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三篇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三篇

2022-03-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三篇

篇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从其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表征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第 1 页 共 17 页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

(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

(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

(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

(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

(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

(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

第 2 页 共 17 页

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

(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

(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

(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

第 3 页 共 17 页

(5)主题附会式,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

(6)短期表现式,指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的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以及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

四、体育旅游

近年来,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体育旅游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欧美地区,那里的人们己不满足于周末逛公园了,而是通过旅游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比如骑自行车郊游、上山滑雪、山间旅游,周末的时候到海滨冲浪、游泳、乘游艇出海等,既达到健身目的,又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使身心彻底放松。

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开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19XX年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例如: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老式汽车远征旅游、国际马拉松赛马、热气球邀请赛等大型体育旅游。此外,还在一些适合各项体育旅游的地区开发了许多项目,例如:珠峰探险、大渡河漂流、黑龙江狩猪、桂林一云南自行车游、丝绸古道汽车游、篙山少林寺武术游、沙漠一草原骑马骆驼游、阿坝地区徒步旅行等。最近,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成为体育旅游的新热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到内蒙古自治区风景名胜地,在响沙湾滑沙;在呼伦贝尔盟举办的”冰雕雪橇节”上人们在天然滑雪场上一展风采;夏天,游客在海拉尔举行全国橡皮艇漂流赛。包头、呼和浩特先后成立射击、攀岩俱乐部,开辟黄河漂流一爬响沙湾一登山等活动。海南则是开展帆板、海上摩托艇、海上跳伞,潜水等多种运动项目的好去处。

第 4 页 共 17 页

五、考察/探险旅游

指旅游者从未见过、听过或者经历过,既标新立异,又使人特别兴奋或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许多旅游者把获得各种刺激性的探险看作是一种享受。因此,探险旅游也属于一种享受旅游。我国的探险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碧绿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荒漠,奔腾的江河,汹涌的大海,由于偏远与艰险,许多美景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广阔人迹罕至的区域,被外界称之为“净土”。依托丰富的探险旅游资源,能够开发的旅游项目繁多,主要有秘境旅游、海底旅游探险、沙漠旅游、斗兽娱乐旅游、狩猎旅游、体育观战旅游、激流探险、洞穴探险、矿井探险、高山探险、森林探险等。我国开设此项目较成功的是海南,人们在此可潜入海底欣赏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和各种各样的热带鱼,还可观赏海底村庄、海底森林等,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

六、观光农业旅游

观光农业旅游是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新产品,游为主题,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组合旅游产品,以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以及参与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简称观光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项目,观光农园这一旅游新产品不仅日趋活跃,而且日渐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开展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观光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已搞得红红火火。游历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找到了一种真正接近自我、回归自然的乡土感觉。观光农园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满山,鱼跃禽鸣,荷塘万里,凉亭竹棚,蕉林蔗林成片的农耕景观,从另一方面圆了许多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以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我国生态

第 5 页 共 17 页

旅游的内容。

七、湖泊湿地旅游

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单一,景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开发项目的特色性。开发项目包括观鸟、水上体育运动、垂钓、捕鱼等活动。重点开发项目为观赏鸟类。青海湖鸟岛是我国最著名的观鸟胜地,新疆巴音布鲁克、山东荣成、鄱阳湖、洞庭湖、崇明岛、扎龙保护区,等均是观鸟的理想之地。

但我国的观鸟活动近年来才开始活跃起来,市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育。进行观鸟旅游活动的开发,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掌握鸟类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迁徙的季节,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导游。编制观鸟旅游指南也非常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观鸟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除专业观鸟外,还可以举办鸟类鉴赏和知识讲座、观鸟夏令营、筑巢引鸟、观鸟比赛等生动活泼的参与性活动。

八、山(岳)地旅游

山地是综合型的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山地系统本身是地球内、外应力错综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质、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山地系统由于土壤、植被、生物、气候系统的垂直带谱分布明显,特别是我国地貌的区域的界山往往具有东西或南北自然环境的过度性质,不仅出现生态的、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温景象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山地的绿色植被、丰富的动植物、鲜明的垂直带谱、新鲜的空气等对生态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山地生态旅游内容十分丰富,登山、健行、森林探秘、动植物观赏、温泉疗养、洞穴与瀑布探奇、宗教活动等,都是山地旅游的代表项目。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发展山地生态旅游的潜力极大。目前开发比较

第 6 页 共 17 页

成功的有黄山、庐山、张家界、九寨沟、长白山、五指山、武夷山等。西安市秦岭山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很有新意。中国山地生态旅游未来应重点开发的地区,疗养类有庐山、黄山、莫干山、鸡公山、峨眉山等;宗教探访类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洞穴探奇类有贵州织金县织金洞、重庆武隆芙蓉洞、湖南张家界黄龙洞、鄂西腾龙洞、四川丰都雪玉洞、辽宁本溪水洞。

九、草原旅游

草原旅游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的旅游活动。我国有60亿亩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83%的面积分布在我国西部。我国不仅有大面积辽阔的温带草原,更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还有热带、亚热带草地。比较著名的大草原、草地有十处:锡林郭勒大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鄂尔多斯荒漠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新疆山地草原、甘肃祁连山地草地、云南香格里拉山地草地、云南元江河谷的热带草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温带疏林草地以及四川红原草甸等。

