,“我们的打算怎么样了?”弗兰克耸耸肩,“不行呀,没有贷款。”他突然莞尔一笑,“宝石,那倒是好东西。要是能弄到莱因霍尔德的宝石就好了。” “莱因霍尔德是谁?”
“我的一个叔叔,”弗兰克解释道,“他先前做珠宝生意,等他赚足了钱,有了一幢湖滨别墅就洗手不干了,现在正悠哉悠哉地颐养天年呢。他比我大二十岁,五十五岁左右。”弗兰克叹息着,“他将宝石藏在保险柜里。自从妻子死后,他一直独身。我在想,总有一天那些宝石全都会归我的。我是他的继承人。”弗兰克欲言又止,眼睛看着艾尔柯,“这个博内也买那些来路不明的宝石吗?”
“我想是的,”艾尔柯回答,“你那位莱因霍尔德的全称是什么?”她顺便问道。“莱因霍尔德·拉里……”
位于湖滨的一幢白色别墅的大门被打开了,艾尔柯·梅纳丝看见一位留着大胡子、头发蓬松、脸色黝黑的宽肩膀男子。
艾尔柯身穿迷你裙,腋下夹着一只公文包。她嫣然一笑:“您好,拉
里先生。我们在编制一份此地湖滨环境状况的公文,所以倾听附近居民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有什么建议或是不满的地方……” 拉里闪过一边:“您请进。”他站在看得见风景的窗子旁边的家庭酒吧前问,“您想喝点什么?”“您喝什么,我也喝什么。”艾尔柯回答。她的包打开着,就搁在她身旁的椭圆形的桌子上。艾尔柯左手拿起一杯马提尼酒。拉里笑眯眯的,紧紧地靠近她。他只感觉臂部被针刺了一下,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艾尔柯架起二郎腿坐在桌旁。莱因霍尔德·拉里戴着手铐被反绑在橡木椅上,口里被塞着东西。
“这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艾尔柯说,“您只是小睡了半小时。我正好浏览了您的房子,也找到了保险柜的钥匙。我现在还需要的就是密码。我这就把堵口物拿走。您清楚得很:叫喊并没有用的。” 拉里抿了抿嘴唇,问她到底想怎么着。“真是蠢货,”艾尔柯回答,“我只有知道了密码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幢房子我已经观察好久了,谁也不会来的——即使有人来,我也不会去开门。”拉里考虑了一会儿,紧张地看了看眼前的这位红发女郎。“一定是有人向你通风报信了,”他说,“大概是那个弗兰克吧?”
肯定是我认识的某个人,他想道。也就是说,只要他死不了,她就休想溜走。难道有人到此掠走价值百万的宝石,是想日后蹲班房的吗? 当他不再说话时,她重新拿东西堵住他的嘴。现在刚过下午四点。在弗兰克面前她从没有暗示过她的计划。
约八点半时,门铃响了。艾尔柯吓了一跳。这个时候谁会来呢?她站
起身,脱下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朝门上的警眼向外面望去…… “弗兰克·凯斯特纳先生在吗?”
弗兰克点点头。正是他所期待已久的人:两名刑警。事情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个礼拜,他对此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莱因霍尔德·拉里家里难得有客人来访,因此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已经过了好长时间。 “是有关您叔叔的事儿,”警官说,“莱因霍尔德·拉里先生,他……死了。”
当然是他死了,弗兰克想。这些先生无疑也知道他是何时死的,他们一定是来问弗兰克,这阵子他在哪儿。没有问题:他跟艾尔柯谈起过出差的事儿,十四天前,后来他确实出过差,再后来他在艾尔柯那儿露过面。尽管在这期间他曾神不知鬼不觉地匆匆去了一次那儿的湖滨……
“您是他最亲的亲属,”警官迟疑说,“拉里先生立下了遗嘱,将全部财产捐赠了。不过我们来这儿是想告诉您:您叔叔死得非常特别——他是渴死的。” “他是……什么?”
