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风·终南》
先秦:佚名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锦⾐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黻⾐绣裳。佩⽟将将,寿考不忘!
【译⽂】
终南⼭上有什么?有⼭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到此地,锦绣⾐衫狐裘服。脸⼉红红像涂丹,莫⾮他是我君主?
终南⼭上有什么?有棱有⾓地宽敞。有位君⼦到此地,青⿊上⾐五彩裳。⾝上佩⽟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鉴赏】
关于这⾸诗作者⾝份的推测,前⼈有两种说法:其⼀,秦⼤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周遗民所作。⽅⽟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皆膺天⼦命以治其民,⽽⽆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
‘哉’者,疑⽽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润说:“秦⾂颂君,何⾄作疑⽽未定之辞,⽈‘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的姑娘,对进⼭的青年表⽰爱慕之⼼⽽作,亦别开⽣⾯,可备参考。⼜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亦意见不⼀。朱熹《诗集传》主“此秦⼈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戒”。⽽《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的来到表⽰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的脸红润丰泽,⼤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狐⽩裘,外罩织锦⾐,还有青⽩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辉。诗中对秦公的⾐着有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上琳琅的美⽟挂件叮当作响,⾳韵悦⽿。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进中的,仿佛让⼈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祭祀⾏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派和令⼈敬仰感。
⾄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句耐⼈寻味的结语。第⼀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情。新君降临⼀⽅,旧地遗民⾃有前途未⼘的紧张⼼理,这很真实⾃然。第⼆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曾是周王的⼟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的⼼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不是暴君。⾄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尚⽂,君⼦之于⾔不径⽽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起兴,显⽰了王都之民的⾝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觑他们。就此意义⽽⾔,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的虚荣⼼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名中南⼭,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终南⼭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象万千的⼭势。这些表⾯物象,明眼⼈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呢?⼀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暗寓对秦公尊严⾝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的奉承之意。另⼀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下:你真的能像终南⼭⼀样的受⼈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诗所云:“⼭不厌⾼,⽔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其寓戒于颂⼀⽯两鸟的⽤意⾮常含蓄巧妙。
⽽另⼀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多⾔⾊,如果按本诗前⽂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戒”,可以解释为第⼆种。
扩展阅读:《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是周王朝由盛⽽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活⾯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的动⼈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思征⼈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复沓的⼿法来反复咏叹,⼀⾸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
《雅》分《⼤雅》、《⼩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雅》的作者是贵族⽂⼈,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外,也写出了⼀些反映⼈民愿望的讽刺诗。《⼩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雅》中有6篇有⽬⽆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扩展阅读:诗经礼乐⽂化及其它价值
周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产⽣了不同于前代⽽⼜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化。其中的礼,融汇了周代的思想与制度,乐则具有教化功能。《诗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表现了周代的这种礼乐⽂化,成了保存周礼有价值的⽂献之⼀。
例如,《⼩雅》的《南有嘉鱼》《南⼭有台》,均为燕飨乐章,它们或燕乐嘉宾,或⾂⼯祝颂天⼦;⽽《寥萧》则为燕远国之君的乐歌。从中可知周朝对于四邻远国,已采取睦邻友好之礼仪政策,反映了周代礼乐应⽤的⼴泛。⼜如《⼩雅·彤
⼸》,记叙了天⼦赐有功诸侯以彤⼸,说明周初以来,对于有功于国家的诸侯,周天⼦均要赐以⼸⽮,甚⽽以⼤典形式予以颁发。相⽐之下,《⼩雅·⿅鸣》的代表性更⼤些,此诗是王者宴群⾂嘉宾之作。“周公制礼,以《⿅鸣》列于升歌之诗。”朱熹更以为它是“燕飨通⽤之乐歌”诗中所写,不光宴享嘉宾,还涉及了道(“⽰我周⾏”)、德(“德⾳孔昭”),从⽽显⽰了“周公作乐以歌⽂王之道,为后世法”。
除燕飨之礼外,《诗经》反映的礼乐⽂化内容还有:《召南·驺虞》描写春⽇⽥猎的“春蒐之礼”;《⼩雅·车攻》、《⼩雅·吉⽇》描写周宣王会同诸侯⽥猎;《⼩雅·楚茨》、《⼩雅·甫⽥》、《⼩雅·⼤⽥》等描写祭祀先祖,祭上帝及四⽅、后⼟、先农等诸神;《周颂》中多篇写祀⽂王、祀天地,可从中了解祭礼;《⼩雅·鸳鸯》颂祝贵族君⼦新婚,《⼩雅·瞻彼洛矣》展⽰周王会诸侯检阅六军,可分别从中了解婚礼、军礼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