十、森林旅游

所谓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在林区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这种旅游无论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利用森林,都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风吸尘、降低噪声、净化水质、调节气温等多种生态功能,环境质量一流,特别是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森林植物又能产生一种精气,也叫植特芳香气(外国称“芬多精”)可以杀灭有害细菌,消除病菌,具有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哮喘、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的功效。所以,在世界性的旅游热浪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森林旅游业前景十分看好。我国被海内外游客评选出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就有35处与森林有关。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从森林面积

第 7 页 共 17 页

的绝对数量来讲,居世界第五位。特别是我国地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众多气候带,林区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大小兴安岭壮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东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大漠深处的胡杨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还有整齐壮观的人工林海、竹海。

第 8 页 共 17 页

篇二: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生态旅游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该文针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领域,即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得竞争力提供借鉴。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踢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XX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一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 9 页 共 17 页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这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一些风景区的水土、大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超过了规定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第 10 页 共 17 页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自然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要坚决制止。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客。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再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通过宣传,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做到休闲娱乐、环保两不误。因此,大唐无双地图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观念。首先,应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

第 11 页 共 17 页

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大唐无双剥皮分布图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其次,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大唐无双保护令才能从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到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再升华到保护自然。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使旅游者感悟到自然美,创造环境美达到心灵美。

第 12 页 共 17 页

篇三: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满眼青翠,溪流淙淙,气候宜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境内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其中,自然保护区因拥有独特、优美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更是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客,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突出。

生态旅游在我国开展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不少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开发强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游客接待量亦逐年增多。然而,在部分自然保护区,运营管理措施的规范、环境教育和自然保护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实践距离生态旅游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多方参与的可持续旅游活动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指以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等为基础,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以享受、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为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为宗旨,以使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在经济上受益、回馈自然保护事业为基本原则的旅游行为。它强调自然保护区、游客、经营者以及当地社区共同参与,并且要在严格的规划、管理和规范指导下开展,是集保护、发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旅游活动形式。

归纳起来,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如下作用:一是提高自然保护区资金收入,为提升自然保护区基础运行和维护提供资金保障;二是解决自然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

第 13 页 共 17 页

的矛盾,为当地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自然保护事业的拥护者、支持者和参与者;三是有利于发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环境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四是对转变公众的度假方式,提高人们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具有积极作用,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高峰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约有三分之二的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态旅游,以野生动物观察、自然生态考察等为主要形式。对于部分自然保护区来讲,生态旅游及相关服务净收入已占到年创收总净收入的一半以上。除了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生态文化、愉悦公众身心等方面,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关统计分析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比例和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显著高于地方级;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较多的前十个省级行政区,生态旅游数量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五分之三。二是总体规模和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待人数显著高于地方级,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规模和保护区的平均接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三是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比例不均。森林和内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数量多、比例高,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数量少、比例低。

生态旅游不当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放到首要位置——一旦旅游活动或开发行为超越了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容量阈值,就会破坏生态环境、损失生物多样性,使保护区的发展难以为继,得不偿失。

第 14 页 共 17 页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在资源权属与监督管理层面,如果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和地上资源权属不清或存在争议,由于资源利用的利益分配又比较敏感,加之缺乏综合协调管理和利用监督机制,可能出现多个部门(包括社区政府)在开发建设和经营中“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的状况。同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如果不能与生态旅游经营分离,将可能导致经营混乱、管理不善却又缺乏监督机制。

在系统完整性层面,如果在旅游开发中增加不合理的人造景观和服务设施(例如修建与自然环境不相称的建筑或沟渠路网),不仅会破坏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还会形成干扰廊道和节点,扰乱生物群落自然分布,加剧生境碎片化趋势,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

在专项规划、开发强度层面,如果缺乏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与总体规划,便仓促地进行所谓的“生态旅游开发”;或者没有制定详细的生态旅游规划、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便在保护区内营造过多的人造设施和人工景观,将违背生态旅游的初衷,导致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此外,受经济利益驱使,自然保护区如果超范围开发,游客数量严重超载,超出了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将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境退化。

在参与程度和利益分配层面,如果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很低,多数仅参与一些基础性劳务工作,而没有参与到生态旅游的管理及决策工作中,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就很少,将无法实现“共同受益”的初衷。

推动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第 15 页 共 17 页

为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发布实施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是未来十年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强化生态旅游的宏观管理,完善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细化分解各项任务,积极协调生态旅游的资源保护、社区参与、设施建设和区域合作等。

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方也应注重编制规划、强化管理。建议各地编制与地方各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协调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并报批实施。此外,要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宣教功能,在向游客展示自然保护知识、开展环境教育、激发自觉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游客旅游行为的管理,对游客人数、活动范围、游览时间和旅游项目进行严格限定。

制定生态旅游相应政策时,宜将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保护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开,建立旅游收入反哺机制,确保部分旅游收入能有效返还保护区,用于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形式,发展生态旅游可使当地及周边地区贫困人口有业可依、收入增加。需要强调,在重视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扶贫脱困作用的同时,也要坚决摒弃依靠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寻找生存出路的短视做法。

量化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和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承载力,可以为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依据。为此,建议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深入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活动,厘清不同保护区交叉、重叠开展生态旅游的情况,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地质遗迹和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本身数量较少,但因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面临的压力也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批这些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项目时,既要放开思路、大胆创新,也要审慎把关、加强监管。

当下,崇尚、回归自然正在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新时尚,生态旅游也成为一种精神文

第 16 页 共 17 页

化需求和绿色消费方式。作为开展生态旅游的主战场,自然保护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规划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对于构建并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体系、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 17 页 共 1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