“对了,他被绑在椅子上,后来邮递员向我们报了警。我们打开门,发现除他之外还有一名女尸。她躲在门后,大门的警眼上方有一个弹孔。那个女人显然是想看清门外是谁,而外面的人等到窥视孔由明亮变成暗黑时,马上开了枪。或许她正好将头凑到门后,替拉里先生他……”
“那个女人……她是谁?”弗兰克低声打断他。“她是艾尔柯·梅纳
丝。您认识她吗,凯斯特纳先生?”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艾尔柯与博内“兴奋地聊天”,为后文弗兰克对拉里实施绑架这一情节做了铺垫,构思很精妙。
B.“艾尔柯身穿迷你裙……她嫣然一笑”,此句通过对艾尔柯的服饰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了艾尔柯的别有用心。
C.弗兰克在谈到叔叔年龄时忍不住“叹息”是神态描写,表达了对他来说要继承这笔财产需要等太久的遗憾。
D.文中“拉里笑眯眯的,紧紧地靠近她”这一细节刻画,突出了拉里好色的特点,这也正是他将自己置身危险的原因。 5.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
6.小说标题“惨败”意蕴丰富,请从弗兰克的角度对此进行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吸秋千① 【德】赫塔·米勒 第一章收拾行装
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
诞节收到的礼物。
1945年1月还在打仗。大冬天的,我要被送到俄国人那里去。天晓得是什么鬼地方。这消息让大家震惊。每个人都想送我点儿什么,指望它们兴许能派得上用场,虽然它们什么忙也帮不上,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得上忙。因为我上了俄国人的名单,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所以大家都心思不一地送了我点儿东西。我收下了它们。十七岁的我心想,这次离家来的正是时候。不一定非得是上俄国人的名单,只要能离开家,只要将来情况不会变得太糟,于我而言甚至是件好事。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而是掩饰着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还有几分良心不安吧,因为那份让我的亲人绝望的名单,于我却是颇可以接受的处境。他们担心我在异地他乡会出事儿。我只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我只想离开家,哪怕是要进劳动营。我母亲不知道,她对我的了解有多么少,而且我走后,她想我肯定会多过我想她。这些让我深感歉疚。 我小时候有一次在楼下的院子里玩,母亲在阳台的窗口大吼道:“如果你不马上回来吃饭,还要我再叫一次的话,你就待在那儿别回来了。”我还是在下面多待了一会儿,等我上去时,她就说:“你现在可以收拾书包去闯世界了。你想干嘛就干嘛。”
母亲边说着边把我拽进房间,拿出个小背包来,把我的羊毛帽子和夹克塞了进去。
我问她:“我是你的孩子,你叫我去哪儿啊?”
很多人都认为,打点行装是件熟能生巧的事,就像学唱歌或者祈祷一
样,可以无师自通。我们从未练习过,也没有箱子。父亲当年参加罗马尼亚军队上前线打仗时,就没什么行李好收拾。部队什么都会发,这是装备的一部分。除了离家外出或是抵御严寒,我们想不出为了什么别的理由收拾衣物。我们手头没有该带的东西,于是就即兴发挥。用不上的成了必备的,必备的就是唯一正确的,而这只是因为手头恰巧有这些东西。
母亲把留声机从客厅拿出来,放到厨房桌上。我用螺丝刀将留声机箱子改装成了行李箱。
我在系鞋带时,忽然想起多年前某个夏季,我们在文奇山度假时的情景。那时母亲穿着一件自己缝制的水兵服。我们正在草地上散步,她突然倒在深草中装死。我当时八岁,吓得要命,觉得天塌到草里去了!我紧闭双眼,不敢看天会如何将我吞噬。这时母亲跳了起来,猛摇着我问道:“喜不喜欢我?我还活着呢。”
鞋带系好了。我坐到桌边,等待午夜来临。午夜到了,巡逻队却迟迟未到。等了三个小时,都快让人受不了了,他们才来。母亲帮我穿那件带黑丝绒滚边的大衣。我穿上了,她哭起来。我戴上绿手套。在木地板的门厅内,就在挂煤气表的地方,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 我并没有刻意去记这句话,只是不经意地把它带到了劳动营。我并不知道,它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是,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我所有带去的书加在一块,也没有它对我的作用大。因为我真的回来了,所以我有权说:“这么句话能让人活下来。” (有删改)
第二章收拾行装
巡逻队来带我走时,是1945年1月15日凌晨三点钟。寒气渐重,气温零下15度。我们上了带遮蓬的卡车,穿过空旷的街市,直奔展览厅。它原是萨克森人举行各种盛大庆典活动的地方,如今成了集中报到处。厅内已经挤了三百来号人。地上铺着床垫和草褥。整夜都不断有车开抵,卸下集中来的人,包括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清晨时分已经有五百来号人了。人们轻声地聊了很多,聊的时候双目圆睁;人们也轻声地哭了很多,哭的时候双目紧闭。空气中混杂着旧羊毛、被汗浸透了的恐惧、肥腻的煎肉、香草饼干和白酒的味道。有个女人把头巾摘了下来。她肯定是乡下人,把辫子在后脑勺绕了两圈,并用一把半圆形的羊角梳将它盘在头中央。我坐在站着的人群和行李堆间,像个观众。
我不记得是怎么到的火车站。牲口车厢非常之高。我也想不起上车的过程,因为我们在牲口车厢度过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我们本来就一直待在里面似的。我记不得我们坐了有多久。我的想法是,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的。只要还在车上,就一切平安。 火车开了十二天,也许是十四天,不知多久没有停。然后又停下来,不知多久没有开。
在牲口车厢里,男人们学会了有事没事喝上几口,女人们则学会了有事没事唱上几句:“林中月桂吐艳,战壕白雪皑皑。一封短短信笺,字字伤我心怀。” (有删改)
【注】①《呼吸秋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小说主人公17岁德国男孩里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他受尽非人的待遇。文本仅摘选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与第二章,有时间前后的关联,但内容却有所不同,第一章展现了“我”与家人分别时的情景,第二章则描绘了一幅被流放者的众生群像。
B.小说开篇点题,直接进入叙述,强调“我”带上了全部家当,但只有围巾和收纳包是自己的,文字间充满心酸悲凉。
C.小说回忆母亲倒进深草而“我”被吓到的一段,展现了幼时的“我”对母亲的依恋,让人印象深刻。
D.小说中的“我”虽然有着青春期的叛逆,但是却沉稳坚定,不希望别人知道“我”迫不及待想离开家的真实心理。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从人物内心出发,刻画“我”离家时的细腻的心理,表现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B.小说文笔洗练,行文散文化。用一种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C.小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我”所住的小城之小,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暗示了“我”,迫切想离开家,而不怕上俄国人的名单的原因。
D.小说插叙“我”小时候和母亲发生冲突时的旧事,当时“我”的情感与现在要分离时“我”对母亲的情感是一样的。
9.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小说主人公里奥为什么觉得“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10.第一章和第二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哪些关联和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D2.①语言描写:如“怎么啦?!”“别打搅我……兔崽子!”等语言,体现了其粗野蛮横的特点;“救命!”“亲爱的上帝……”体现其内心虚弱的特点。
②动作神态描写:如“从卧车室里冲出来,站在过道上,惊惶失措地东张西望”体现其内心的恐慌。
③对比手法:绅士在事故前后截然不同,刻画了外强中干的形象。 ④衬托:“我”“列车员”都有力地衬托了绅士的形象特点;“我”“列车员”一开始对绅士的态度,都能体现其身份的不凡。3.①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在火车之上,情节发生时间短暂。
②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衔接下文,前后衔接紧密﹐且利用“我”的回忆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交代。 ③情节前后的对比呼应:小说对绅士的描写刻画前后对比呼应,增强了小说结构的紧密性。
④利用物象进行前后勾连:“火车”“车票”“书”等反复出现并前
后勾连照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前半部分紧张激烈,后半部分自由舒缓”错,应该是前半部分自由舒缓,后半部分紧张激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小说中绅士的形象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 ①语言描写:如“怎么啦?!”“别打搅我……兔崽子!”等语言,有人敢打搅,他就大发起脾气,体现了其粗野蛮横的特点;“救命!”“亲爱的上帝……”在火车事故发生时,他求救的嘴脸体现其内心虚弱的特点。
②动作神态描写:如“这位绅士连睫毛都不眨一眨,就把小狗带进卧车”体现其狂妄自大,“从卧车室里冲出来,站在过道上,惊惶失措地东张西望”体现其内心的恐慌。
③对比手法:“这位绅士连睫毛都不眨一眨,就把小狗带进卧车”“怎么啦?!”“别打搅我……兔崽子!”“老爷的门终于急骤地打开了一条缝,车票朝着列车员迎面飞出来,飞得又急又猛”在事故发生前,绅士狂妄自大,“救命!”“亲爱的上帝……”“冲向有急救用的斧头和锯子的小墙柜,一拳打碎了玻璃”在事故发生后,他恐慌惊惧。绅士在事故前后截然不同,刻画了外强中干的形象。
④衬托:“我”“列车员”都有力地衬托了绅士的形象特点。“从我
背后穿过过道,撞了我一下,却连声‘对不起’都不说”“列车员双手捉住车票,虽然它的一角刺进眼眶,弄得眼泪直滚,还是收拢了两条腿,一只手举到帽檐上,并道了声谢”“我”和“列车员”对绅士敢怒不敢言的态度,都能体现其身份的不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结构的能力。
①场景相对集中:“有一次,大约在两年前,我经历过一场火车事故——这次事故至今还历历在目”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在火车之上,情节发生时间短暂。
②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衔接下文。“大约在两年前,我经历过一场火车事故”“我抽着晚上的雪茄,站在卧铺车厢过道的窗前,观看月台上的忙乱景象”“从我背后穿过过道,撞了我一下”“我进了过道,看见老爷的门终于急骤地打开了一条缝,车票朝着列车员迎面飞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火车事故发生了。我记得清清楚楚,这事好像今天发生的一样”,这样叙述前后衔接紧密,利用“我”的回忆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交代
③情节前后的对比呼应:“怎么啦?!”“别打搅我……兔崽子!”“救命!”“亲爱的上帝……”小说对绅士的描写刻画前后对比呼应,增强了小说结构的紧密性。
④利用物象进行前后勾连:“乘火车到德累斯顿去”“火车头应了一声,列车平稳地开动了”“要我把车票交给他保管一夜”“车票朝着列车员迎面飞出来”“我抽着烟,看起书来了”“一面看书,一面抽起烟来”,“火车”“车票”“书”等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4.A5.①借助场景的转换推动情节发展。全文分成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在酒吧,主要人物出场;第二个场景在拉里的家里,情节进入发展阶段;第三个场景在弗兰克家里,情节进入高潮和尾声。 ②情节上的反转设计。艾尔柯绑架拉里的计划本来进行得很顺利,没想到却意外死于枪下。弗兰克本来计划枪杀拉里,使自己快速成为遗产继承人,没想到却误杀女友。拉里又提前立了遗嘱,使弗兰克的计划破产。
③留白艺术。全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6.①经济方面的惨败。作为唯一的继承人,继承叔叔财产的计划落空。
②情感方面的惨败。遭到了爱情的背叛,还亲手杀死了自己女朋友。 ③道德人性方面的惨败。道德沦丧,人性的泯灭,让弗兰克人财两空。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为后文弗兰克对拉里实施绑架这一情节做了铺垫”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艾尔柯架起二郎腿坐在桌旁。莱因霍尔德·拉里戴着手铐被反绑在橡木椅上,口里被塞着东西”可知,是艾尔柯绑架了拉里,不是弗兰克。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设置特点的能力。
文章在情节安排上分成了三个场景。由“弗兰克·凯斯特纳在酒吧门口愣住了:一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正与他(弗兰克)的女友艾尔柯坐在吧台上。男子穿着时髦,黑发卷曲,两鬓斑白。他们在兴奋地聊天”
可知,小说的第一个场景是在酒吧,在此场景中,作者安排主要人物弗兰克·凯斯特纳和艾尔柯出场。由“位于湖滨的一幢白色别墅的大门被打开了,艾尔柯·梅纳丝看见一位留着大胡子、头发蓬松、脸色黝黑的宽肩膀男子”可知,第二个场景在拉里的家里,艾尔柯设计绑架了拉里,情节进入发展阶段。由“弗兰克点点头。正是他所期待已久的人:两名刑警”可知,第三个场景在弗兰克家里,警察告诉弗兰克艾尔柯和拉里的死讯,情节进入高潮和尾声。文章借助场景的转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文章巧妙设计了反转情节。根据文中“我们打开门,发现除他之外还有一名女尸。她躲在门后,大门的警眼上方有一个弹孔。那个女人显然是想看清门外是谁,而外面的人等到窥视孔由明亮变成暗黑时,马上开了枪。或许她正好将头凑到门后,替拉里先生他……”“拉里先生立下了遗嘱,将全部财产捐赠了”可知,艾尔柯绑架拉里的计划本来进行得很顺利,没想到却意外死于枪下。弗兰克本来计划枪杀拉里,使自己快速成为遗产继承人,没想到却误杀女友。拉里又提前立了遗嘱,使弗兰克的计划破产。
小说在情节上运用了留白艺术。文章第一部分的结尾是“‘你那位莱因霍尔德的全称是什么?’她顺便问道。‘莱因霍尔德·拉里……’”;第二部分的结尾是“这个时候谁会来呢?她站起身,脱下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朝门上的警眼向外面望去……”;第三部分的结尾是“‘她是艾尔柯·梅纳丝。您认识她吗,凯斯特纳先生’”。由此可见,文章的每个部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
的空间。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标题“惨败”指的是小说主人公弗兰克的惨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由文中“自从妻子死后,他一直独身。我在想,总有一天那些宝石全都会归我的。我是他的继承人”可知,弗兰克是叔叔遗产的唯一继承人,但最终“拉里先生立下了遗嘱,将全部财产捐赠了”,所以他继承叔叔财产的计划落空。致使他在经济方面惨败。
由文中“在弗兰克面前她从没有暗示过她的计划”可知,女友艾尔柯为了得到宝石,背着他绑架了拉里,他遭到了爱情的背叛;由文中“尽管在这期间他曾神不知鬼不觉地匆匆去了一次那儿的湖滨……”可知,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女朋友。所以他在情感方面惨败。
由小说的内容可知,正是因为弗兰克为了早日得到财产,才让他置亲情于不顾,谋划射杀自己的叔叔,是他的道德沦丧,人性泯灭,才让他人财两空。所以他在道德人性方面惨败。
7.B8.D9.①我没有刻意去记,这句话却一直伴随着我。
②这句话是祖母对我的嘱托,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心,表现了祖母对“我”无限的爱。
③亲人的挚情的牵挂是“我”的支撑和力量,让我在艰难的境况下坚持了下来,活着回到了家。10.①关联:第一章表现了“我”想离家的盲目、冲动、迫不及待、毫不畏惧上俄国人的名单,第二章中表现了“我”不想留恋,不愿理解人们的彼此惜别的麻木和淡漠,两者相互照应。
②不同:第一章追忆了和母亲的往事,表现了“我”想要离家的歉疚。文本二则没有涉及。第二章写“我”不知道怎样上的车,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则表现出“我”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文字间充满心酸悲凉”错误。根据文本一第二段“每个人都想送我点儿什么,指望它们兴许能派得上用场”“只要能离开家,只要将来情况不会变得太糟,于我而言甚至是件好事”“我只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可知,别人给我很多关心,在不幸中对“我”来说甚至是好事,文字间充满的不都是悲凉。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当时‘我’的情感与现在要分离时‘我’对母亲的情感是一样的”错误。从“我只想离开家,哪怕是要进劳动营。我母亲不知道,她对我的了解有多么少,而且我走后,她想我肯定会多过我想她。这些让我深感歉疚”可知,插叙发生冲突时的旧事与要分离时“我”对母亲的情感形成了对比。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从“我并没有刻意去记这句话,只是不经意地把它带到了劳动营”可知,这句话在不经意间就留在了“我”的心里,一直伴随着我,因此它是有生命力的存在。
从“在木地板的门厅内,就在挂煤气表的地方,祖母说:‘我知道你
会回来的。’”可知,这句话是“我”被带走之前祖母对我的嘱托,因为祖母知道劳动营生活的艰难,因此对我放心不下,进行嘱托,表现了她一种坚定的信心和美好的愿望,这句话包含了祖母对我的牵挂、不舍等全部的爱,这种爱一直追随着我。
从“我所有带去的书加在一块,也没有它对我的作用大。因为我真的回来了,所以我有权说:‘这么句话能让人活下来。’”可知,祖母这句话是“我”的支撑和力量,让“我”能克服重重困难,让我在艰难的境况下坚持了下来,从劳动营活着回来,所以在“我”心中它像是有生命的。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思想感情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文本一第三段“我只想离开家,哪怕是要进劳动营”,表现“我”不计后果,只想离开家的盲目和冲动的心理,对于上了俄国人的名单丝毫不畏惧,甚至还认为对于自己而言是件好事。文本二第一段“我坐在站着的人群和行李堆间,像个观众”,交代了“我”被巡逻队带走后,在集中报到处停留“像个观众”一样看着各色人等,表现了“我”的麻木淡漠,照应和深化“我”想离开家的愿望的迫不及待,表现“我”不想留恋,不愿理解人们的彼此惜别。据此可概括出两个文本的关联点。
文本一第四段到第六段和第九段“我在系鞋带时,忽然想起多年前某个夏季,我们在文奇山度假时的情景。那时母亲穿着一件自己缝制的水兵服……‘喜不喜欢我?我还活着呢’”,追忆了“我”和母亲的往事,写出了母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表现了“我”临走时还是对母亲
有歉疚之情,还是有一定的留恋之情,文本二没有涉及这种情感。 文本一中“我只想离开家,哪怕是要进劳动营”,写出了“我”不怕上俄国人名单,只要能离开家就行。文本二中“我也想不起上车的过程”,认为“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的。只要还在车上,就一切平安”,表现了“我”面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据此可概括出两个文本的不同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